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511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21
深井天主教小學 小小朝聖者 步武聖母芳蹤
(本報專題)朝聖可引領人更親近天主,即使是小朋友, 他們親臨聖堂後,親自感受箇中的宗教氣息,印證從日常在聖經科學到的知識,當中的得著也可以為小心靈帶來無可比擬的震撼。深井天主教小學四年級生,早前在校方帶領下,結伴往位於尖沙嘴的玫瑰堂朝聖。即使事隔一段時間,重述當天的情形,他們興奮依然。就讀4A的郭奡搶先舉手分享:「最難忘是,看到玫瑰堂的五塊舊階磚,中間的那塊是米白色的,上下左右的四塊則是綠色的。它們都有110年歷史了,是2003年該堂換雲石地磚時,特意保留下來的。」郭同學還說,她親手觸摸過這幾塊比她還要年長很多倍的階磚,「很粗糙的,與聖堂內其他表面光滑的雲石很不一樣。」 當天也有份到訪的教友學生, 如黃建鈞(4D)、羅泳宜(4B)和李鎧稀(4A),則對與自己信仰生活相關的物事較感興趣。泳宜說:「那裡的修和室是用實木造成、咖啡色的。如果有人在裡面辦告解,門外的燈便會亮起,我所屬堂區聖堂的修和室並不會這樣。」建鈞則說: 「見到玫瑰堂的聖洗池,令我想起自己在嬰兒領洗時的那個聖洗池,感覺親切。」鎧稀也對聖洗池印象深刻,「原來聖洗池也會用一個銅造的蓋子蓋著的,平時我在主日彌撒中不會看到這樣做。」鎧稀說,有時他也會隨家人到玫瑰堂參與主日彌撒,這是個他頗熟悉的地方;今次由家庭活動變成學校活動的場所,感覺很特別。 就讀4B的黃浩希對玫瑰堂亦有份特殊的感情, 到訪前,他曾聽媽媽談及這所既漂亮又歷史悠久的聖堂,「媽媽小時候已很想去,但一直沒有機會;這次我來過,又聽到導賞員的介紹後,下次我便可以帶媽媽來了。」浩希說,他很喜歡聖堂內又大又好看的銅鐘。他和郭奡雖非教友,他們一直都有一顆慕道的心, 「爸爸每天工時很長,一個月只有三個平日晚上回來與我們吃飯。周末他放假,難得一家人聚在一起,我想多陪他去探長輩。或者等我再長大一點,才上慕道班吧。」同為學校宗教大使的浩希說。出發前, 他聽從老師的囑咐,帶備了自己那條色彩繽紛的玫瑰唸珠(上圖)。在玫瑰堂裡,他與該校牧民助理宏潤梅一起帶唸《玫瑰經》。「我每晚臨睡前,都會唸經,有時還會一邊拿著這串唸珠一邊唸。」恭敬聖母日久,讓浩希在這次朝聖之旅中感受殊深,相信他對爸爸的體恤和孝愛之情,或多或少都受學校的宗教情操薰陶。浩希和其他同學都不約而同指出,這次朝聖之旅讓他們更了解聖母愛主愛人、善良謙虛的一面。 除了小四學生往玫瑰堂朝聖外,該校其他各級的學生都會到訪不同的聖堂,目標是給學生機會,在學六年,畢業時便曾到訪六所聖堂。例如一、二年級學生就到訪學校鄰近的聖母領報堂和聖多默宗徒堂。「對於教友學生,那是深化信仰的活動;對於非教友學生,那是福傳的好機會。香港有這麼多所富建築特色的聖堂,同學到訪時, 都深受吸引。」余佩琴校長說。三年前,余校長剛到任時,全校的教友學生只有二十多人,現在則有五十人了,福傳漸見成績。宗教科主任劉佩微老師則表示:「同學到達玫瑰堂後,都自動自覺地安靜下來祈禱。這次朝聖,大大拉近了同學與聖母、與聖堂的距離,他們可以實在地感受到宗教的氣氛。」的確,要讓信仰的種子在心裡發芽生長,光靠口耳相傳還不足夠;若能有親身的體驗,定必事半功倍。(敏) 
kjy10_20151004_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5.10.03
2015.10.4 青曲天地
  扶起 滄桑 聖嘉勒女書院 三J  每個人都試過跌倒,不同的是當時有沒有人把你扶起⋯⋯  我認為自己是一個十分幸福的人,有你們一直陪伴在我的身旁。當我不小心跌倒的時候,你們馬上衝過來扶起我,關心我;當我受到挫折跌倒的時候,你們輕輕地扶起我,安慰我。 你們每次都會過來把我扶起,在我還沒學會走路時、當我從單車上跌倒時、當我學業退步時、當我在比賽中輸掉時⋯⋯你們把我扶起的次數,簡直是數之不盡。 你們一直陪伴在我的身旁,照顧我,呵護我,關心我,對我不離不棄。即使我對你們發脾氣,你們仍然體諒我,原諒我,繼續陪伴著我。 謝謝你們,還有,對不起⋯⋯我一直沒有盡女兒應有的本分,明知道這些都是你們對我的愛,卻一次又一次地嫌棄你們的關心,抱怨你們囉嗦、多管閒事,埋怨你們的苦口婆心,因而傷害你們的心。 