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20130310
icon39
與眾同樂
2013.03.10
亞西西的聯想—— 天主教音樂劇「流芳濟世」欣賞後感
亞西西(Assisi),意大利中部的一個山區城市,數百年來因為聖方濟(1182- 1226)而聞名中外。十九世紀統一運動前,意大利城市大多根據地形的特點而建築。這跟中國農耕民族,平地上發展都市有所不同。中部地勢多為山險,形成天然的防守好地方。因此,城市依山勢建築, 一座座的城牆、教堂,成為每個意國都市的標誌。 去年暑假,我帶著幾位中三、四同學前往羅馬研習聲樂。於大師班開始前,當地的老師帶我們到中部兩個城市 —— 珮魯賈(Perugia)及亞西西參觀。這兩個山上的都市,充滿著延綿不斷的,窄窄的行走道(圖1)。中古時代的街道規劃,主要讓馬匹行走。這些歷史建築,並沒有被無情的現代化洗禮。在炎熱的盛夏,陽光猛烈的中午,我們游走於這兩個城市裡。攝氏四十度的氣溫,並沒有把我們的好奇心蒸發。陣陣清涼的山風,反而讓我們感到心曠神怡。從城市最高點,眺望遠方的山頭,幻想當年兩城邦戰爭場面。赫然又忽發奇想,想像當年聖方濟的事跡。 甫進亞西西,已能看見宏偉莊嚴的廣場,旁邊便是聖方濟大殿(Basilica,圖2)。無論外面有多炎熱,室內的空間永遠清涼。漂亮的裝飾畫、輝煌的內部裝璜, 突然令人心裡有一陣悸動。這種宗教帶來的感覺,在聖人的出生地特別強烈。在教堂裡,我安靜地禱告,遠離煩囂,讓心裡只有音樂⋯⋯  以上對亞西西的瑣碎回憶,沒有像鐵軌一樣長,很短暫,卻很美。原本以為已封存在記憶宮殿的某一國度,但因為欣賞了近期公演的天主教音樂劇《流芳濟世》而被牽動,被呼喚。世事總是奇妙。是次參與演出的七位學生(圖3),有兩位於去年暑假就到過亞西西,進入大殿,近距離認識這位聖人的偉大事跡。他們本身是天主教徒,能夠親身到亞西西感受,當然是福氣。再加上參與是次演出,讓他們重溫更多有關方濟在世時的重要事跡,這樣的學習經歷是何等無價。 整個音樂劇以輕鬆、幽默手法,把方濟的生平搬上舞台,演活了聖人的一生, 何時追隨主。在港傳道五十多年的恩保德神父,銳意把方濟一生,以音樂傳福音: 「小時候在意大利,經常接觸有關方濟的音樂、故事。為何香港不能夠呢?」於是,恩神父積極羅致幕後班底,有出色專業演員及舞台人員,加上經導師訓練後能歌善舞的學生,整個演出計劃,是一席寶貴的生命課堂 —— 獻給方濟,獻給香港人。
kjy04b-20130310
icon50png
童年@香港
2013.03.10
戲棚裡外
一年裡頭,大澳會上演好幾台神功戲(以廣東大戲,即粵劇為主), 其中,以天后寶誕最為盛大。雖然, 露天戲棚搭建在天后廟旁,但座位數目之多、戲班陣容之盛,可謂無與匹敵。今天,不少學校都開設有粵劇班等課外活動,你可有興趣學習「咚咚撐咚咚撐」?小時候的我,對劇目如《鳳閣恩仇未了情》、《燕歸人未歸》、《龍鳳爭掛帥》,雖說聽得似懂非懂,但最讓我雀躍的,並不是台上小生花旦的唱造與英姿,而是戲棚裡外叫賣的小吃。 那些年,無論是成人和孩子,大澳居民最大的娛樂是聽收音機的廣播。所不同者,成人聽的是民間故事和戲曲,偶而喜歡賭博的,會聽澳門綠邨電台週六的「跑狗」(類近賽馬的賭博)。像我這樣的小孩,綠邨電台中午的《泰山》,還有專門在晚上廣播的「鬼故」最是吸引。因此,只要有神功戲上演,大澳可算熱鬧哩! 吃過晚飯,家裡人特別提早梳洗,穿上體面的衣服,然後漫步往戲棚去。一般而言,每家每戶只買一張戲票。