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151129s
女兒,媽媽愛你
2015.11.28
共同的家園
自女兒入讀幼稚園,我參加了該園的家長協作小組。十一月初,我和幾位家長協助老師帶領低班學生參觀農場。女兒知道我會一同前往,她興奮極了。 當日,我們幾位媽媽陪伴著四十位幼兒到農場。他們可以近距離見到羊隻,拿著跟他們一樣高的長草餵羊,還有機會給小羊餵奶。讓幼兒們多親親大自然和接觸小動物,實在是身心有益的活動。他們快樂的笑臉,可愛極了,我覺得這幅小孩子與小動物的構圖,真的很美!  前陣子,我看過一段為介紹教宗方濟各所寫的通諭Laudato Si’ 《願祢受讚頌》而繪畫的動畫,這是特別為兒童設計,內容簡單又滿有意思。到過農場後,我跟女兒提議一起觀看這四分鐘的短片。我一邊翻譯內容,一邊解釋當中表達的意思── 提醒人類要共同照料我們的家園── 地球。  女兒看得入神,她皺著眉頭問:「為甚麼地球受傷了?」這道問題難以三言兩語回答,我腦海裡浮現了世界上各種的生態危機,如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瀕危絕種的動物愈來愈多等。究竟我們對自己的家園作了甚麼可惡的事?行動更實際,我問女兒:「你認為我們(一家人)可做甚麼呢?」女兒曾讀過兩本關於樹先生和水先生的圖畫書,她也特別關注樹林和水源的問題。「我還可以將玩具跟別人分享,送給有需要的小朋友!」我拍拍她的肩膀,說:「這主意很好啊!我們不需要過份豐富的物質生活,足夠便可,這生活態度也可幫助拯救地球!」 「願祢受讚頌」原是意大利聖人聖方濟・亞西西(St Francis of Assisi)編寫的《太陽歌》中不斷重複的一句話,表示讚美和感謝天主創造天地萬物的化工。教宗在通諭中分析造成生態危機的根源,並提倡人類努力改變現有的生活模式和態度,照料、尊重和珍惜我們共同的家園,更要愛護大自然和每個生命。 通諭中提出了核心問題:「我們希望留給那些後我們而來的人、正在成長的孩子們一個怎樣的世界?」作為媽媽,我當然熱切希望我的孩子和所有兒童都能在安全、健康的環境中成長和生活,但現在的世界狀況,我實在感到焦急和擔憂。願更多人能反思現況,並為我們的家園出一分力!  聖方濟・亞西西,生態保育者的主保,請為我們祈禱!  希蕾媽媽
kjy02_20151011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10
深度觀察 鏡頭捕捉真善美 ── 專訪紀錄片導演郭笑芸
(本報專題)《逆流少年》(香港 /2015 /75分鐘)是「華語紀錄片節2015」公映的「香港作品選」中,唯一以中學生成長故事為題材的紀錄片。2014年初,郭笑芸導演獲邀為首屆「逆流計劃」製作紀錄片,她形容剛開始時是個痛苦的階段: 「語言不通,他們說廣東話,我完全聽不懂!」平易近人的郭導演,回顧整個錄製過程時分享:「這是個非常愉快的拍攝經驗,人與人之間的真誠接觸很快衝破了障礙。」 畢業於淡江大學的郭導演是台灣資深的紀錄片工作者,作品屢獲嘉許。她於2013年製作的台灣紀錄片《少年鼓手》,獲得「華語紀錄片節2014」長片組冠軍。郭導演表示:「這些少年鼓手是十四五歲的受刑人,他們透過學習中國鼓的計劃,徒步走遍台灣;由台灣南部到北部,環島為鄉鎮的村民巡迴表演。」《少年鼓手》激盪人心的情節,給「逆流計劃」的組織者帶來靈感,他們觀看影片後特意到台灣,邀請郭導演為首屆「逆流計劃」攝製紀錄片。「他們的資金有限,我也考慮到參加計劃的學生不熟悉台灣、單車安全等問題,還有拍攝過程需要的人手、技術和體能。」郭導演分享。 跨境遨翔勇闖夢 《逆流少年》記錄二十名來自基層家庭的香港高中生,幾經篩選及數月的體能訓練,利用暑假到台灣接受為期十天的環島單車挑戰。