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52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5.20
教育先驅 惠澤柴灣 天主教明德學校 恩情60載
  (本報專訪)小學階段往往是人生中最令人懷念的日子,兒童從幼稚園踏入小學,正式展開學習的新階段:與同學間建立真摯的友誼,接受老師們循循善誘的教導,感受校園生活的樂趣,兒童從中培養良好的品德,逐漸建立人生的方向。本報記者走訪天主教明德學校,與數位分別畢業於1960年代、1980年代、千禧年代的校友及本屆畢業學生見面,一同穿越時空,懷緬小學生活點滴。   愛人如己 薪火相傳  天主教明德學校是柴灣區歷史最悠久的小學,本年慶祝創校六十年。該校原名為瑪利諾小學,由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會士(已故)文顯榮神父(Father Stephen B. Edmonds, M.M., 1911-2005)於1952年創辦。翌年,學校易名為瑪利諾(明德)小學校。天主教香港教區於1975年接手管理該校,校名改為香港柴灣明德小學,直至2006年該校師生遷入校舍原址隔鄰的新校舍,學校易名為天主教明德學校至今。採訪當天,該校丁德貞校長帶領記者登上校舍最高的樓層,俯望鄰近的舊校舍(現為法國國際學校校址)。舊校舍是一座以花崗石建成的平房,風格與別不同,校園內到處是翠綠嫣紅的花草,難怪校友們對舊校舍情有獨鍾。 該校自去年五月已積極籌備慶祝學校鑽禧的活動,而校慶活動的高潮為於今年五月十八日舉行「明德60鑽禧:感恩祈禱暨第五十七屆畢業典禮」,並邀請天主教香港教區主教湯漢樞機主持祈禱聚會,該校舊生會則於晚上舉行「明德60鑽禧聚餐」,歷屆校友、榮休師長、在校師生聚首一堂。丁校長說:「本學年,我們將校慶活動與學校課程和學習活動融合,如中、英文科組為高年級學生舉辦的徵文比賽,得獎作品將刊登於鑽禧特刊內。2006年師生告別舊校舍,我們在新校舍的禮堂外,矗立『明德之光』(右圖背景),以樹象徵延續本校精神。」 現就讀該校六年級的阮崇暐和周彤有份參與校慶話劇,並在感恩祈禱暨第五十七屆畢業典禮中演出,二人深感榮幸和興奮。校慶話劇結合音樂、舞蹈和多媒體的元素,崇暐擔當劇中的主角,帶領觀眾回顧學校過去的人和事。該劇當中一幕,崇暐碰到一群現已畢業的學兄學姊,從與在他們的對話中,感受到學校悉心培育莘莘學子,讓學生在成長路上發揮個人潛能。在劇中,周彤飾演本屆畢業生代表:「參與演出的本屆畢業生並不多,我有幸被老師挑選成為一份子,十分難得。而且,當日更是我們本屆畢業生的大日子呢!」崇暐表示雖然心情興奮,但想起即將離開母校,難免有不捨的感受。   春風化雨 啟廸童心 校友老師沈珮珊偕三位畢業於2003年的校友陳鈺冰、王家寶和許嘉雯接受訪問,沈老師曾教導這三位女孩子,她們現今已經長大成人,在不同的大學裡讀書,進入人生另一個學習階段。是次相聚,大家談起往昔的校園生活,快樂無比。三位同窗好友,自小學畢業後,各散東西,但這份純真的友誼把三人緊緊聯繫起來,她們每月總會相約見面數次。鈺冰懷念母校校園:「每天上學,我們踏入(舊)校舍,經過拱門,走在小徑上,小徑旁栽種植物和樹木。夏天時,到處蟬鳴聲;秋天時,地上布滿松果。」 三位女孩子與其他同屆畢業生一起參與是次校慶話劇,嘉雯說:「去年十二月,我們回母校參觀開放日,獲老師邀請參與校慶話劇。時光飛逝,我還記起曾參與母校50周年校慶的舞蹈演出,轉眼間,母校已踏入60個年頭了!」家寶補充說:「我在綵排時,遇見曾教導我們的小學老師,回想起與老師相處的片段,師長們關懷備至,至今仍感到十分溫馨。」 沈老師於80年代畢業於該校,1995年重返母校任教,現在她更是舊生會的幹事:「我和弟妹均曾在本校讀書,我對母校的感情深厚,這也是我選擇在這兒教書的原因。當年,校內宗教氣氛濃厚,我最喜歡上宗教課,聆聽聖經故事。舊校舍內設瑪利諾女修會的宿舍,我們經常在校內遇見修女們。」沈老師指出學校另一特色是在六年小學生活中,每位學生需三年在上午時段上課,三年在下午時段上課,老師亦每年跟從學生調配上課時間,此學制沿用至學校轉為全日制為止。    