我對你們承諾,我以後會自主獨立,不會再依賴著你們。我定會好好照顧自己,絕不會再次令你們擔心。我會像梅花一樣,在嚴寒中綻放,逆境自強。即使我又跌倒了,我也必定靠自己站起來, 不用你們再過來把我扶起。   現在,該由我把你們扶起了!請不要拒絕,這是理所當然的。就像你們不厭其煩地把我扶起,我也必會不厭其煩地把你們扶起⋯⋯    遊學團 曾暐皓 皇仁書院 三B  今年暑假,我和同學一行二十人到英國牛津參加遊學團。雖然沒有父母照顧,我仍然樂在其中。 首先是足球比賽,每星期有兩個黃昏,我們「香港隊」會和由巴西、法國和台灣組成的「雜牌軍」對賽,那是我們把整天困在課室的活力釋放的機會。我們一時蜂擁而上,猛烈進攻;一時用人海戰術,守護著龍門。但對方畢竟技高一籌,我方每每以大比數落敗。大家惱極時,我卻想那只不過是一場遊戲,何必放在心上呢?於是,我又期待下一次比賽了。 另一件事就是到著名的景點巨石陣遊覽。那一天,天色陰沉沉的,巨石陣的石頭聳立,氣氛十分肅穆莊嚴,令人思索古人怎麼把這些石頭搬來呢?又怎麼把這些石頭對準太陽呢?環視四周,附近都是平地或土坡。我還想看看有沒有麥田怪圈,但是外星人好像沒有空。聽說最近科學家發現附近有一個更大的巨石陣埋在地下,令我想起這地方時更覺神秘。 最後一樁事就是我們這個遊學團的其中一個目的──應考聖三一口試。考試的準備課程濃縮為兩星期,並要常常下課後留下來。考試那天,我極為緊張,整個早上我的手都在顫抖。午飯時段,最好的佳餚我也咽不下。終於輪到我了,我戰戰兢兢地步入考室,一位考官在等著。我的心異常平靜,如龍捲風的風眼般。我一開口便立刻打破了我和考官間的隔膜。我和她暢談了十五分鐘,用盡筆記內的要訣,這考試當然順利過關。  
kjy08_201509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9
2015-2016學年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 小學組閱讀計劃書目(中小)導讀選輯
   《雪花人》 文 / 賈桂琳.貝格絲.馬丁 圖 / 瑪莉.艾札瑞 出版 / 三之三 主題:熱情  《雪花人》是1999年美國凱迪克金牌獎(Caldecott Medal)的得獎作品。這個獎代表美國兒童圖書界的最高榮譽,每年肯定一位畫者以兒童為對象所展現的藝術技巧和圖像詮釋能力。評審推崇這本書有「美麗且思慮周詳的設計、詩意兼具知識性的文字、獨具吸引力和啟發性的藝術表現。」 畫者艾札瑞以生動的木刻畫和素雅的色彩,把我們帶回到那個古早的年代,身歷其境的感受班特利對雪的熱情,以及為實現夢想而終其一生的堅持和努力。艾札瑞具有深厚的繪畫和印刷基礎,尤其擅長蝕刻和木刻, 作品中總是反映出對大自然的喜愛。她和班特利一樣為雪著迷,長期住在佛蒙特州的鄉間(距離班特利故居所在約一小時車程),本身也是一直為堅持自己的夢想而工作的「農人藝術家」,這些因素使她被邀請以木刻畫來詮釋這個簡樸優雅的文字故事,因而圖文的搭配得以如此美妙和諧。她並且做了許多資料搜尋和研究的準備工作,走訪傑瑞科鎮的歷史學會和班特利紀念博物館,翻閱班特利的作品,看他使用的相機,深刻體會這個從許多社會標準看來愚蠢,甚至失敗的農人,如何堅持實踐出他自己的生命意義,讓時間和歷史證明了他的價值。艾札瑞在得獎致詞中提到,孩子們常常被告誡,他們的夢想和熱情是不切實際的。幸好,她的父母就像班特利的父母一樣,沒有這樣做。 這本書的主旨是鼓勵小孩,「跟隨自己的熱情,不論多困難、或看起來多麼不可能、不切實際。」 經過精心的設計和編輯,這本具豐富的故事性和知識性的傳記圖畫書,被書評家認為是為這個類型作品樹立最佳的典範,不僅因為在形式上以兩旁註記的方式保存故事的流暢完整,而且因為它的敘述觀點和方式是以兒童為中心。它選擇了小孩可理解且感興趣的素材,設計了小孩熟悉的生活場景,掌握訴求的重點,完全沒有流水帳式的囉嗦和繁複。它也沒有在文字中夾帶太多主觀的頌讚,而是讓小孩在閱讀中進入主角的生活情境,體會他的感受,然後自己為這個歷史人物下結論。 在一頁一頁的雪花圖案陪伴下,我們首先看到張開雙臂迎接漫天雪花的小孩,接著是他和家人之間親切友善的互動,然後是小孩和鄰人之間的對比,以及他一路遇到各種內外在的困難,和他堅持到底的努力。時間的連貫性對應空間的擴展;他長大了,他的世界,即整個學習、奮鬥的歷程自然延伸開來,不輕不重兼顧了故事的完整和讀者的自由想像空間。 美國的小學中,有科學老師用這本書當做教材。小孩們的感想之一是:「很敬佩班特利的父母願意用積蓄買相機給他。」或許,他們更羡慕的是,一個小孩真的被允許去追尋那「看起來平凡不稀罕」的夢想吧!    班特利相信他的作品是他送給世界最好的禮物。他不知道的是,他用熱情和努力工作灌溉出的生命故事,變成一本這麼美麗的圖畫書,啟發有幸認識他的大人和小孩,願意好好活出自己的生命故事,當做送給世界的禮物。  
