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0
無懼歷史洪流 香港仔工業學校77載育人靈
與宋雲龍執事(香港教區終身執事)一同步上樓梯,前往進行訪問的會議室。宋執事為該校舊生,他憶想當年說:「這些樓梯是經過『意大利批盪』的,過了這些年,還是同一個模樣!」七十七年來,港島南區變化甚多,由昔日的漁港成為人口密集的市鎮;香港仔工業學校亦由當年的工藝院,發展為今天主要提供科學和科技相關課程的中學。創校至今,該校致力秉承慈幼會精神,經過近八十年的歲月仍屹立不倒,為香港寫下歷史見證。      (本報專題)上世紀初,有見本港基層孩童缺乏教育,一群社會賢達斥資設立一所工藝院,讓孩童學得一技之長謀生,遂成立香港仔工業學校(舊稱香港仔兒童工藝院),於1935年開課,由慈幼會會士擔任管理和教育工作。當時該區尚未發展,交通不便,故以寄宿學校模式運作,所有學生一律於校內住宿。在規律生活和會士的關愛下,學生茁壯成長。 愛的教育 轉化生命 年幼喪父,母親出外工作謀生持家,宋執事表示自己在缺乏監管下,小時候甚為頑劣, 成績亦差。幸得班主任鼓勵,考入該校小學六年級(小學部於1978年結束)。他是1959年畢業生,在校內寄宿,他補充,嚴格紀律下他學到分辨善惡。當年即使週六日學生也須留校,只有暑假和年假才回家,在校內過著規律的生活。每天六時半起床、七時參與彌撒、放學後參與晚禱、院長訓話、九時多睡覺,學生過著儼如修院的生活,故該校得到「小修院」的別稱。 慈幼會會士們對學生無微不至,宋執事表示在校六年,已將同住的神父和修士當作爸爸和哥哥看待。「當年我們每個寢室有四十張睡床,神長的睡床在四個角落;晚上我們踢被子,他們總會半夜起床給我們重新蓋好。」會士的關懷改變了宋執事的生命,從沒有信仰到認識耶穌,他於中二時領洗;在學期間,他甚至考慮司鐸聖召。雖然最後因照顧家庭的責任而未有成為修道人,天主卻一直在宋執事身上工作;九年前他領受終身執事職務,只因服務和奉獻的心從未間斷,「天主揀選了你,你就必定能到達(祂計劃的)目的地」,宋執事堅信。 愛的延續 因時制宜 七、八十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南區不斷發展,人口增加、交通改善,學生對寄宿的需求大減,故該校於八十年代取消寄宿部。加上香港經濟轉型,工業及相應的工業教育式微,該校課程亦由當年每天下午安排學生到工房學習木工、電工或金工,逐漸轉為今天配合新高中學制的課程。 該校余立勳校長表示即使學校運作模式一直因應時代轉變,但教育方針始終如一,堅持鮑思高神父的教導。「雖然各人的恩賜不同, 發展的路向亦因而有所不同,但我校希望學生在這裡能夠覓到自己的價值。」余校長亦是該校舊生,於1978年畢業,「青年時期是人成長發展的黃金時間,學校希望裝備學生成為好的成年人,讓他們持守基督徒的價值觀,才踏入社會。」 面對今日貧富懸殊的香港社會,家庭面對的問題愈趨複雜。該校於本學年恢復寄宿部, 期望支援家庭的需要,並透過規律和團體生活,充實孩子的心靈,培育人靈。 現時該校寄宿部分別設四人和六人房間,備有冷氣及熱水等設備,但仍位於校舍二樓,宿生同樣須參加早禱和晚禱,神父亦會於每晚晚禱後給予教導。「晚飯後的活動時間多姿多采,打鼓、唱歌、繪畫、吹口琴都有!」中一生卓展鏵表示,「我最享受的是團體生活,還有畫畫。」展鏵亦於去年十一月開始慕道,「神父的教導讓我開始認識天主教信仰,相信天主!」同級的梁昊生亦表示十分享受宿舍生活,「住在學校很特別,和同學關係變得更密切。」 