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42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4.21
星光引領 回應主愛 徐仁恩修女 致力媒體福傳
「小時候,曾想過長大後當老師。從小喜歡畫畫的我也有想過當畫家,但並沒有想像過會成為修女。」聖保祿孝女會徐仁恩修女(Sr. Mary Gesuina Seo, FSP)來自韓國,笑起來眼睛瞇瞇的,像個容易親近的大姐姐。「我從沒有聽過耶穌對我說話,也沒有夢見過他,但他透過我身邊不同的人召叫我,叫我將生命交給他,為他工作。」她將這些感動她、引領她跟隨耶穌的人比作一顆顆閃亮的星星,「就如引導三位賢士找到小耶穌的異星。」      (本報專訪)徐修女信仰路上遇到的第一顆星,是她的一個中學教友同學。「我以前完全不認識耶穌,是這位同學經常鼓勵、陪伴我到聖堂,又常來家裡探望我,更在復活節和聖誕節給我做復活蛋和巧克力,讓我非常感動。」在同學的積極鼓勵下,初中的徐修女決定領洗,「這是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我重生了!」接下來的一年,她的家人也受了洗,加入教會的大家庭。 意想不到的計劃 媽媽和爸爸也是她的星星。徐媽媽非常熱心,參加聖經班、給她介紹很多聖人故事,也堅持每晚睡覺前,一家人一起祈禱和誦唸玫瑰經,主日一起參與彌撒。徐修女回想少時,笑道,「那時我覺得玫瑰經很長,唸的時候常打瞌睡;媽媽則向我解釋我們該在一天結束之前感謝天主。」媽媽一直希望兒女中有一人能奉獻給天主,徐修女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三,當時的她並不認為自己會度獻身生活,「我跟媽媽說:『我不當修女,我會結婚, 過普通的生活。』」星星亦在她的大學時期出現,一名要好的女同學邀請她積極考慮聖召,但她這樣回應:「這與我無關,我要結婚。」 大學畢業後當幼稚園教師,徐修女在社會上工作了一段日子後,徐爸爸患上癌症。她們一家一直在醫院照顧他,不斷為他祈禱,希望他能痊癒。最後徐爸爸因病離世,到天國去了。「我希望天父接納爸爸的靈魂,因為我們和天父一起的時間是最幸福的。」爸爸的死亡亦引發徐修女思考,「我們由天主創造,將來也要回歸父家;這生命既然不是我所有的,我該怎樣運用我的生命?」不像梅瑟、亞巴郎,也不似宗徒們,天主並沒有親口向她說話,「但祂透過不同的人召喚我,我於是決定加入修會,永遠和耶穌一起生活。」 傳播主愛的使命 不同的修會有不同的傳教使命,聖保祿孝女會透過大眾傳播工作傳揚福音,「聖保祿孝女會的修院給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個舒適的家,充滿平安。修女們活潑、愛笑,是個十分愉快的團體」,徐修女回憶道。聖保祿孝女會是國際修會,在五十五個國家設有分會。修會秉承會祖真福雅培理神父(Blessed James Alberione,1884-1971)的精神,透過書籍、多媒體資料和網絡將基督聖言帶給全人類。「我們的修女翻譯來自世界各地的書籍、輯錄聖歌唱片等,日常也要輪流準備食物、洗滌衣服和清潔修院,主日亦會到不同堂區推廣書籍。」 徐修女形容,聖召是耶穌送給她的一份美妙禮物,她接受了,打開,內裡滿是耶穌的愛心。「然後我答覆耶穌:『我也很愛你!』我全心全意愛他、跟隨他,與他在一起。」徐修女愛踏腳踏車,邊踏車邊看身邊的景物。她認為度修道生活就像和耶穌一起踏腳踏車,「你可以看見天上的事,可以看見很美、很遠的東西,獨自一人做不來的,和耶穌一起便能做得到。」(澄)   
kjy01_201302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2.24
童書同走成長路 陳致元 擁抱孩子心
