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30428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4.28
大角嘴天小(海帆道) 資優課程 情意教育 配合需要
教室裡坐著十個臉上掛著燦爛笑容的小人兒,氣氛熱烈,老師每問一條問題,他們都爭著舉手搶答。回答問題後,其他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總以鼓勵的掌聲回應。這是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的演繹技巧班,是該校校本資優的課程之一,銳意發展資優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這堂課,他們要當設計師和推銷員,利用十分鐘的時間,發揮創意和口才,設計產品並向其他同學推銷。      (本報專題)該校推行校本資優課程已近十年,內容涵蓋學科及非學科知識。這節課中, 四年級的陳心一和拍檔構思了一款新飲品, 「我們設計了一款雜果汁,它的特別之處是只要搖動杯子,便會自動補充,永遠也不會喝光。它還有吸管,可以循環再用。」 活動教學 發展潛能 「演繹技巧班中有不少活動和遊戲,老師的講解十分詳細,還經常有獎品,我比平日更投入課堂」,心一說。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活動,需要他們提示蒙住眼睛的同學,將指定物品放到指定位置,「我們發現蒙住眼睛的同學不懂得分左右方向,所以要用另一種方法提示他,也明白到我們要了解同學的需要和習慣。」 五年級的潘昫霖去年亦是演繹技巧班的成員,今年則加入了訓練領導才的海帆小彗星。課程中,一個以荒島求生為主題的活動為她十分難忘,「大家在討論中有不同意見,我們要溝通、要說服別人,但也可以加深我們之間的友誼。」她認為學到的技巧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到祖父母家中吃飯的日子,我會幫助照顧年紀比我小的堂、表弟妹們,給他們設計遊戲、讓他們乖乖的,不會到處跑,我從中得到滿足感。」 同是海帆小彗星成員的林樂天和張愷庭同樣投入資優課程。「我在視藝科的資優課程中也能發揮領導才能」,愷庭表示能活學活用, 「我們要製作不同的勞作,甚至定格動畫,不少以小組形式進行,小組中難免會意見不一, 出現爭執時我會在過程中協助大家達到共識。」樂天補充,「我也在課程活動中學到領袖需要聆聽別人,至於老師們亦常細心講解, 又例如數學培訓班,老師會以比賽等形式鼓勵我們積極參與,非常刺激!」 三層架構 全校推行 「課程著重配合學生不同的潛能,並關顧學生的能力」,該校梁綺媚校長指出,「而教育心理學家是課程的重要資源,協助我們以三層架構推行資優教育。」該校資優課程分為全班式、抽離式及第三層的校外專家培育:全班式分為創造力和多角度思考課程,分別在二年級及五、六年級全級推行,於德育及公民教育課時間進行,帶出關愛校園、批判性思維、認識社會等信息。 學生會於小三、四進行由教育心理學家設計和批改的創意測驗,找出資優學生參加非學科抽離式課程,有系統地發展學生的獨特才能。「校方會於課程開始前為參加學生的父母舉辦家長會,解釋課程特色,讓家長明白如何在家中配合」,梁校長解釋。非學科抽離式課程亦有安排銜接,三、四年級的「人才庫」培育創意、四年級下學期設演繹技巧班,五、六年級分別以「海帆小彗星」和「海帆特工隊」發展學生的領導才能。為智力優異的學生,校方會安排跳級,並邀請教育心理學家和資優教育學院專家提供培訓,「我們亦十分注重學生的情緒支援,提升他們的抗逆力等,亦十分重視和家長的溝通」,活動組鄭慧琪主任補充。 鄭主任強調學校在資優課程中十分注重情意教育,「我們時常教導學生要關懷他人感受和需要,以別人的角度思考。」她表示資優並非高人一等,「他們在平日課堂中深化已有的知識,亦能支援班上其他同學,發揮自己的才能;他們亦應學習別人的長處,改善自己,即使非資優學生也有值得他們學習的地方。」她續道:「我經常告訴他們,他們的成長比別人快,但仍有進步空間。」 她分享教學中的難忘回憶,一次活動需要部份同學蒙眼進行,「不用蒙眼的同學們為免同學撞到硬物受傷,自動自覺築起『人牆』,保護同學的安全。」她微笑著說:「他們創意十足,同時懂得欣賞別人,互相幫忙,這十分重要。」(澄)   
