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21118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1.18
父母是孩子的伯樂
     如果 你的孩子被冠以「學習障礙者」之名,你和他 /她的人生將會遇到甚麼困難?  「學習障礙」不是指一般學習上的困難,根據香港特殊教育學習障礙協會,其定義是:「學習障礙」並不是指患者有智力的問題,而是指患者在學習能力方面出現困難。常見的學習障礙包括閱讀障礙、特殊語言障礙、操作協調障礙、視覺空間感知障礙及數學運算障礙等等。患者從外表看來與一般孩子沒有甚麼不一樣。因此,他們遜色的學習表現往往被家人或老師誤解為懶惰、不專心、不努力;又因為他們成績差而影響情緒及自我表達的能力,與他人相處亦產生了很大的困難。學障的孩子並不是不能學習,只是需要我們的幫助,為他們找出獨特的學習方式;還需要我們的忍耐及接納,相信他們是可以發展潛能的。 《謝謝您,福柯老師!》的作者派翠西亞本身就是一位學障患者,這個故事便是她的真實經歷。派翠西亞有一個很溫暖的家庭 —— 外公、外婆經常鼓勵及稱讚她; 媽媽是一位老師,會悉心教導她;哥哥經常與她分享學校的事情和學習的樂趣。她和一般孩子一樣,到了入學的年齡,全家人都為她踏入新階段而做好準備,外公特意在眾人面前把蜂蜜滴在書本上,請小女孩用手指頭沾了蜂蜜再放進嘴裡,然後告訴她知識和蜂蜜一樣也是甜的,蜜蜂在花叢中採集花蜜,正如我們在書籍裡採集知識一樣。媽媽每晚會唸書給她聽,哥哥也會把從學校帶回來的書與她分享,一家人對這個孩子的未來充滿期望,卻沒有人察覺到她有閱讀的困難。 小女孩開始上學了,她一心想要讀書,她接觸課本,學習閱讀時,卻沒有辦法和其他同學一樣把字讀出來。幸好她仍然喜歡上學,因為她會畫畫,她只要用蠟筆畫畫就會吸引所有的同學來圍觀。一年過後,同學們都開始自己閱讀,但是派翠西亞看著課本,無論她怎樣努力,還是一句也唸不出來。對於讀書,她開始迷失了方向,漸漸地失去信心,覺得自己很笨,與別人不一樣。 哥哥安慰她,外婆則教她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可是,這樣也不能幫助她面對閱讀這個「酷刑」。更因為閱讀障礙,同儕都不了解她,討厭她阻礙進度,還取笑她太笨, 最終甚至排擠與欺凌她。因此,派翠西亞變得愈來愈不喜歡上學,壓力很大,上課時常常覺得喉嚨痛,肚子不舒服,還終日發白日夢,學校的生活對她來說實在太辛苦了。 在派翠西亞五年級的時候,遇上了一位新來的福柯老師,他從來不在乎哪位學生最可愛,哪位學生最聰明。他總是站在派翠西亞的旁邊,欣賞她畫的畫,還當著全班同學面前稱讚她是天才;在她寂寞又沒有人明白的時候,他總會安慰及幫助她。福柯老師幾乎每天都花時間教導派翠西亞有關閱讀的事,他為小女孩重建學習的信心,還發掘她的優點,幫助她找出她獨有的閱讀方法,開啟學習之門, 改寫了她的人生。後來,派翠西亞不但上了大學,還成為了一位藝術史的博士。她醉心於創作,是一名出色的圖畫書作家,善於以個人經歷及身邊人的事作為創作題材,寫成感動人心的故事,安慰受傷的心靈。她由學習障礙到成為著名作家,全賴恩師福柯的幫忙、肯定及對她的不離不棄。福柯老師幫助她克服學習上的困難,陪伴她跨越成長中的關卡。老師的信任及愛心給予派翠西亞莫大的勇氣及不放棄的精神,令她敢於面對人生路上的種種挫敗。 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各種大大小小的困難。如果家長能夠像福柯老師一樣成為孩子第一個伯樂,相信每個孩子都有無限的發展潛能,同時陪伴他們面對成長中的困難,我們的孩子必定會擁有燦爛的人生。   
kjy02_2012110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1.04
以鏡頭衝破障礙 心光學校視障攝影
他們的世界,與我們相似,卻不一樣,欠了一點清晰,欠了一點色彩,甚至漆黑一片。但不容置疑的,是他們和我們一樣,熱愛世界,熱愛生命。心光學校的視障同學亦熱愛攝影;視障,不能使他們卻步,透過鏡頭,他們把心目中最美好的都記錄下來。重點不是拍攝技巧,也不是視力,因為用心拍的照片最美。讓我們走進心光學童的心靈,從另一角度重新認識他們。 相片說故事   (本報專題)「我做事總是三分鐘熱度」,就讀中二的謝潤亨這樣形容自己,「而且缺乏耐性,開始學習攝影時只是胡亂按下快門。」拿起相機、參加校方舉辦的攝影工作坊,是希望記錄生活,「因為我很善忘,拍下照片便不會忘記」,潤亨道。 早前校方115周年院慶舉辦學生攝影展,他的參展作品也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我拍下了兩輛最熟悉的巴士,因為這是我們出入學校的主要交通工具。」