因此, 走進戲棚, 媽就把我抱在膝上, 而哥就只有「企位」, 但不一會,他便隨同伴玩遊戲去了,對戲台上的悲歡離合一點興趣都沒有。爸呢?先到戲棚逛一圈,然後跟朋友去喝酒,吃花生米。到戲終與酒散後, 大家各自帶著一年裡頭難得的歡樂心情回家,再等待第二天晚上的「好戲上演」。 鑼鼓初響時,我總會安安份份地坐在媽的大腿上,可到了第一幕終, 我便在小販的叫賣聲中「活躍」起來。「椰子夾酸薑」……「椰子夾酸薑」… … 是老爺爺沙啞而熟悉的聲音。我在媽的大腿上搖了搖,她便掏出零錢,讓我去買第一道小吃。小吃買回來, 我又安穩地坐在媽的大腿上,一小口一小口的吃著椰子,至於酸薑呢?媽總為我把它消滅掉!等到再換佈景的時候,我又會得到媽媽的賞錢,買來「椰子雪條」,一種呈圓柱狀帶椰絲小粒的冰棒。當椰子條、椰子雪條、瓜子和乾果都吃過了,我也睏極了。朦朧中, 媽輕輕搖動紙扇,以夏夜中最沁人的一道清涼,讓我安穩地在她的懷裡走進甜美的夢鄉。
kjy04a-20130310
icon34
寫作魔術室
2013.03.10
怎樣用成語
在中小學階段,課本中、作業上經常見到有關成語的訓練。有時,一篇文章還因為成語用得多、用得好而獲得好評。於是,有些同學就誤解,以為在文章裡成語用得愈多就愈好。究竟,好還是不好呢?  先看看「成語」是甚麼?成語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生活的經驗總結,以常見的四個字的精煉形式概括出來,基本上是約定俗成,不可隨意亂改。「約定俗成」就是指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在公眾的流傳中形成的意思。運用成語的好處是比較精煉有力,節省文字,尤其是在論說文裡,有時一大堆大道理, 要花幾十個字去表達的,用上成語,不但節省了篇幅,而且生動有力,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表現力。例如,我們要說一個人假借別人的勢力橫行、作威作福, 可能要說上一大堆話,可是用「狐假虎威」這句成語,就可以省略很多字了。很多小朋友讀過有關的故事,馬上明白是甚麼意思。 但成語是固定的套語,如果在一篇文章用得太多,就會使個人的特點消失,就如同大家到百貨公司買成衣,因為那些成衣是成打成批生產的,基本上沒甚麼大區別,一旦都穿起來上街,就造成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沒個人的特點了。 例如,為了形容壞人,這樣的句子用了一連串的成語:「阿豪狐假虎威, 橫行霸道,欺軟怕硬、背信棄義,在村裏神憎鬼厭。」因為句中的成語大家都可以掌握,如果每個人都寫出這樣的句子,試問,文章還有甚麼特點呢?倒不如用自己的語言來寫,可能還特別一些哩。 再者,用成語也還要注意成語的準確含義,因為表面上類似的成語,往往其含義是不同的。例如,「他的感人事跡,真是罄竹難書。」寫得對不對呢? 「罄竹難書」的意思是「事情太多,用筆寫不完。」罄,是「盡」「完」的意思,古時候是用「竹片」記載事情的, 沒錯,但這一句裡指的事情,是特指「罪惡」、不好的一面,用在「感人事跡」顯然大大用錯了。 可見,用成語的原則是:一,適當;二,準確。
kjy01_201303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3.03
慈幼葉漢小學 玻璃畫製作 用色彩 繪信仰
