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1113 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11.13
天主教鳴遠中學
MY. Band 我們的銀樂隊
(本報專題)天主教鳴遠中學以雷鳴遠神父的說話「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作為該校的「鳴遠精神」,學校銀樂隊成立四年以來,樂團的學生一直秉持著這精神合奏音樂,校長袁玉蘭說:「學生為代表學校參與演出,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練習,透過音樂展現團隊的團結與共融,以及隊員彼此的關懷與愛護,一切也是出於愛。」   天主教鳴遠中學的銀樂隊(M.Y. Band)於2018年2月成立, 現時大約有40名中一至中五學生參與,大部分成員在加入樂隊前從未學習任何樂器,負責M.Y. Band的音樂科教師徐銘堅認為,學生不須擁有音樂底子,只要是對音樂感興趣, 願意付出時間、不怕艱苦與遵守紀律便可參與。 隊名MY既是天主教鳴遠中學「鳴遠」(Ming Yuen) 的簡稱,也解作是「我們的銀樂隊」,總隊長劉敏銳,銀樂隊的學生代表學校出外演出,是一種對學校身份認同的表現。   銀樂隊最初只有12人,以單簧管、色士風、小鼓及大鼓組成的一個小型樂隊。成立約五個月後, 樂團在秀茂坪公共屋邨的一個嘉年華會演出,至2019年獲得優質教育基金資助44萬港元以作發展,用作擴充樂器種類,購買樂器、聘請導師、製作制服等。校長袁玉蘭指出,透過銀樂隊提升學生的專注力、紀律、責任感以及團隊精神,並發揮學生的潛能,增強自信心,達致全人發展。   銀樂隊表演形式多元化   銀樂隊以木管、銅管及敲擊樂的樂器為主,配合花式步操的模式進行。樂團表演形式多元化,有鼓隊的獨立演奏,亦有不同樂器的合奏,表現場地可在室內或戶外進行。   徐銘堅老師認為銀樂隊不受場地限制,按照不同的演出場地設計隊型及花式, 例如該校銀樂隊於去年5月在香港迪士尼樂園參與迪士尼演藝日表演,以定位花式及步操進行演出; 剛於本年9月在伊利沙伯體育館的民安隊樂隊音樂交流會上,便採用了大型花式步操;每逢學校舉辦大型活動也派出銀樂隊演奏。   近年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銀樂隊需要暫停團隊訓練轉為網上學習時,導師便會個別向一至三位學生教授樂器,從而發掘具潛能的樂手,推薦他們參與英國皇家音樂學院聯合委員會的等級音樂演奏及等級樂理考試。由去年開始,共有11位學生分別參與中音色士風、次中音色士風、小號、長笛及單簧管考試頒發五級樂器證書,當中三人榮獲優異成績;13位考獲五級樂理考試,亦有五人考獲優異成績。   該校銀樂隊剛於聯校音樂大賽中獲得中學步操樂團金獎,多位銀樂隊成員也在獨奏項目獲得11金、12銀及3銅的獎項。其中在中學銅管樂(小號)獨奏中級組獲金獎的中五學生劉敏銳在過去兩年,在小號及樂理考試上考獲五級優異成績,她回想在中一首次吹奏小號時,因氣量不足難以奏出聲音,直到她能夠把小號吹出聲音,後來擔任小號組長以至現在擔當銀樂隊隊長,她說從中提升自信心與成就感,更培養領導才能。她形容參與銀樂隊成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銀樂隊在整個中學階段陪伴我成長。」她希望能完成小號八級考試,藉此肯定自己的能力。 中五學生洪莎茜是長笛組長,她與中四學生、擔任小號組長的陳倩桐剛在學期初的一個大型演出前,因家人確診新冠肺炎而無法演出,她倆表示, 排練長達半年終未能參與感到失望,但是樂團重視每個成員的參與,演出當日團隊特意空出她倆原本的位置,洪莎茜對此深受感動,陳倩桐認為隊員互相支持展現團隊精神。   樂團成員一起成長在芸芸樂器中,大型樂器蘇沙號╱大號(Sousaphone), 在闊大的圓形喇叭口裝有該校校徽及「M.Y. B a nd」的標誌,負責手持Sousaphone的低音銅管組長、就讀中四的曾詩穎說,起初覺得難以駕馭巨型樂器而想過放棄,直到表現有所改善,滿足感與自信心亦愈來愈大,即使每次排練感到辛苦她也願意繼續練習,她說:「與同學一起練習,一同進步很難得。」   