小三開始在心光學校讀書和寄宿,這些點滴,都是潤亨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部份。但熟悉的不只是外型,也是聲音。「不同巴士配置不同型號的引擎,我能憑引擎的聲音分辨不同路線的巴士」,潤亨解說。低視能的潤亨,視力有點模糊,貼近事物便能看清楚,雖然增加拍照的難度,但他指出最大的困難是沒有耐性,「我在過程中慢慢學會等待,掌握按快門的時機,留意構圖,而不是亂拍一通。」 與潤亨相反,中四的鄧子朗卻是耐性驚人,負責老師方天大開玩笑道:「他可以等五分鐘才按下快門!」子朗比較內向,攝影是他最大的嗜好,「不用說話,照片已代表了我的聲音、我的感覺。」同樣是低視能的子朗,由幼稚園開始就讀心光學校,現已轉至普通學校繼續學業,但仍在心光寄宿,心光是他的另一個家。他的作品是在校舍走廊拍攝,透過一扇圓窗,看窗外景物。「這照片反映了一些只有管狀視力低視能人士眼中的景物,圈內的看得清楚,圈外的漆黑一片」,子朗用心解釋,「視障人士看到的景物有限。」他續道:「我從前拍照時總希望看清楚才按快門,但經過工作坊的訓練後,我明白到不能等太久,機會錯過了就不會再有。」 用心傳信息 視力的缺陷雖為他們帶來挑戰,但他們仍然勇敢克服。在攝影工作坊中,他們便藉著義工導師的指導,親手拍下每一張屬於他們的照片。子朗的導師安哥是一名全職教師,這次活動是他第一次和視障人士接觸,他表示在子朗身上留意到他們的專注,「或因他們較少受外界環境影響,所以拍照時特別專注,加上看見子朗的作品不斷進步,我知道他十分用心。」安哥表示也會將自己的經驗和學生分享,鼓勵他們,「沒有甚麼不可能的事,像心光的學生,任誰都可以勇於發展自己的興趣。」 潤亨的導師劉天麟(Dick)亦感贊同:「以往從沒有接觸過視障人士,因我不能代入他們的眼睛,也摸索了一段時間才知道他們更多。」他表示起初也擔心有同學會放棄,「但跟他們相處的時間長了,發覺他們對光暗特別敏感,而且做事十分專心,看見潤亨不斷進步,我相信他會繼續在攝影方面發展。」 潤亨和子朗雖然視力及不上常人,但他們仍然善用天賜的才能,敢於闖出屬於自己的一片天。每人也有不同的天賦,擱著不用,豈不浪費?別埋沒你的潛能,好好利用它,讓自己發光發熱吧!(澄)  
kjy01_201205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7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金禧感恩 剛毅求真 豁達合群
 (本報專訪)半個世紀前,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在觀塘創立聖若翰學校,讓區內適齡學童接受教育,在愛的環境中成長。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80年接手管理該校。及至2003年,該校上午校遷往九龍灣現址,易名為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本年,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慶祝創校50周年,於5月15日假香港理工大學賽馬會綜藝館舉行「金禧感恩典禮暨匯演」,邀請(圖,左三及四)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及教育局副局長陳維安主禮。學校特別製作金禧劇,近百位教職員、學生、家長和校友參與演出,以歌舞傳達信息——剛毅求真,共融感恩。   互助互勉 聾健手牽手  訪問當日,正值是典禮前的總綵排,校舍每一個角落,師生、家長忙於準備表演項目。金禧劇《剛毅求真,共融感恩》以該校校園生活為藍本,內容關於一群聾童和健聽的孩子如何攜手衝破障礙,建立共融學習環境,學生以校訓「剛毅求真」的態度,實踐天父愛的旨意;校園不單是學習的樂園,也好比一個溫暖的家。該校四位有份參與金禧劇的同學,手口並用,與本報讀者分享演出的興奮心情。 劇中,兩位聾童莊怡豐(4A)和陳芷瑩(5A)與七位健聽同學擔當主角,帶領觀眾漫遊校園學習生活。香港中文大學駐校導師黃怡安陪伴在怡豐身旁,以手語和口語翻譯。表情多多的怡豐打手語表示:這是他首次參加舞台演出,心情雀躍。對他而言,排練的過程並不困難。文靜的芷瑩能應付簡單的對答,她更為記者簡介該劇內容。金禧劇長達一小時,共分十個場次,健聽同學梁嘉穎(4C)最喜愛第三場「同學互勉」:「我是St John七俠之一,名叫蘭花。我們七位同學以不同的方式介紹自己,開解兩位聾童,逗他們開心。演員在每一場都會參與跳舞部份,我努力地謹記舞步。」芷瑩的同班同學林穎汶,負責口語配音,這位愛笑的小妮子自一年級學習手語,平日也會為聾童作翻譯:「我的心情十分緊張,在劇中,我為聾童演員配音,讓觀眾明白她所表達的意思。」 