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a_20160501s
路上風景
2016.04.30
人間「甜味」
你吃過「銅鑼燒」沒有?那是一種日式的紅豆餡餅。電影《人間甜味》,改編自日本作家多利安助川的小說《あん》(中譯《戀戀銅鑼燒》),說的就是「銅鑼燒」的故事。「あん」是餡的意思,指的就是餅內的「豆沙餡」。 電影開始時,漫天繽紛的吉野櫻,神秘的老婦人臉上掛著溫暖笑容⋯⋯將我帶進這個感人的故事。在電影中,演技精湛的樹木希林在片中飾演吉井德江,一個因患病與世隔絕數十年的老婦人,透過她的獨門秘方,挽救了甜點店「春」慘淡的生意,也釋放了店長千太郎的心結。 電影藉著德江和千太郎兩個角色,對照兩種極端不同的人生態度。德江因病被關在「全生園」,千太郎亦曾因誤傷他人而坐牢,他們都有著不堪的過去,但兩個人卻以不一樣態度,去面對生命。 「我在想,那個孩子的眼神,怎麼那麼悲傷?」德江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那個孩子就是千太郎,他終日愁眉深鎖,默默地賣著銅鑼燒,日復一日。為了不可挽回的錯誤,他只能埋頭苦幹,償還一輩子也還不清的債務。他的生活沒有快樂,也說不上滿足,人生只瀰漫著一片灰。 在店中,千太郎用的是買回來桶裝的豆沙,他從未嘗試自行製作銅鑼燒內的餡料。直至有一天,德江前來小店,應徵兼職人員。她教他如何專心製作豆沙──從選豆、泡水,到濾掉髒水、煮熟,然後再次熬煮、添加麥芽糖⋯⋯ 德江熱愛生命,懂得享受生活中最細微的美好,風吹拂樹葉時,她認為樹葉是在跟自己揮手,她也報以熱切的揮手。她在煮豆沙時,也在享受個中美妙的過程。 她的秘訣,其實就是用心和尊重,她對紅豆所付出的時間和心血,使紅豆餡變得獨一無二。精心泡製的紅豆餡,令「銅鑼燒」變得大受歡迎,每天都吸引了慕名而來的人潮排隊搶購。隨著生意愈來愈好,德江蜷曲的手指開始引起注意,然後就出現風言風語⋯⋯ 德江患的原來是痲瘋病,從十四歲開始,她便被迫與家人分開,被關在療養所。雖然病已痊癒,但她仍得住在「全生園」內,長期被隔離。數十年後獲得解禁,出外找工作,遇上千太郎這間小店⋯⋯ 無知帶來的偏見,其實很可怕,謠言不逕而走,周圍的人因為害怕德江的病,不敢上門光顧。她不忍小店的生意一落千丈,只好黯然離去;千太郎自覺無力對抗社會的歧視,只能放聲大哭。生命,是如斯的無奈。 偶然的相遇,填補了德江多年的遺憾,也改變了千太郎的未來。德江將生命中美好的信念,帶給了千太郎──生活縱使如何艱辛,也要開朗地活下去。 千太郎終於擺脫了心中的桎梏,努力地生活下去,為人間帶來更多的「甜味」。    
kjy13a_20160424s
路上風景
2016.04.23
憶故友,記黃花風鈴木
那天清晨,微雨紛紛,我打著雨傘散步去。沿著河畔的小徑往前走,對岸的景色,一路迆邐過去。近處的河水碧湛湛;遠處的山頭鬱青青。山與水,相看兩不厭。不是假日,三三倆倆的晨運客, 輕輕鬆鬆的在漫步。 平日,我獨自一人,只走到划艇會附近便折回。這天,不知何故,卻愈走愈遠,繞過艇會後的停車場,再往前走。 遠遠看去,在「雙橋」附近的河邊,挺立著一棵高大的木棉樹,已是「花開紅比朝霞鮮」,一樹橙紅,另有兩株不知名的樹, 立在「十丈珊瑚」旁邊,顯得比較矮小,枝頭上,點點鮮嫩的淡黃,在雨霧中發亮⋯⋯  走近一看,只見花形似喇叭,金黃色的風鈴,在風中招展,跟旁邊「濃鬚大面」的紅棉,相映成趣,忍不住佇立凝望。細看之下,原來這就是「黃花風鈴木」!怪不得,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驀地,想起了一位愛花的老朋友,他已離世五年。往事並不如煙,我記得清清楚楚,就在2008年,也是暮春時份,我和另一友人,跟著他「尋芳」去。 尋的就是黃花風鈴木!  話說友人曾坐車經過大埔林村附近,在車窗外匆匆一瞥,看到了幾樹嫩黃,不知是花還是葉,但車子已疾馳而過,無法看過究竟。過了幾天,她還是念念不忘,於是提議大家一起踏青去,順道也可一解那是花是葉的疑團。 老朋友負責駕車,往石崗的方向那邊走,我們坐在車子內,一路上只管往右看。車子兜兜轉轉,走過一個山坡又一個山坡,仍未覓到花蹤。我們停下車來,循著車道旁的小路往前走,遠遠近近的山色樹色,疏疏落落的村舍儼然,暮靄中,不遠處,彷彿還有一簇明亮的金黃,若隱若現。 走過曲曲折折的田間小路,阡陌兩旁,滿是菜田、花田。 看到了!那是一株金黃的花樹,朵朵花兒,像嫩黃的小喇叭。樹旁村舍的籬笆上,別著一張樂譜,寫上幾行字:「黃鐘木(風鈴木),原產地:巴西」。大抵是亮麗的黃花,惹來探問的人太多了,村舍的主人,乾脆張貼出告示。 風鈴木,好美的名字,風過處,盞盞黃花飄下......    只道是,東風吹雨細於塵,如今懷樹更懷人。   
kjy12a_20160417s
路上風景
2016.04.16
說不盡的木棉 ......
