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5110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1.07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 自主學習 跨學科互動
(本報專題)走進大角嘴天主教小學,不論在各層樓的牆上和樓梯轉角,以至課室外長長的走廊上,都可看到大大小小富宗教色彩的水彩畫、馬賽克畫和陶瓷畫等藝術作品。這些作品全是該校學生的手筆,內容包括五餅二魚、十個童女等耳熟能詳的聖經故事,亦有蠟蠋台、十字架、復活蛋等的信仰標記,大部分的作品是在剛過去的學年完成。該校黃健超副校長表示:「為培養學生自學精神及掌握自學能力,學校近年在宗教科和視藝科等不同的科目,嘗試滲入自主學習的元素,尤其在宗教科更可體現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 活學啟迪創意 現年就讀六年級的潘廷希和徐美茵,及就讀五年級的布曦桐,是參與這些大型創作的其中一份子。提到由構圖、繪畫以至著色等各部分,在創作過程中有份幫手至完成《天地初開》和《耶穌誕生》兩幅巨型水彩畫作,廷希的臉上立時綻放滿足的笑容。他和其他愛好繪畫的同學,在去年參加學校的壁畫班,當中由七至八位小三至小六的學生組成一組,他們在每個學期的課餘時間,聚在一起,合作完成作品。 廷希說:「在構思《天地初開》時,我比較留意用色是否鮮艷,及如何突出日與夜的分別, 例如加插小太陽及星光的分佈等。」美茵都在構圖上花了點心思,她嘗試將在宗教課中,老師提及天地初開時,天父創造了亞當和厄娃這對原祖父母的肖像畫出來。「這可是天父創造人類的開始呢。」曦桐在旁附和。廷希和其他兩位同學, 都從互聯網、家中的雜誌和報紙堆中,尋找和揣摩如何繪畫畫內的熊、獅子和大象等的形象和形態。 這種以學生作主導、規劃和監察的做法,是源自該校在去學年推行的「自主學習」理念。儘管推行初期,同學們都花了不少時間在資料搜集上,令他們有點不習慣,他們卻十分喜歡這種學習方式 —— 因為這樣可增加他們在課堂上的參與,並能以自己的興趣為主導,從而提高學習的樂趣,及更能展示他們的創意。最令老師意想不到的是,「由於評分的範圍擴展至資料搜集、畫草圖、鑑賞名畫等方面,從中亦發掘了學生的不同潛能,拉長補短,以致有助提升視藝科整體的分數。」視藝科主任袁美玉老師說。 「自主學習」在視藝科的美好經驗,在宗教科亦得到進一步的印證。去學年,除了傳統的課堂知識傳授,宗教科主任葉雅思老師亦應用了該校剛添置的平板電腦,讓高年級的同學一人手執一部,往設於該校的中華聖母堂實地考察。(敏)    創意觸動心靈 現年就讀六年級的陳思妍與周德政,便參與過這個好玩又難忘的宗教課活動。「我是這個堂區的教友,也是輔祭。很多時,我在彌撒中服務後,便匆匆忙忙趕著去參加主日學,連聖堂的地板是甚麼顏色也不清楚。但那幾個星期,每周一次,我們每人拿著平板電腦,跟著老師進入聖堂,掃瞄那些在聖堂裡為今次學習而設的二維條碼(Quick Response Code 簡稱 QR Code ), 這讓我看到原來聖堂的祭台上,有個三角天窗。自然光線透過玻璃窗,照射到祭台上。神父在祝聖體血時,舉起杯,那窗的光照射到祭台上,就像天主親自降下來祝聖餅酒一樣。」德政說。 