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30611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06.11
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
看得見的歷史 承傳中國文化
(本報專題)高主教書院在校內建設「中外文物館」,成為本港首間擁有實體文物作為學習教材的中學,文物館化身成為「歷史書房」,帶領同學跨越古代時空,讓文物真實地呈現中國歷史。楊世德校長指出,中外文物館擁有實體文物作為教材,學生透過活學中國歷史,負起承傳中國文化的使命。   去年12月,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舉行祝福暨開幕典禮,也同時標誌著該校於本學年創校65周年。楊校長指出,中外文物館由2018年起籌建,館內的陳列早於2019年完成,因疫情延遲開幕。他指出,文物可作為中國歷史科的教材之一,期望透過中外文物館,為跨科組的中華文化獎勵計劃提供活動場所,促進學校間學與教的經驗交流,藉此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推動各地的中外文化交流。   楊校長希望,學生親身看到文物認識中華文化,當中涉及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 「這些思想與天主教教育核心價值相連繫, 也涉及愛與義德等價值觀。」   高主教書院中外文物館佔地約500 平方尺,館藏包括合共51件文物及35 枚古錢,由新石器時代西元前4800年至清朝西元1911年,全部展品均由該校舊生李宗鴻院士捐贈及暫借,他希望文物能啟發更多學生喜愛中國歷史。   捐贈者李宗鴻院士是中國藝術品收藏家,2008年晉身英國皇家亞洲學會院士,並於2009年獲國際中國哲學會青年學者論文獎。他自幼已熱愛文物,八歲時以60港元在古董店舖買下他第一個收藏品—— 元代龍泉窯青釉的茶葉罐,「當時店主見我年紀尚小,便半賣半送,以60港元的價錢賣給我,由此鼓勵我一直收藏文物至今。」   李宗鴻目前收藏逾1,000件文物,他現在協助母校成立中外文物館,認為學生藉著觸摸文物,能啟發思考,從而進一步研習及認識中國歷史。他亦期望藉此作跨科學習,「藉著文物看到古代經濟史,與經濟科扣連;如何燒造瓷器,便是涉及化學科的課題等。」   從文物探索中國發展   在中外文物館歷史最悠久的,是來自新石器時代的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彩陶「彩陶網紋雙耳罐」,該文物用上黃河流域附近的泥土燒造成罐,以不同顏色的礦物質上色,繪畫成渦旋紋、水波紋、菱形紋、平行帶紋和棋盤格紋。經燒製後彩料不易脫落,藉文物反映當時對科技的貢獻;有展示來自東漢公元25 至220年的廣東窯系紅陶屋,此物與李鄭屋漢墓出土的陶屋相近;亦分別有來自春秋及戰國時代的青銅戈及青銅箭,展示兵器技術;不同年代的碗、盤、渣斗、小俑,以及錢幣等,均能反映不同朝代的生活與歷史。   目前共有10位學生擔任中外文物館導賞員,當中五位擔任導賞員的中四學生符茜喻、李諾瑤、郭子瑤、張栢翹及鍾慧瞳均認為,能夠親睹文物,讓他們更渴望進一步認識歷史。   李諾瑤說,初中認識中史時聽到不同朝代發生的事情,每一個朝代及君主的政策及背景歷史,學校亦安排學生參與不同中國歷史的活動,到博物館參觀等,使她愈發對歷史感到興趣;符茜喻最初以為中史多依賴背誦,內容沉悶,「但是接觸過後會發現當中有因果關係。」她表示從中逐漸引發她的獨立思考。   熱愛閱讀的郭子瑤認為,每一件文物也有它的故事,導賞時會以說故事的形式演繹,吸引人進一步了解;張栢翹認為到博物館參觀,有助引發他的興趣,探究古人的生活模式,促進自主學習。   該校畢業生陳詠琛現就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二年級,2021年更榮獲香港青年史學家獎,她亦有份參與策劃印製《中外文物館》小冊子,她熱愛中國歷史,也影響同學留意到考古的興趣,張栢翹希望日後從事在中華文化或文物研究的發展;郭子瑤則希望將來能從事考古或文物修復的工作,藉以加深探索未被發現的歷史。   使文物成為歷史的導遊   李宗鴻近年曾協助教育局修訂初中中國歷史及歷史課程,他認為研究器物有助學生廣泛認識中國歷史的多元化,引起學生學習中史的興趣。   當參觀者走入展館,會看到不少教科書所載的內容,例如中一提及春秋時期的兼併戰爭,於春秋時代用作武器的青銅戈及青銅箭,「武器雖小,但殺傷力大,尤其青銅箭在戰國時期,一箭可以致命。」學生鍾慧瞳也認為,文物有助仔細地認清歷史,館內設置的時間線作參考,對比文物的朝代與年份,了解當時在經濟、政治的影響,帶出文物背後的故事。鍾慧瞳從師兄捐贈的文物中,讓她發現到,「原來文物可以提供深入的研究價值,歷史有句話『信而有徵』,讀歷史外,也要以文物來考究歷史的真偽,所以學習歷史時,文物是很重要。」   李宗鴻在《中外文物館》的小冊子寫道:「冀讓文物充當各師生的導遊,漫遊於古代社會的不同角落。」楊世德校長期望來訪者透過中外文物館,了解中國歷史與文化, 該校已聯繫高主教書院( 小學部),以及中西區的小學等,邀請他們前來參觀;另外,中外文物館已計劃於7月開放予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的教友參觀,分享館藏。(高)  
