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體藝傳情_中學
2023.02.05
聖伯多祿中學楊詩驊
舞動美感 展現自我
入讀聖伯多祿中學的學生,均會參與培養學生德、智、體、群、美、靈的全人教育「伯多祿傳人獎勵計劃」, 該校中六學生楊詩驊透過中國舞,在計劃中常獲得「培養美感」(現名為「體藝並重)的「彩虹書籤」,深信天主給予每人擁有的才能,「藉著培養美感展現我身上的美,也能釋放自我,跳舞時懷著善的心表演舞蹈,以內心的美感使觀眾投入其中。」
詩驊自幼十分好動,她自幼稚園時期,母親先後安排她學習跆拳道和粵劇,直至小學一年級開始學中國舞便喜歡上了,「中國舞形式多元化,也涉及不同的舞種及中華文化傳統。」中國舞分為群舞及獨舞,她說前者著重團隊精神與默契,後者則依靠個人的表現。兩者相比,她最享受跳獨舞時的感覺,「獨舞只有自己在台上表演,需要高度專注與投入,我亦可以盡情地發揮所長。」
而在中國舞不同的舞系中,她則擅長於民族舞的蒙古舞及傣族舞,其中蒙古舞有如擁抱及觸摸大自然的舞姿她最喜歡,「跳舞時把手部伸出,想像在蒙古帶著羊群遷徙的族群,被當地遼闊的草原和沙漠包圍著。」衣飾方面,她會選擇穿上以圓枱裙的款式,跳躍或轉圈時裙子由腰間開始擺動,塑造出優美的姿態。她表示蒙古舞透過手型與舞步,展現出瀟灑,強中帶柔的表現力,最能展現她的美態。
剛在去年10月舉行的紫荊盃國際舞蹈大賽上,詩驊在中國舞單項比賽中,以蒙古舞的《遷徙》贏得銀獎。
成功背後的付出
然而,每次熟練一套舞步,並能駕馭於台前讓觀眾看得投入,是她在背後花上不少功夫與時間。她平均每星期練習四次,每次二至三小時,有時週日更練習五小時,長期練舞導致身體多個地方出現傷患,例如在高小時練習跪轉,當時未懂得掌握如何運用膝蓋力度,致弄傷膝蓋水腫及瘀血, 現在雙膝患有風濕;她在小學五年級不慎跌倒導致椎間盤突出,花上半年時間治療。她說每次練舞的大幅度動作令自己感到非常痛楚,腳部痳痺,也難以久坐,她曾向母親表示,難以忍受疼痛,但仍希望繼續跳舞,不想因傷而放棄,「當時母親鼓勵我要堅持下去,教我保持心境樂觀,患症自然很快痊癒。」
傷患期間她仍堅持練舞,她說藉著母親的鼓勵學會堅持與不放棄的精神。其實她由中學三年級開始,練舞時在髖關節的位置經常聽到關節磨擦的聲音,直到中四練舞抬腿期間常感到疼痛,甚至難以抬腿,照磁力共振後懷疑左邊髖關節軟組織崩裂,她說「沒想到原來是髖關節軟組織崩裂,即使直到現在,仍須長期接受治療。」
家人無條件的愛
由中三開始,詩驊參與香港演藝學院的「青年精英舞蹈課程」 (GYDP)至今,中五時選修「舞動新機—— 舞蹈藝術」應用學習課程,過去的比賽,她的家人幾乎每次也到場支持,其母為了幫助她紓緩痛症,放鬆筋骨,前年更辭去文職工作,考獲推拿師的資格,轉行投身按摩師, 「感激家人的付出,母親教會我做任何事要盡全力,即使不如理想也要盡力做好。」
詩驊認真對待每個比賽,她說完成一首約四分鐘的舞蹈,需要花上四個月排練,每次由跳舞老師為她編舞及教學等,所付出的時間與心機得來不易,「 每次賽後我也會感動而哭,因為能在舞台上展現艱苦的成果,除了我付出的努力,家人對我在經濟及精神上也給予很大的支持。」對於未來的人生路向,她希望考入香港演藝學院舞蹈學院,他日成為中國舞的編舞導師,延續自己對中國舞的熱愛。(高)


中學動態
2022.12.04