同樣也是教友的思妍也指,透過這次學習, 只要他們把平板電腦對準張貼在該處的QR Code 掃瞄一下,「嘟」聲一響,就能看到聖洗池、聖母像、讀經台、祭台、聖體櫃和十四處苦路像等的資料,從而更了解這些在聖堂常見的地方和擺設背後的意思。上宗教課時,很多同學都像德政般興奮,老師還未說開始,同學已很認真地在「嘟」一「嘟」查資料、填工作紙了。「是呀, 平時我們去聖堂,都提醒我們要關掉手提電話等裝置,但現在我們卻可以拿著平板電腦在聖堂學習,很有趣。」德政笑著說。 心靈領會信仰 真善美來自天主。很多時,我們很容易從孩子率真、毫不矯飾的作品中,認出真善美。耶穌說,天國是屬於小孩子的,讓他們多靠近主,有助他們保存真善美,體驗上主對每個獨特個體的愛與尊重,從而讓他們更自發自愛。今次能夠打破常規,讓學生自主愉快地學習,負責設計這些宗教課活動的葉老師,原來只想帶出「天主不是沉悶的」訊息;以貼近現今小孩子的語言,讓他們多接觸聖堂、多親近耶穌。葉老師說:「我們多謝堂區的葉神父支持我們,並有心將這活動推介給堂區的教友, 只要他們都掃瞄一下QRCode , 也可像學生般多了解這些禮儀小知識。」陳淑儀校長也指,雖然聖堂位於校內,但學生不會隨便走進聖堂,現在隨著這次有趣的學習,增長了他們的知識之餘,更學懂尊重屬於天主的地方。   的確,該校有一個優勢,就是在地理上,學校與堂區在同一座建築物內:聖堂位於學校二樓,堂區辦事處和神父宿舍則設於六樓,學生與堂區人員時常見面和接觸,令堂校的關係更密切,大大增加了學生接觸天主的機會。學生除了可以透過宗教課每月一次到聖堂祈禱外,年中經過聖堂,見到堂區有不同的節慶佈置更替,都會好奇地入內看看,日久對天主愈感親切,甚至進而去慕道,真正成為天主的兒女。中華聖母堂主任司鐸葉寶林神父表示,堂區的主日學亦歡迎該校的非教友學生報讀,「有些學生父母都是非教友,但孩子由小一開始入讀主日學,至小六畢業才領洗的情況,也是屢見不鮮。」有時,學生在街上碰到葉神父,學生都會主動上前打招呼和攀談。他們知道,可以在哪裡找到天主、找到天主的人。(敏)      有見「自主學習」理念在視藝科和宗教科的成效理想,有助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本學年開始,該校將此理念延伸應用至全校的中英數等各科目。該校課程發展主任潘偉強老師以中文科為例,一二年級等低年級,就加強上堂前的備課、自己圈重點;三四年級多做查字典; 五六年級等高年級則用不同的學習策略,及多加使用網上學習平台等。「功課不像從前般只有工作紙,還有很多小組合作的項目,從中更有助加強學生的社交技巧。」   為此,該校更於早前舉行的教師發展日中,以此為重點, 分別邀請資深的教育工作者葉祖賢主持講座「高效課堂與自主學習」及粉嶺救恩書院邱潔瑩校長連同十多名師生,到該校分享推展自主學習的心得及點滴,並透過中、英、數分組討論,了解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技巧後,在學習動機及學習表現上的轉變。  
kjy01_2015110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31
絲弦扣心 箏情流露 林櫻古箏藝術團十周年
