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21007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0.07
講故事有技巧嗎?
  新手爸媽都想知道,講故事有技巧嗎?如果我回答說:「沒有。」大概沒有誰會感到滿意。那好吧!我先來跟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小故事。兩個星期前,去看望一位學生那五個月大的孩子,新媽媽給我看了一條又一條親子共讀的短片。寶寶坐在媽媽膝上聽故事,從左頁到右頁,在「看」書哩!喉嚨裡還發出「咕、咕、咕」的聲音,對圖畫書表達了一位小讀者的回應,太神妙了吧! 然而,跟孩子親子共讀,確然沒有大道理,只要孩子坐在你的膝上,他聞到的是最熟悉的味道,聽到的是最溫柔的聲音,有甚麼比得上這種讓孩子最安心與欣喜的親密體貼?所以,只要你愛孩子,並願意把你最愛的故事與他分享,孩子就會隨著你聲音,還有簡單線條的導航,走進了閱讀世界。為孩子講故事雖然不難,但不同類型的故事,就有不同的演繹手法。對初生孩子來說,只要溫柔地、平實地把故事唸完,當中並不需要太多花俏的技巧。以經典故事《月亮晚安》(上誼文化)為例,無論是爸爸或媽媽,只要把孩子放在膝上,又或躺在孩子的身邊,輕輕地把屋子裡的佈置唸完,然後逐一跟他們道晚安 —— 月亮 晚安 跳過月亮的牛 晚安 檯燈 晚安 紅氣球 晚安 直到 —— 全世界的聲音,晚安。這一部經典不單讓孩子安眠,它還把一點一點的善念種植在孩子的心裡,讓他們懂得感恩,天下最美的養育,莫過於此。 曾經跟三年級的孩子唸過抒情性圖畫書《蝴蝶和大雁》(台灣東方),那是一本有關友情的故事。我選了一段婉轉悠揚的音樂作為背景,然後把故事唸完。當輕柔的音樂靜默了,孩子的心思還停留在飛飛麗娜和馬賽兒永固的友誼當中,久久不能自已。隨後,我又講了《敵人派》(道聲),一個充滿互動交流的故事,氣氛一下子活潑,因為孩子都好奇,很想知道如何消滅敵人。講故事活動結束了,當我在收拾圖畫書的時候,幾個女孩走過來跟我說:「老師,剛才快忍不住了,要哭哩!」我想,聽了故事想哭,因為故事感人。因為故事感人,講者也再無須甚麼把戲,怎樣的技巧,我們只要老老實地把故事唸完便是。 《躲貓貓大王》(信誼)的文字作者張曉玲,易稿不知凡幾,終獲得第一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評審推薦文字創作獎」。誠如評審的話,作者「成功的將一則個人的童年經驗轉化成優美的文學作品,掌握兒童的觀點、心理和語言,塑造出鮮活、傳神、充滿生命力的兒童角色,引領讀者進入具普世價值的童年世界。」唸這個故事的時候,很容易令人想到豐子愷先生的漫畫〈兒童世界與成人世界〉,小勇雖然不太聰明,每一次玩躲貓貓的時候,他只會躲兩地方——灶台後面和大門後面。可是,從來沒有誰不願意和他玩,而「我」更體貼他,寧可讓自己給同伴找到,也要好好把小勇藏起來,讓小勇竟贏得「躲貓貓大王」的稱號。可是,小勇只贏了一次,隨後,他還是給找到,為甚麼?作者沒有道明,但我們都明白,當同伴一個一個都上學了,小勇沒有,也沒法上學的原因。有一天,和小勇相依為命的爺爺不在了,旁邊的人,也就是成人吧!他們說:「這孩子是傻子,爺爺死了,連哭都不會。」這幾句話又會讓人聯想到魯迅在《葯》所描寫的「看客」,愚昧、麻木、無知,這些人尚不如小勇的玩伴那麼率真,那麼真誠,他們從來不叫小勇做傻子,因為他是「躲貓貓大王」。 孩子的生活裡有歡愉,也有悲傷,但張曉玲淡化了「真實」中小勇的不幸,她讓父親來帶走小勇,並為這個樸實的故事帶來了陽光: 我追了幾步,大聲喊:「小勇,你真厲害,你是躲貓貓大王!」 「對,躲貓貓大王!」 「躲貓貓大王!」 小勇回頭對我們笑了笑,陽光照在他的牙齒上,照在他的鼻尖上,照得他整個人都很明亮。 《躲貓貓大王》的讀者對象固然要比《月亮晚安》和《蝴蝶和大雁》年長,不過,當我們跟中年級以上的孩子共讀此書的時候,我還是建議伴讀者先熟習這個故事,讓自己先愛上這個故事,然後好好把故事唸完。我深信,真情實感的故事自能打動每一個孩那一顆柔軟的,還未受污染的心。  