喜樂中學 - 動態
方濟家庭舉辦•學校教師發展日
(本報訊)方濟家庭學校早前舉行教師發展日(圖),來自四個修會共14間學校,包括中、小、幼近700位教職員,透過網上直播相聚,一起聆聽天主的聖言和各校的分享。
是次參與修會的屬校包括由方濟會(小兄弟會)關辦的聖文德書院、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慈雲山聖文德天主教小學、馬鞍山聖若瑟中學、馬鞍山聖若瑟小學;瑪利亞方濟各傳教修會:聖羅撒書院、聖羅撒學校、聖羅撒幼稚園;天神之后傳教女修會:聖嘉勒女書院、聖嘉勒小學、聖嘉勒小學(幼稚園部);聖母痛苦方濟傳教女修會:聖母無玷聖心書院、聖母無玷聖心學校、聖母無玷聖心幼稚園。
當天大會邀請譚錦榮神父以「從方濟角度看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主講。譚神父分別主講聖方濟及真理、聖方濟及義德、聖方濟及愛德、聖方濟及家庭、聖方濟及生命。席上譚神父主持禮儀,最後以祈禱及祝福作結。大會還安排了盧山修士於聖若瑟小學為外籍老師主持英語網上講座。
這次發展日由馬鞍山聖若瑟中學負責主持,其他學校透過視像即時參與和分享,體現了方濟大家庭的精神,透過譚神父主講和各校分享,讓大家有更深的認知和反省。
活動中,方濟家庭歡迎了104位新教師的加入,並向服務滿20年的九位教師致意。 (教)
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
祝福花地瑪聖母像及其他聖母擺設
(本報訊)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早前為校內新建設的花地瑪聖母像及其他聖母擺設舉行祝福禮儀(圖)。
該校以「聖母一生陪伴耶穌」為題,將聖母領報直至聖母懷抱耶穌聖屍的片段,以不同藝術形式展現,如祈禱室玻璃彩繪、壁畫及聖殤像等展現出來。校方期望藉著不同的聖母擺設於校園不同角落,時刻提醒師生:聖母以至父母皆願意伴隨子女左右,一起度過生命每一刻。
祝福禮儀由甘寶維副主教主禮、包俊偉神父及校監潘子光神父襄禮,全校師生聯同蒞臨的嘉賓,包括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龔廣培、主教代表助理陳順清、葉介君、楊美熙、學校事務顧問盧詠琴及大約20位友校校長,一起領受祝福。 甘寶維副主教在講道中鼓勵學生效法聖母,將祝福帶到身邊每一個人。
該校的天主教同學會幹事預先錄製片段並於當日帶領導賞,讓師生和嘉賓更深入認識校園聖母設置的意義;並結合宗教及道德教育科課程,加深學生認識聖母的事蹟。(教)
學校牧民工作者•專業發展聚會
(本報訊)學校牧民工作者協調小組與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早前假天主教伍華中學合辦學校牧民工作者專業發展聚會(圖),並於同日在善導之母堂舉行感恩祭與派遣禮,多間來自修會、明愛及教區中、小學約120位學校牧民工作者出席。
聚會中,有出席同工主動分享成為學校牧民工作者的經歷;教區青年牧民委員會青年牧民幹事雷詠茵分享「學校牧民工作五大元素」,鼓勵學校牧民助理多接觸在校內不顯眼或被忽略的學生,用心聆聽他們的需要,讓他們感受到愛。
