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10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0.27
陳鴻基神父 細談聖母點滴 心懷世界 擁抱孩子
     校園生活中,不難發現聖母的蹤影:那用花朵裝飾雅緻的聖母山或聖母岩、教室裡的聖母像,還有牆壁上的聖母畫像,畫中的她是那麼溫柔美麗……可是聖母有很多不同的形象呢,它們背後的意義有甚麼分別呢?與慈幼會陳鴻基神父一席話,認識聖母瑪利亞,也談聖母在他生命中擔當的獨特角色。  (本報專訪)「誦念玫瑰經時,聖母給我們說耶穌的故事,陪伴我們走基督的路」,走在慈幼靜修院的玫瑰園中,陳鴻基神父生動地解釋玫瑰經的意義。陳神父表示他的聖召與聖母有很大關係,「聖母在信仰歷程中支持我,循循善誘。我感謝天主,感謝聖母媽媽。」 天上母親 伴走人生路 陳神父表示他小時候參與聖母敬禮的情景, 仍歷歷在目,「當時正值聖母年,就讀初小的我和教友們走在英皇道上,拿著大串的念珠,誦念玫瑰經。」到了小三,陳神父考入慈幼會營辦的聖類斯中學(小學部),但因為沒有繳交留位費,險些無法入讀。「過程中得到神父幫忙,入讀聖類斯後,神父們也常跟我們說,是聖母帶領我們入讀學校。」 大學時期修讀藝術,然而陳神父在小時候已喜愛畫畫,開始顯露藝術才華。「小五時在一個繪畫比賽中得獎,那時我畫的就是聖母;畫中的她穿著白袍,繫著藍色衣帶。」同年,陳神父開始考慮聖召,到了小六便加入備修院。「聖母時常與我在一起,因此我往後的不少藝術作品都和她有關。」 在追隨聖召時,特別是面對轉變時,陳神父亦曾有感到困難和迷惘的時候。但他形容在默主哥耶的朝聖旅程中,聖母給他慰藉和鼓勵:他在那裡看到很多人,因聖母的恩賜而皈依、改變。「相比這些人,我遇到的困難算不上甚麼」, 他在朝聖中反思,「所以我更應珍惜自己的福份,做好鐸職,生活聖潔,行為正直,虔誠侍主,終身不渝。」 「你為聖母做的任何事,不論是寫一封信、一個行動,她都一定欣賞」,陳神父表示,親近聖母可以很簡單,「純真如同孩子,你便得到聖母的愛。」他續道,「你能開心見誠地跟媽媽說心底話,因她對我們的軟弱瞭如指掌; 她從聖神領受天主的聖寵,她也希望和我們分享,希望更多人歸向天主。」 宗教藝術 呈現普世觀 梵蒂岡第二屆大公會議後,教會鼓勵教友增加對地方教會的歸屬感,逐漸發展本地化,以當地方式和文化表達同一信仰。「這樣的表達方式使我們更能體會天主離我們不遠;耶穌、聖母與我們的膚色一樣,顯得更親切。」陳神父解釋, 因此不同地方、不同藝術家製作的聖像、聖相等,形象也會有所不同。 陳神父亦認為表達信仰內涵以外, 宗教藝術亦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帶來啟發,影響深遠。「我初小時使用的祈禱小手冊中,印有一幅小耶穌的聖相(左圖), 相中小耶穌是那麼天真、漂亮」,陳神父形容。多年後,他偶然發現韓國的修女們將這張聖相印製在擺設上,「即使經過這麼長的時間,我對這幅聖相仍是記憶猶新。」 藝術家透過各種的形式,表達他們和教會的信仰。這些圖像中,我們看到無限的創造力,也認識天主的啟示 —— 它們在生活中不斷啟發我們。即使一尊簡單的聖母像,背後也含義深遠。你下次步過聖母山時,花多點時間停留在聖母跟前,或許也會有新發現呢!(澄)  
kjy03_20131020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10.20
踢踢踢--踏,奧力佛的踢踏舞
    班上的學生都老愛問我:「老師, 你最愛哪種顏色?」 我說:「粉紅色。」答案甫定,隨即是一陣 陣詫異的聲音,他們說:「只有女孩子才喜歡粉 紅色!」他們以為我在玩笑。翌日,我穿上一條 粉紅色的長褲上課。是的,我喜歡粉紅色。我, 男性。 生活中,有太多的事情給性別定型,只要稍 有越過那一條界線,我們便會被冠上不太好聽的 稱呼,像《奧力佛是個娘娘腔》的奧力佛,大家 都戲謔他做娘娘腔。當一個人被冠上這些稱號 後,很自然便成為同儕間的欺凌對象。其實,奧 力佛沒有做錯甚麼事,也沒有開罪任何人,只是 不愛一般男孩子常玩的遊戲與活動。可是,因為 奧力佛喜歡跳繩、畫畫、看書、玩紙偶娃娃,愛 變裝演戲,他就被當成異類,受盡同學的排擠與欺 負。