而銀樂隊鼓隊也在聯校音樂大賽中的中學小組合奏(敲擊樂)奪得銀獎, 就讀中五的鼓隊隊長黎俊銘自中一上音樂課時,看見老師播放學生打爵士鼓的片段,深深被當中的動作與節奏吸引,「我覺得師兄打鼓時甚具型格,很想仿效他,因而加入鼓隊。」   黎俊銘自中四起成為全隊唯一負責中鼓(又名Tenor Drum╱Tom-Tom)的鼓手,帶領鼓隊隊員一起演奏,每次練習或演出,也要背著重達30磅的樂器,最初背上中鼓,感到樂器非常重,每次練習後全身肌肉疲勞,後來多作練習才逐漸習慣。他說中鼓共有五個鼓,讓他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加強左右腦的配合,練習時他常會加入個人特色,例如是拋棍或轉棍的動作,以豐富演出。   2023年該校的辦學團體聖母聖心會慶祝會祖南懷義神父(Théophile Verbist)誕生200周年,袁玉蘭校長指出,過去聖母聖心會會士到世界各地傳教,當中不少傳教士神父來港福傳與辦學,向學生傳授知識與宗教價值觀。她引述校監狄和詩神父(Devos Pierre Joseph)常向學生提及愛以及無私奉獻就是福傳,她喜見銀樂隊的學生正彰顯出愛與犧牲的福傳精神。(高)  
kjy12_20220626_fade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2.06.26
喜樂中學-動態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校園新設施祝聖儀式   (本報訊)聖母無玷聖心書院於本學年相繼落成並啟用數項新設施,包括由多媒體學習室改建而成的STEM創客空間、位於有蓋操場的學生活動中心及輔導室、以及太陽能發電系統。   該校早前邀請田義神父(Carlo Tei)為上述設施主持祝聖儀式, 全體教職員及學生一起參與,藉著祈禱,向上主祈求新設施能促進學生全方位學習。   其中新設的「STEM 創客空間」於前年成功申請政府「優質教育基金」的撥款,把多媒體學習室改建而成, 並添置大量設備, 例如3D打印機、手提電腦、鐳射切割機等,為學生提供更優良的STEM 學習資源。   該校透過政府推行的「採電學社:學校及非政府福利機構太陽能支援計劃」,於校舍天台安裝太陽能發電系統,藉此培養學生認識及推動香港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包括將該系統作為教材融入教學,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以及探索科學的興趣。   其他設施如「學生活動中心」得到校友會及友好支持,採購一系列健身設施,並引進科學化的訓練模式,提升各校隊的體能表現,學生藉此初步接觸運動科學,豐富學校在體育、科學兩個學習領域的課程內容。另外增設的「輔導室」,供訓導組、輔導組升學及生涯規劃組教職員會見家長及學生,與學生進行活動及存放資料之用。(教)   明愛馬鞍山中學•唸珠製作工作坊   (本報訊)明愛馬鞍山中學倫理與宗教科早前進行唸珠製作工作坊,向學生講解敬禮聖母的儀式及意義。   活動名為生命盛宴系列「串寸心思好主意」唸珠製作工作坊,由該校校長曹雪蓮向學生介紹「玫瑰經唸珠」的使用,讓非信徒學生了解唸珠,是給予天主教徒誦唸玫瑰經時使用的計算工具,曹校長亦藉此講解如何透過誦唸玫瑰經,了解敬禮聖母的儀式。   活動中由曹校長及教師指導學生串製特色唸珠鏈。校方同場擺設「樂捐站」,讓同學隨心捐獻,希望他們在串珠之餘不忘樂善好施。(教)   元朗天主教中學飛鏢隊   參與傷健共融飛鏢邀請賽   (本報訊)元朗天主教中學早前在第一屆香港慈善傷健共融飛鏢邀請賽上,分別贏得團體亞軍及季軍。   是次比賽共派出兩隊共六名飛鏢隊成員參賽,每隊需由大會配對兩名傷殘人士合隊比賽,學生需要坐在輪椅或椅子上比賽。   該校飛鏢隊首次與傷殘人士合作,在比賽中建立默契,發揮團結合作的精神,比賽期間更熱情地為自己的隊友打氣,激勵士氣。   最後由中三級吳煒林、曾晉滔及方汝滿取得團體亞軍,中五級鄧承澤、中四級盧采喬及中三級張影晞取得團體季軍,而吳煒林同學更取得全場最高分,獲得最有價值鏢手獎項。 (教)  