kjy13a-20121007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10.07
閱讀三關,關鍵九歲
  在英語國家,兒童閱讀能力的發展分成三個階段。換言之,兒童閱讀要過三關。 一是九歲前:學會閱讀(Learning to Read); 二是九歲後:從閱讀中學習(Reading to Learn); 三是十三歲後:終身閱讀(Life-long Reading)。 美國總統布殊曾於2002年明令「一個也不能落後」(No Child Is Left Behind Law),要求各地教育部門保證所有學童最遲於三年級能學會閱讀。事態真的如此危急,要勞煩總統頒令立法嗎? 學者C.C. Block等的人研究,可作為注腳: 學童到了三年級的時候,若仍未學會有效地和愉快地閱讀,將會落後於同儕,且永遠無法收復失地。 把小學四年級或九歲界定為學童從「學會閱讀階段」過渡到「從閱讀中學習階段」,皆因美國學童升讀至四年級,課堂上的教學類型愈趨多元,教材和讀物類型亦漸豐富,若未「學會閱讀」,將難以「從閱讀中學習」,也等於無法有效學習。 華人學生並非以英語為母語,故九歲並不是閱讀的「危險年齡」。我們也不宜把九歲簡化為「從閱讀中學習」階段的開始。只是華人學童在九歲時,「學會閱讀」尚未成功,則需要努力而已。事實上,華人學童的英語閱讀從「學會閱讀」到「從閱讀中學習」,中間往往有一個為期不短,而進階甚難的「過渡期」(Transitional Stage),若是處理得宜,將終身受益。 高小學童適逢過渡期閱讀的階段,成功與否,關鍵在選擇適合學童語文水平、心智發展和個性偏好的優良讀物。 如何選擇過渡期的英語圖書?本期僅述策略一則,並舉二例,供同學和家長讀者參考。 策略:利用西方出版界近年所出版,大量適合少年讀者(四至十二歲)的兒童文學讀物,讓學童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和性別,選擇自己喜歡的系列故事。 篇幅:短篇32頁或64頁;長篇64頁至100頁。 年齡:         題材:針對情意發展,少男少女有別。 近二十年,西方專為少年讀者寫作的作家輩出,專為少男讀者寫作的著名系列書籍有:Ian Whybrow 的 Little Wolf 及Books for Boys; Louis Sachar 的Marvin Redpost; Jeff Brown的Flat Stanley 等系列故事。 這些故事對少男讀者有兩大吸引力: 一是這些系列故事通常都具備「幽默在故事中」、「成長在故事中」,乃至「歷險在故事中」的內容,引人追看。 二是系列故事的字詞,經常在故事脈絡中重覆出現,大大減輕了讀者理解字詞的壓力,容易明白。 劉芷晴同學翻譯推介《扁扁的史丹尼》(Flat Stanley)首章;盧爾琛同學翻譯推介《何必針對我?》(Why Pick on Me?)首章,故事奇妙有趣,男生必讀,女生亦不容錯過。  
kjy01_2012093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9.28
幽默小故事 發揮大創意 王安如 王如茵姊妹 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 奪亞