kjy02_201204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2
  童心追隨 耶穌基督足跡   自1959年,和平之后小堂建於坪洲,服務當地天主教信徒至今。雖然坪洲的天主教信徒人數不多,聖家學校裡卻孕育了一群願意認識天主、肖似基督的小學生。 和平之后小堂剛於去年九月成立兒童慕道班,十多位小學生參加。該校宗教科科主任張靜嫻負責教授兒童慕道班,她感謝天主的眷顧和堂區神父的支持,讓島上的小朋友有機會加深認識天主:「由於人手不足,聖堂未能開辦中文兒童慕道班。去年八月,一個剛搬到坪洲的中法籍家庭,詢問有關兒童慕道班的事宜,於是我跟當時的助理司鐸范進峰神父(Rev. Jay Francis Flandez, SVD)商量,范神父委派我教授中文兒童慕道班。剛巧,我在教理中心完成了兒童教理講授法(主日學組)的課程,沒想到能以此服務聖堂,這真是天主巧妙的安排!」范神父提供教理參考材料,張主任便著手編排課程:「兒童慕道班與校內的宗教課相比,內容更深化參加者的信仰。在備課的過程中,我獲益良多,更重新思考作為天主教信徒的身份和使命!」 給人印象開朗活潑的六年級學生鍾嘉穎,熱切渴望認識天主:「從前的我經常發脾氣,但我看到張主任為人和善,並耐心教導我,我想跟張主任學習,認識天主。雖然爸爸不支持我參加慕道班,但我真的想傳揚福音,將天主放在我的心裡,常常思念著祂。」就讀六年級的郭炤渢,家人是天主教信徒,他雖還未接受領洗,卻期待這一天的來臨:「在慕道班,我們一同祈禱、唱聖詠、進行遊戲和觀看關於信仰的動畫。我發現自己改變了不少,我向耶穌學習,做個好孩子。」文靜的朱映同坦言希望增加認識天主教信仰,她並不急著接受聖洗聖事。 為三位學生來說,剛過去的四旬期和復活節別具意義。嘉穎說:「這是我參加慕道班後首個復活節,相當期待呢!四旬期內,我努力地實踐福音精神。」張主任指出兒童慕道班的學生每個星期日自發性參與彌撒:「他們主動尋找天主,四旬期中,我們一起拜苦路,我選了《環保苦路》,這適合坪洲的大自然環境,由高年級學生領禱。他們投入禮儀中,令我感動不已。」三位學生在校內擔任宗教大使,訪問中,這群學生流露對堂區的歸屬感。最近,為了歡送范神父,他們提議讓學校每一位同學在祝福卡上簽上名字,然後送給范神父。張主任欣慰地說:「數天內,他們在小息和午飯時段,走到不同的課室,協助學生在卡上簽名,全校學生一起祝福范神父。」   童手創作 發揮藝術天份 翻看手上以小學生製作的陶瓷作品為主題的書簽和明信片,可以聯想製作過程中,兒童的一雙雙小手沾滿陶泥、搓捏陶泥的畫面。該校三位受訪的學生剛完成本學期的陶藝學習班,她們高興地跟本報記者分享學習製作陶瓷的感受。當中,年紀最輕的一年級生蔡昕曈首次參加學校舉辦的陶藝學習班,她感到樂在其中:「我十分喜歡自己做的陶瓷作品。製作陶瓷使我的專注力也增強了。」 自四年前始,鄭校長有見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難有機會參加興趣班,於是構思開辦陶藝學習班,資助這些學生學習這項手工藝。對小學生來說,製作陶瓷的過程並不容易,兩位四年級生梁嫡媛和鄭凱琳感謝校外導師的鼓勵和幫助,促使她們不斷嘗試和改良作品。