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_20160626a_s
路上風景
2016.06.25
澳門「大三巴」
每次到澳門去, 我都會一遊「大三巴」。雖然那處總是遊人如鯽,而且大部分是遊客。 談到「大三巴」的歷史,要追溯到1555 年,耶穌會首批教士追隨在上川島逝世的聖方濟各.沙勿略(St. Francis Xavier)的腳步,來到澳門。至1586年,當時已經大約有五、六千教徒居於澳門。 大約在1600年,繼印度果亞之後,澳門成為葡萄牙在海外屬地中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與世界各地通商的唯一港口,同時也成為天主教傳教的平台。 「三巴牌坊」,源於聖保祿學院及大教堂,它們分別於1594及1603年建成,真正的名稱應為「天主之母大教堂前壁」,拉丁文為“MATER DEI”,名稱刻在教堂大門上的橫楣上。 1594年,耶穌會在澳門創立了「天主之母學院」。隨後,又建築了精美絕倫的「天主之母大教堂」,這可說是一座繼羅馬聖伯多祿大殿後,世上最完美的聖殿。參與這項建設工程的工匠、石匠及其他工人,大部分是來自中國及日本的天主教徒,日本的教徒,多是逃避政府迫害而避居澳門的。 前往大三巴,要經過耶穌會紀念廣場的大型石階,從這紀念廣場步上兩階級,即抵達一寬廣平台,平台象徵加入天主教會的洗禮。大型台階並不太陡峭,分六段,各有十一級,我們走過七十二級,便到達大庭院。 大教堂的前壁及其下之石階,是由耶穌會的數學家精心設計的。教堂的前壁全以人手雕刻的花岡石建成,厚度可謂驚人,厚達1.84米,所用的岩石亦約有一千立方米,看起來非常堅實壯觀。至於壁上的雕刻,精雕細琢,令人驚嘆,教堂內部大而通爽,建築得亦非常精美,壁上懸掛了多幅名畫。 教堂的天花,有美麗的拱形設計,手工精巧,雕工亦極精美,既有鍍金,以及塗上朱紅、蔚藍等色彩,繽紛而奪目。前壁的塑像色彩艷麗,亦有鍍金或上彩。聖母頭上有兩個小天使托著金冠;神像立於壁龕內,由鮮花圍繞;耶穌像同樣戴上冠冕,左手托著金球,球上有十字架。 1762年,葡國政府下令逮捕耶穌會教士,將他們押往里斯本坐牢,而「大教堂」及學院被搶掠一空,其內所藏的文獻典籍及聖物,或被燒毀,或被搶掠。自此,政府將大教堂及學院的設施據為己有,其後,還在此駐軍。歷盡苦難災劫,耶穌會終於1814年獲准重生。1835年,貯存在廚房的大量柴木引起火災,火勢迅速蔓延,焚毀了大教堂和學院,只剩下今天仍可見的前壁。 這個被稱為「大教堂瑰寶」的前壁,其後亦回復了光采,更於2005年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之列。如果你還沒到過大三巴,下次有機會到澳門去,別忘了去一趟啊! 