kjy02_2013011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1.13
福德學校樹人60載 紮根龍城 風雨冋路 2
   重視成長 培育潛能 近年,該校積極推廣演藝教育,將舞蹈、戲劇,甚至聲樂訓練(高年級)納入常規課程,旨在給予每個學生發展潛能的機會。劉校長認為演藝教育不單能提升學生欣賞美的能力,更可提升自我形象和建立團隊精神。「我以往曾帶領籃球隊出賽,同學們得到區際亞軍佳績,卻始終覺得自己輸了;但藝術表演不同,只要你在台上有表現,便必定會有掌聲,可以享受努力換來的讚賞」,劉校長解釋。「起初也有男生表示不喜歡跳舞」,但最後由二十多名男生參賽的群舞《青蛙仔》得到全港比賽的獎項,劉續道,「這證明每個人雖能力不同,都有成功可能,而學業成績並不是唯一量度成就的尺。」 為慶祝60周年校慶,該校早前舉行攝影及標誌設計比賽,就讀六年級的鄧子珊在標誌設計比賽中結合六十、校徽和花草植物的元素,作品得到優異獎。六年級的蕭漪澄補充,「校內有很多植物,我們都習慣了蝴蝶、蜜蜂飛入教室,它們就像是福德的一份子。」子珊表示老師十分親切,可以聊心事,不同於她昔日就讀的學校,「希望學校有更多60周年,他日我有了孩子也可讓他到這裡讀書!」同級的林頌恩亦表示老師不會給他們壓力,很享受校園生活,「我哥哥也是福德的舊生,他經常回來探訪;畢業禮上總看見有些師姐流淚,我想我畢業時也會一樣。」 該校亦藉此機會,在有60年歷史的第一期校舍成立校史室,設相關展板及展品。劉校長強調:「我們希望學生透過了解母校歷史得到歸屬感,也希望他們以涂神父及福德主教作榜樣。」(澄)         福德主教(Bishop Francis Xavier Ford, 1892-1952)  已故福德主教屬美國天主教傳教會,於1918年抵達中國傳教,在廣東陽江及嘉應渡過34年,為該會首三名海外傳教神父之一。1935年,教宗庇護十一世任命他擔任嘉應教區第一任主教。福主教熱愛中國人民,生活方式盡量本地化。他尤其愛護青年,除教導學生書本上的知識,也不斷把天主的喜訊傳給他們,更為培育和訓練中國年輕司鐸成立一所神學院。 1949年中國共產黨執政後,福主教和其他瑪利諾會的神父和修女, 被視為美國間諜。美國加入韓戰後,情況更每況愈下。經過中方四個月的調查和審問後,1951年四月,福主教被捕,被判從事間諜活動,判處終身監禁。獄中,他的健康急轉直下,1952年於獄中逝世。瑪利諾會涂挽靈神父與福主教在嘉應傳教時甚為熟稔,涂神父為記念他,創校時以福主教名字命名。福德學校於1975年轉交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   
kjy02_2012121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12.16
最寶貴的禮物,你錯過了嗎? 專訪宗座外方傳教會萬籟寂神父
