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_20220522new_fade
400 400特殊
特殊教育
2022.05.22
蓄積分 換獎品
明愛樂恩學校近年推行「樂恩無限分獎賞計劃」。這計劃以銀行信用卡蓄積分的理念作為藍本,學生賺取一定的積分便可以換領獎品。要消費才能儲積分嗎? 不!陳韻如老師說:「學生只要在品行、服務、學業等方面有良好表現,就可以賺取積分。」   學生有很多方法去獲得積分,例如在課堂上有良好的表現、進行不同的服務、在早會上分享等。陳老師表示由於學生要做數次服務,才能儲到一定積分,這無形幫助學生建立好習慣,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   學生只要儲滿不同積分,便能換取零食、日用品、文具等等種類的禮品,例如100分便可以換白色短襪一對,120分可以兌換朱古力,550分兌換筆袋,獎品種類繁多,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此外,還有兩個比較特別的獎勵。其中,如果全班學生每人付出300分,便可以申請班上凝聚活動, 陳老師說:「有些同學希望可以留校與同學玩桌上遊戲,有些想與同學一同參與珍珠奶茶聚會。」可惜近年因疫情關係,這個獎項暫時未有班級換取,但陳老師見到同班同學之間會互相督促,一起更優秀地成長,感到恩慰。   學生除了可以用積分換零食,增加與同學相處的機會外,還可以用積分換取一個參與慈善活動的機會。「學生現在還未有太大力量, 回饋社會。」但陳老師指出,只要同學拿出300分,學校便會以學生的個人名義,由校方贊助捐出100元,到學生指定的慈善機構。上學年,該校學生便作出逾30次捐款,幫助無國界醫生、愛護動物協會、香港救助兒童會等機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認識不同層面的弱勢社群,也讓他們用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擴闊學生的眼界。   •明愛樂恩學校之一  
kjy13b_20220508_f
400 400特殊
特殊教育
2022.05.08
離校後的關愛
明愛培立學校於每年的結業禮上,除了頒獎嘉許在校學生的優異表現,也會頒發「持續學習獎」給離校生,表揚她們離開培立學校後仍然堅毅學習,可見學校對學生的持續關愛。   「曾經有學生回到普通學校後,考試拿到第一,但對前路感到迷茫,我便邀請她回校參與遊戲活動,先放鬆一下。」社工卓穎欣姑娘說, 為了協助學生適應新生活,學校在學生重返普通學校後,仍然會提供一系列的支援。例如為學習遇到困難的離校生,安排功課輔導班; 組織離校生聚會,讓他們分享經驗,互相支持及鼓勵;社工定期聯絡離校生,了解她們的近況,再提供合適幫助;也會與相關學校協作,為個別有困難的學生開個案會議或家訪,商討幫助學 生的方案。   除了離校生需要重新適應新生活外,學生前往普通學校後,家長也可能會出現期望落差,所以社工也會與家長保持聯絡,幫忙進行調節,提供家庭支援。   「有次普通學校的社工,聯絡我們說學生出現欠交功課、缺席的情況,所以想向我們了解她的情況。」卓姑娘便與學校交流學生的情況及需要,她認為培立學校就像橋樑, 連繫學生與新學校,讓學生更快適應校園生活,又讓友校更加了解學校的需要。   •明愛培立學校系列之九
kjy13b_20211114_s
400 400特殊
特殊教育
2021.11.12
參演粵劇 培養藝術興趣
明愛樂義學校的學生斯玲穿上花木蘭服飾走到師生前,臉上塗了粉末、眉毛畫黑的她在教師李耀忠協助下,縱然沒有說出一句對白,但憑藉著眼神帶出內心戲,讓台下觀眾感受到花木蘭代父從軍的孝道和愛護家庭的價值。 該校是一所為6至18歲中度及嚴重智障學生而設的特殊學校,在小學、初中及高中的視藝課程中,皆準備了不同的藝術活動。其中,在高中的視藝發展科目中,學校便曾以粵劇為題材,培養學生抒發情感的能力,亦擴闊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藝術科教師李耀忠指出,學生在一個學期內,每星期上三堂藝術發展課,學習粵劇詞匯、化妝、音樂、動作、走位等,從中培養他們對藝術及中華文化的欣賞。 在表演中,李老師同樣穿著花木蘭服飾,以「教師入戲」的方式,站在斯玲後方,帶領她進入粵劇。「即使學生在肌能上未能主動抬手,但他們在老師讀台詞時,眼神、表情有反應。」李老師說,從學生的表現中,看到他們 對劇情的理解。 在一場10多位學生參與的粵劇演出中,有些學生手握馬鞭,示意士兵策騎的動作;一些手肌能力弱的學生,在教師協助下手握梨花槍,與同學作出「對打」狀;並有學生在旁邊,使用木魚為粵劇配樂,營造緊張的戲劇效果。 每位學生各司其職,培養自己的藝術興趣時,也為其他同學帶來了一場精采的演出! •香港明愛樂義學校之五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b_20211003_s
400 400特殊
特殊教育
2021.10.01
金紫荊廣場、摩天輪下的舞蹈
第十屆「兩岸四地啟智會議」的主題曲歌詞提到:「各人有不同恩賜,彼此認同,互相接納,共同締造未來,建立共融社區⋯⋯」為著這批在社會上少數的一群,特殊學校怎樣加深社會人士對智障人士的認識,抑或怎樣帶領智障人士走入社區?  為了促進智障人士服務,兩岸四地啟智會議每兩年輪流於中國內地、澳門、香港和台灣舉行。香港明愛樂義學校的教職員帶學生到金紫荊廣場、中環摩天輪等景點,配著會議的主題曲, 跳著舞蹈動作,拍攝「Sing and Move」影片。 該校的職業治療師何詠恩介紹影片時指,片中他們共邀請了六位、共三組學生參與拍攝, 「第一組是輕度、中度智障的學生,他們認知能力較高,便能跟職業治療師的教導,做舞蹈動作;第二組是可以行走的嚴重智障學生,需要我們觸手協助動作;第三組是要坐輪椅的嚴重智障學生。」 工作人員帶著學生前往香港不同地方拍攝, 何詠恩希望更多人知道「智障人士也可以適應社會,希望藉此提高社會人士對他們的接納程度。」 為了推動共融社區,亦讓社會大眾知道一些智障人士亦有能力服務社區,該校舉辦過不同活動,例如學生走出校園參與社區壁畫創作,與長者義工一起合作,也可增進彼此了解。 建立共融的社區需要溝通與了解,不如就從這段舞蹈影片開始,了解這班學生!  影片連結:www.youtube.com/watch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