  小魚出發去買雞蛋,路上拾到一顆彈珠,透過彈珠看景物,所有東西都是藍藍的。她又拾到一副眼鏡,戴著眼鏡看,又是另一個世界。小魚是台灣童書繪本畫家陳致元作品《小魚散步》的主角。當小朋友拿起陳致元的作品時,他們也像小魚一樣,透過他的故事、他的圖畫,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本報專訪)這天和小朋友一起聽陳致元說故事。樣子有點酷的他染上感冒,加上遠道從台灣而來,舟車勞頓而行程緊密,有點疲態。但剛開始說故事,他便精神百倍。他先說《Guji Guji》的故事,時而模仿鱷魚的叫聲、時而模仿鋒利牙齒咬石頭「卡啦卡啦」的聲音,逗得孩子們咯咯笑。 經歷打造故事 「十八、九歲的時候第一次看童書,一看就覺得很適合自己」,陳致元從小就愛畫畫,夢想過當作家、當漫畫家,但一遇上童書便愛上了。經過刻苦努力,他終於出版第一本作品《想念》,寫的是姊姊對已經過世媽媽的愛。由那時開展的十二年童書工作中,陳致元在國內海外獲獎無數,作品翻譯成多國語言,但他看重的不是名利,是孩子。「童書是給孩子看的,當然孩子比較重要!」他說。對他來說,孩子的支持給他充電,讓他有力量繼續創作。 陳致元的作品題材多變,他表示不少靈感都來自兒時回憶。他於1975年在台南屏東出生, 在鄉村成長, 十分接近大自然。「小時候家中也有狗,狗一養就幾代,感情很要好」, 或許是這個關係,他的一些作品中都有小狗的出現, 他亦有不少以動物作主角的作品。他認為以親身經驗作題材,故事更加感人,「那些都是你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更加魔法,讀者更容易感受得到。」他的圖畫亦充滿童趣,《Guji Guji》中的主角,總拉著一只鴨子玩具到處跑。他不假思索地解釋:「這就是小孩會做的事呀!」然後記者明白,他本著孩子心去創作。 他還想讓孩子看更多,「我想讓孩子看不一樣的事情,關於社會的、家庭的、成年人的,這不一定不好,甚至可以讓他們更了解家人和社會,帶給他們正向思考。」就像陳致元2010年的作品《熊爸爸去另一個城市工作》,「不少家長都會出差,正如熊爸爸也一樣。」但孩子會寂寞,爸爸也會想家,消解孤單的是家人對他的支持。「透過故事,孩子可以知道家人支持的重要,並明白父親也同樣需要照顧。」 想像成就理想 逛書店時,以下的對話不時出現:「媽媽, 我想要這本書!」「裡面都是圖畫,你很快便看完,然後丟在一旁,買別的吧!」陳致元斷不認同,「童書不是看一次的,每一次看的感覺都不一樣,不同心情看感覺不一樣,長大後再看又不一樣;外國很多人甚至會把童書留給自己的孩子,非常珍惜。」他補充:「而且親子同讀也是很好的溝通方式,能拉近爸媽與孩子間的距離。」 記者和陳致元的對答中,他的想像力可見一斑。他的作品被翻譯成不同國家的語言,通行世界,當中《Guji Guji》一書亦有譯成泰文版。他雖不諳泰語,但介紹封面時笑道,「字是橙色的,而且彎彎曲曲的像蝦子,不是很有冬蔭公湯的感覺嗎?」他鼓勵孩子們發揮想像力,成就夢想,「不想像很可惜呢!」他強調想像力十分寶貴,「火箭也是從想像而來,未發明前已在小說中出現了!」 畫畫以外,陳致元愛閱讀、愛慢活,也愛靜。來到香港,他最喜歡慢慢地喝茶吃廣東點心。「就如《很慢很慢的蝸牛》這故事,慢不代表不好,現在的人生活節奏太快。」他每天到工作室工作,但絕不熬夜,每天離開工作室便回家與太太和兩個女兒天倫樂,過規律的生活。沒有宗教信仰,但陳致元總喜歡到聖堂去。住在台北時,他常到市中心的聖家堂去,有時候參與彌撒,有時候只是坐坐,「我喜歡聖堂的那種平靜。」 陳致元的作品讓你看到事情不一樣的一面, 你也有讓事情變得不一樣的能力,別忘記欣賞自己、抓緊自己的長處、堅持自己的理想呢! (澄) 
kjy01_2013012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7
許書寧說創作談信仰 許書寧說創作談信仰