kjy02_2015051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16
學以致用 推廣科學 香港大學科學外展隊
  化學元素、物理現象、生物學……不少人都認為這些知識只存在於課本和實驗室中。香港大學一群對科學充滿熱誠的學生懷著普及科學的目標, 參與香港大學科學外展隊,將他們所學的知識傳授給普羅大眾。他們期望藉著外展服務,讓大眾明白到科學和日常生活其實息息相關。   (本報專題)香港大學科學外展隊(下稱外展隊)於2011年成立,過去數年,該隊舉辦了不同類型的活動,例如:小學示範科學實驗、中學校際科學問答比賽、科學探索歷奇營及境外義教活動等。今年經招收成員後,外展隊現有約六十人,他們在幹事的帶領下策劃及組織各項活動。 日常生活入手 宣揚科學精神 就讀化學系二年級的馮嘉怡是外展隊第四屆幹事會的隊長,外型嬌小的她中學時代已熱愛做實驗,「起初我並不認識科學原理,但富好奇心的我被科學實驗神奇的過程和結果所吸引。」因此,她相信透過實驗能引發大眾對科學的興趣和熱誠。「科學並不一定是高深的學術研究,很多科學原理其實是一理通百理明。」 副隊長之一辛嘉欣就讀化學系一年級,她補充,「我認為認識科學並非理科生的專利;科學不局限在課本中,反而存在於日常生活中。」她希望透過外展隊的活動宣揚科學精神,提升大眾對科學的興趣。財務秘書馮嘉裕則主修風險管理,就讀三年級,熱愛算術的他認為數學和科學不可分割,「兩者也是基於事實,利用科學方法去解釋現象。」所以,他非常認同科學不應被學科限制,更重要的是科學探究精神。同懷著對科學的熱誠,三位大學生參加外展隊,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推廣科學。 外展隊每年為本港中、小學生籌辦不同類型的活動,其中一項是到小學示範科學實驗。第二屆幹事會的隊長、就讀微生物學系三年級的王灼培指,外展隊會選取貼近日常生活的科學主題, 與學生分享。「我們曾讓小學生們在顯微鏡下看看樹葉的細胞,又或是霉菌、細菌;又曾經示範關於乾冰、食用色素的實驗。學生從中明白科學並非遙不可及。」他表示過程中小學生可以參與製作樣本等步驟,讓他們接觸一下科學實驗。 訪境內外學校 實現教學相長 去年暑假,外展隊到訪了七所本地小學。雖然外展隊的目標是將科學知識和體驗帶給小學生,但受訪成員均表示在過程中自己亦獲益良多,其中經驗成為自己學習經歷的一部份。馮嘉裕表示參與小學探訪的初期曾擔心簡單的實驗未必能引起小學生的興趣,「當進行示範時,即使只是冒出泡泡、變色等常見的化學反應,小朋友們也十分興奮,給我帶來很大的滿足感。同時, 我也很高興看到學生非常渴望了解其中的科學原理。」 馮嘉怡指出她最難忘小朋友充滿熱誠的目光,「他們積極發問,活動提升了他們對科學的興趣,他們的回應讓我知道推廣科學的工作很有價值。」王灼培則非常欣賞小學生的好奇心,並明白到不應低估小學生的能力。「即使他們只是小學生,但他們具備一定科學知識, 其實他們的可塑性真的很大。」 兩年前外展隊更衝出香港,安排到境外義教,曾到河源和台北服務,今年則計劃到台中、台南。王灼培指他們在河源探訪的鄉村小學位置偏遠,設備簡陋,也沒有科學課和常識課。「我們自備儀器,與學生進行簡單的實驗,由於他們很少接觸科學,因此感到很新奇和好奇。」 到台北的小學探訪,學生的學習態度亦感動了辛嘉欣。「其中我們安排了一個關於核能發電的工作坊,由於課題的程度較高,學生們不易理解,但他們仍然專心聽講。」她指學生的態度提醒自己在學習上遇上困難時,同樣不應放棄,重燃了她對科學的熱誠。   今年外展隊亦繼續為中學生舉辦科學營和科學知識問答比賽,並新增生態攝影比賽,希望提升參加者對香港生態環境和保育的認識。外展隊期望藉著不同類型的活動,廣泛宣傳,普及科學,培育科學的明日之星。(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