kjy10_20220220_s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2.02.18
喜樂幼小 動態 2022.02.20
聖安當小學•教師發展日 (本報訊)聖安當小學早前舉行教師發展日,活動由賽馬會長洲鮑思高青年中心的職員主持。 當天活動分為三部份,首先中心職員帶領教師前往長洲花地瑪聖母堂朝聖,並由該堂資深教友為教師介紹聖堂的歷史,並一起詠唱讚頌聖母的歌曲。 朝聖後,團隊步行前往賽馬會長洲鮑思高青年中心,參與由慈幼會李均豪神父主講的「鮑思高預防教育法」。李神父播放影片,與教師分享聖鮑思高神父採用的「預防教育法」,鼓勵教師學習聖鮑思高神父,把喜樂帶給學生,培養他們的人格成長,活出豐盛快樂的人生。 教師發展日的最後一部份是由中心導師,帶領教師分別進行四項高結構歷奇活動。在活動後的小組分享中,教師們都表示在歷奇活動中,體會到建立團隊需要互相信任、良好溝通及彼此欣賞等重要元素。(年)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新春活動 (本報訊)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於1月26日,在早會時段舉行「新春祝福及派送福傳利是禮」。「福傳利是」經校監盧伯榮神父降福後,由校長王伯基向學生派發,福傳利是內附福傳心意卡,除了將祝福送給每位學生外,更希望將福音帶到家庭中。 祝福禮由王校長帶領全校師生,向天父獻上感謝和祈求。王校長勉勵學生善用假期裝備自己,以迎接成長路上的各種挑戰。他亦引用瑪竇福音第六章,鼓勵同學努力「在天上為自己積蓄財寶」,提醒同學要謹記人需要的不應只是地上的錢財,而是天主賜與各人的才華、父母和老師們的教導和愛護,以及各人付出努力所得的成就。 最後,「小小學生會」亦代表全體學生,向校監、校長及老師送上新年賀卡,表達他們對師長的心意及祝福。(樂)  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中國文化日 (本報訊)天主教聖安德肋小學在1月28日舉辦「中國文化日」,主題為「自強自勵創佳績」,讓學生認識中國古代名人的奮鬥故事,並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及習俗。由於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緣故,活動以實時視像教學形式進行。 師生當天穿上華服參與中國文化日,活動包括介紹不同中國歷史名人的講座、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聲演中國名著的對白,以及製作中國傳統小手工─— 傳統新年掛飾。 雖然隔著鏡頭,但學生都非常專注,家長亦與小朋友一起「動手做」,鏡頭前後都洋溢著歡樂、溫馨的氣氛。(喜)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特別室祝福禮 (本報訊)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為配合校本STREAM教育發展及學生未來學習的需要,在優質教育基金、善長及家長的支持下,新建成了「川流教室」及「運算思維教室」。學校早前邀請聖保祿堂孫英峰神父,為這兩個特別室主持祝福禮。 孫神父在講道中指出,天主願意師生透過不同的渠道、電子媒體、網絡世界去通傳訊息,促進仁愛,從中認識天主和祂派遣來的耶穌基督,並召叫眾人跟隨祂。最後,孫神父為兩間特別室灑上聖水,祝福所有使用者,都能按天主的旨意,發掘祂的教導和知識,回報祂的恩賜。 校長陳淑儀最後致謝辭時感謝孫神父主禮,也感謝各方支持,令學生能有一個舒適,配合時代發展需要的學習環境來學習。她勉勵學生時刻要有一顆感恩的心;在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下,為彰顯天主的慈恩和大愛努力學習, 回饋社會。(少)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1010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10.08