一個女孩天生沒有雙臂,但她一樣可以當舞蹈員,能夠以足代手,繪畫、駕車, 甚至到世界各地作義工探訪,她絕不比健全的人遜色。最近,萬籟寂神父最近正在閱讀一本關於這名女孩的書(右圖),他的體會是:「她看似不健全,但實際上潛能無限,智障人士亦一樣,只待伯樂發掘。」      (本報專訪)52年前從意大利來香港傳教,萬神父的理念很簡單,就是讓更多的人認識主耶穌,傳佈他的喜訊,「對我來說,我和耶穌的友誼是十分寶貴的禮物,令我的生活十分開心而且富有意義,因此我渴望跟別人分享。」 愛與尊重 二合為一 來到香港,理所當然地,萬神父學習廣東話、認識本地文化。雖然來自一個不同的民族,但他很高興自己能與香港人建立真正的友誼。萬神父表示學語言只是起步,他強調,「這份相遇需要謙遜和互相尊重」,要做到愛、尊重和接受本地文化,他補充,「所以也可以說,傳教士屬於兩個文化。」 他一直在堂區服務,直到九年前,「我感覺到天主希望我做些別的事情」,他說,「我希望到中國大陸傳福音。」無奈在內地必須得到政府批准才能進行宗教活動,他明白自己雖沒法進行宗教活動,但仍可以參與慈善工作,於是他參加非牟利機構「慧靈」的服務,在內地當起義工來。「慧靈」在中國各地為智障人士提供教育和其他服務,希望他們得到社會的接納和尊重。 過去六年,萬神父在廣州與五至六名智障人士同住服務家庭內,參與他們的生活,與他們一起進餐、一起玩耍、一起看電視。「不論在香港還是廣州,我的目標都是讓他人認識耶穌基督」,萬神父解釋,「雖然在廣州我不能用言語傳福音,但我希望透過我的服務,他們可以看見耶穌,以生活見證作無聲的福傳。」 智障人士工作能力有限,社會上不少人甚至認為他們是社會的負擔,萬神父斷不認同:「他們懂得愛呀!他們是那麼單純,重視每一個他們遇見的人,把他們都當成真正的朋友。」他指出在媒體的渲染下,外在美、財富、健康等成為有價值的標準,「但智障人士和我們一樣,有尊嚴、生活有意義,在社會上也有他們的角色。」慧靈的學員每天吃過早飯便會到工場工作,下午四時多才會回家。 他留意到智障人士在中國扮演了一個特別角色,「我感覺到因為水貨客等問題導致中港兩地的關係變得緊張,但當他們和工作人員熱情地歡迎從香港來探訪的義工,彼此認識、結交朋友,他們便成為兩地的橋樑,拉近大家的關係。」 心與行動 回應主召 在校園生活中,你或會留意到,有些同學和大部份學生「不同」,他們有特殊的需要。「嗯……我該和他做朋友嗎?該怎樣和他相處呢?」你可能曾有這樣的猶豫。萬神父希望告訴大家,其實無分我們他們,大家都有同樣的權利,同樣的社會地位,同樣的學習機會。有隔膜,都只因我們忘記了愛。 「健全的人亦一樣有缺陷和缺點,患病時、年老時也需要他人的幫助,我們每個都需要他人的支持」,因此,萬神父重申最重要的是愛和尊重。「不論在學校、在公園、在超市都一樣,由心而發的愛和尊重是關鍵,只要有愛,自然會隨之明白該怎樣靠近他們, 和他們溝通以及建立關係」,他堅持,「並樂意關心和幫助他們, 因為他們是我們當中最有需要的。」 愛包含所有人,不分種類、不分階級,耶穌給我們的新誡命就是愛人如己。耶穌是我們的模範,而教會冊封的聖人便指導我們如何具體效法耶穌。但萬神父認為教會以外,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聖人」值得我們學習。 從母親身上,萬神父學到在困難中常存希望和信德。他五歲時父親去世,他們五兄弟姊妹五張嘴都依賴沒有工作的媽媽,「生活很窮,媽媽很辛苦,但她很愛我們、很樂觀,時常教導我們要滿足於擁有的, 也要懷著信德, 相信天主自會照料。」他還身體力行,以行動教曉孩子幫助更有需要的人。「打仗時,有個老人家不時會到我家作客」,萬神父憶述,「媽媽會和他聊天、安慰他,而每次他離開前媽媽也會分一些食物給他。」創立「方舟」生活團體、謙遜地照顧智障人士的溫立光(Jean Vanier)亦是萬神父心目中的聖人,「因為他抱著耶穌屈膝下跪,替門徒洗腳的態度服務他人,對我很大啟發。」 萬神父表示繼續使命的動力,來自祈禱和默想耶穌教導愛的說話。聖經給我們帶來啟發和鼓勵,其中一節是萬神父最喜歡的(若望一書3章16節)。他說:「在日常生活中忘記自我、關心他人, 我們就是效法耶穌捨棄生命,以感謝他為我們犧牲。」基督的愛不斷推動萬神父以心以身,傳播福音喜訊,也促使我們以愛彼此擔待。(澄)   