已學習陶瓷一年多的嫡媛說:「我曾做一條陶瓷海豚,花了很多心思才做成像海豚的模樣呢!」去年,陶瓷班學生隨導師在中環碼頭舉行展覽,跟遊人介紹陶瓷作品,學生們興奮不已。 該校家長教師會亦曾舉辦親子陶瓷班,親子一同分享製作陶瓷的樂趣。熱愛製作陶瓷的鄭校長讚賞學生的投入參與:「同學的出席率十分高,我感到他們相當享受學習的過程。同學們透過活動認識自己,啟發內在的藝術潛能,提升自信心,並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我相信從小培養兒童有益身心的興趣,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充實。陶藝學習班現有八位學生,最初,我為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開辦陶藝學習班,後來,也讓本校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參與。」(仨)   後 記 匆匆到訪坪洲的幾小時,走過了島上最繁忙的坪洲永安街和寧靜的小巷子,小導遊除了介紹旅遊景點外,也主動帶領記者參觀校園每一個角落,興奮地談到學校環保園和他們最愛流連的操場。訪問結束了,鄭校長和幾位小導遊與本報記者在碼頭揮手道別。溫馨的導賞、不捨的再見聲,他們極盡地主之誼,這情景仍歷歷在目。深信小導遊將不負鄭校長所望,擁抱著兒童的純真和熱情,把坪洲島的生活特色和學校的訓育精神,帶給到來參觀的每一個人!  
kjy01_2012042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4.22
坪洲島上引航道 聖家學校動感薰陶 手舞足蹈
  (本報專訪)渡輪徐徐駛離中環碼頭,朝著坪洲的方向航行。平常的坪洲,遊客不多,比想像中更寧靜。本報記者沿著海濱而行,迎上當地居民,和善親切,主動為記者帶路。走過了小山坡,抬頭一看,在佈滿白皚皚雲朵的天空下,一幢粉紅色的建築物映入眼簾。這座設計獨特的聖家學校,是坪洲現時唯一的小學,島上大部份的適齡學童都曾在這裡讀書。    童聲傳誦 小島生活文化   這個小小的社區,沒有汽車,沒有公共交通工具。學校的下課鈴聲響起了,聖家學校的學生有的步行回家,有的踏單車離開。最近,該校鄭斐君校長與十位高小學生積極籌備「小導遊培訓計劃」,這群小學生初嘗當導遊的滋味,心情既緊張又興奮。採訪當日,其中的四位小導遊盡地主之誼,為本報記者介紹坪洲的歷史和生活文化。 鄭校長雖不是當地居民,但她自言很喜歡這個貼近大自然的小島:「我在這裡任職數年,感受到兒童在這環境中成長,培養無拘無束、純樸的性情。本校學生人數不多,老師們用心照顧每一位學生的需要,讓學生發揮個人潛能。」該校「小導遊培訓計劃」自2008年開始,鄭校長希望推廣坪洲社區的歷史和文化,讓更多人認識這個離島;此外,她藉此訓練學生的口才和膽量:「更重要的是讓學生了解自己的社區,增加歸屬感,從而服務社區。以往,曾有不少天主教學校到訪,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一百位師生到來參觀,本校的小導遊獲得到訪學校的師長們讚賞,這增強了小導遊的自信心。」 本年,計劃更增設介紹坪洲的英文版本,兩位六年級生張倩寧和朱映同負責以英語介紹坪洲和天后宮的資料。三年前搬到坪洲居住的倩寧,認為是次計劃有助她深入了解坪洲:「為了熟讀導賞資料,我翻查字典,學習讀音。鄭校長和社工陳偉傑先生幫助我們練習,指出改善的地方。」就讀該校五年級的李呈禧則負責簡介坪洲的中文部份,他說:「資料很多又複雜,真的不容易啊!鄭校長教導我們將資料圖像化,背誦時謹記內容的重點。」