目前港鐵南港島線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期望落成後改善南區交通,除了封路等帶來不便,對學校亦有影響。「我們每個學期也有兩、三次跑橋訓練,是我校傳統」,就讀中五的總領袖生蔡俊杰表示,「但因施工關係, 我們要改到海濱公園跑步,每年一度的跑橋大賽亦要延期舉行。」中四的曾耀均亦認同工程為師生帶來不便,「但我相信南港島線建成後會增加南區的人流,有助更多人認識學校和本區。」該校舊翼校舍已被評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歷史價值以外,它更是一眾學生成長、生活的家。(澄)   
kjy13c-20130106
互動閱讀
2013.01.06
Little Women 小婦人
馬家四姐妹正坐在客廳,壁爐裡的火發出劈啪劈啪的聲音。今天是聖誕節前夕,但她們卻不快樂。 喬說:「沒有禮物的聖誕節根本不是聖誕節。」她正躺在地毯上。 最年長的梅格一邊看著她破舊的裙子,一邊嘆息說:「貧窮真是糟透了呢!」 最年輕的艾美叫喊起來:「而且十分不公平!有些女孩可以擁有很多漂亮的東西,但有些卻甚麼都沒有。」 「我們有爸爸、媽媽和彼此呢!」貝絲說。她是最害羞的,而且經常樂觀看事物。 喬悲傷地說:「我們沒有爸爸,我們可能很久也不會有爸爸。」 四個女孩突然變得安靜,火光照在她們的臉上。她們想起在戰場上作戰的父親,他不會回家過聖誕節,而且她們也不會有聖誕禮物,因為她們家沒有錢。 喬突然叫起來:「我們每人都有一塊錢,我們至少可以買些東西給自己。」她最愛看書,所以她想買一本新書。 貝絲說:「我會將我的錢放在音樂上。」 艾美說:「我會買一些新的畫筆。」她愛畫畫。 梅格卻一言不發。她想買很多漂亮的東西,但她卻不知道從何開始。 貝絲將媽媽的拖鞋放在壁爐前,她們的媽媽快要回家了,想起媽媽令她們快樂一點。 「媽媽需要一雙新的拖鞋。」貝絲一邊說,一邊看著媽媽破舊的拖鞋。 喬說:「由於爸爸走了,所以我是家中唯一的男人了。我的責任是照顧好媽媽,我會買一雙新的拖鞋給她。」喬是第二年長的女孩,十分男子氣。 「這樣好了,不如一起買些聖誕禮物給媽媽,不買給自己。」貝絲說。 女孩們十分興奮地商量買甚麼給媽媽。當決定好買甚麼禮物後,她們就開始商量聖誕夜的話劇。 陳宜皓 中華傳道會安柱中學 中四
kjy03_20121209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2.09
走進心裡:讀陳致元《想念》與《很慢很慢的蝸牛》
     好多年前,在書店看到《想念》,翻開它,我很快便隨著少女的腳步,開始了一次尋訪之旅,尋訪甚麼?不到最後,你沒法猜透。在《想念》最後的一個跨頁裡,墳頭上的小花,真教人「心有戚戚焉」。原來,懷想從來不因時間流逝而消減,陳致元的畫筆一下子寫到我十多年來對母親的追念。《想念》是一本無字書,每一次跟大朋友小朋友分享這個故事的時候,只需要播放一段輕柔的曲子,讓讀者靜靜地在音樂的伴隨下,像看電影般把故事讀完。當最後一個音符都逝去了,那永遠不能忘懷的愛,便默默地沁進心裡。 也許有人認為《想念》題材敏感沉重,但從火車到達終站,讀者便看到女孩的三位好友,還有一條小狗,隨之而來的是鬼臉、花環、歡呼,還有滿天的散花,陳致元不單為讀者佈置了歡快的景像,還寫到了孩子天真的玩耍與純樸的友情。其後,四個小孩, 兩輛腳踏車,就在田野與山路追逐嬉戲。那一條與孩子形影不離的小狗更是創作者匠心獨運之作,看!牠有時會在孩子的比賽中推波助瀾,有時卻打頂草帽,坐在水溝邊,旁觀孩子的水戰。