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20150607_0
icon89
校園隨筆
2015.06.06
爭氣
   去年聖誕節假期,到戲院欣賞了一齣在學界深入讚賞的紀錄片《爭氣》(英譯My voice, my life)影片內容記述幾位中學生及幾位在心光盲人學校讀書的失明學生,參與音樂劇《震動心弦》的演出。在綵排的過程中,他們得到校長、老師、導師及導演等人的鼓勵及指導,最終都能夠排除萬難,成功演出了音樂劇。 這群學生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的是小康之家、有的是低下階層。他們遭遇不同的問題,有的非常反叛,成為「邊緣青年」; 有的放棄學業,沒有人生目標。這些本質不錯的青少年,以反叛的態度與長輩相處,引起了不少問題,令師長非常頭痛。幸好有一群對他們不離不棄的教育工作者,循循善誘,令這群青少年最終找到自己的理想。此外,他們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不懈,重拾自信,積極地演好自己的角色,闖出了一片新天新地。 影片的內容令人感動,尤其是見到那些被判斷為頑劣難教的學生,經過校長、老師及導師的勸勉後,漸漸地成長,全心全意投入音樂劇的演出,並且改變對身邊親人的態度。見到他們的父母及師長感動落淚的情景,我也被感動了。 此外,我覺得影片帶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就是「人人可教」。影片中介紹的幾位學生,大部分都被人認為是無藥可救的, 根本沒有人願意為他們花時間,結果他們的行為變得愈來愈差。在惡性循環的情況下,學生的態度變得愈來愈惡劣。身為教育工作者,我極不希望見到這種現象。經過這群有心人的努力後,學生的表現有明顯改善,這正好引證了「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看完影片,我覺得自己的教育信念是正確的: 作為老師,應該發掘每一個學生的長處,給予學生發展潛能的機會,協助他們建立自信。只要學生對自己有信心, 做起事來就會變得積極,就算遇到困難或挫折,他們也不會害怕,勇往直前, 把事情做到最好。 在現今的社會裡,價值觀念非常混亂,年青人有時真的無所適從。不過, 我認為只要他們找到正確的人生方向,為自己訂下目標,爭氣地做人,不看低自己,相信距離「成功」的目標是不會太遠的。 願梨木樹天主教小學的學生都能善用天父賜予他們的「塔冷通」,好好為自己的目標而奮鬥,為未來創一番事業。   作者為梨木樹天主教小學校長
kjy02_201505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23
對神明盡責任 對別人要幫助 九龍第十三旅 公教童軍
  走進九龍第十三旅的童軍屋,除了不同的裝備,例如營幕、煤氣罐等,抬頭一看,近屋頂處掛著十字架和宗座遐福, 屋內牆身亦貼有不少聖經金句和昔日童軍活動的相片。九龍第十三旅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公教旅團,多年來培育青年。即將慶祝八十周年旅慶,全旅上下均非常雀躍。 (本報專題)九龍第十三旅公教童軍旅團成立於一九三五年,由聖德肋撒堂主辦,是堂區善會之一,現由該堂助理司鐸溫國光神父擔任神師,共有深資空童軍團、深資童軍團、童軍團及幼童軍團四個支部。旅團以聖堂旁的童軍屋為旅總部,童軍團及幼童軍團除每月首主日,每個主日於童軍屋舉行集會;每月第二主日,各團員均會在集會前一同參與彌撒。 學習紀律 實踐愛德 成立之初,該旅由數位外籍教友領導各項童軍活動。戰事爆發,本港童軍活動全部陷於停頓;戰後初期,該旅分散於各地的成員陸續回港,旅團的活動得以逐漸恢復,並慢慢發展,培育成員參與不同的青年活動、社會服務、救災施賑、領袖訓練等工作。該團招收的成員並不止於青年教友,亦積極招收非教友青年,使他們參與童軍活動之餘,亦可認識天主教信仰,作為福傳的媒介。 童軍團成員葉柏伶和幼童軍團成員羅正騫均是天主教徒。柏伶自幼童軍起參與童軍活動,現為燕子小隊的隊長。正騫兩年多前參加幼童軍團,是綠隊的副隊長。柏伶常到聖德肋撒堂參與彌撒,因為經常經過童軍屋,當時就讀小五的她便向媽媽提出參加童軍活動。