九龍灣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自2007年參與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香港中文大學推行的「賽馬會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一至五年級設共融班,聾健學童一同上課,全校現有31位聾童。就讀共融班的穎汶分享與聾童相處心得:「若他們打手語太快時,我跟不上,便會提點他們,我們溝通之道是互相協調和包容。」嘉穎感謝怡豐和芷瑩:「我並不是就讀共融班,他們教了我不少手語,方便我與他們溝通。還有,在排練的休息時段,怡豐常常扮鬼臉逗一群演員發笑,他真是一個開心果!」   有教無類 師生心印心 小朋友的真情分享,令在旁的吳潔蘭副校長和家教會主席王志德醫生深受感動。負責籌備金禧劇的吳副校長指出:學校聘請校外舞台製作單位,製作金禧劇。自去年5月始,挑選小演員,組成金禧劇演員組。由於演出共分兩場,演員分為兩組,在5月14日晚上及5月15日下午演出,她說:「參與的學生十分勤奮,他們在每星期排練兩天,更要放棄參與課外活動的機會。我看到聾童演員藉是次演出,不但認識了其他同學,更加強了自信心,發揮個人潛能,就如怡豐,他表情十足,演出十分精采呢!」王醫生點頭回應:「這個小男孩很會演戲,表現出色。我看到所有演員都積極投入,劇中歌舞連場,為師生來說並不是易事。我在劇中飾演家長,分享對手語雙語共融教育計劃的感受和意見。雖然對白不多,但這次演出足以令我緊張萬分。」 王醫生的女兒王雪盈就讀該校四年級,他談到學校各成員為聾童付出愛心,感觸良多:「我和女兒十分幸運,在生命中經常遇上善心的人。我十分欣賞天主教會辦學的理念,雪盈在學校建立自信,結識好朋友,又參加舞蹈組,她十分快樂。這群聾童雖在身體和能力上有所欠缺,但他們都擁有不同的才華,我們不應視而不見。在這所學校裡,我體驗到『愛與接納』的精神,深深被感動,所以我也想為學校出一分力。」這時,可愛的穎汶用力地點頭,表示贊同王醫生所說。  
kjy12a-20120527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2.05.25
法國野孩子,印度狼孩子
   如果有一個小孩子,從出生到十二歲都生活在森林裡,從來都沒有和人類接觸,你能猜想他會是甚麼樣子的嗎?  請你就下列每對屬性二者選一:  □ 身體虛弱、不健康 □ 身體強壯、健康  □ 對高水溫有強烈反應 □ 對高水溫無強烈反應  □ 喜好各種不同的食物 □ 只喜歡少數的食物  □ 已能說出人類的語言 □ 未能說出人類的語言  □ 已理解人類的身體語言 □ 未理解人類的身體語言  □ 已懂人類的書寫語言 □ 未懂人類的書寫語言  □ 已懂基本的數算技能 □ 未懂基本的數算技能  □ 能運用許多工具 □ 未懂運用很多工具  □ 能很快學會社交技巧 □ 未能很快學會社交技巧  □ 渴望與人有情感交流 □ 對人類無興趣 如果你的選項全是右邊,你的推測便正確了,因為這正是一個野孩子的屬性。 一七九八年法國一位心理學家伊達醫生(J e a n - M a r c Itard),發現了一位在亞費洪森林長大,未曾與人類接觸過的野孩子,醫生其後將他命名為維特(Victor)。他身上就有上述右邊選項的特徵。 伊達醫生用了五年時間,把野孩子維特撫養教育,進行了史無前例的教育實驗。 伊達醫生為這位野孩子發展出一套新教材和新的教學模式,並苦心鑽研,希望令維特成為社會上一位有教養的人。 最後,伊達醫生把五年實驗的結果,寫成了一個研究報告《亞費洪的野孩子》(The Wild Child of Aveyron),可視為現代「教育心理學」的起點,蓋其研究主題觸及教育與人類潛能發展的關係;學習動機與個人、社會和智能的關係;教學技巧和材料與科學研究的關係等等;極有參考價值。 法國著名電影導演杜魯福於一九七○年把本故事,改編為電影《野孩子》(The Wild Child),並親自上陣飾演依達醫生,甚有觀看價值。 李心兒同學觀影後,有影評介紹,值得一讀。 The Jungle Book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吉卜林(Rudyard Kipling)所著《叢林奇談》,其中一個故事描寫一個在叢林中碰上野狼的男孩,在狼群中成長的遭遇,既新奇又吸引,成為西方兒童少年喜愛的另類動物故事。原著(The Jungle Book, Dover, 2000)適合初中同學自主閱讀。   蘇朗莚同學翻譯了簡易本首章,趣味盎然,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