許書寧,繪本畫家,亦從事插圖、設計與翻譯工作。或許,你不熟悉她的名字;但她的圖畫筆觸細膩圓潤、色彩豐富而溫婉,還有許多讓人會心微笑的小細節,總讓人心裡感受到絲絲暖意。我想:她該是一個既溫柔又樂天有趣、既細心又充滿童真的創作人。深入認識她後,發現她更是一個熱愛生命和世界、懂珍惜懂感恩,天主所鍾愛的女兒。 (本報專訪)這次是書寧首次和香港出版機構合作,本期《喜樂少年》中,我們隨著她的畫筆,慢慢步進雷永明神父的時空,走一趟認識他的旅程,看他的成長、看天主在他身上成就的大事。現居於日本的書寧雖與我們分隔異地,亦樂意透過文字和圖畫,分享她的經歷和信仰。  踏上精彩創作旅程 在台灣北港土生土長的書寧從小就喜歡畫畫,只要拿到筆,手就停不下來。家裡的傢具、牆壁、木門,甚至外婆的手和臉蛋,都常被她塗成「抽象畫」。「我想,得到父母的引導才讓我保留畫畫這夢想」,書寧表示,母親為她準備各式各樣的白紙、小卡片,加上任中學教師的父親總會帶成綑的廢棄考卷回家。「從此我學會在紙上畫畫;倘若當初他們只顧責備我,說不定我早就扔了畫筆吧!」 書寧也愛閱讀, 「書本是我的好朋友和啟蒙老師,我甚至曾經愛一本書愛到抱著睡覺的程度。」在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廣告組畢業後,她當上空中服務員,開啟了她對旅行的熱愛,也重拾她和書本的友誼。每到一個初次造訪的城市,她總會到書店看童書。她可能不認識當地文字,卻常看到似曾相識的插圖。與童書的重逢,開展了她人生的新一章。 辭掉空中服務員的工作後,書寧到日本學習日文,並入讀設計學校專修繪本, 利用兩年時間摸索「說故事」與「畫故事」。畢業後,她在台灣出版了第一本書,一直創作到現在。她因此而感恩, 「我感謝天主,讓我能天天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也深愛著自己天天做的工作。」 傳播愛的繽紛信息 二○○六年秋天,書寧面對更大的改變。外婆過世,給她帶來很大衝擊,「我無法想像她為甚麼『不見了』。鄉下的老房子怎可以是空的?」外婆在臨走的十二小時前領洗,帶著「大德蘭」(St. Teresa of Avila)這美麗名字回到天父家中,喪禮也在教會內舉行,那是書寧認識信仰的開始。「奇妙的是,那段日子雖沉浸在深沉的悲傷中,同時也讓我感受到難以言喻的溫暖;透過與摯愛外婆的死別,我見到天主的愛。」外婆的離去,帶她和妹妹走近天主、領洗、加入教會的大家庭。 進入信仰的門後,書寧繼續工作,出版了不少與信仰有關的作品:記錄聖地之旅的《耶路撒冷朝聖日記》、講述聖方濟故事的《亞西西的小窮人》及《古比歐的大野狼》等,並翻譯了不少書籍。或許, 天主給可親的書寧安排了一段和聖方濟觸碰的緣分,她這次接受本報邀請,為方濟會士真福雷永明神父的生平故事繪製插圖。她做的第一件事並非拿起畫筆,而是閱讀。讀雷神父的自傳和傳記、在網路上查資料,更讀遍了所有借來的書本。讀他的文字、讀他的相片、也讀他這個人。「這是不可或缺的,我感覺自己有義務先去認識他,而愈是認識,我就愈覺得他可愛、可親與偉大。」 她形容這是一份恩寵滿滿的工作,認識雷神父後,她每天的讀經也截然不同。「我體會到讀經既是與天主聖言的面對面,同時也是與一群好友共同的祈禱。」她感謝雷神父給她的這份禮物,「現在, 每當我翻開手邊的思高本聖經,總有股暖暖的感動,從書頁透過指尖,緩緩地流入心中。因為,我已經知道了這本中文聖經誕生的故事。」(澄   圖畫夢飛翔 許書寧 說創作 談信仰  
kjy01_201301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20
無懼歷史洪流 香港仔工業學校77載育人靈
