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20121028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10.28
童書巨著,電影巨人
  於2002年以The Dinosaurs of Waterhouse Hawkins獲凱迪克銀獎(Caldecott Honor)的繪本作家Brian Selznick,於2008年再以《雨果的秘密》(The Invention of Hugo Cabret)一書榮獲凱迪克金獎。 這本書拿起來重量像一塊磚頭,數起來頁數有544頁,厚達五公分。 翻開巨書,由第一頁至第四十二頁,全是圖畫,不著一字。圖畫用鉛筆(碳筆)素描,全景、遠景、近景及特寫俱備。 首先影入眼簾的是徐徐上升的月亮;  然後月下是巴黎大地,但見市標巴黎鐵塔矗立;  轉眼間太陽冉冉升起,照著一座巨型建築;  定睛一看,原來是熙來攘往,人頭湧湧的巴黎火車站;  當你仿似置身其中時,卻發現有一少年盯著後方;  於是你會身不由己,目不轉睛,跟著那位少年走上樓梯、跑過走廊、走近玩具店。 眨眼間,眼睛變成大鐘、大鐘又變回眼睛。 一頁接一頁的碳筆圖書,一個又一個動作,充滿戲劇張力,揭開在巴黎火車站內,一位少年的秘密。 十二歲的孤兒雨果,在巴黎火車站的幽暗角落生活,每天要來回走動,檢查照顧火車站內廿七個大鐘,讓它們能順利運轉。 直到這位迷上修理機械的少年遇上一名愛書的女孩,和一位經營玩具攤檔的怪癖老頭,他的秘密世界從此不再存在。 書中圖書和文字的絕配,像電影一樣,編織出令人追看的故事。這位老頭原來是廿世紀三十年代法國默片時代的電影大師梅里耶斯(Georges Méliès)。梅里耶斯對電影的貢獻,史不絕書: 他設計了一間設備完善的電影工作室;  他是首位為移動影像配上劇情的電影人;  他是首位在電影製作上運用出現、消失、替代、增添等特殊電影效果;  他也是第一位剪輯菲林以加強敍事效果的電影人。 還有,梅里耶斯是電影寫實與幻想兩大主流派別中,幻想風格的創始人,被稱為法國魔幻電影大師。後世視他為現代科幻電影之父。他所拍攝的魔幻題材電影有:  《月球之旅》(1902年)、《奇幻之旅》(1904年)、《惡魔的惡作劇》(1906年)和《漫遊海底世界二萬里》(1907年)。 這本童書巨著已被拍成電影,連獲奧斯卡五項金像獎。 陳樂曦同學觀影後有影評介紹,麥榮溱同學翻譯了本書開篇數段,均值得一讀。  
kjy06_20121028
大小眼睛看聖經:信德系列
2012.10.28
07 若瑟的故事
kjy03_20121021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0.21
圖畫書之必要(上)
  前文指出,要讓不閱讀的孩子讀書,圖畫書是最佳的選擇,今天想跟大家談一談這個問題。 為甚麼圖畫書最合適?這跟孩子的閱讀意願和圖畫書的表現形式──圖文結合來述說故事──有莫大關係。 「學會閱讀」向來是學校教育的一大重點,然而學生的閱讀意願卻不見得上升,不論西方或本地,反見到愈來愈多「不情願的讀者」(reluctant reader)。這些「不情願的讀者」的共通處是:他們有能力閱讀,卻不情願閱讀。在香港,受過教育的孩子基本都能閱讀(理解力當然有高低),但在有限的、可以自主的閒暇裡,他們往往不會把時間花在讀書上(尤其是面對著電子遊戲機、電腦或智能手機時)。由此可知,孩子不讀書,並非「不能」,而是「不為」。跟學會跑步而不主動跑步、學會彈琴而不主動彈琴一樣,這樣的「會」很難帶來「會」的益處,也不容易由「會」轉「精」。因此,要培養兒童閱讀,關鍵其實不是教導他們「學會閱讀」,而是引領他們「愛上閱讀」。 圖畫書正符合這樣一個要求。 圖畫書的特點是篇幅短小,文字簡潔,兒童容易閱讀並且能一口氣讀完;加上有精美的圖畫配合,既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又方便理解。因此,即使是最不情願的讀者,也能輕易讀畢圖畫書,並獲得閱讀的滿足感。 事實上,學者林奇-布朗(Lynch-Brown)及湯林森(Tomlinson)在談及西方閱讀趨勢時就曾表示,由於電影、電視、遊戲機、網絡等視像媒介的影響,催生了愈來愈多「視覺型」的孩子,他們習慣了豐富的感官刺激,當面對文字讀物時,往往會感到沒趣和不耐煩。圖畫書因為富於圖像,能夠對應當代兒童此一特性,所以較易讓兒童受落,亦較受兒童喜愛。 可見,圖畫書是引導兒童走進閱讀世界的金鑰匙,也是關注孩子閱讀的家長最不可忽視的童書類型。 然而,聽見圖畫書三字,許多人想到的只是他們記憶中的「公仔書」,並因為它富於圖像而視之為「小兒科」,或者僅把它當作過渡性的讀物看待。 