他們由台灣南部出發,在盛暑中克服體能、氣候變化和客觀環境等多重挑戰,憑意志、毅力及團隊合作完成數百公里的單車旅程。抵達首天,他們在狂風暴雨中跨出第一步,「幸好他們沒有摔倒受傷!這是我第一次穿梭香港和台灣拍紀錄片,確是個跨區域與文化的相遇,使我收獲良多。」郭導演坦言過往她對香港的城市印象離不開消費和玩樂;「我逐漸適應和習慣聽廣東話,走到觀塘區跟這群年輕人接觸,彼此成為朋友。在探訪學生的家庭時,我實地了解他們的家庭關係和居住環境……這才知道自己過往從未看到香港真實的一面。」 為期數月的籌備和拍攝過程,她多次往來台港兩地,亦體會到影片中多位學生的內在變化。「有些學生帶著香港新移民的身影,也有些背負著父母離異的包袱,面對家庭、學業和生活的衝擊。他們走出了困在手機、電玩的自我世界,勇於面對,接受挑戰。回家後,他們在學業上變得認真起來!他們原來就是很棒的年輕人,擁有夢想和人生的目標,對未來有堅定的期望,有理想和表達能力。」郭導演認為台灣和香港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不一樣,兩地青少年的成長活動和計劃可按各自的方式來舉辦;一如《少年鼓手》借音樂藝術讓歧途上的青少年尋找自己的路,目標都是陪伴學生成長。 紀實鏡頭聚焦愛 郭導演曾編導十多部關注特殊境況人物的紀錄片,包括探討「植物人」、患失智症老人的生活,令人印象最深刻的她從拍攝的焦點,關注家庭暴力的問題(面對家庭暴力的婦女,《最遙遠的愛》;施暴的丈夫,《與愛無關》;目睹家暴的兒童, 《愛的黑海》)。她深信紀錄片是溝通觀念世界的工具, 「家,一如人身體裡的細胞,是人最基本的單位、最小的社會。社會由家庭組成。家庭觀念是由人的成長經驗而構成,希望這些探討家庭暴力題材的影片,喚醒社會關注家庭的重要角色和價值。」   鏡頭下,郭導演紀錄和探索的焦點圍繞她懷抱著人文關懷的視野。《聽媽媽在唱歌》是她為台中市瑪利亞社會福利基金會拍攝的紀錄短片:母親溫暖的歌聲安定孩子的心,使孩子躁動不安時穩定下來。「那不幸患嚴重腦性麻痺的小孩,由出生開始一直無法開口叫一聲媽媽。影片中的母親堅持以最大的愛照顧無助的小生命,在孩子的耳邊唱歌。」郭導演分享。回想踏上導演的路,她笑言童年時曾夢想長大後當老師、作家, 「當時不知道導演是甚麼耶!」繪畫的興趣有助她透過鏡頭, 想像影片的畫面。「我繪畫一幅畫後,老師在我面前輕輕地說:『好棒啊!』她喜悅地憶述小學老師說過的一句話;這句話使她領悟自己的特質,「可能那位老師不知道這句話對我有很深的影響, 它卻一直存留在我的心裡。」(睿) 
kjy06_201509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9
2015-2016學年 東亞銀行親子閱讀證書獎勵計劃 小學組閱讀計劃書目(初小)導讀選輯
  《雪人》 文.圖 / 雷蒙.布力格 出版社 / 上誼文化 主題:面對分離 《雪人》是一本沒有文字的繪本,由英國作家雷蒙.布力格於1978年出版,是經歷接近四十年的一本非常動人的經典故事書,四年後,被拍成動畫,同樣令小孩子和大人著迷。 在一個下大雪的日子裡,小男孩跑到雪地上造了一個很可愛的雪人,還給雪人戴上帽子,打上領帶,非常帥氣。小男孩看著自己造的雪人,感到很滿意。到了晚上, 他還是想著白天造的雪人,他站在窗台上,一直看著雪人,很想出去跟他玩。這個時候,媽媽來叫他刷牙洗臉,上床睡覺去。半夜十二時,小男孩突然醒過來,想起屋外的雪人。小男孩爬起床,走近窗邊,看見雪人獨個兒在雪地上。小男孩馬上穿上衣服,離開房間,走到大廳,打開大門,想不到雪人竟然動了起來,不但向小男孩打招呼,而且走到他跟前,跟他握手。小男孩異常興奮,他邀請雪人到自己家裡。