與宋雲龍執事(香港教區終身執事)一同步上樓梯,前往進行訪問的會議室。宋執事為該校舊生,他憶想當年說:「這些樓梯是經過『意大利批盪』的,過了這些年,還是同一個模樣!」七十七年來,港島南區變化甚多,由昔日的漁港成為人口密集的市鎮;香港仔工業學校亦由當年的工藝院,發展為今天主要提供科學和科技相關課程的中學。創校至今,該校致力秉承慈幼會精神,經過近八十年的歲月仍屹立不倒,為香港寫下歷史見證。      (本報專題)上世紀初,有見本港基層孩童缺乏教育,一群社會賢達斥資設立一所工藝院,讓孩童學得一技之長謀生,遂成立香港仔工業學校(舊稱香港仔兒童工藝院),於1935年開課,由慈幼會會士擔任管理和教育工作。當時該區尚未發展,交通不便,故以寄宿學校模式運作,所有學生一律於校內住宿。在規律生活和會士的關愛下,學生茁壯成長。 愛的教育 轉化生命 年幼喪父,母親出外工作謀生持家,宋執事表示自己在缺乏監管下,小時候甚為頑劣, 成績亦差。幸得班主任鼓勵,考入該校小學六年級(小學部於1978年結束)。他是1959年畢業生,在校內寄宿,他補充,嚴格紀律下他學到分辨善惡。當年即使週六日學生也須留校,只有暑假和年假才回家,在校內過著規律的生活。每天六時半起床、七時參與彌撒、放學後參與晚禱、院長訓話、九時多睡覺,學生過著儼如修院的生活,故該校得到「小修院」的別稱。 慈幼會會士們對學生無微不至,宋執事表示在校六年,已將同住的神父和修士當作爸爸和哥哥看待。「當年我們每個寢室有四十張睡床,神長的睡床在四個角落;晚上我們踢被子,他們總會半夜起床給我們重新蓋好。」會士的關懷改變了宋執事的生命,從沒有信仰到認識耶穌,他於中二時領洗;在學期間,他甚至考慮司鐸聖召。雖然最後因照顧家庭的責任而未有成為修道人,天主卻一直在宋執事身上工作;九年前他領受終身執事職務,只因服務和奉獻的心從未間斷,「天主揀選了你,你就必定能到達(祂計劃的)目的地」,宋執事堅信。 愛的延續 因時制宜 七、八十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起飛,南區不斷發展,人口增加、交通改善,學生對寄宿的需求大減,故該校於八十年代取消寄宿部。加上香港經濟轉型,工業及相應的工業教育式微,該校課程亦由當年每天下午安排學生到工房學習木工、電工或金工,逐漸轉為今天配合新高中學制的課程。 該校余立勳校長表示即使學校運作模式一直因應時代轉變,但教育方針始終如一,堅持鮑思高神父的教導。「雖然各人的恩賜不同, 發展的路向亦因而有所不同,但我校希望學生在這裡能夠覓到自己的價值。」余校長亦是該校舊生,於1978年畢業,「青年時期是人成長發展的黃金時間,學校希望裝備學生成為好的成年人,讓他們持守基督徒的價值觀,才踏入社會。」 面對今日貧富懸殊的香港社會,家庭面對的問題愈趨複雜。該校於本學年恢復寄宿部, 期望支援家庭的需要,並透過規律和團體生活,充實孩子的心靈,培育人靈。 現時該校寄宿部分別設四人和六人房間,備有冷氣及熱水等設備,但仍位於校舍二樓,宿生同樣須參加早禱和晚禱,神父亦會於每晚晚禱後給予教導。「晚飯後的活動時間多姿多采,打鼓、唱歌、繪畫、吹口琴都有!」中一生卓展鏵表示,「我最享受的是團體生活,還有畫畫。」展鏵亦於去年十一月開始慕道,「神父的教導讓我開始認識天主教信仰,相信天主!」同級的梁昊生亦表示十分享受宿舍生活,「住在學校很特別,和同學關係變得更密切。」 目前港鐵南港島線工程正進行得如火如荼,期望落成後改善南區交通,除了封路等帶來不便,對學校亦有影響。「我們每個學期也有兩、三次跑橋訓練,是我校傳統」,就讀中五的總領袖生蔡俊杰表示,「但因施工關係, 我們要改到海濱公園跑步,每年一度的跑橋大賽亦要延期舉行。」中四的曾耀均亦認同工程為師生帶來不便,「但我相信南港島線建成後會增加南區的人流,有助更多人認識學校和本區。」該校舊翼校舍已被評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歷史價值以外,它更是一眾學生成長、生活的家。(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