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b_20200531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5.29
護理病弱的白衣天使(上)
護士的工作, 就世界衛生組織所述:「 護理包括在各種環境下對不同年齡、家庭、群體和社區中生病或健康個人的自主護理和合作護理。它包括健康促進、疾病預防,以及對病人、殘疾人和生命垂危者的護理。」 看到這個定義,護理工作好像很廣泛,在不同嘅領域也有護士的存在!對,就世衞數據顯示,護士的人力資源佔整個醫療系統的百分之五十。護士的工作涉獵不同的範疇, 例如基層健康服務(primary health care),在社區舉辦健康教育講座或工作坊讓大眾認識及預防常見疾病,作初步健康評估以及轉介相關病人作下一步醫療評估。又或者在醫院(tertiary health care)衝鋒陷陣的同事。可想而知護士在整個醫療糸統有着舉足輕重的影響。 護士的工作除了面對及處理不同的人,涉及不同護理程序及提供公眾教育,讀者們會否覺得護士應屬於理科。至少大學收生最少都要選修人類生物學科,才有較大機會選擇這科?在課程裡有解剖學,病理學,微生物學(要知道不同種類的病毒和細菌的週期及特性),藥劑學等等;但是在病房至社區工作,護士需要善於與不同醫療人員, 社工,病人親屬及病人溝通以確保護理對象能有效地管理病情。以糖尿病患者為例,每天需要驗血糖,再配合飲食及藥物以控制血糖指數。除了教病人及照顧者如何驗血糖及用藥,了解病人飲食習慣是重要的,同時亦需要與照顧者溝通以便安排病人的膳食。 另外護士亦需要了解到病人的心理狀況以便照顧病人時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幫助病人完成護理程序或管理病情。就好像病人因為糖尿病需要「揀飲擇食」,試問對一個老人家需要減白飯份量,常常感到肚餓會配合作出膳食改變嗎?所以明白病人面對的問題及感受再提出建議如加大蔬菜的份量,例如加入南瓜增加飽肚感。 
kjy03b_20200524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5.22
建築夢(下)
大學的建築課程是怎樣學習的呢? 我們需要學習世界的建築風格歷史、城市規劃、物料運用和建築結構等等的基本知識,也有基礎的人手和電腦繪圖、攝影、人物速寫等訓練。另外,我們每星期與導師見面,聽取他們對我們的設計方案的評論,從而刺激我們多角度思考,完善設計。 大學教授曾帶我們全班去斯里蘭卡考察當地的建築,並寫生、拍攝紀錄所見的。更重要的就是在當地置身建築和大自然環境內,親身感受人和空間的關係。 在英國讀建築的時候,我有一個夢想,就是設計一所教堂。所以,我選擇了研究設計一所天主教靈修退省中心,作為我的畢業作品。我希望利用不同光影的運用,來設計現代神聖的空間。 在機緣巧合下,我現在是一個專門做文物保育的建築師,有份參與前中區警署建築群的大館保育工程。建築群包括多座建築物,有警署、法院、監獄、宿舍、槍房等等。其中一座大樓有一個停屍間,你夠膽量的話,現在還可以去參觀呢!  現在,我為教區古道行工作小組服務,為西貢的歷史小堂做保育復修工作。這些小聖堂沒有傳統教堂的外貌,卻像客家村屋,與本地村落融為一體。這類聖堂通常是學校、老師宿舍和聖堂集中在同一小小的村屋型的建築物。更開心的是我有機會認識到當地的村民。言談間,我了解到他們小時候在小聖堂的生活點滴。 新大廈當然重要,但同時香港也有不少有歷史價值的文物建築。如果能好好保存,活化再利用這些建築的話,這個新舊交替的城市的文化面貌將會更多姿多采呢!  
kjy03b_20200517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5.15
建築夢(上)
甚麼是建築?建築就等於高樓大廈?那公園算是嗎?家裡的檯凳呢?廣義來說,以上所說的通通都是建築。 建築師所建築的,當然是使用不同的物料,為了不同的需要和美觀,大家到處都見到的建築物。但我們更希望設計的, 其實是建築物所提供大家使用的空間。不同的空間大小、光影配搭、物料顏色、質感等等,造成了每個地方獨特的性格和氣氛。所以,傳統的聖堂空間通常都是樓底高、玻璃窗有彩繪描述聖經故事,來令信徒感受天主高高在上的神祕和神聖感。 建築師的日常工作,當然需要做設計。我們可以手繪草圖、用電腦畫立體效果圖、砌模型等等的方法去表達。同時,我們也會保持對周圍環境的觸覺,在平常生活或旅行時,隨時拍攝或繪畫自己認為美麗的建築、大自然環境、人物、動物等等。說不定,這些發現可能成為將來設計的靈感呢! 我自己十分喜歡畫畫,所以去旅行時,我必定帶備紙和筆,以便隨時寫生。 我認為建築師也是一個藝術家,因為我們往往為了對美的追求和堅持,會日以繼夜的設計以達致最好的成品。其實,建築師未必懂得太多的數學計算,因為關於力學和結構的設計是由工程師負責的。反之, 只要你對美有追求,又願意思考設計來改善人類的生活空間的話,不妨考慮一下將來做一個建築師啊!(待續)  
kjy03b_20200503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5.01
推廣本地有機農業(下)
香港有機資源中心各個教育項目中,最主要的一項就是為中學及大專學生而設的「有機大使培訓計劃」,活動內容包括有機講座、有機種植班、本地有機農場參觀體驗、義工服務等。當中有機種植班和農場體驗,最令同學感受深刻。同學們能夠親身參與和經歷種植過程,體驗有機農夫的苦與樂,同時亦能透過觀察植物的成長過程,發現大自然的奧妙。除了教育活動,我亦參與了部份期刊出版工作,透過訪問農夫,了解他們的故事。  很多人對有機產品的印象都是一個字——「貴」。事實上,貴與否是取決於該有機產品是從哪裏生產和哪裏出售的。若在超市買美國出產的有機車厘茄,價格當然偏高。一方面超市的上架費已反映在價錢上,同時車厘茄保鮮的時間短,需要以飛機運輸才能由地球另一邊的美國送到香港,碳排放亦高,運費固然不菲。相反,如果從本地的有機農墟或農場購買,有機農產品與非有機的農產品的價格其實相差不大。 接著你可能會想:「那有機產品還是比較貴呀,有機農夫不是很賺錢嗎?」其實有機耕種受限於不能使用基因改造的改良品種,又不能使用化學農藥,因此受蟲害的影響往往較常規農業大,需要投入的人力亦較高,且收獲較少,自然令生產成本提高。很多有機農場的目標都只是做到收支平衡,還未計算薪金。所以說,在香港做農業難,做有機農業更難。有機農夫堅持有機耕種的原因,就是對保障食用者的健康及保護地球資源有一份執著。 記得在有機認證檢查員培訓課程的第一課,導師劈頭的一句就說:「我們不需要很多的有機檢查員,但我們需要更多的有機農夫及有機消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