天主教鳴遠中學 VR Cave 師生互動 走進虛擬空間 提升學習動力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老師帶學生走出課室,進行地理科的戶外考察,看看岩石的形成,或是到訪海外的鐘乳石洞,這一切看似妙想天開,但天主教鳴遠中學卻做到了 —— 該校設置「浸入式仿真實驗室」(VR Cave)教學系統:透過電腦程式及裝置,將特定場景或圖案立體呈現出來,學生只需戴上立體眼鏡及使用動作感應棒,便能置身於另一空間,有如身處《桃花源記》的桃源仙境。這套嶄新的教學系統打破地域界限之餘,更可以穿越空間,回到遠古時代,踏足於早已不存在的歷史遺跡,或是虛構的場景中。 天主教鳴遠中學早前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逾百萬元,協助學校改建「浸入式仿真實驗室」(VR Cave),將傳統書本的知識及抽象概念,透過虛擬實境,讓學生去體驗,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另一方面加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袁玉蘭校長解釋, 「浸入式仿真實驗室只是一項工具,教師需要保持教學的初心, 與學生多作互動,彼此有問有答。學生一般分成10人小組,輪流使用VR Cave學習十餘分鐘後, 便回到旁邊的多媒體課室,聆聽老師的詳細講解。」每名學生再透過iPad即時進行簡短測驗,讓老師立刻知道同學們對課題的認識及掌握程度,可以瞬間作出改善。 袁玉蘭校長主修地理科,她解釋VR Cave可以應用在不同年級和不同學科上,高年級暫時應用於物理、化學和地理科,低年級則主要是科學和生物課。學校亦將現實生活的情景置入VR Cave教學系統的內容庫:例如模擬海嘯突如其來,學生只要戴上立體眼鏡及動作感應棒,便能親身體驗這股天然災難所帶來的破壞力和影響;或是將情景設定為地鐵站內乘搭行人電梯的安全守則等,深化同學的安全意識。駱燦明副校長補充,目前正製作中國古代歷史建築及傳統服裝的虛擬環境,讓學生有機會置身其中,更加明瞭課本的內容。 鳴遠中學踏入第二年推行VR Cave 輔助教學,得到教育局的支持和肯定,學生在課堂上全情投入,較往日的課堂表現更為專注。袁校長不諱言,校內的學生普遍來自基層家庭,學習資源有限,學校的VR Cave教學系統有助擴闊學生的視野,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和競爭力。物理科主任曾紀德老師在中三的科學課上教授光學原理, 利用VR Cave,將相機立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解釋相機的稜鏡構造,「虛擬地」拆解相機,讓學生清楚了解各個組件的位置和功能。相對過往只能使用平面圖片向學生解釋原理,曾老師認為VR Cave能提高實用性,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就讀中三的吳欣欣及黃德恆首次使用VR Cave,戴上立體眼鏡及動作感應棒上課,兩人坦言感覺新鮮,相機和顯微鏡立體地呈現在自己面前,清楚地看到各個組件的結構,更加明白老師的講解。黃德恆期望VR Cave能夠應用於更多學科上,將課堂變得生動有趣。兩人不約而同表示,稍後會向家人及朋友分享學校的V R Cave學習經驗,讓身邊更多人知道其中樂趣。 天主教鳴遠中學早前慶祝學校成立70周年,以「創新和追求卓越」作為校慶主題,袁校長盼望新穎的VR Cave教學模式能持續發展下去,引入更多外界的支援,更希望日後能夠與大專院校合作,作多方面嘗試。駱副校長亦鼓勵學生參與設計VR Cave的內容,藉此學習編寫程式,幫助學生發展將來的事業及人生路向。事實上,今年暑假,鳴遠中學經已向多間小學推介VR Cave教學系統,接待過老師及小學生,讓他們親身體驗;亦有中學老師主動要求前來學校,了解箇中的教學效益。 鳴遠中學全體老師在課程和教學上滲入科技元素, 帶領學生走在時代尖端,發揮潛能,無懼各種挑戰和困難,真正實踐出「師生同心創未來」。(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