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5_20240303_f
400 400 心讀
心讀繪本
2024.03.03
小小小童話
你認為一個故事該由多少字組成?是長篇小說的洋洋灑灑十萬字?是短篇小說的數千字?還是繪本中伴隨圖畫的數百字?今次我們共讀的繪本展示了故事的無限可能。作者創作了多個故事,每個故事都只包含十個英文字。篇幅雖短,卻帶來無限想像。   繪本中包含多個故事,每個均只由十個英文字組成。當中部分故事如下:We watch the teacher lead the children through the portal.(我們看見老師帶領孩子走進通道。)“Invite me in.”she says outside my tenth storey window. (她在我位處十層樓高的窗外說:「邀我進來吧。」)The X-rays reveal writing etched onto all my bones.(X光照片顯示了刻寫在我骨頭上的文字。)For sale: hamster cage, some bars bent, some chewed through.(倉鼠籠出售,有些鐵枝被扭曲了,有些被咀嚼掉了。)They say they can't see me, now they're fading.(他們說無法看見我,而他們正在消失。) Archaelogists slowly brush away ancient earth from the skyscraper's roof.(考古學家在高樓天台上慢慢掃走古時的土壤。)The diver swims into the carnival; radio contact is lost.(潛水員游進嘉年華會,無線電系統失去聯繫。)The wizard's spell missed. So why is my skin scaling?(我避過了巫師的咒語,為甚麼我的身上會長出鱗片?)The fisherman's catch is full of astronaut suits and skeletons.(漁夫的網裡充滿了太空人的衣服和骨頭。)I hear the patter of tiny feet underneath my bed.(我聽見床下有細碎的腳步聲。)She spent days trying to climb out of the sky.(多天以來,她努力嘗試爬離天空。)   這些短短只包含十個字的故事,嚴格來說並不是完整的故事, 而是故事中最具戲劇性的一個片段,但這些瞬間有別於一般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因而引發我們的好奇和想像:究竟當中發生了甚麼事?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和環境?主角又是甚麼人?這些奇幻的想像,足以支撐一個好故事的誕生。作者在書的引言中,分享了他初次遇到這種小故事時的興奮,其後他專注捕捉這些故事的靈感。他認為這故事本來已存在,他們都希望被別人看見,把他們寫下來,成為完整的故事。   共讀指引   繪本《Ten-Word Tiny Tales》當中包括多個僅以十個字寫成的故事。故事精簡而意象深刻,有些更帶出懸疑及恐怖的感覺。為了配合精彩的文字,作者特地邀請了21位出色的插畫師為故事繪圖,使故事添加趣味和細節,增強意象和對讀者的視覺衝擊。作者在書末加上解說, 闡明這些故事皆為拋磚引玉,他希望讀者能捕捉靈感,創作自己的小童話,也可以他的故事為根據進行擴寫,補充細節和加上圖像,回復故事原有的光輝面貌。不過作者也提醒讀者,他的小故事大多不是可愛的童話,甚至長有利爪和尖牙,我鼓勵家長跟孩子共讀,然後挑選某些故事進行擴寫,或自行創作小童話。平日也可捕捉對某些特別字的靈感,串寫成獨特的小故事。   《Ten-Word Tiny Tales》   作者: Joseph Coelho 繪者: 21 distinguished illustrators 出版社: Candlewick ISBN : 978-1-5295-0268-8  
kjy13b_20231015_f
400 400 悅學
悅學愈樂
2023.10.15
學生的潛能總能讓人嘖嘖積奇
在教學工作中,我知道不能讓學生覺得課堂學習沒有意義,她們不會介意知識內容是深是淺,但會在乎學習過程是否有價值。   然而,歷史學習的困難在於,不像通識科或宗教倫理科般有寬闊的討論空間; 畢竟,史觀只會在有新的重大考古發現時,才有機會更新或修正。否則,學生要學的史觀,其實只是先賢看法的硬知識。   因此,我在學期初時已及早規劃好每一節課堂的教學重心,45分鐘一節,不多也不少,我要求學生分組並進行10分鐘匯報,他們需要就特定課題蒐集資料,並帶領同學討論相關歷史爭論;往後,我自然會作補充。   結果,我發現學生們並沒有拘泥於傳統對「匯報」的理解,她們竟然會以話劇、微電影、動畫製作等方式展現對課題的認知,資料蒐集內容豐富,歷史學家的觀點能清晰闡述;而重點是,這樣的「匯報」方式,我從來沒有這樣要求過。   教學的快樂在於,你永遠無法估計學生的潛能,她們在學習上總有驚喜的展現;我的職責,只是需要用心於創造最多的機會, 讓他們享受學習歷史的樂趣;有時我也不介意向他們坦誠,其實他們在各個範疇都比我優秀;我之能夠成為他們的老師,只是在學科知識上比他們略多點點。   他們也會好奇,為何老師會這麼容易便「滿足」?教學工作其實很簡單,同學用心學好,老師用心教好,就自然能有優質且令人享受的學與教。我相信,孩童對於知識的渴求,與追求信仰上的滿足,本質上是一致:都是為了填滿內心的欠缺; 我並不相信有沉悶的知識,或不願學的學生;問題只是「鑰匙」在哪裡?「打開」的方法是甚麼?每一次當我發現「鑰匙」時,打開了學生的潛能後,他們給我的東西,總讓我嘖嘖稱奇。  