 (本報專題)電子產品化身為魔鬼的禮物、鞋子懂得開口說話⋯⋯這是創作的世界,創意無邊界。只要你敢想像,甚麼事也有可能。王安如和王如茵兩姊妹年紀相差兩年,卻同樣喜歡寫作。今年,他們雙雙在康文署舉辦的「2012年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中奪標,分別在高小組及初中組取得亞軍。 細心觀察 大瞻創作 創作靈感來自身邊的一事一物,只待我們細心觀察。就讀嘉諾撒聖瑪利學校小五的妹妹安如,得獎作品〈魔鬼的禮物〉講述主角陳先生一家原是十分融洽美滿,因著魔鬼送來高科技產品作禮物,完全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安如表示靈感來自日常生活,「我留意到現代人很沉迷電子產品,在交通工具和家裡也是。」 安如的故事中亦出現了不少有趣獨特的角色,例如魔鬼速遞員一角的靈感就是從電視劇集得來。她補充,為故事中的家庭安排一對貓狗作寵物是為了突出他們的和諧,「我覺得美滿的家庭都會有寵物,才算完整,而且貓貓狗狗會鬧出很多笑話!」她希望藉自己的寫作提醒讀者重視與家人的關係,「都市人應該反省有沒有因為高科技產品而忽略了天倫之樂,我們應該花多點時間陪伴家人呢!」 姐姐如茵是嘉諾撒聖瑪利書院的中一生,她的得獎故事〈枱底的對話〉藉富有太太光顧平民化餐廳,與其他客人同枱吃飯,從而展開三對鞋子在飯桌下的對話。富太太的名牌高跟鞋以貌取人,看不起同桌一對父女所穿的「白飯魚」(廉價的平底布鞋)和涼鞋,並沒有見到背後窮爸爸為給女兒買一雙涼鞋所需要付出的許多汗水和努力,也沒見到父女對鞋子的愛惜,最後更被主人隨便拋棄,流落堆填區。 談到創意靈感的來源,如茵表示她每天上學都經過一條繁忙的天橋,觀察到人們腳上的鞋子大不同,「我看見有些人的高跟鞋很漂亮,有些人卻只是穿拖鞋。」所以她靈機一觸,想到以鞋為題材,去反省香港人是否太注重物質生活。「我希望讀者明白不一定要穿名牌才會開心,很樸素的衣服只要穿得有心思也可以很好看。有錢,不一定是最好的。」 珍惜經驗 獎項為次 姊妹倆閒時愛閱讀,經常跑到圖書館去,簡短小故事、成長故事、偵探小說通通都愛看。訪問當天,她們對本報的會議室書架上各類書籍深感興趣,更一度詢問本報記者可否借來看看。安如認為閱讀對寫作非常重要,「從書本可以學到好的詞彙和文句,也能參考別人的寫作手法,對寫作很有幫助。」但她們強調創作並不是為了得獎,二人同聲道:「得不到獎也沒關係」,最重要的是過程中取得的寶貴經驗。 創作的過程中,家人的支持和鼓勵亦不可缺少。媽媽經常鼓勵小姊妹多閱讀、多寫作,也會讓她們到書局選購喜歡的書籍,給她們自由發展的空間。七月二十一日在中央圖書館舉行的頒獎典禮,除了爸爸媽媽外,疼愛她們的祖父祖母亦來參加,給小姊妹一份認同和讚賞。除此之外,身為天主教徒的安如和如茵亦相信生活中還有天父的守護,「我們覺得天主在天上,時時保守我們。」 談到未來,喜歡和小朋友相處、好動活潑的妹妹安如,期望跟媽媽一樣當教師。至於姐姐則希望成為一名心理學家,幫助有需要的人,「因為他們幫不到自己」,如茵道。創作不單需要創意,也需要配合廣泛的閱讀和紮實的語文基礎。實現夢想亦然,要敢想敢試,但也需要努力和堅持。(澄)   今年是香港公共圖書館第十八年與香港兒童文藝協會合辦該項比賽,以提高學生對文學創作和欣賞的興趣。比賽分高小組、初中組及高中組,題材及創作形式不限,讓學生發揮想像力。 <惡魔的禮物>節錄 片內有陳生一家的樣子,可是,他們竟都帶著厚厚的眼鏡,指頭腫脹,家中還有很多老鼠走來走去,而小狗多士則奄奄一息......忽然,大家都恍然大悟,這將是他們沉迷電子產品的惡果。他們大吃一驚,決定不再沉迷這份「魔鬼的禮物」。 <枱底的對話>節錄 當地盤工人和女兒吃過飯離開飯店時,經過跌坐在街角的高跟鞋,「白飯魚」布鞋便跟小涼鞋說:「只要主人真正愛惜我們,當一對舊鞋,不是比當一對被遺棄的名牌高跟鞋更幸福嗎?」
kjy03_20120930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09.30
