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a_20160117s
路上風景
2016.01.16
雅加達.大教堂.清真寺(上)
「你可曾聽說有個峇厘島,就在那印度尼西亞,那島上風景美麗如圖畫,誰都會深深愛上它⋯⋯」 小時候,經常在電台聽到一首印尼民謠《峇厘島》,歌者那低沉的聲音,醇厚柔和,充滿磁性,有一份莫名的吸引力。印度尼西亞,對我來說,只是地圖上的一個名字而已。 年紀稍長,才認識到印尼是東南亞國家, 赤道貫穿全境,由一萬七千多個島嶼組成, 有人居住的約有六千個,故有「千島之國」之稱。 有人說過,峇厘島是理想中的印尼,而爪哇島便是真實版的印尼。 這次到爪哇去,為的就是看它的歷史文化遺跡。追源溯始,公元五世紀,印尼島嶼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印度教、佛教傳播至印尼沿海商港。至公元六世紀,信奉伊斯蘭教的商人從海路抵達,營商之餘,亦傳播宗教,在隨後的數個世紀,伊斯蘭教逐步傳播到印尼各島嶼。1405年,鄭和首次下西洋,便到了三寶瓏,公元十六世紀中葉,印尼諸島已有不少華人定居。其後,天主教、基督教相繼傳入。時至今日,印尼雖然不是伊斯蘭教國家,卻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此行的第一站,就是首都雅加達,這個國際化的城市,給予我最初的印象,就是擁擠而又雜亂無章。在雅加達,我們逗留了不足兩天,卻強烈的感受到,這是個對比鮮明的城市,耳畔聽到的是各種語言,不同的民族、多元的文化在這裡共融,貧窮與富庶也在這裡並存。 料不到,我們在雅加達繁華的市中心,竟然參觀了一座宏偉壯觀的天主教大教堂── 聖母升天主教座堂。 1800年,印尼群島成了荷蘭的殖民地, 稱為「荷屬東印度」,荷蘭信奉基督新教, 禁止天主教會於此地活動。在拿破崙戰爭期間,荷蘭被法國佔領。1806年,拿破崙一世委派他的弟弟路易.拿破崙任荷蘭國王,天主教才可在這裡自由傳播。最初的大教堂, 自1810年落成後,先遭大火燒毀,復建後又於1890年倒塌。 眼前這座新哥德式的大教堂,由荷蘭籍神父Antonius Dijkmans設計,於1901年在原地重新建造,現已成為了雅加達的地標。
kjy12a_20160110s
路上風景
2016.01.09
我們要和平!
繼廣島之後,我們來到了長崎,也參觀了當地的原爆資料館。 1945年8月9日上午十一點二分,美軍在長崎投下了另一枚原子彈 ,這個城市在瞬間化成一片廢墟。 美軍原先的目標是北九州的小倉,但因為當天小倉天氣不佳而改投長崎。這枚原子彈「胖子」的破壞力相當驚人,是投下廣島那枚原子彈「小男孩」的1.5倍。結果,日本天皇於8月15日宣布無條件投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劃上句號。 原子彈投下的中心附近,便是長崎最大的浦上天主堂,當時教堂被徹底摧毀,正在舉行彌撒的神父和信徒全部遇難。 長崎原爆資料館內展現的,全都觸目驚心── 天主堂的廢墟殘骸、燒熔了的十字架,還有破碎的衣服、女學生的飯盒,以及熔化了的玻璃瓶⋯⋯,至今仍在靜靜地訴說著當時的慘況。 資料館位於山腰上,參觀完畢後,我們沿著入口處的階梯往山坡下走,就走到原爆中心地的大廣場,廣場中豎立著黑色石柱的紀念碑。紀念碑的旁邊,就是浦上天主堂的遺跡,置身其間, 氣氛顯得特別凝重。 和平公園就在山丘上,公園內有一座巨大的和平祈念像。雕像右手指向天空,似在控訴戰爭的殘酷,水平伸展的左手象徵和平的期盼,微閉的雙目則是為殉難者祈福,而盤坐的右腿,也許代表著冥想和安靜。雕像由長崎的雕塑家北村西望設計,表達了慈悲和愛,祈求世人走向和平。 2015年8月6日這天,是廣島原爆70周年的日子。《路透社》在原爆七十周年前夕,訪問了經歷原子彈傷害的老人家。他們一方面講述當年恐怖的經歷,同時也擔憂人們已經淡忘了── 當年日本入侵他國,導致戰爭爆發的慘痛教訓。 長崎市市長在2015年8月9日寫下《長崎和平宣言》,誓言:「長崎市民和廣島攜手,為實現沒有核武器的世界與和平,將全力以赴繼續奮鬥下去。」 許多大國不斷譴責戰爭、提倡和平,可是, 這些國家也坐擁強大的核武器。但願日本的執政者能「真的知道當年的戰爭是一場侵略」, 人類真的能走上和平之路! 