在創作上,陳致元從沒有忘記孩子,《想念》也因之而充滿童趣。 我們都知道蝸牛很「慢」,不待創作者再三強調「他走路很慢、很慢、比自己說話的速度還慢。」「慢」早被標籤 —— 沒有效率!吃虧! 然而,《很慢很慢的蝸牛》讓讀者重新審視「慢」。好慢好慢的蝸牛要爬到葡萄樹上吃葡萄,但牠的想法很快便惹來蛇和青蛙的嘲笑!  嘶……嘶……蛇行的速度驚人,很快就滑到樹上,可葡萄還未成熟, 酸得蛇把葡萄吐出來。 哇……哇……青蛙的後腿真壯,一下子就跳到樹上,舌頭一伸,捲進了好幾顆葡萄,可葡萄太硬,青蛙只得把它吐出來。 蛇行的速度與青蛙躍跳之快,竟沒有為牠們帶來好處, 快與慢,成與敗,原來並沒有定量。《很慢很慢的蝸牛》最令我心動者,不獨是創作者的生活哲學 ——「慢」,還有他永遠沒有忘記為孩子的創作理念。於是,當很慢很慢蝸牛遇上很慢很慢的毛毛蟲,他們所開展的一段長征,其實摻雜著溫情與激情。 蝸牛和毛毛蟲一邊爬,一邊聊天,偶爾會停下來聞聞花香,生活中原來到處都是美。 蝸牛會一邊爬,一邊會畫畫給毛毛蟲看, 因為牠愛畫畫,也願意與毛毛蟲分享。 蝸牛和毛毛蟲曾一起擺脫蜘蛛的誘惑,沒有變成牠的晚餐,他們多麼的同心同德。 走累了,蝸牛和毛毛蟲便會躺在葉子上,享受舒服的涼風和美麗的月色,生活真有說不出的寫意。 在長途跋涉中,蝸牛和毛毛蟲會一起用力往山坡上爬,然後又歡快地往山下滑,苦與樂,共生也共享。 終於,蝸牛和毛毛蟲爬到葡萄樹上,但樹上只剩下一顆,並且快要爛掉。面對蛇和青蛙的再次嘲諷,毛毛蟲傷心得哭了起來。然而,很慢很慢的蝸牛卻有不一樣的建議 —— 爛熟的葡萄不單可以做甜美的三明治,還可以邊吃邊玩,吃出好多動物的形狀,《很慢很慢的蝸牛》委實為讀者提供了多元的思考空間。吃過甜味的葡萄三明治後,蝸牛和毛毛蟲計劃去吃蘋果。讀者翻過這一頁,目之所遇,是一顆懸在樹上的青蘋果,在暈黃的月亮下,讓人垂涎。這一幕該應是圓滿的結局,然而,創作者卻再一次走進讀者的內心,教他們感動 ——  翌日,蝸牛把變成蛹的毛毛蟲放在背上,慢慢地往蘋果樹爬去。不知過了多少天,毛毛蟲終變成美麗的蝴蝶,並帶著蝸牛飛往蘋果樹去。在這一刻,天空上第一次出現蝸牛,而這一隻蝸牛竟不忘叮囑毛毛蟲 —— 不要飛得太快哦!既然能飛,為甚麼不要飛得太快?原來,飛得太快,蝸牛和毛毛蟲便會錯失很多美好的、難忘的時光,而這些時光只永遠屬於他們倆。 從創作第一本作品始,陳致元總不忘孩子,無論是看似沉重的《想念》,抑或滿載哲思的《很慢很慢的蝸牛》,故事中佈置了很多孩子最愛的玩耍與遊戲,折射了作者在兒童本位的洞見與掌握。我常想,《很慢很慢的蝸牛》雖屬兒童圖畫書,但讀者的年齡層跨度可真大。假如我是一個小孩,讀是書,不單找到「自己」,還深深體會可貴的友誼。假如我是青春的男孩或女孩,在蝸牛和毛毛蟲身上,我嘗了戀愛的感覺。到如今稍有年紀,我感動於「慢」的哲學,並由它而生的生活態度。 陳致元以作品悄悄地走進讀者的心裡,牽繫了一種知心體貼的感動。  
kjy03_20121118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1.18
父母是孩子的伯樂