談幼兒圖畫書(二)
誠如台灣兒童文學大師林良所言,圖畫書是孩子第一門藝術課。不同地域的畫者,渾然自成多元化的藝術流派,像《小凱的家不一樣》、《跳舞》、《菲菲生氣了》及《敵人派》等。多樣化的媒材使用與組合,於是匯聚繽紛多采的風格,像《好餓的毛毛蟲》、《爸爸的圍巾》、《再見,愛瑪奶奶》及《好朋友》等。藝術教育透過親子共讀,孩子就在純粹的、天然的生態中完成。因為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都是教育的一部份,學習、思考與積累都在生活當中。教育,從來不限於學校課程內容;教育,從來不單憑成人的直接灌輸。太多的框框教條,往往窒礙了孩子的想像。談兒童文學中的兒童本位,周作人在1923年發表的〈兒童的書〉令人佩服,也令人最為感慨:     其實藝術裡未嘗不可寓意,不過須得如做果汁冰酪一樣,要把果子味混在酪裡,決不可只把一塊果子皮放在上面就算了事。但是這種作品在兒童文學裡,據我想來本來還不能算是取上乘,因為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有那無意思之意思的作品。……我說無意思之意思,因為這無意思原自有他的作用,兒童空想正旺盛的時候,能夠得到他們的要求,讓他們愉快地活動,這便是最大的實益,至於其餘觀察記憶,言語練習等好處即使不說也罷。總之兒童的文學只是兒童本位的,此外更沒有甚麼標準。   美感經驗的養成,不止於藝術的培養,心靈的培育也可透過圖畫書得到薰陶。心靈的美如何表現,如何看見?筆者試以人際關係說明。家庭中的手足情誼,我們常談到的是兄友弟恭,但隨著社會的急劇轉變中,我們要到很晚才意識到,當下的孩子竟是無兄無弟,無姊無妹的孤獨個體。在孩子的生活,原來就沒有「兄友弟恭」的需要,他們如何在生活中學習?如何從生活經驗中領會?閱讀圖畫書,或許能有替代經驗的轉移。 《沒有人問我要不要妹妹》的書名有點嚇人,但跟孩子分享這個故事,尤其是家中剛添了新成員,這書最為合宜。家中來了新成員,原來屬於小立所有的讚美與寵愛,忽然日減,更甚者,小立覺得自己再不重要,如何讓自己重拾以往的生活?把妹妹送人吧!可是,已經是三胞胎女兒的媽媽,她想要的是男孩,年輕的太太呢?她懷孕了,只有小畢的媽媽喜歡小寶寶。可是,小寶一點都不喜歡這新家,新媽媽和新的兄弟姊妹,她一直在鬧別扭。實在太吵了,小立按捺不住,跑到妹妹跟前看個究竟。這時候,奇跡出現了,妹妹看見了哥哥,她不鬧了,笑了,還要哥哥抱抱,親愛地撫摸著他的臉。小哥哥呢?只能把妹妹帶回家,他說:「沒想到你這麼聰明。」我們該如何理解妹妹的「聰明」?因為她明白無論怎樣,最親愛的莫如哥哥;而哥哥也知道,無論妹妹有甚麼要求,哥哥永遠義不容辭!兄友弟恭的意義在此!  如果說《沒有人問我要不要妹妹》是孩子通過人際溝通,明白手足相親之情,那麼,《我最討厭你了》則為孩子拓展人際網絡,懂得與他人相處之道,育養美麗的心靈。約翰和吉姆原來就是好朋友,但「今天例外」,他能想到的是吉姆最討厭的地方——喜歡當王、吝嗇、作弄他人……約翰決定不再與他做朋友了。孩子讀此,我們都相信他們會很有共鳴,因為在孩子與他人共處的時候,自我中心往往影響他的判斷,沒法容忍接納他人的所謂的缺點與過錯。作者在這關節上,筆鋒一轉——當約翰和吉姆還是好朋友的時候——他們竟相親相愛得要一起長水痘。但在「今天」,約翰認為吉姆不再是他好朋友了,他要跟敵人說以後都不跟他玩了。不過,吉姆的一切不是,就在「要不要去溜冰」的邀請,一下子化解了。當然,吉姆「好啊,約翰,圈圈餅一半給你」,同時是最貼心的回應。善意的邀請,貼心的回應,人際關係就變得和諧,美麗的心靈就此成全。與孩子一起讀《我最討厭你了》,能否得出「我最喜歡你了」的啟示?我們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