kjy03_20121202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2.12.02
朝著夢想去
  羅曼羅蘭說:「生命是一張弓,弓弦就是夢想。」人生若沒有夢想,猶如弓沒有弦一樣,變得毫無意義。 夢想是人生活的動力,它使人確立人生長遠的目標及具體的計畫,培養自我鞭策、發揮潛能及永不放棄的精神。 《叔公的理髮店》以黑色邊框襯托著美國30年代黑人理髮的生活片段,封面上叔公和小女孩的表情訴說出他們的愉悅,好像一幅捕捉了他們生活中的溫馨情景的照片。打開封面,進入故事,由小農莊一躍而至叔公的生命 —— 叔公是小女孩最喜歡的親人,他是當時黑人區唯一的理髮師,每天都帶著理髮的工具,挨家挨戶去替黑人剪頭髮。叔公善良而慷慨,他有一個沒有人相信會實現的夢想 —— 他告訴小女孩,總有一天他會開一間理髮店,裡面有許多專業的設備,比如沖洗台、亮晶晶的地板、理髮專用椅子,大大的鏡子等等……為了實現這個夢想,叔公一直在努力地儲蓄,可是當時的人都認為有錢的人才可以談夢想。那個年代的黑人生活環境很差勁,他們有工作賺錢糊口已經很不錯,遑論要談夢想了。 叔公仍然堅持為他的夢想而努力,但他將要面對甚麼樣的困難呢? 小女孩五歲的時候,生了一場大病。由於當時美國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所以小女孩要待在黑人候診區等醫生,不能使用白人的地方及設備,即使她病情有多麼緊急,生命有多麼危險,甚至昏迷不醒,也不能得到優先的治療。最後她因為病情嚴重,需要動手術,可是父親無法支付昂貴的手術費。叔公很愛小女孩,毫不猶豫地將他存起來打算開理髮店的錢,拿來支付手術費。雖然實現夢想的錢沒有了,但是他仍充滿希望。幾年後,他開理髮店的錢又存得七七八八了,家人也替他感到既興奮又期待。就在這個時候,叔公的朋友走來告訴他,他存錢的那間銀行倒閉了,他所存的錢通通沒有了!如果你是叔公,你仍然相信夢想可以實現嗎? 叔公接連遇到一個比一個大的挫折,處於不能逆轉的環境裡,他真的很失望,不過,叔公還是決定重新開始。他的夢想讓他活得有動力、快樂和有目標。當時美國的經濟不景氣,人民生活艱苦,特別需要彼此守望相助。他憑著自己的堅持,熬過一段相當艱難的日子,終於在他七十九歲那年,有足夠的儲蓄實現開理髮店的夢想。店裡甚麼都有,就像他之前所說的:寬敞舒服的椅子、四個理髮台……。新店開張那天,從四方八面來道賀的人都是他過去多年來的顧客。叔公非常興奮,從那天開始便在理髮店為他的客人忙了不知多少的時間。過了不久,叔公便過世了,小女孩相信叔公走得十分快樂,因為他在有生之年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同時也教曉小女孩相信自己的夢想。 有夢想的人,他的世界更清晰,眼光更聚焦,四周所發生的事情都成為挑戰及自我鞭策的能量。叔公由夢想開店到遇到一次又一次的困境,他仍然鍥而不捨地向著目標前行,究竟是甚麼原因令他堅持信念呢?我相信叔公的夢想背後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想法,便是要為同胞開辦一間專屬黑人的理髮店,讓同胞活得更有尊嚴。 《叔公的理髮店》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推薦童書,作者瑪格麗.金.米契爾(Margaree King Mitchell)透過這位黑人理髮師追求夢想的過程,讓讀者感受到有夢想的生命充滿活力及希望。繪者以暖黃色為主的景象貫穿叔公的生命,為他的奮鬥添上愉悅的溫度。無論叔公遭遇多少挫折,他的目光從來沒有離開過他的夢想,身處弱勢社群中的他,永遠積極面對人生,堅信自己可以開拓不一樣的世界,他身邊的親友給他堅毅的精神感動了,更為他能夠達成夢想而歡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