雪人對小男孩家中的東西充滿好奇,火爐、燈泡、掛畫、廚房的用具、滑板及氣球等,他們從大廳走到廚房, 從樓下跑到卧室,所有東西都成為了他們的玩具;他們一起玩耍,一起進餐,快樂無比。 雪人就像大個子的小男孩一樣,對四周充滿好奇。然後,小男孩跟著雪人跑到屋外,雪人竟然抱著小男孩一躍而上,飛到星空中。他帶著小男孩飛過森林,越過城鎮,跨過大海,彷彿繞過地球一周,最後雪人把小男孩送回家。他們在屋外相擁,彼此捨不得說再見。他們經歷了一個奇幻的旅程及不能言盡的友誼和快樂。分離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經歷,不論你是小孩子或是大人。分離究竟會帶來甚麼的情緒呢?那就視乎大家之間的情感,或有沒有共同擁有的快樂時光。雪人和小男孩曾經有過獨特的經歷,感情深厚,對於分離自然感到悲傷及不捨,這是人之常情。孩子可以從《雪人》中體會分離的情緒,幫助他們舒緩不捨的情感,以快樂的回憶填補分離的缺口;雖然不能再相聚,但是回憶卻永遠留在心中。 本書榮獲1979年波士頓環球號角圖畫書獎,其動畫影片入圍1983年奧斯卡最佳短片。   《 討厭黑夜的席奶奶 》 文 / 雀莉.杜蘭.萊恩 圖 / 亞諾.歐伯 出版社 / 遠流 主題:面對黑暗 白日和黑夜都是大自然的現象。白天可以工作,黑夜可以讓人睡覺,好好休息,給身體重新恢復狀態,等待新一天的開始。《討厭黑夜的席奶奶》顧名思義席奶奶最討厭的就是黑夜,但凡與黑夜有關的,她都討厭。她討厭蝙蝠、貓頭鷹、鼴鼠、田鼠,還有星星、月光、睡覺⋯⋯席奶奶無法控制黑夜不來,因為每天都有黑夜,她想盡辦法把黑夜趕走,她費盡心力用掃帚、麻布袋、大口鍋、籐蔓、剪刀、水井⋯⋯ 等,就是要把討厭的黑夜除掉。她用工具除不掉它,又用火燒、拳頭、腳踩,可以用的暴力統統派上用場,也沒用。她又用唱歌、牛奶去哄黑夜,但黑夜根本不理她。席奶奶知道無論她怎麼做,是不可能改變黑夜的,「席奶奶冷冷的哼了一聲說:『我才不理你呢。』」她用了一整晚的時間對待黑夜,不但沒有好好休息,而且「累得無心享受白天的快樂了。」 席奶奶沒有認清「黑夜」的本質,也不明白自己的能力,她把所有的精力花在這件討厭的事情上,以至累壞了自己,弄至白日到來時失去了享受日頭的快樂,還得在鋪草墊床上睡覺。席奶奶不接納「黑夜」, 令她得不償失,苦待了自己。透過這個故事,我們幫助孩子接納改變不了的事情,認清「討厭」的事情及其存在的價值,就像黑夜一樣,從而達到一個共存之道,免得錯失了生活中美好的事情。 整本書用鉛筆描繪黑白的圖像,表達黑夜,只有最後三頁用明亮的橘子色代表日頭出來了,席奶奶討厭黑夜的情緒完全反映在圖像中。本書榮獲1972年美國凱迪克銀牌獎。 《愛會找到你,不管在哪裡》 文.圖 / 南西.蒂爾曼 出版社 / 格林文化 主題:愛  「愛」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但每個人都需要愛和被愛,不論你是父母還是小孩子。 《愛會找到你,不管在哪裡》作者南西.蒂爾曼從父母的角度描寫對孩子的愛,「我愛你超過你的想像」,父母的愛就像空氣一樣,濃濃地包圍著孩子,讓他們有充足的養分成長。愛本來是抽象的,不能用斗量,也不是單單用言語可以完全表達出來,但只要願意表達,卻能讓人深深感受到愛的溫暖和力量,超乎我們的想像。 作者善於用詩一樣美的文字及圖像,帶領讀者揣摩愛的世界,品嘗親子之間的愛。本書就像一篇愛的宣言,愛的詩歌,「我的愛會找到你」;「我的愛可以飛很高」;「愛是無限大」;「我的愛會游泳」; 「我的愛很高、很深、很廣就像藍天、大地、海洋⋯⋯ 」作者用孩子可以明白及具體的事物說明父母的愛,「愛」支持著他們走前面的路,他們無論在甚麼情況下,就如書名一樣,愛會找到你,不管在哪裡。 全書的圖像及文字充滿想像的空間,每頁圖畫以大自然為背景:充滿動感的海洋,佈滿花卉的草原,安靜偌大的雪地上加入孩子與動物之間的互動,襯托出小孩純真自由,在大自然中並沒有懼怕,因為他們被愛相伴,被愛擁抱,就像在父母的懷抱中一樣。   本書獲美國Amazon網站、《出版人周刊》、《書單雜誌》、《育兒雜誌》、《科克斯書評》、BlogCritics網站等國際媒體推薦,非常適合親子間彼此朗讀,互相傳情。  
