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4b_20200628new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6.26
設計中尋真道(下)
對我而言,地盤經驗尚淺的我仍在學習當中,而且性格內向和成長的經歷,我原本是個害怕溝通和表達自己的人;經過年月的成長和發掘自己能靜心思考細節、分析力強等優點,在處理住宅項目的過程中,練習起信心來,能以平靜的心跟師傅及合作者溝通。即使有很多事情我是不認識的,只要我在不明白時虛心發言說:「我想學習這些東西⋯⋯你可以解說嗎?」對方也會很樂意地跟我講解。這些都是我在職場上領悟到的溝通技巧。 有一次因為客人趕著入伙,在沒有足夠時間下,地盤開工清拆時我也未能完成全屋整套施工圖,以致圖紙分配上也會疏忽了細節。地盤先行水電工程,那時在天花加了個燈位,但後來才覺察那兒是個全高櫃,櫃門會頂著燈而不能完全打開,幸好尚在施工的初期,師傅願意幫我改好位置也不計較沒討改動費用。 又有一次幫朋友處理小型辦公室裝修,由於經費有限,那個舊單位有五米高, 牆身亦有很多凹凸不平和小釘子,翻修需要很大工程,最後決定以歐松板封蓋牆身。到差不多完工時,客人說在半空的橫樑底好像也加上歐松板會好看一點,於是跟師傅溝通下,他願意安排安裝,因初時我沒有為意那部份有點不好意思;但師傅卻對我說:「這麼多事處理,有時會意識不到,加了好看很多呢。」  記起曾有一位朋友提醒,恐懼其實是來自對於面前的事物不認識和不理解,只要即時提問,知多一點點,思緒就會變得平和。 設計是一個求真的過程,不論是作品的質數或與合作者之間的溝通,在這求真之中尋找一個方式,為他人的生活環境拓展更美麗的空間。(全文完)  
kjy05b_20200621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6.19
設計中尋真道(中)
每次接觸的專案空間,大小及形狀都不同,遇上新專案時也面對不同的挑戰和創新。三年前我開始接受朋友的邀請,一個人處理整個住家的設計項目,發現跟以往在設計顧問公司所做的商業項目有很大的分別; 以往所做的商業項目要求突出的視覺效果。而住家項目中,的確用家才是屋企的主人, 亦是長久使用者,在專責住家設計項目時更需要站於業主的角度著手。 我曾因著重視視覺效果或因為覺得自己的美學造詣高而堅持,也曾因為這樣而自視過高,覺得設計師想出來的案子是最好的;但後來我發現做住家項目時,不能像以往的態度去處理。曾有一回跟客人首次洽談時,客人跟我說曾找設計師來做舊屋的住家設計,但因為當時的設計師堅持己見,結果鬧得不愉快。 我回應他說:「我也很明白,我在外面工作時,也曾遇到老闆和客戶出現這情況,有任何事都可商量,當然我會著重於在美學上給予建議,但如你有意見也可提出,看能否作取捨。」 就這樣,那次洽談客人也沒有其他意見了。透過緊密溝通理解和聆聽客人的需要,重新把自己所想的簡化,這個也是一個學習捨棄自己的堅持,成就別人。 (下期談與設計工作夥伴的溝通) 
kjy04b_20200614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6.12
設計中尋真道(上)
我是一名室內設計師,專責構思空間的善用及美化生活環境。在學時,老師曾經說過室內設計師就像是一名電影導演,帶領人進入一個空間,經驗不同的設計視覺之美,以感官感嘗整個空間內呈現出來的結構、顏色冷暖及質感。藉著室內設計師精心的設計,帶給用家享受更理想的生活環境。 我的爸爸是個建築工人,家中的大小維修及翻新也是爸爸擔當,小時候我也曾幫爸爸把家中的牆翻新和貼上新的牆紙,爸爸所做的事也影響著我對美工的要求,漸漸朝著室內及環境設計這方面出發。而且很多事情我也喜歡著手做,中學時我很喜歡躲在美術室繪畫和做雕塑,也曾在美術老師指導下, 跟同學製作大型壁畫;這些個人和集體創作也同時刺激我的獨立思考和享受與人完成大型製作的歷程。回想這些片段確立了我發展室內設計事業的基礎。 室內設計師並不只是坐在房間內一整天構思設計,有時候需要外出尋找物料、接觸新的產品及參與一些展覽,得以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把最新的科技及美學資訊提供給客人。除了因應客人的需要作設計概念,還要跟不同範疇的承辦商、物料供應商及地盤師傅溝通,如遇上大型的商廈或機構項目, 更需要跟參與項目的建築事務所及管理部門作協調,所以室內設計師要參與的會議、在文書和電話上的洽談協調工作確是很多啊。一般每次會議完成後也需把工作程序分配給不同單位才能有效地管理工作進度,使工程順利在合約所定的時間內完成。 多年的工作經驗提醒我,室內設計師需持有開放的態度,與各部門溝通及聽取建議,把各種資料搜集歸類,以清楚易明的方式反映給客人,幫助他們做決定。這些工作體驗,有時也覺得自己像個分析師和推銷員,需要有耐性地解答客人的提問,把最好的留給他們。其實設計師是個多元化的身份。(下期談設計案例) 
kjy03b_20200607s
CatholicAgent
教友特工
2020.06.05
護理病弱的白衣天使(下)
深信知識與技巧,在護士的工作層面是必需,然而作為護士,同理心及溝通技巧卻是非常重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如何與一位很年輕但不幸因腦血管瘤破裂而導致中風的病人溝通?由以往平日不用費力舉高手,說話,吃東西到需要每天做物理治療訓練只能郁動一隻手指?用胃喉餵飼,更遑論用口喝水及說話。在治療期間,大部份時間醫療人員專注病人肉體上的康復進度,但為甚麼病人愈來愈不想做,不願與人溝通?  在護理期間遇到這樣一位病人,對醫護人員不瞅不睬,同事們亦束手無策。我曾被編配負責他的個案,自己開初沒自信的照顧,我只是深呼吸在心裡跟天主說「我會盡力的」然後便去工作了。病人開初沒理會我,我每天都會跟他打招呼,與照顧其他病人一樣看他有沒有特別需要,如是者日復日堅持著,平常心去面對。直至在第三個星期他第一次拿筆跟我說他的需要。 身體健康狀況突然上的轉變,每個病人的接受程度會不同,如果只顧目標為本處理病人,而忽略他心靈上的轉變及當下的情緒反應,其實甚麼也處理不到,因為所有康復的程序是需要病人合作,如他接受不到目前的情況,應先與他同步,先緩和情緒方面,在照顧期間先了解需要,例如他需要時間接受病情及覺得自己是一個負擔,除了轉介臨床心理學家輔導,在護理程序上可彈性處理,讓患者覺得他亦能參與其中,並可以幫輕照顧者,漸漸地拾回信心從而配合復康的治療。往後才知道他覺得我不是「可憐」他,並見我一視同仁照顧病人才跟我寫出他的需要。 雖然我不覺得自己做了甚麼大事,我很多時候發現,當我將我自己的憂慮交託給天主,以平常心工作,很多時候都很暢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