故事不一定寫在書本上,也不一定以文字表達。不少教堂裡,聖經故事、聖人聖女、教義等就「寫」在一幅幅炫目的彩繪玻璃上。製作彩繪玻璃的工序繁複,需要嫻熟工藝和高超的藝術技巧。製作玻璃畫相比之下容易得多,但正如彩繪玻璃,慈幼葉漢小學的一眾同學也能透過他們的作品,傳播天國的喜訊。      (本報專題)「彩繪玻璃就像不是以文字寫成的聖經」,該校視藝科戴美寶老師一邊展示彩繪玻璃圖片,一邊向同學們解釋,「它們不單是裝飾,也有說故事的功能。」彩繪玻璃也可以說是「窮人的聖經」,中古歐洲(直至十八世紀)只有少數的富有人家能接受教育。傳教士於是將聖經故事、教義繪製在聖堂的彩繪玻璃窗上,透過圖像讓窮人讀聖經。 考耐性 求合作 製作玻璃畫所需的材料不多,只有三種:圍邊液、玻璃彩和玻璃片,考驗學生的是耐性。首先要在透明的玻璃片下放置草圖,依照草圖圍邊,「我認為圍邊這個步驟最困難,力度要平均一致才能畫出漂亮的線條」,就讀四年級的鄧詩敏說,「雖然困難,但順利完成步驟後很有成功感。」 待一星期後圍邊液乾透,同學便可以用各種顏色的玻璃彩為圖畫填上色彩。這部份卻考倒了同級的余家寶,她形容最害怕玻璃彩「氾濫」,「太急、一下子擠出太多玻璃彩的話,玻璃彩便會溢出圍邊,與其他顏色混合,影響預期的效果。」詩敏亦補充道:「也試過太著急,顏料還未乾便動手觸摸作品,結果破壞了作品。」 家寶亦難忘製作過程中的冒失事,「我們不小心碰倒了玻璃彩的瓶子,弄得整桌都是顏料,大家都要幫忙清理,然後才可繼續活動呢!」但她仍十分享受製作玻璃畫的過程,「每幅作品都有一個故事」,她最喜歡自己製作的小羊玻璃畫,「而且每次活動我們十多個同學都畫得很開心!」至於同是四年級的姚沁玫則最喜歡和同學們一起完成的聖杯玻璃畫,「是大家合力完成的,感覺比獨自一人製作更開心。」對她來說,最難忘是欣賞製成品, 「當陽光穿透玻璃畫時多麼美麗!這美麗的玻璃畫是我有份製作的呢!」 藉彩畫 近基督 沁玫表示在製作玻璃畫的過程中,明白不同的彩繪玻璃都有它獨特的意義,「每幅彩繪玻璃背後都有它的意義,讓昔日不懂文字、未能讀聖經的人也可以認識天主。」在製作玻璃畫前,宗教科老師亦有向他們解釋圖案的宗教意義,沁玫回想,「鴿子代表聖神,祂在耶穌受洗時曾以這形象出現;聖杯是盛載葡萄酒的,祝聖後便成為聖血。」她參加活動後亦更加留意身邊的彩繪玻璃,「我曾隨學校到葛達二聖堂參觀,那裡的彩繪玻璃非常漂亮,製作的人真厲害。」 詩敏亦表示過程中認識了更多聖經故事,「我以往並不知道耶穌所行的『五餅二魚』奇跡;認識這個福音故事後,我認為耶穌是非常友善的,而五個餅、兩條魚能讓五千人吃飽真是太神奇了!我們也應學會與別人分享。」 早前,他們亦製作了以辦學團體慈幼會會祖鮑思高神父為主題的玻璃畫,並於慈幼會中華會省省會長斐林豐神父到訪學校時,贈送給他留為紀念。家寶亦有參與製作,從中她對鮑思高神父的生平有更深的認識,「鮑思高神父熱愛我們小孩子,他不但提醒我們要愛人愛天主,我也在他身上學到關懷弱勢,為別人服務。」不管是玻璃畫、藝術品、日常生活,還是聖人生平事跡,我們都能找到天主的足跡,因為祂就存於萬事萬物中。(澄)         戴老師表示,玻璃畫完成後會於校內展櫃陳列, 亦會用於裝飾學校的小聖堂,「學校十分注重宗教科,希望透過學生的玻璃畫粉飾校園外,也能加強宗教氣氛。」她指出,學校昔日亦有安排同學製作玻璃畫,「以往以動物、花朵等為主題,學生的自由度比較高,可加入自己的設計。」她認為製作玻璃畫對學生而言有難度,但同時認為學生從完成作品中能獲得很大的滿足感。「要製作顏色均勻、沒有氣泡的玻璃畫的確有難度,但有難度他們才會不斷嘗試,找到趣味,令課堂氣氛十分熱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