奧力佛曾經聽從爸爸的話,跟男孩打球,嘗試過融入他們的社群。 可是,爸爸並不知道兒子的天份不在球類運動,他只一心「撥亂反 正」,希望奧力佛能成長為一個「真正」的男子。他跟奧力佛說:「不要 老是娘娘腔的,到外面去打籃球、足球或是棒球,甚麼球都可以。」在 《奧力佛是個娘娘腔》裡,我們不知道奧力佛聽了爸爸的話,他有怎樣的 反應,但不難想像爸爸的話多傷人!作為父親,他們很自覺地將教導兒子 成為男子漢為己任,並將自己的男性形象移植到兒子身上。可是,每一個 人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強迫兒子順從自己的意願,結果會對兒子造成傷 害。當奧力佛跟朋友打球時,我們再看不到他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的愜意 笑容,最後更被迫接受朋友們的唾棄,成為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可幸運的是,奧力佛有一個明白他、支 持他的媽媽。再者,爸爸最後也放下成見, 支持奧力佛學跳舞。於是,奧力佛走進舞蹈 教室,跟隨老師學習正規的踢踏舞。一個人 能知道自己真正喜愛的事,並是天份所在, 那是幸運的。因此,奧力佛一點也不介意在 女孩群中學習;他認真地練習,就算被同學搶去舞鞋,甚 至在牆上被寫上是「娘娘腔」的大字報,他依然一遍又一遍的練習。雖 然,奧力佛在天才比賽中未獲獎項,但他的努力、他的才華,不單教他 成為父母與老師的榮耀,也讓他得到同學的認同,由他人眼中的「娘娘 腔」,變成學校裡的「大明星」! 奧力佛曾經挫折,也被誤解、欺凌,但他的故事仍是美滿的,因為 他敢於表現真實的自己,那管跟別的男孩不一樣!在現實生活中,有很 多人因為害怕自己跟別人不一樣,而勉強迫自己迎合大眾的期望,結果 只會令自己失去自我。在性別定型尤其嚴重的小學階段,我們要學會的 是 —— 包容每一個體的不同處,尊重每一個體的嗜好。 其實只要我們放下成見,張開眼睛,不難發現性別已不能局限一個 人的發展。在很多我們以為是女性從事的行業,男性也能成為當中的表 表者,世界上著名的時裝設計師、化妝師,以至獲獎無數的廚師,都不 乏男士的蹤影。我們一直誤以為只有女性才勝任的芭蕾舞,也有不少出 色的男舞者,前蘇聯舞者雷里耶夫(Rudolf Nureyev)便是芭蕾舞壇的 傳奇,他所編的芭蕾舞劇《舞姬》,為男性舞者開闢了一片天。香港的 芭蕾舞小子林雋永也追隨著雷里耶夫的步伐,衝破別人對他的嘲笑,隻 身走進芭蕾舞的殿堂 ——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學校,追尋自己的夢想。再 者,已故的美國影星金‧ 凱利(Gene Kelly)、美國舞蹈家麥可.佛萊利 (Michael Flatley),他們都是踢踏舞高手。 合上書,我們應許是「奧力佛」,走屬於自己的路。  
kjy03_20130929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9.29
畫出我的樣子
人該有怎樣的樣子?  是自己想要的,還是他人認為我們該應的模樣?  《有點樣子》裡的阿萌,他在任何時間、任何東西及任何地方,都可以專心畫畫。可是,有一天,哥哥毛毛看見他畫的一瓶花,他說:「這是甚麼東西!」甚麼東西?當然是一瓶花,可阿萌一下子答不出來。小孩的自我是怎樣形成的?他人的鼓勵與認同也許是第一步。縱使無心,也不是有意,但哥哥的話與笑聲刺痛了阿萌,讓對作畫還沒有十足把握,對自己的畫作還不太肯定的阿萌,因為沒法畫得「像真的一樣」,他不再畫了!妹妹阿茉與哥哥毛毛全然不同,她不單喜歡阿萌的畫作,還珍藏他的作品。就在我們隨著阿茉的腳步,來到她房間的一刻,那迎面而來的一個跨頁真令人驚喜 —— 牆上盡是阿萌先前揉掉的畫作!那一幅曾經給哥哥譏諷為「這是甚麼東西」的畫作,卻是阿茉最喜歡,並認為很有花瓶的樣子。 阿茉不單是阿萌的知音,還以孩子的真心誠意啟迪阿萌,讓他重新審視自己,再以放鬆的心情,自由自在地畫圖,從實體看到的樹、房子、船、魚及太陽,到抽象感覺的和平、愚蠢及興奮,都一一在他筆下呈現。因為阿茉簡單而難得的一句話,阿萌又回復昔日的自己,把心中各式樣子畫出來,而這種創作的自在與自由,不單觸動他寫詩,還讓他深切明白, 周遭的美可以用心品嘗,而不必倚仗畫與寫。