kjy16_20230611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11
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
看得見的歷史 承傳中國文化
(本報專題)高主教書院在校內建設「中外文物館」,成為本港首間擁有實體文物作為學習教材的中學,文物館化身成為「歷史書房」,帶領同學跨越古代時空,讓文物真實地呈現中國歷史。楊世德校長指出,中外文物館擁有實體文物作為教材,學生透過活學中國歷史,負起承傳中國文化的使命。   去年12月,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舉行祝福暨開幕典禮,也同時標誌著該校於本學年創校65周年。楊校長指出,中外文物館由2018年起籌建,館內的陳列早於2019年完成,因疫情延遲開幕。他指出,文物可作為中國歷史科的教材之一,期望透過中外文物館,為跨科組的中華文化獎勵計劃提供活動場所,促進學校間學與教的經驗交流,藉此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推動各地的中外文化交流。   楊校長希望,學生親身看到文物認識中華文化,當中涉及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 「這些思想與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相連繫, 也涉及愛與義德等價值觀。」   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佔地約500 平方尺,館藏包括合共51件文物及35 枚古錢,由新石器時代西元前4800年至清朝西元1911年,全部展品均由該校舊生李宗鴻院士捐贈及暫借,他希望文物能啟發更多學生喜愛中國歷史。   捐贈者李宗鴻院士是中國藝術品收藏家,2008年晉身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並於2009年獲國際中國哲學會青年學者論文獎。他自幼已熱愛文物,八歲時以60港元在古董店舖買下他第一個收藏品—— 元代龍泉窯青釉的茶葉罐,「當時店主見我年紀尚小,便半賣半送,以60港元的價錢賣給我,由此鼓勵我一直收藏文物至今。」   李宗鴻目前收藏逾1,000件文物,他現在協助母校成立中外文物館,認為學生藉著觸摸文物,能啟發思考,從而進一步研習及認識中國歷史。他亦期望藉此作跨科學習,「藉著文物看到古代經濟史,與經濟科扣連;如何燒造瓷器,便是涉及化學科的課題等。」   從文物探索中國發展   在中外文物館歷史最悠久的,是來自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彩陶網紋雙耳罐」,該文物用上黃河流域附近的泥土燒造成罐,以不同顏色的礦物質上色,繪畫成渦旋紋、水波紋、菱形紋、平行帶紋和棋盤格紋。經燒製後彩料不易脫落,藉文物反映當時對科技的貢獻;有展示來自東漢公元25 至220年的廣東窯系紅陶屋,此物與李鄭屋漢墓出土的陶屋相近;亦分別有來自春秋及戰國時代的青銅戈及青銅箭,展示兵器技術;不同年代的碗、盤、渣斗、小俑,以及錢幣等,均能反映不同朝代的生活與歷史。   目前共有10位學生擔任中外文物館導賞員,當中五位擔任導賞員的中四學生符茜喻、李諾瑤、郭子瑤、張栢翹及鍾慧瞳均認為,能夠親睹文物,讓他們更渴望進一步認識歷史。   李諾瑤說,初中認識中史時聽到不同朝代發生的事情,每一個朝代及君主的政策及背景歷史,學校亦安排學生參與不同中國歷史的活動,到博物館參觀等,使她愈發對歷史感到興趣;符茜喻最初以為中史多依賴背誦,內容沉悶,「但是接觸過後會發現當中有因果關係。」她表示從中逐漸引發她的獨立思考。   熱愛閱讀的郭子瑤認為,每一件文物也有它的故事,導賞時會以說故事的形式演繹,吸引人進一步了解;張栢翹認為到博物館參觀,有助引發他的興趣,探究古人的生活模式,促進自主學習。   該校畢業生陳詠琛現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二年級,2021年更榮獲香港青年史學家獎,她亦有份參與策劃印製《中外文物館》小冊子,她熱愛中國歷史,也影響同學留意到考古的興趣,張栢翹希望日後從事在中華文化或文物研究的發展;郭子瑤則希望將來能從事考古或文物修復的工作,藉以加深探索未被發現的歷史。   使文物成為歷史的導遊   李宗鴻近年曾協助教育局修訂初中中國歷史及歷史課程,他認為研究器物有助學生廣泛認識中國歷史的多元化,引起學生學習中史的興趣。   當參觀者走入展館,會看到不少教科書所載的內容,例如中一提及春秋時期的兼併戰爭,於春秋時代用作武器的青銅戈及青銅箭,「武器雖小,但殺傷力大,尤其青銅箭在戰國時期,一箭可以致命。」