學校牧民工作者協調小組主席楊美熙介紹新一屆的學校牧民工作者協調小組組員,雷詠茵簡介本年度學校牧民工作者聚會的內容及青委會為學校牧民助理安排的交流平台。
感恩祭與派遣禮上,主祭的甘寶維副主教勉勵學校牧民工作者常懷信、望、愛三德。他期望學校牧民助理能藉主的力量,見證自己與主經驗的愛,在福傳路上擔任「開心使者」的角色。(教)


體藝傳情_中學
2022.06.19
聖伯多祿中學 饒兆琮
享受沙灘排球速度感
打沙灘排球時,經常會因日照而曬傷, 或為救球奮不顧身飛身撲向沙地而被沙粒刷傷,但是就讀聖伯多祿中學的中六學生饒兆琮認為,少許損傷無阻他對沙排的熱愛,他指出在沙灘擊球時的刺激度高,節奏快,飛身救球更令他玩得盡興,是他享受這運動的原因。
沙灘排球是一項兼具快速、刺激,並極具爆發力的競技運動,根據香港排球總會2021至2024年沙灘排球比賽規則的資料顯示,沙灘排球是一項由兩隊球隊,在用球網分隔之沙地球場上進行比賽之運動。
升中時,饒兆琮與幾名參與排球運動的小學同學被派到聖伯多祿中學就讀時,發現學校沒有排球隊,於是他們聯繫校方申請組織排球隊,「我們找到小學時也有打排球的師姐幫忙,聯絡老師說明意願,再向校長申請組織排球隊。直到我升中二時,學校男子排球隊成立,我便加入。」
饒兆琮談到開始打排球的經歷,他說要從小學六年級說起,「學校當時在推廣排球運動,我見到教練打排球的外型討好,吸引我參加。」
他中二加入排球隊後代表學校參與學界賽事,中三開始參與沙灘排球及比賽,同年獲選加入男子少年排球香港代表隊。2021年3月, 他加入了男子青少年沙灘排球香港代表隊。
相比由六人組成的室內排球,饒兆琮認為二人一隊的沙灘排球的難度更高更富挑戰性,他指出在沙灘打排球,奔跑時雙腳經常會陷入沙中增加接球或傳球的難度,而現場的風力、陽光、雨勢、甚至沙粒的粗幼也會影響發揮,非常講求臨場發揮與判斷。
由於沙灘排球在沙中進行,每次看沙排球賽時總會見到飛身救球的精彩動作;只有兩人一隊的沙排更在比賽途中不可換人,因著人數的限制,令饒兆琮學會更專注,「我要更專心作賽才能得分,體力消耗很大,但每次得分也令我感到很滿足。」
疫情下專注沙排訓練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肆虐全球已長達兩年半,室內場地因疫情經常關閉,反而成為饒兆琮在沙灘排球發揮出水準的時期。疫情爆發兩年多,他說可以進行室內排球的訓練大幅減少,以往平均一星期有五天練習排球,室內球場封閉後,他只能在街場練習,訓練減至一至兩日,街場後來也關閉,「我便背著排球和網,與朋友組隊轉到沙灘的沙排場地,掛起排球網練習沙排。」
平日他經常到淺水灣的沙灘排球場訓練,希望在疫情中繼續保持球感,隨著康文署轄下所有泳灘關閉時,他便繼續在家中勤做體能訓練,以保持體魄。沙灘屬戶外運動才不太受到疫情影響,但他非常珍惜每次練習的機會,投放更多時間在沙排上,促使他在中五時加入沙灘排球港隊。
剛於去年8月,饒兆琮在屯門新咖啡灣泳灘舉行的第16屆青少盃沙灘排球比賽上, 與隊友贏得男子初級組季軍,這是他首次參與公開比賽獲得獎牌,而感到高興。他在等候DSE放榜期間,每星期也回校擔任排球隊助教,他亦是本學年校長推薦計劃的學生之一,希望憑著沙灘排球的卓越表現,可考入教育大學修讀體育,日後成為小學教練或體育老師,培育下一代。(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