「因為我很喜歡參與戶外活動,所以對童軍頗有興趣,媽媽亦認為我能從中學會獨立, 於是便參加了九龍第十三旅。」 五年多的童軍生活中,柏伶特別難忘去年參與第三十四屆蘇格蘭國際小隊露營。「二十一天的交流中,我體會到蘇格蘭當地與香港不同的童軍生活,參與競技、營火會,甚至在主日一起讚美天主。」身為公教童軍,她認為童軍生活能推動信仰,「童軍的誓詞包含『對神明,對國家,盡責任』的幅度,身為童軍我們服從指令,身為教友亦應遵守天主十誡。」  在聖德肋撒堂領洗的正騫希望擴闊生活圈子,所以參加童軍。學習不同的童軍技能,例如繩結、先鋒工程等,正騫都認為很有用處,「我也從童軍生活中學會幫助和照顧別人。」他亦難忘去年參加童軍歌唱比賽,「雖然沒有得獎,但大家一起努力練習,一起唱營火歌,我覺得很開心。」 全人發展 推動福傳 童軍團趙建強團長早於三十多年前已加入九龍第十三旅,雖然他並非教友,仍對年青時以童軍身份參與的宗教活動有深刻印象。「昔日在堂區內,我們會協助管理停車場,又會幫忙在聖枝主日派發聖枝,也會參與每年的花地瑪聖母出巡。」他表示旅團昔日的教友成員較多,現時雖然教友成員的數目大減,每月第二主日集會前參與彌撒的傳統仍保留至今。 趙建強期望陪伴團員一同成長,「我像大哥哥般,和他們一起玩、一起做,希望培育他們成為良好公民。」另外受訪的幼童軍團團長曾偉成及深資童軍團長曾仲康均指,身為領袖,除了訓練成員的技能外,更重要是以身作則,讓他們學習待人處事,善盡本份。 該旅長岑順潮解釋,領袖灌以德、智、體、群、美、宗教,協助團員成長發展,並進行福傳,讓青年發展個人潛能,達至全人發展。迎接八十周年旅慶,他感謝旅團各級成員延續旅團的發展和教區司鐸的包容、鼓勵和支持,「童軍運動是團隊事工,缺一不可。」他亦期盼在天主聖神的引領和堂區主保聖女小德蘭的轉禱下,拓展旅務,發展福傳。 九龍第十三旅神師溫國光神父補充,童軍活動認同成員有信仰、注重紀律和服從,並鼓勵成員「日行一善」,實踐愛德,與天主教信仰相符。他指旅團與堂區關係密切,堂區會邀請團員參加堂區的青年活動, 慶祝大瞻禮如主保瞻禮時,亦會由童軍列隊歡迎主禮。 身為神師,溫神父每週會與團員分享天主教信仰,亦期望每月一次的彌撒能推動福傳。「藉著彌撒,非教友團員有機會接觸信仰;教友成員亦應實踐信仰,為天主作證。」旅團邁向八十周年,他祝願團員在渡服從紀律的生活中,培育善良、友愛的心,從中找到生命的意義。(澄) 
kjy01_20150503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5.02
認識主訓 傳揚主愛 認識主訓 傳揚主愛 教職員慕道團
天主教學校的大家庭裡,在老師的春風化雨下,莘莘學子增長知識,發展潛能,並認識天主,在他們心中植下信仰的種子。不少教職員在學校濃厚的宗教氛圍下,亦燃起追尋信仰的心火,渴望認識天主。在剛過去的復活慶典夜間禮儀,十位小學III 區教職員慕道團的學員於聖博德堂領受入門聖事,加入教會,其中四位接受本報訪問,分享他們領洗的喜悅。   (本報專題)該慕道團於2011年成立,由龔偉南神父、孫英峰神父及盧伯榮神父擔任神師,導師為包括林社鈴終身執事及劉惠蘭修女等七名聖神修院宗教學部畢業生。慕道團以聚集尚未真正認識耶穌基督的教育工作者為目標, 期望在神長和導師帶領下,讓他們一同探索福音,並分享天主教教育的精神。新領洗教職員為第二屆學員,十一月將開辦第三屆慕道團。 效法基督 以愛待人 王永和主任和黃玉娟主任同任教於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回顧一年半年前參加慕道團的原由,二人均表示受學校神長和同工影響,有意進一步認識天主教信仰。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前身為石籬天主教小學下午校,2009年時學校轉為全日制,遷至新校舍繼續營辦,兩位老師在下午校年代已是學校的一份子。 主要任教中文科和音樂科,王永和主任認為前校監劉玉亭神父是對他影響甚深的其中一人。「劉神父很有愛心, 而且為人風趣幽默,他的言行讓我留下深刻印象。」劉神父的說話使王主任記在心中,「『你不是教友但耶穌也愛你』、『頑皮的小朋友更需要愛錫』等教誨,我一直都銘記著。」除了神長, 王主任表示學校的教友同工,例如牧民助理,亦十分熱心,「在學校的氛圍中,我逐漸累積對天主教信仰的興趣, 最後在黃主任的邀請下,一同參加小學III區教職員慕道團。」 