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200216s

(本報專題)有否想過自己家中裡頭,埋藏著一千多年前的古代文物?原來,香港仍留有有不少古人聚居的遺址,學者一直透過考古工作,研究古人的生活方式。最近尖沙咀文物探知館舉辦的「聖山遺粹:啟德地區出土宋元文物展」,便展出啟德「宋王臺」一帶的文物。

啟德位處於九龍城區,昔日是國際機場,宋王臺正位於港鐵沙中綫將來建成的宋皇臺站旁。鬧市裡的宋王臺公園,安放了相傳是紀念南宋皇帝被元朝軍隊追迫、逃亡到此處的巨石「宋王臺」。巨石位於馬頭涌海邊一個稱為「聖山」的小山上,後來因興建啟德機場,巨石被移送到現址。文物探知館的展覽,展出在該處一帶所發現的宋元兩朝文物。

啟德地底文物豐富 
反映香港參與海上貿易

一九九八年啟德機場關閉、大嶼山赤臘角機場取而代之後,考古人員在九龍灣原聖山附近發現了豐富的宋元時期文化遺蹟,包括大量產自浙江、福建及江西等不同窰口的陶瓷製品,當中不少與宋元時期海上陶瓷之路沿線發現的沉船、以至菲律賓等發現的外銷陶瓷,可互相對照。探知館的展覽,便以啟德地區近年的考古發現,特別是宋元時期的陶瓷,帶出香港在海上貿易中的位置。

原來,啟德是現時香港出土宋元時期文物最豐富的地方,出土遺蹟包括房屋石構地基、水井、坑和墓葬等,以及裡面各式各樣的陶瓷器物。

啟德出土的同類陶瓷器物,也在廣東南海一號南宋沉船及韓國新安元代沉船,以及菲律賓等海外地方發現,說明香港於宋元時期位處東西方海上貿易網絡之中。

甚麼是考古學? 

到底考古是怎樣進行?是研究甚麼?古物古蹟辦事處指出,考古學是根據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文物,以研究人類過去的一門學科,研究對象包括遺物,例如石錘、石製飾物及陶器等;此外亦包括古代人類生活的遺跡,例如房屋、炮台及墓葬等。而香港便有不少這類遺跡。

考古學家有時會勘查地面上或水底下,具有考古價值的地點;同時會作實地考察,並研究歷史文獻或舊地圖、分析航空照片或衛星圖像(即遙感考古)。

在進行大規模發掘前,考古人員會獲取地層資料,也對文物作系統地發掘和記錄以及分析。

在香港,考古研究工作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開始,考古人員在離島沿岸地區,發現了不少古代文物和遺跡。

香港的考古工作

香港早期的考古勘察工作主要是民間自發的業餘人士進行,到了一九五〇年代中葉,隨著香港大學考古隊(即香港考古學會之前身)的成立,有組織的考古工作才正式在香港展開,而政府於一九八三至一九八五年及一九九七至一九九八年分別委任顧問進行兩次全港考古調查工作。

考古人員發現,公元前四千年開始,先民已在香港一帶活動。港島舂坎灣、南丫島深灣及大灣、赤鱲角虎地灣、屯門龍鼓洲和湧浪等地點,曾發現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遺存。陶器有炊煮器和盛食器,多飾以彩繪或拍印細繩紋,石器則有各式生活工具和裝飾物,推測先民過著簡單的漁獵生活。

其中,天主教神父對香港初期的考古工作貢獻良多,耶穌會的考古學家芬戴禮神父(一八八六至一九三六年)一九三三年獲政府資助,在南丫島起出一些石製的工具、青銅武器和陶器。另一位考古學家、宗座外方傳教會麥兆良神父(一八九一至一九五三)曾協助芬戴禮神父在海豐地區考古,他本身也在粵東及福建的考古並發現大量文物。

鬧市也有古蹟 李鄭屋漢墓

政府一九五五年在長沙灣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了李鄭屋漢墓(見圖4),文物反映該墓於東漢時期, 即公元二十五年至二百二十年。漢墓旁邊是展覽館,除了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展覽。

旺角地底陶器

有市民於二〇〇四年報告在旺角豉油街及通菜街交界的渠務工程地盤內發現文物。古物古蹟事辦人員從出土文物的地點觀察,原來的地貌早被近代城市發展所改變,溝內滿佈水管和樁柱,埋藏文物的層位應是現代擾亂層和灰砂層之間的褐砂層。當時共發現了四件平底陶罐,分別是漢代及唐代文物。(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