kjy12a_20151220s
路上風景
2015.12.19
抹不去的傷痕
不是第一次到廣島,但那份揮之不去的憤怒和悲傷,卻重重地壓在心頭。 1945年8月6日上午八時十五分,美軍在廣島的上空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城市在一瞬間被夷為平地。 我們下車的地方,正正面對著「原爆圓頂館」── 原爆後唯一倖存的建築物。屋頂上燒彎了的鋼筋裸露在外,外牆已塌落,這座半毀的建築,赤裸裸地向人們展現出當時的慘況。 走過元安橋,進入和平紀念公園,觸目的是一座紀念碑,碑上是一尊原爆之子的塑像── 舉著和平鶴的少女── 紀念的是佐佐木楨子和其他在原爆中死亡的孩童。在原爆時,楨子才兩歲,奇蹟地活下來,十年後,卻被診斷患上白血病。楨子聽說摺滿千隻紙鶴可以延續生命,就不停地摺紙鶴,結果她還是去世了。自此,紙鶴成了祈求世界和平的象徵,紀念碑周圍還有多間透明的小屋,裡面掛滿世界各地傳來的千羽鶴。 廣島和平紀念資料館主要分為本館和東館,由於東館正在重新裝修施工,未能參觀。踏入本館,眼前出現的就是牆上巨型的「蘑菇雲」照片。從這裡開始,我們看到的展品,大部份就是當年受害者留下的遺物,還有相片、模型,以及被炸的資料。  手錶的指針停留在爆炸當時 ── 八時十五分。 殘破的腳踏車、碗盤、衣服、生活用品⋯⋯ 強烈的輻射甚至在牆上留下了人的影子。 每件東西都在訴說著背後的故事。 館內記載了原子彈對廣島摧毀的慘況,但卻沒有說出這場浩劫的成因。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戰爭,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在中國,也摧毀了無數的生命。一直以來,日本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但從沒反省過 ── 其實,他們才是戰爭的罪魁禍首,雖然他們亦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在館內的留言簿上,不少人寫下他們的心聲 ──「不要重複過去的錯誤!」 「只要不再戰爭,悲劇便不會重演!」 我默默的站在一旁,心底裡響起這樣的一句話:「我們可以寬恕,但絕不會忘記!」 戰爭真的很可怕,和平得來不易。   在這片土地上,有永遠抹不去的傷痕。
kjy12a_20151213s
路上風景
2015.12.12
來自平戶的海上英雄 —— 鄭成功
真想不到,將我們帶引到平戶來的,是兩位歷史人物,除了聖方濟各.沙勿略,另一位就是鄭成功。 鄭成功本名鄭森,因獲隆武帝賜明朝國姓朱、名成功,世稱「國姓爺」,其後又得永曆帝封「延平王」,稱鄭延平。 也許大家都知道, 鄭成功是我們的民族英雄。清軍入關後,鄭父選擇降清, 他卻堅持在福建東南沿海奮力抗清,最後退守廈門、金門一帶,又於1 6 6 1 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擊敗荷蘭駐軍,收復臺灣。最後於1662年39歲時病逝。 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鄭成功的出生地,在日本平戶。他的父親鄭芝龍是福建泉州人,二十歲時來到平戶,娶了當地武士之女田川松為妻, 生下兩個兒子。鄭成功是長子,生於1624年,幼時喚作福松,據說是取自福建的「福」字,加上母親的「松」字合成的。 如今在平戶千里濱,仍留下不少鄭成功的遺跡。相傳他的母親在沙灘撿拾海貝時,突然感到陣痛,就抓住這裡的一塊大石頭生下他,這塊石頭,就叫做「兒誕石」。在附近的鄭成功紀念公園裡,還豎立了一塊石碑——「鄭延平王慶誕芳跡」,上面刻有鄭成功的小傳。 至於鄭成功的故居,已於2013年改建為鄭成功紀念館。紀念館位於小山坡上,是一所傳統的日式木造平房。跨進大門,鄭芝龍曾使用過的船隻模型就在眼前,「延平郡王」的牌匾懸掛在客廳的橫樑上。館內主要的展品,有鄭成功的墨寶及其肖像的複製品,另有幾尊媽祖像。館旁植有竹柏樹,據說是鄭成功年少時親手栽種的。 館外還有一座鄭成功母子像,教我至今難忘。由於父親長年在外經商,鄭成功自幼就由母親獨自教育撫養。他七歲時,便隨父親回到福建。至1645年,鄭母才來到泉州和家人團聚。可是,不到幾個月,清軍南下,城破之際,田川松自殺殉節。鄭成功知道母親自殺的消息後,整整三天茶飯不思。為了紀念這段可歌可泣的母子情,平戶的居民主動捐款,合資建成這座母子像,而設計者就是鄭成功的第十一代孫鄭萬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