說起木棉,別名真的很多,例如紅棉樹、英雄樹、吉貝、斑枝、瓊枝⋯⋯ 路上昂然矗立的木棉樹,總比附近的樹木長得高,樹姿巍峨,為的是爭取更多的陽光雨露,憑著這股奮發向上的精神,難怪木棉有「英雄樹」的美名。 木棉花瓣厚重,似是紅面大漢,表現出一種英雄氣概。最初稱木棉作「英雄」的,是清初詩人陳恭尹,他以「濃鬚大面好英雄,壯氣高冠何落落」來形容木棉花。 關於英雄樹,還有一個可歌可泣的傳說。據說在海南島五指山,民族英雄吉貝,多次率領黎族人民抗禦外敵,屢立戰功。後來遭叛徒出賣,被敵人圍困大山上,雖身中數箭,仍屹立山巔,他的身軀化作木棉樹,箭翎變為樹枝,鮮血化為木棉花。當地人民為了紀念他,就將木棉樹稱作「英雄樹」。相傳蘇軾被貶海南時,當地的黎族人曾將木棉製成的布衣贈送給他,蘇軾亦賦詩「遺我吉貝衣,海風令夕寒」答謝。 在香港,也有一個鼓舞人心的故事。話說五十年前,小思老師初執教鞭時,在孔聖堂中學任教中文。一次上課,看見窗外有棵木棉樹,便勸勉學生「做人要像木棉樹般朝朝向上,當一個挺拔的英雄」。事隔多年,當年一位學生,邀請她到東莞,出席一所工廠的開幕典禮。從工廠的辦公室往外望,便看見一棵木棉樹。他就是昔日班中的學生,受到老師這番話的感染,便暗暗立志,做個堂堂正正的人;後來雖然因為家貧輟學,卻一直努力奮鬥,由一個螺絲小工人做起,結果成為這間工廠的董事長。 木棉除了花可觀賞,樹可勵志之外,把木棉花曬乾,可用來泡茶、煲湯、入藥。廣東涼茶中的「五花茶」,木棉花便是其中材料之一,用水煎服,可清熱去濕。 木棉花辭枝自落後,便會長出長橢圓形的蒴果,成熟後果莢又會自動裂開,果中的棉絮,緩緩地自枝頭飄落,如下雪一般,別有一番美態。棉絮雪白柔軟,是古代中國重要的織衣材料,可做棉衣、棉被、枕墊。就如鄭熊《番禺雜記》中所載:「木棉⋯⋯二三月花既謝,芯為綿。彼人織之為毯,潔白如雪,溫暖無比。」 木棉的好處,真的說不盡,怪不得人人都愛「他」。 以木棉作為市花的,豈止是廣州和高雄,原來木棉又名攀枝花,「他」也是四川省攀枝花市的市花哩。    
kjy12a_20160410s
路上風景
2016.04.09
紅棉獨有傲骨幹
近日天氣,乍暖還寒,是最難將息的時候。 我家附近,有一棵高高的木棉樹,就長在馬路旁邊,前一陣子走過,樹上的葉子仍然稀疏, 但不知何時,枝頭上已悄悄冒出點點花蕾,含苞待放。 今天,復活節假期剛開始,步出家門。遠遠看去,木棉花已驟然綻放。紅彤彤的花兒,像樹梢吐出來的火焰。 木棉,最早見於《西京雜記》,西漢時,南越王趙佗向漢帝進貢烽火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至夜光景欲燃」,據說此烽火樹即木棉樹,以滿樹紅花似烽光而得名。 猶記得,2011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我們就在四月初,也正好是復活節假期,相約到中山去,行程第一個重點,就是中山故居紀念館。從紀念館的後門走出來,大家步行前往陸皓東故居,沿途是鄉居平房,路上遍植幾丈高的木棉樹,花正怒放,耀眼的橘紅色,在枝頭火烈烈地蔓延著,將整片天空染得火紅。 大夥兒一直往前走,早就走遠了,我卻戀戀不捨的,停下步來看樹。那在枝頭上燃燒著的一樹紅花,教我想起了臺灣校園民謠《木棉道》: 「紅紅的花開滿木棉道,長長的街好像在燃燒......」 也許,大家都知道,陸皓東是革命烈士。 可是,未必人人都知道,他也是基督徒。他與孫中山自小一起長大,彼此是好友,早年一直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他曾入讀香港西式學校,1883年底,與孫中山同在香港正式受洗成為基督徒。 1895年10月,他在廣州發動起義,遭清政府拘捕處死,被孫中山稱為「中國有史以來為民主革命而犧牲的第一人」。他在策劃廣州起義時,親手繪製的「青天白日旗」,日後成為國民黨的黨旗。 木棉,又稱英雄樹。木棉樹外表英挺、俊拔,樹幹總是長得很高很直。 勇敢和正直,正是木棉樹的象徵!  「英雄樹,力爭向上,志氣誰能擋。紅棉怒放,驅去嚴寒,花朵競向高枝放。英雄樣,萬眾偶像,紅棉獨有傲骨幹。我正直無偏,英挺好榜樣......」——《紅棉》這首歌,你聽過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