     如果 你的孩子被冠以「學習障礙者」之名,你和他 /她的人生將會遇到甚麼困難?  「學習障礙」不是指一般學習上的困難,根據香港特殊教育學習障礙協會,其定義是:「學習障礙」並不是指患者有智力的問題,而是指患者在學習能力方面出現困難。常見的學習障礙包括閱讀障礙、特殊語言障礙、操作協調障礙、視覺空間感知障礙及數學運算障礙等等。患者從外表看來與一般孩子沒有甚麼不一樣。因此,他們遜色的學習表現往往被家人或老師誤解為懶惰、不專心、不努力;又因為他們成績差而影響情緒及自我表達的能力,與他人相處亦產生了很大的困難。學障的孩子並不是不能學習,只是需要我們的幫助,為他們找出獨特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我們的忍耐及接納,相信他們是可以發展潛能的。 《謝謝您,福柯老師!》的作者派翠西亞本身就是一位學障患者,這個故事便是她的真實經歷。派翠西亞有一個很溫暖的家庭 —— 外公、外婆經常鼓勵及稱讚她; 媽媽是一位老師,會悉心教導她;哥哥經常與她分享學校的事情和學習的樂趣。她和一般孩子一樣,到了入學的年齡,全家人都為她踏入新階段而做好準備,外公特意在眾人面前把蜂蜜滴在書本上,請小女孩用手指頭沾了蜂蜜再放進嘴裡,然後告訴她知識和蜂蜜一樣也是甜的,蜜蜂在花叢中採集花蜜,正如我們在書籍裡採集知識一樣。媽媽每晚會唸書給她聽,哥哥也會把從學校帶回來的書與她分享,一家人對這個孩子的未來充滿期望,卻沒有人察覺到她有閱讀的困難。 小女孩開始上學了,她一心想要讀書,她接觸課本,學習閱讀時,卻沒有辦法和其他同學一樣把字讀出來。幸好她仍然喜歡上學,因為她會畫畫,她只要用蠟筆畫畫就會吸引所有的同學來圍觀。一年過後,同學們都開始自己閱讀,但是派翠西亞看著課本,無論她怎樣努力,還是一句也唸不出來。對於讀書,她開始迷失了方向,漸漸地失去信心,覺得自己很笨,與別人不一樣。 哥哥安慰她,外婆則教她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可是,這樣也不能幫助她面對閱讀這個「酷刑」。更因為閱讀障礙,同儕都不了解她,討厭她阻礙進度,還取笑她太笨, 最終甚至排擠與欺凌她。因此,派翠西亞變得愈來愈不喜歡上學,壓力很大,上課時常常覺得喉嚨痛,肚子不舒服,還終日發白日夢,學校的生活對她來說實在太辛苦了。 在派翠西亞五年級的時候,遇上了一位新來的福柯老師,他從來不在乎哪位學生最可愛,哪位學生最聰明。他總是站在派翠西亞的旁邊,欣賞她畫的畫,還當著全班同學面前稱讚她是天才;在她寂寞又沒有人明白的時候,他總會安慰及幫助她。福柯老師幾乎每天都花時間教導派翠西亞有關閱讀的事,他為小女孩重建學習的信心,還發掘她的優點,幫助她找出她獨有的閱讀方法,開啟學習之門, 改寫了她的人生。後來,派翠西亞不但上了大學,還成為了一位藝術史的博士。她醉心於創作,是一名出色的圖畫書作家,善於以個人經歷及身邊人的事作為創作題材,寫成感動人心的故事,安慰受傷的心靈。她由學習障礙到成為著名作家,全賴恩師福柯的幫忙、肯定及對她的不離不棄。福柯老師幫助她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陪伴她跨越成長中的關卡。老師的信任及愛心給予派翠西亞莫大的勇氣及不放棄的精神,令她敢於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挫敗。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困難。如果家長能夠像福柯老師一樣成為孩子第一個伯樂,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發展潛能,同時陪伴他們面對成長中的困難,我們的孩子必定會擁有燦爛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