學生鍾慧瞳也認為,文物有助仔細地認清歷史,館內設置的時間線作參考,對比文物的朝代與年份,了解當時在經濟、政治的影響,帶出文物背後的故事。鍾慧瞳從師兄捐贈的文物中,讓她發現到,「原來文物可以提供深入的研究價值,歷史有句話『信而有徵』,讀歷史外,也要以文物來考究歷史的真偽,所以學習歷史時,文物是很重要。」   李宗鴻在《中外文物館》的小冊子寫道:「冀讓文物充當各師生的導遊,漫遊於古代社會的不同角落。」楊世德校長期望來訪者透過中外文物館,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 該校已聯繫高主教書院( 小學部),以及中西區的小學等,邀請他們前來參觀;另外,中外文物館已計劃於7月開放予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的教友參觀,分享館藏。(高)  
kjy01_2020021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0.02.14
啟德原來是考古遺址?研究文物認識古人生活
(本報專題)有否想過自己家中裡頭,埋藏著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文物?原來,香港仍留有有不少古人聚居的遺址,學者一直透過考古工作,研究古人的生活方式。最近尖沙咀文物探知館舉辦的「聖山遺粹:啟德地區出土宋元文物展」,便展出啟德「宋王臺」一帶的文物。 啟德位處於九龍城區,昔日是國際機場,宋王臺正位於港鐵沙中綫將來建成的宋皇臺站旁。鬧市裡的宋王臺公園,安放了相傳是紀念南宋皇帝被元朝軍隊追迫、逃亡到此處的巨石「宋王臺」。巨石位於馬頭涌海邊一個稱為「聖山」的小山上,後來因興建啟德機場,巨石被移送到現址。文物探知館的展覽,展出在該處一帶所發現的宋元兩朝文物。 啟德地底文物豐富  反映香港參與海上貿易 一九九八年啟德機場關閉、大嶼山赤臘角機場取而代之後,考古人員在九龍灣原聖山附近發現了豐富的宋元時期文化遺蹟,包括大量產自浙江、福建及江西等不同窰口的陶瓷製品,當中不少與宋元時期海上陶瓷之路沿線發現的沉船、以至菲律賓等發現的外銷陶瓷,可互相對照。探知館的展覽,便以啟德地區近年的考古發現,特別是宋元時期的陶瓷,帶出香港在海上貿易中的位置。 原來,啟德是現時香港出土宋元時期文物最豐富的地方,出土遺蹟包括房屋石構地基、水井、坑和墓葬等,以及裡面各式各樣的陶瓷器物。 啟德出土的同類陶瓷器物,也在廣東南海一號南宋沉船及韓國新安元代沉船,以及菲律賓等海外地方發現,說明香港於宋元時期位處東西方海上貿易網絡之中。 甚麼是考古學?  到底考古是怎樣進行?是研究甚麼?古物古蹟辦事處指出,考古學是根據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文物,以研究人類過去的一門學科,研究對象包括遺物,例如石錘、石製飾物及陶器等;此外亦包括古代人類生活的遺跡,例如房屋、炮台及墓葬等。而香港便有不少這類遺跡。 考古學家有時會勘查地面上或水底下,具有考古價值的地點;同時會作實地考察,並研究歷史文獻或舊地圖、分析航空照片或衛星圖像(即遙感考古)。 在進行大規模發掘前,考古人員會獲取地層資料,也對文物作系統地發掘和記錄以及分析。 在香港,考古研究工作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考古人員在離島沿岸地區,發現了不少古代文物和遺跡。 香港的考古工作 香港早期的考古勘察工作主要是民間自發的業餘人士進行,到了一九五〇年代中葉,隨著香港大學考古隊(即香港考古學會之前身)的成立,有組織的考古工作才正式在香港展開,而政府於一九八三至一九八五年及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分別委任顧問進行兩次全港考古調查工作。 考古人員發現,公元前四千年開始,先民已在香港一帶活動。港島舂坎灣、南丫島深灣及大灣、赤鱲角虎地灣、屯門龍鼓洲和湧浪等地點,曾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存。陶器有炊煮器和盛食器,多飾以彩繪或拍印細繩紋,石器則有各式生活工具和裝飾物,推測先民過著簡單的漁獵生活。 其中,天主教神父對香港初期的考古工作貢獻良多,耶穌會的考古學家芬戴禮神父(一八八六至一九三六年)一九三三年獲政府資助,在南丫島起出一些石製的工具、青銅武器和陶器。另一位考古學家、宗座外方傳教會麥兆良神父(一八九一至一九五三)曾協助芬戴禮神父在海豐地區考古,他本身也在粵東及福建的考古並發現大量文物。 鬧市也有古蹟 李鄭屋漢墓 政府一九五五年在長沙灣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了李鄭屋漢墓(見圖4),文物反映該墓於東漢時期, 即公元二十五年至二百二十年。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展覽。 旺角地底陶器 有市民於二〇〇四年報告在旺角豉油街及通菜街交界的渠務工程地盤內發現文物。古物古蹟事辦人員從出土文物的地點觀察,原來的地貌早被近代城市發展所改變,溝內滿佈水管和樁柱,埋藏文物的層位應是現代擾亂層和灰砂層之間的褐砂層。當時共發現了四件平底陶罐,分別是漢代及唐代文物。(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