kjy12a_20160619s
路上風景
2016.06.18
我的「百草園」……
經常散步的地方,我戲稱它為我的「百草園」。 不必說碧綠的草地,高大的榕樹、樟樹,火紅的鳳凰木、雪白的梔子花;也不必說蝴蝶在輕舞,不知名的鳥兒忽然從樹梢直竄往雲間去了。不必說驕陽似火的日間,鳴蟬在樹葉裡長吟;也不必說山雨欲來的晚上,牛蛙在草叢裡發出宏亮的叫聲。單是在彎彎曲曲的小徑往前走,就有無窮趣味。 走過長長的野草叢邊,雨後初晴,突然冒出幾株含羞草,用手指輕輕碰觸葉子,葉面便會自動收縮,葉片慢慢閉合起來,光是看著含羞草開開合合,已教人樂上半天。 園中建有幾個亭子,亭子內設有長椅,供人休憩,常見一隻灰白相間的花貓,總愛蹲在一個亭子的椅背上,望著遠方,仿如一尊石像。 我通常遠遠地地跟貓兒揮揮手,便大步走過,牠當然不理睬我。 一次,我忍不住跑進亭子,走到牠的面前去,只見牠動也不動,如同小豹般盤踞在椅背上,睜著滾圓的眼睛,冷冷的瞪著我⋯⋯ 我們彼此凝視,相看了幾分鐘,結果,是我敗下陣來,趕快溜走。 我喚牠作—園中的「奇貓」! 園中也偶有奇遇。一天在園中散步,老遠便見到一家四口,圍在一起,俯視地面,不知在看甚麼。走近一看,原來是一條青綠色的毛毛蟲,大夥兒正在低頭研究地上滾壯的毛毛蟲。 大家都知道,毛毛蟲最終會蛻變成為一隻蝴蝶,一隻絕頂美麗的蝴蝶。 眼前的毛毛蟲,倒教我想起了一齣話劇—《星光下的蛻變》,作者是陳敢權,現時為香港話劇團的藝術總監。 《星光下的蛻變》充滿「童話式」的元素,是一個「清麗脫俗的愛情故事,主角不是王子公主,而是大白菜(VINCENT)及毛毛蟲(CHARLOTTE)。」 毛毛蟲寄居在大白菜身上,吃白菜的葉。她想將來蛻變成蝴蝶,便一定要吃大白菜的葉。由於相處久了,彼此發生感情,白菜甘願為毛毛蟲所吃,甚至鼓勵她多吃一點。毛毛蟲多吃白菜,菜葉被吃光,他便會枯萎而死。大白菜心裡想毛毛蟲變蝴蝶,以後就永遠跟他在一起。可是毛毛蟲蛻變成蝴蝶後,她便會展翅高飛,追逐花香。為了愛情,蝴蝶甘願犧牲,忍痛摘下自己的翅膀,留下來陪伴大白菜。 如此難捨難分的一對,他們怎樣活下去?這個戲最後也沒有答案,作者以一個美麗的夢結束全劇。 走在回家路上,腦中不斷盤旋——究竟愛有沒有條件?世上有沒有只有付出,完全不計較回報的愛? 這是個講愛、講犧牲的故事,二十多年來不斷被重演,你有興趣去看嗎?  
kjy12a_20160612s
路上風景
2016.06.11
動感.印象 — 德加雕塑展
今年「法國五月」的節目甚多,在展覽方面,除了香港文化博物館「他鄉情韻—— 莫奈作品展」外,澳門也有一個值得細賞的展覽,那就是「動感.印象」——德加雕塑展了。 德加最為人熟悉的,就是一系列描摹芭蕾舞者的畫。他的「舞者」,就等於莫奈的「睡蓮」,都教人著迷。記得第一次看到他的真跡,就在「奧西」博物館,牆壁上一幅幅的粉彩畫,芭蕾舞者的千姿百態,栩栩如生,令人一見難忘。 德加(1834-1917),早年於巴黎藝術學院學習繪畫,是安格爾畫派的追隨者。安格爾的畫風較為嚴謹、莊重,且專注細節。其後, 德加結識了畫家馬奈( 1 8 3 2 - 1883),成了蓋爾布來咖啡館的常客,因而結識了一班年青的印象派畫家,受到啟發, 開始注重畫面的動態與現場感。雷諾阿(1841-1919)說過:「德加克服了同代藝術家的弱點,摸索出描畫動態的最佳表達方式⋯⋯這就是德加的偉大之處:他建立出一種法國式的動態描繪風格。」 據說,他經常出入舞團,觀察舞者,將她們練習、休憩、伸展筋骨⋯⋯種種姿態都仔細描畫下來,然後創作出一系列的畫來。 這位十九世紀知名的法國畫家,也是雕塑的高手。他離世後,後人於其工作室發現了150件雕塑,雷諾阿認為他是19世紀最重要的雕塑家,將雕塑帶向「現代」。可是, 他生前只公開展出過一件雕塑——《14歲的芭蕾舞者》,他為舞者穿上小背心和芭蕾舞短裙,甚至在腳上穿上真的舞鞋......