呈禧的同班同學倪朱玲補充說:「我以中文介紹天后宮,這是坪洲的旅遊景點。透過計劃,我發現自己的表達能力增強了。」 談到坪洲,倩寧和映同異口同聲,表示最喜歡的是手指山,映同說:「手指山是坪洲最高的山,在山上可以俯覽這個小島的景色。」每逢週末,倩寧與家人會到手指山遠足:「這座山並不高,只有95米,適合長者和兒童遠足。」從學校出發,鄭校長與學生帶領記者到天后宮,他們沿途分享在坪洲生活的點滴,與路上遇到的鄰里問好,閒聊數句,鄰舍關係很親密。四位學生小試牛刀,即時以中英文作介紹,鄭校長和記者報以掌聲鼓勵。鄭校長表示,已安排於六月下旬接待一間天主教學校,她寄望小導遊珍惜這些難得的學習經驗,特別是將於本年畢業的六年級生,鼓勵他們在即將展開的中學階段裡,可向老師和同學們推廣這個小島的歷史和文化。    
kjy02_2012030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3.04
鴨脷洲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 賢師言傳身教 溫暖人間 2
  教育理想:展現孩子潛能 黃校長指出天主教教育理想的中心,就是耶穌的愛和犧牲:「本校老師們以言行,活生生地發揮基督的愛的精神。本校學生來自基層家庭,學生未能有機會參加課外活動,老師們以小朋友的利益為先,寧可將教師發展津貼的資源外聘導師,發展學生的學習興趣。」 該校於1998年正式遷入現今的校舍(原為魚類統營處鴨脷洲小學的校舍),王副校長回想當年學校的情況:「本校接收此校舍時,校舍設施殘舊,校方多次進行維修校舍及添置設備,為學生提供優良的環境。校舍面積雖小,當年學生人數眾多。記得在操場集隊或小息時,到處都是學生,非常熱鬧。」負責體育科的王副校長無奈地說:「當年,我校學生擅長於運動項目,成績彪炳,每年運動會的氣氛熱烈,可惜,近年學生人數減少,運動會已暫停舉辦了。」 懷緬過去,一幅幅莘莘學子流露快樂笑容的影像,重現眼前,林主任微笑說:「有一年,本校參加了教區在紅磡體育館舉行的傳教節,負責福音話劇的表演項目,當年我校還未組成話劇組,但學生用心排練,表現優異。自此,學校發展話劇組,發掘不少學生演戲的天份,現在由於資源不足,話劇組已結束。在去年本區聯校畢業禮中,當中幾位中學生表演話劇,演出精采,原來他們都是我校校友,看到學生能發揮個人的天份,我感到欣慰!」   愛的教育:無悔始終堅愛 該校即將穿越歷史的長廊,光榮地完成教育任務,計劃於2012-2013學年結束後停辦。三位家長形容學校好像一個大家庭,師長、家長和學生的關係密切如至親。對於學校將停辦,三位家長均感婉惜,更替老師們的工作前景憂心。張張嘉露激動地說:「學校盡心為本社區的學童和家長服務,我們無言感激!在這個階段,學校的師生人數遞減,老師們仍緊守崗位,無私奉獻,如常照顧學生各方面的需要,我雖然不捨老師們,但更願他們能盡快覓得合適的教學工作。」 林主任坦言學校在不同時期經歷艱難的關口,幸得同事們互相鼓勵和扶持:「大部份的老師們都在這裡任教了十多年,大家好像一家人一樣。」在該校任教踏入第六個年頭的公教老師廖韻文感觸良多:「這所學校滿載著愛,不論是家長、學生或是同事間,我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懷。在我懷孕時,不少家長主動問候我,關心我的健康狀況。」師長們心繫學生,特別是本學年三至四年級、將要轉讀其他小學的學生。訪問結束前,四位師長叮嚀該校學生克盡本分,努力學習,為未來作好準備,更盼望孩子們在愛裡愉快地成長!(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