kjy01_2015051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16
天主教伍華小學 參觀慈幼會修院認識慈幼神恩
  經過正門的鮑思高像,三十名天主教伍華小學的學生,包括基督小先鋒和天使計劃成員進入慈幼會修院。為回應普世教會獻身生活年及鮑思高神父誕生二百周年,該校安排學生於四月一日參觀慈幼會修院,除了讓學生認識鮑思高神父的事跡,亦讓他們了解修道人的獻身生活。   (本報專題)到達修院,院長吳志源神父和張心銳執事(圖2 左四及三)熱烈地歡迎學生們。首先,張執事透過互動方式,向學生介紹聖鮑思高神父的生平和事蹟,又透過短片,向他們講述鮑思高神父的九歲奇夢。從中,學生認識到鮑思高神父對天主的愛、對聖母進教之佑的尊敬、對青年的關懷。張執事解釋鮑思高神父的座右銘「與我靈,取其餘」,「鮑思高神父答應天主,他只要救青年的靈魂,帶領他們走近天主,其餘的一切他都不要。」 學習鮑聖行實  經過連串介紹,張執事邀請學生分享他們對鮑思高神父的感覺。有同學表示鮑思高神父是他們的學習對象,「因為他照顧有需要的青年」,亦有同學形容鮑思高神父像青年的父親,「他就像爸爸一樣,照顧我們,不會嫌棄我們。」張執事亦鼓勵同學思考自己的夢想和天主對他們的召叫。 隨後,同學在吳神父的帶領下參觀修院。第一站是剛於二月底祝聖及揭幕的聖母樓,簇新的聖母樓是為備修生、新晉慈幼會士及傳教士而設的。同學到小聖堂祈禱,又認識到聖雷鳴道主教的事蹟:聖雷鳴道主教帶領首批慈幼會會士前往中國,設立傳教站、孤兒院、學校等,及後在粵北慘遭土匪殺害捨生。 拾級而上,參觀修院的聖堂和祈禱後, 同學們到「少懷之家」。少懷之家是以畢少懷神父的名字命名、為慈幼會會士而設的安老院。在少懷之家休養的會士當中,年紀最大的是剛慶祝一百零二歲大壽的林文瑞神父。意大利籍的林神父為了傳教,已經在中國服務八十年。同學與部分年長的會士打招呼,又到少懷之家特設的聖堂為神父和修士們祈禱。 感謝修道人奉獻 到訪圖書館後,同學到修院的球場自由活動。有的同學散步聊天,有的跳繩,有的更與張執事一同踢球。球場一隅,青年主保聖多明我沙維豪的聖像俯視著在球場盡情玩耍的孩子們。張執事又向同學介紹聖人的生平,勉勵他們常提醒自己不要犯罪,做好本份,學習聖多明我沙維豪。 對四年級生葉松生而言,這次參觀愉快而難忘,「我很高興可以和張執事一起踢球,他的球技很好!」松生亦表示這次參觀增加了他對天主教信仰和鮑思高神父的認識。同就讀四年級的龍奕男補充,「鮑思高神父憐憫青年、無私地為青年付出,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 到訪少懷之家亦為同學們留下深刻印象, 五年級生李俊禧接著說,「少懷之家裡的老神父和修士從年輕到年老, 一生宣揚福音,服務教會,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奉獻和無私的愛。」另一五年級生劉彩樺表示認同,「他們一生服務社會和教會, 十分偉大。」   為感謝修院的熱情招待, 學校代表向吳神父送上感謝狀致謝。同學們並送上多張七彩繽紛的自製心意卡,向少懷之家的會士致謝,感謝他們的一生奉獻。最後,同學在修院與吳神父和張執事共晉午餐,結束愉快又富意義的修院之行。(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