慕道團讓王主任感到平和、自在, 「在良好的氣氛下,我們聆聽、探討、討論, 慢慢累積對天主教信仰的認識」,他分享。漸漸,他以耶穌基督作生活的榜樣,「面對門徒不理解他的教導,耶穌仍然以耐性和愛心,不斷講解,指導他們,我也願意效法耶穌,以更多的耐心和愛心,教導學生和與別人相處。」 「主為我牧,我一無所缺」,領受入門聖事,王主任指出自己在主內成為新人,接受了恩寵亦負起了基督徒的責任。取了聖名額我略(Gregory),身為音樂老師的他期望自己能透過音樂福傳,「聖額我略一世是音樂主保,希望我能透過音樂傳揚主愛, 讓更多人領受天主的恩寵。」 以言以行 實踐信仰 任教圖書科的黃玉娟主任因校內宣傳,得知教職員慕道團招生而報名參加,「最近數年有親人因病離世,面對死亡,我有很多疑問,於是開始追尋信仰。」她感謝學校接納同工有不同的信仰,在開放的氣氛和同工的鼓勵下,她嘗試認識基督。 黃主任亦享受慕道的過程,「學員都在學校工作,有共同經歷,神師和導師又會因應我們的工作環境和實況舉例說明, 能回應我們的實際生活。」課堂以外,慕道團亦有安排參觀思高聖經學會、避靜等活動,「參觀後,我明白到手上的中文聖經得來不易,每次拿起來都會想起前人的努力和付出。」經過一年半的慕道,黃主任表示自己比以往更加珍惜身邊的人、事、物,亦多了一份交託,「相信天主自有安排。」 除了黃主任領受入門聖事,她的一對子女亦於今年復活節接受嬰兒領洗, 並由學校的牧民助理擔任孩子的代母。「我希望從小培育他們的信仰,讓他們信靠和認識天主,將來也會讓他們上主日學。」展望未來, 她期望自己盡善基督徒的責任,以言行感染學生, 「今天我所做的未必對學生有很大影響, 但或許未來他們會因為我而發現基督的愛。」      (轉下頁) 
kjy13b-20140302
icon71
濃情走過30年.教育心理學系列
2014.03.02
沒有蛋的芝士蛋糕
   女兒十一歲生日那天,爸爸對她說:「人生進入第二個十年,真不可思議!」媽媽笑說: 「要領兒童身份證了,這是『身份』的象徵!」女兒靈光一閃,說:「我要自製芝士『沒有蛋的』糕來慶祝!」她有食物敏感,不能吃蛋。 記得女兒三歲十個月時,一次晚飯,她只吃了一口蝦,嘴唇頓時腫得凹凸不平,隨即出現呼吸困難。丈夫立刻抱起她,飛奔到附近的急症診室 ⋯⋯  驗血報告發現她比一般孩子敏感十七倍,難怪她的皮膚經常突然出現紅疹,痕癢難耐。有時,她按捺不住,抓傷皮膚,弄致發炎,晚上睡不穩,發脾氣時暴跳如雷。 醫生檢查結果顯示,她喜歡的食物許多都不能再吃,也不能觸碰她心愛的小貓、小狗。天氣太熱、太乾燥,都會誘發濕疹。氣溫過冷或空氣污染指數嚴重的日子,她的哮喘病會發作起來。造訪過不少中西名醫,嘗試過另類醫療法,片糖浸浴、電解水等都試遍了,對她來說,最有效的預防方法,依然是戒口。 一個四歲小孩要開始與雪糕、蛋糕、朱古力絕緣,真是一種宣戰!  最難耐是生日會,糕點精緻香甜,令人垂涎欲滴。她眼巴巴看著其他小朋友開懷大吃,然後取出自備的代替品,相形見絀,心裡總是酸酸的!有些同學以為她患了傳染性皮膚病而不跟她玩,也有嘲笑她的,教她自卑得回家痛哭。 多少次,她抱怨說:「天主為甚麼那麼殘忍,令我有這麼多的敏感?為甚麼祂不公平一些?」我反過來對她說:「這是天主的恩賜, 恩賜隱藏在試煉中,教你從小學會自制,培養同理心。」 她八歲半進入體操潛能班後,已能在比賽前,主動提出要把所有致敏的食物戒清,以最佳狀態出賽。賽事後,她會適量地調節, 總愛邊吃著雪糕,邊抬起頭來,誇張地說:「我在天堂裡!」看到她享受食物的佻皮模樣,我也會跟她一起,感受到一種單純的滿足和幸福。 農曆年後,她提議捐出一半的紅封包,給有需要的人。「我很幸福,甚麼都有,一半的利是錢已足夠。利是,年年都有呀!」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我深深地體會到聖經所說的堅忍與喜樂:「幾時你們落在各種試探裡,要認為是大喜樂⋯⋯你們的信德受過考驗,才能生出堅忍。」試煉教導我們「既成全而又完備,毫無缺欠。」(雅各伯書1:2-4)  最近一次皮膚測試,剛在女兒生日前數天進行,結果顯示她對那十幾種致敏物質的反應, 已變得極度輕微。現在,她只需要戒吃雞蛋、蝦蟹和花生。聞訊後,她喜上眉梢!    三夥子吃著自製的、美味的芝士「沒有蛋的」糕,甜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