實際上,這是一種非常過時和落伍的想法,並完全脫離了現今圖畫書的發展。 圖畫書一語譯自英文的picture book,它在西方經過幾百年的演變,已成為兒童文學中最為獨特的類屬。圖畫書原為不懂文字的幼小兒童提供早期文學經驗而設,但隨著愈來愈多優秀的文學家和藝術家參與創作,它在內涵和形式、深度和廣度,以及讀者層面上,都大大擴充了。今天的圖畫書,已是一種深具文學、藝術價值的出版物,而它的讀者,亦早已不限於兒童。日本作家柳田邦男就曾提出「圖畫書的人生三讀」論,並在日本推動「大人應該看圖畫書」運動。 事實上,圖畫書中有不少經典作品,其藝術水平絕不比任何成年人的文學作品遜色。以下向各位推介幾位個人十分喜愛的圖畫書大師: 一、蘇斯博士(Dr. Seuss) 美國最具代表性的童書作家,在美國可謂家喻戶曉。他的作品經常使用繞口令般的語言,諧趣而富有節奏感;圖畫和故事內容同樣誇張怪誕,但瘋狂和嬉鬧背後卻往往飽含深意。建議讀蘇斯博士的作品宜讀英文原著。 推薦作品一:《火腿加綠蛋》(Green Eggs and Ham) 本書講述一個孩子努力不懈地向大人推介綠雞蛋和綠火腿的故事。山姆最愛吃綠雞蛋和綠火腿,他向大人推薦,可是大人不感興趣。怎知山姆毫不氣餒,無論大人怎樣嚴詞拒絕,甚至上山下海躲避他,他仍然窮追不捨,堅持要讓大人試試。大人無奈屈服,結果一試之下發現美味之極,山姆的推介最終得到認同。 推薦作品二:《霍頓孵蛋》(Horton Hatches the Egg) 本書講述一隻堅守信用的大象的故事。鳥兒梅吉生性懶惰,不願意整天坐著孵蛋,她又哄又求結果騙得路過的大象霍頓代替牠孵蛋。梅吉自此一去不返,霍頓卻在孵蛋過程中受到其他動物的嘲笑,更遇到可怕的暴風雨、雨雪交加的冬天,甚至獵人槍擊,霍頓始終堅持坐在鳥蛋上,信守他的承諾。就在小鳥孵化的一刻,梅吉卻飛回來領取鳥蛋,還驅趕霍頓。最終鳥兒誕生了,但意想不到的是,初生的鳥兒竟長得跟霍頓一模一樣。 (未完,待續⋯⋯)  
kjy13a-20121021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10.21
閱讀媽媽,幽默男孩
  近年本港推廣英語閱讀的風氣漸開,家長開展親子共讀的努力日增,在兩個國際閱讀評量中,本港排名連升數級,「閱讀媽媽」(The Reading Mother)居功至偉。 當代美國詩人Strickland Gillilan歌頌「閱讀媽媽」的詩篇的最後四句,最能道出親子共讀的價值: 你或許擁有無限財富, 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黃金。 但你遠不會比我富有 —— 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換言之,在孩童的「學會閱讀」階段,媽媽起主導作用。但從「學會閱讀」到「從閱讀中學習」的過渡階段,家長則適宜放手,以利學童逐步習慣自由閱讀,否則「自主閱讀」的習慣和能力難以建立。 此外,在閱讀過渡期伊始,家長的期望亦往往有異於子女。這個時期,子女閱讀首重興趣,但家長對於男生喜歡看「好笑」但「無正無經」的故事,往往會不以為然。 達爾文發現天生眼盲,從來未見過人笑的孩子,高興時也會張開嘴巴笑的。 認知心理學者費雪(Kurt Fischer)利用腦電波圖測量,發現當青少年聽懂笑話而發笑的時候,神經能量迅速增強。簡言之,笑可以刺激大腦迴路。 學者Fabio Sala歸納四十年來各家各派的研究,確認幽默能令人發笑,是管理機器的潤滑劑,可以強化人際閱係,增加與他人的互動;是一種態度,也是一種生存技能,理應受到重視。 西方出版界精於讀者市場研究,亦得出少年讀者最愛有趣幽默故事的結論,出版了大量幽默有趣的讀物,以應付這個最大份額的市場的需求。此一結論,可能與華人家長的期望略有不同,但家長仍可選擇一些既認真而又有趣味的文學作品。 在閱讀過渡期,有趣幽默的故事不但是少年讀者的佳選,也是男生首選,擅長寫作嚴肅故事的薩奇(Louis Sachar),其《挖洞》(Holes)一書曾罕有地連奪三項兒童文學大獎;但其幽默系列故事《馬雲系列》(Marvin Redpost series)和「歪歪小學系列」(Sideway Stories From Wayside School),亦令人刮目相看,大笑不已。 在《馬雲系列》中,作者不但盡顯誇張、驚異、滑稽和荒誕的能事,還刻劃出人生尷尬處境,和陰差陽錯的種種怪事。讀之不但會笑,也會令人深思。 袁智健同學和巫卓禧同學分別翻譯了《要快速,但失控了!》(Super Fast, Out of Control!)和《難道一出生就被綁架?》(Kidnapped at Birth?)首章,鬼馬生動,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