這個作品,卻備受當時藝評家的批評。 從此,雕塑成了德加私底下的愛好,他的雕塑,跟繪畫一樣,主要分為三大主題— —「馬匹」、「舞者」及「浴女」。他愛以蠟、粘土創作,因為其可塑性強,但卻不易保存,於是他在1903年,與一間著名的鑄造廠Hebrard合作,將《14歲的芭蕾舞者》製成石膏。1922年,其後人便以此為模型,鑄成銅雕,共複製了三十件。 「動感.印象」展出的雕塑,有七十四件之多。雕塑展亦按他三個創作主題,設計不同的展區——草綠色的馬蹄鐵形展區、粉紅色的芭蕾舞展區,以及湖水藍的水滴形展區,分別展出不同作品。 場中備受注目的,正是那座《14歲的芭蕾舞者》的青銅雕塑,芭蕾舞者穿上小背心和芭蕾舞短裙,雙手背在身後,雙腿一前一後站立,這是舞者練功或演出時常見的姿勢,只見她雙目微閉、頭微昂、腿微曲,神情看上去有點落寞......德加呈現了舞者真實的一面。  
kjy12a_20160605s
路上風景
2016.06.04
荷花世界柳絲鄉——說莫奈二三事
那天是周末,為了聽「晨光初照成印象 ——莫奈與印象派」這場演講,我氣吁吁的趕到香港文化博物館。 跑上一樓的劇院,剛好是三時。大門早已關上,原來座位已滿。不得其門而入的,可以站在劇院外看轉播,劇院外的兩張長椅亦坐滿人,可見向隅者眾。 盯著電視機小小的熒屏,站著聽演講,過了大半個小時,便腿酸腰痛,我實在撐不去,只得忍痛放棄,先看展覽去。踏進展覽館內,擠滿了人,是意料中事,大多數人都在拍照,四處鬧哄哄的,周圍人影晃動,空氣混濁,我嚇得落荒而逃,溜到展覽館五去。 為配合展覽,此館已化作莫奈(Claude Monte, 1840-1926)在吉維尼(Giverny)的家園。甫進門,就是花園,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橋,然後是飯廳、起居室、畫室。這個教育專區的構思甚好,讓觀眾欣賞完莫奈的真跡後,能較全面地認識莫奈的生平、日常生活及其藝術創作的關係。最有趣的,莫過於「360°樂塗天地」——全方位的創作空間,可讓參觀者隨意在這間畫屋內任何一個角落,發揮創意,自由作畫。當天所見,大多是小朋友在揮動畫筆,塗塗抹抹,繪出自己的天地來。 莫奈是法國著名的畫家,也是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創始人之一,印象派的「印象」一詞就來自他的名作《印象.日出》。這幅畫在1874年公開展出後,便引發了許多討論,現收藏在巴黎瑪摩丹美術館。 遙想當年,住在法國巴黎,看莫奈的畫作可真不少。從「奧西」博物館,走到「橘園」博物館,再走到「瑪摩丹」美術館......不同的博物館,藏品自然不同,亦有不同的情韻。 我喜歡莫奈的畫,尤其是他的《睡蓮》系列。第一次走進橘園,真有驚艷之感,每一幅《睡蓮》作品都大得驚人,也美得驚人。據說莫奈在晚年時,夢想要把睡蓮畫滿整個房間,為了協助畫家實現夢想,橘園將內部改裝以配合他作畫,直到去世前,莫奈一直都在埋首創作。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吉維尼,那是莫奈在1883年後定居的地方。莫奈是畫家,也精於園藝,他親自打造心目中的理想花園,在園中遍植花草,在水池上搭建日式拱橋,種滿睡蓮。日復一日,在花園中注視水面倒影、陽光反射與輕風吹拂的千姿百態,「突然間,我在池塘中發現了如夢似幻的美景,我拿起我的調色盤,自此之後,我再也沒辦法去畫別的東西了。」他如是說。 池上的日本橋、依依的垂柳、園中盛放的鳶尾花、迎風搖曳的紫藤花,成為他晚年最重要的創作元素,也使莫奈花園成為永恆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