阿萌懂得自己,並能以自己的樣子生活。 溫蒂.凱瑟曼(Wendy Kesselman) 以素人畫家艾瑪.史坦(Emma Stern)的事蹟為本,創作了《艾瑪畫畫》,讓我們明白追求自我,實現自我不獨小孩的權利,老人也有同樣的訴求,只是這些一直為人忽視,有時候連老人自己也不敢,甚或羞於以表達。獨居的艾瑪難免寂寞,但有貓兒南瓜籽兒的相伴,無減生活中的趣味。七十二歲那年,兒孫送她一幅畫為生日禮物,畫的是艾瑪兒時成長的小村莊。基於禮貌,艾瑪把畫掛在牆並說:「它很美麗」,但艾瑪惦記的小村莊終不是畫中模樣。於是,艾瑪買了顏料、畫筆和畫架回家, 並嘗試以心中所念記的訴諸生澀的畫筆。畫作完成了,艾瑪把它掛上,看著看著,她就了笑,因為那是她日思夜想的小村莊。 然而,當兒孫到訪的時候,艾瑪便換上了他們送的畫作;等到兒孫離去,她又把自己的畫重新掛上。艾瑪的畫為甚麼只能在她獨自一人的時候才掛上?是因為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畫作難成大器,讓人看了笑話?是因為已經是很大歲數的人了,另圖人生新一頁的痴想,也足令人家笑話?以上都有可能。可幸艾瑪與《有點樣子》的阿萌相同,她也有一位知音,那是她的一位小孫子,一位非常親愛艾瑪的男孩。在一次聚會中,艾瑪忘了把畫換上,這一位小孫子發現了,當時的艾瑪彷彿是個做錯事的小孩, 她先低頭迴避,最後在家人的追問下,才輕輕的說:「是我畫的。」在大夥大喊是「妳!」的時候,艾瑪更急忙地把畫收進櫃子裡,她實在羞怯, 實在對自己缺乏信心!然而,孩子的真純最令人安慰與信任 ——  「不要把它藏起來!」 「很好看耶!再多畫一些吧!」   年過七十,艾瑪才發現自己的藝術天份,晚來的一道創作泉源讓她一發不可收拾,終有四百多幅作品存世。追求自我,實現自我,不分老少。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我們或因種種原因,錯失擦身而過的機遇,或顧此失彼,沒有真正了解自己。天稟雖然來自天,仍需適當的土壤予以萌發, 阿萌幸得阿茉為知音,而艾瑪則有孫兒鼓勵,他們終能畫出自己,並以自己的樣子生活,但這實在不易! 
kjy13b-20130929
icon62
濃情走過30年.家長教育系列
2013.09.29
讓生 命盡情發揮
祖母每次看到我的女兒,總會由曾孫女聯想到兒時的我。她最愛提起我常常在報紙上塗鴉,當時我只有一歲多。我一邊畫,一邊說:「和和」,大概我牙牙學語,把「畫畫」說成「和和」,這是我兒時趣事一則。小學階段,我請求父母給我學習繪畫。自那時起,每個週末,我挽著畫袋上繪畫班。有時候,導師帶領我們一群小朋友到戶外寫生,享受在公園裡繪畫之樂。那是多麼美好的時光!  回憶起童年往事,我不曾為了參加甚麼比賽而練習繪畫;父母對我也沒有特別的期望和要求,他們看到我十分享受繪畫的樂趣,就讓我繼續上畫班。大學畢業後,我決定到英國修讀時裝設計,藉著接觸藝術和設計,擴闊了人生的視野,這經驗終身受用。 其實,每個生命都不平凡,都有自己的軌跡和獨特之處。若父母能忠於孩子的生命,就看到生命的不平凡之處。在懷孕期間,我跟丈夫商量養育女兒的方向,我們已有共識:讓女兒做一個快樂自在的孩子。女兒出世後,我們開始感受到無形的壓力,這來自現今社會為養育兒女所鼓吹的模式,甚至是方程式。我以「咬緊牙關」來形容自己如何保持個人的想法和狀況,並不誇張。當大部份家長安排年紀小小的子女參加各式各樣的「興趣班」和補習班,小孩子的每日行程被安排得密密麻麻,例如不足兩歲的幼兒,每星期四天上唱遊班,又或是幼稚園生每天到兩間不同的幼稚園上課等。父母很容易將眼光只投放於孩子生命的某部份,特別是兒女的學習能力和才幹,而忘卻了生命的完整性,甚至忽略了每個小孩子獨有的天賦和興趣,這是多麼可惜的事!    無獨有偶,我的女兒也愛繪畫,一張紙和一枝筆已能讓她安靜下來,樂在其中。兩歲多的她常常俯伏在地板上繪畫,又或是嚷著要爸爸跟她一起繪畫,此情此景,我想起了小時候的我,不禁發出會心微笑。我曾親身感受到做自己喜歡的事而感到滿足和興奮,盼望女兒將來亦能找到自己的夢想和熱愛的事,讓她的生命得以盡情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