kjy12_20230115 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01.15
喜樂中學 - 中學動態
梁式芝書院 • 運動挑戰日   (本報訊)梁式芝書院早前在校內舉辦為期兩天的運動挑戰日,整個活動設置五個挑戰站讓同學參與。綜合兩天的賽果,綠社獲得全場總冠軍。   運動挑戰日上,每位同學可參加三項挑戰。流動繩網是五個挑戰站中最為困難的(圖),同學們需在繩網內迎接高空挑戰,走過平衡木、懸繩飛索及攀爬繩網。   另外,室內賽艇比賽考驗同學的體能、耐力及合作性,接力賽時同學情緒高漲,非常刺激。Nerf Hunt與弓箭比賽除了需要體能,亦需要聰明的才智去判斷射槍的方向及弓箭的射程,要射中靶心去奪取分數。而芬蘭木棋的挑戰,就要求同學們沉穩地面對,考驗耐性及策略去奪取冠軍的寶座。   是次活動吸引全校師生踴躍參與,教職員更與同學一起走入流動繩網,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活動後,同學都對工作人員及校內各職工的協助表示感恩,並藉此活動得到啟發,日後若面對逆境時,也要如同參與這次活動的態度——堅持迎接每個人生挑戰。(教)     荃灣聖芳濟中學 • 59周年校慶感恩祭   (本報訊)荃灣聖芳濟中學早前舉行59周年校慶感恩祭彌撒(圖),邀得新界西南總鐸區總鐸林祖明神父主禮,及校友汪才生終身執事襄禮。   林祖明神父講道時,提醒同學們凡事「只是一念間」,意思是生活中充滿大大小小的選擇及挑戰,如何作正確的決定只是在我們的一念之間,只要當下覺得最合適,這就是對的選擇。   校友汪才生終生執事亦與師弟分享,昔日在學校生活及求學的片段,他亦寄語師弟們面對不同的困難及挑戰時,須與家人團結一致、多溝通,問題自然迎刃而解。汪執事的勸勉正是聖母昆仲會其中一項教育風格──「一家精神」。(教)     聖保祿中學畢業禮   (本報訊)聖保祿中學早前舉行畢業頒獎禮(圖),邀請校友暨香港大學發展及校友事務部總監黃佩瑤主禮。逾100位應屆中六畢業生在嘉賓、家長、校友和師生共同見證下,領取畢業證書。   聖保祿中學校長張翠珊致辭時表示,過去一年縱然受疫情影響,學校在大家的努力下渡過不少難關,她勉勵畢業生要終身學習、堅持不懈,就如璀璨奪目的鑽石,正是能經歷高溫與壓力,方能散發耀眼的光芒一樣。   黃佩瑤在致辭中分享她從生活中獲得的寶貴經驗。她提及敢於接受工作的挑戰,在困境時不輕言放棄,讓她變得更成熟和更具智慧。她鼓勵畢業生在開展新一章時,縱然遇到挫折亦不要退縮,因為紛至沓來的挑戰和批評是進步的契機;高低起伏的成長更是認清自己的過程。在困惑時,不忘暫緩下來,聆聽自己的心聲,善待自己,擁有自信心、希望和決心才能迎向未來。   其後領袖生長廖朗喬代表畢業生致感謝辭。廖同學感激師長和父母陪伴,走過充滿挑戰的學習之路。最後廖同學冀盼畢業生以校訓「為一切人成為一切」的聖保祿精神,面對人生新的挑戰。(教)     高主教書院 • 成立中外文物館   (本報訊)高主教書院自2018年起,在該校舊生、鴻踪里主人李宗鴻院士的推動,通過中國歷史科籌建「中外文物館」,剛於去年12月正式成立(圖)。李院士捐贈超過80多件文物作為展品,校方期望利用中外文物館,舉辦與文物相關的學習活動,讓學生能夠親身觀摩歷史,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   由李宗鴻院士捐出的展品內容,涵蓋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陶瓷及歷代貨幣,讓該校的「中外文物館」成為本港首間成立的文物館,擁有實體文物作為教材的中學。同時,中外文物館也能夠為跨科組的中華文化獎勵計劃,提供活動場所,促進學校間學與教的經驗交流,乃至提高學生的民族意識,推動各地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外文物館開幕禮由校監李崇德致歡迎辭,政務司副司長卓永興、教育局常任秘書長李美嫦、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博士和文物捐贈者——鴻踪里主人、該校舊生李宗鴻院士擔任主禮嘉賓。   卓永興副司長在典禮中表示,中外文物館的成立能夠有利學生的全人發展。舊生李宗鴻認為通過考察歷史文物彌補文獻的不足,例如通過接觸歷史器物,認識古代的社經文化、對美的追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