輕撥琴弦,運用抹、勾、掃、搖……等不同的指法,雙手聯彈,十指在箏柱間輕快跳躍,錚錚鏦鏦。表演台上,兒童古箏藝術團、少年古箏藝術團⋯⋯不同組別的林櫻古箏藝術團成員,都像林櫻老師一樣跟古箏結下不解之緣,還有綿綿情意。   (本報專題)二○○五年四月,「林櫻古箏藝術團」(以下簡稱「古箏團」)成立,由林櫻擔任音樂總監。林櫻老師透過古箏培養兒童及青少年對中國音樂的興趣,「念完中學,我立志把古箏成為我生活和生命的一部份。我喜歡古箏清脆如流水的音色,喜歡它多變的技巧。」林櫻老師的教室裡,四名古箏學生均表示彈奏古箏的過程很愉快,由起步至踏上舞台演出和比賽,她們自信地與觀眾分享學習音樂的樂趣。 音樂心靈 巧手齊奏 古箏團在十年間發展至三個樂團:古箏藝術團、少年團及兒童團。現已升讀中六的古箏團團長張莉怡,念小二開始學習古箏,她很喜歡古箏團的團隊精神,「我們一起練習時,團員間互相學習,出場演奏前亦彼此鼓勵。」現代箏曲《幻想曲》是莉怡最喜歡彈奏的樂曲, 「《幻想曲》的音調變化多端,展現出幻想世界的特質——天馬行空、出奇不意,剛好配合我愛幻想的性格。演奏樂曲的同時,隨著音調的變化,我的心情也會跟著音調產生不同的起伏。」學業上,莉怡正面對升學的壓力,「學習古箏加強個人修養和毅力,也可以幫助我減壓。」一份情感的交流更是驅使她愛上古箏的原因,「彈奏古箏,似是找到一個傾訴的對象;愛上古箏,因著它音色優美,好像我投入多少情感,它就以同樣的感情回應我。」 另一升讀中四的藝術團團員劉蔚祺八歲起跟隨林老師學古箏,現已達到演奏級水平的她說很喜歡演出,每次完場的一刻,她感到努力沒有白費,得到外界肯定而建立信心。蔚祺最喜歡的樂曲是《春到湘江》,「這是一首很優雅的樂曲。」樂曲在腦海中奏起,蔚祺有感而發,「如果古箏在我的生活中消失,我會感到很空虛。古箏擁有外在美和內在美,它吸引著活潑的我在彈奏時,安靜下來。」 念中二級的陳詠霖三年前看到古箏團的年度演出「箏情流露」,受到台上的琴音和服飾吸引而學習古箏,去年加入兒童團。詠霖最難忘的經驗是首次與另一成員參賽時,憑著彼此的默契,最終獲冠,「我們在同一部古箏合奏,講求合拍,從中加深彼此的友誼。」就讀小學五年級的梁靖彤,小二起跟隨林老師學習古箏, 她很渴望有一天能成為兒童團團員,「我喜歡學習古箏,樂曲很悅耳。」她指箏曲的旋律有趣、多變,燃起她的學習興趣。   古箏團剛於九月四日在香港大會堂音樂廳舉行「2015箏情流露」十周年音樂會演出,當晚由林櫻老師與八十名學生演奏,音樂會邀請樂隊、舞蹈團、粵曲愛好者等同場演出,以二胡伴奏、鋼琴和電子琴伴奏、粵曲演唱等配合古箏合奏。林老師亦召集十多名舊生組成「舊生會」等音樂愛好者,同場演出,「音樂,應是與所有人分享的,無分國界,這是創團時已定下的目標。」古箏團將於十一月一日在港島區明愛賣物會上演出,向公眾宣揚中國音樂的美和學習樂趣。(高 / 睿)  古箏團每年舉辦「箏情流露」音樂會,每次引入不同的音樂元素:結他、中國舞蹈、粵曲、合唱團、流行歌曲、笛子等,林櫻說:「音樂多元化以喚起學生的興趣,要把樂器傳承,須了解學生的喜好,才得以發展。」演出有助學生盡顯所長,累積經驗。林老師更重視培養學生的品格,深信每名學生應享有平等學習音樂的機會,「我現在的教學方針,是小學時受到老師有教無類的精神影響。」 音樂無間 有教無類 小學時就讀聖安多尼學校(下午校)的天主教信徒林櫻表示,她小時候的學業成績並不出眾,至高小才加入學校歌詠團。升讀中一後,她偶然發現自己的音樂天份,「那時,我到明愛轄下的社區中心參與義工服務,一張貼在壁報板上有關古箏的資訊,引起我學習古箏的興趣。」自此,她與古箏結下不解之緣。中學時期,林櫻曾加入中樂團,擔任古箏演奏團員,並經常參與音樂製作及改編中西樂曲。2003年,她取得幼兒教育文憑後,選擇全職任教古箏,「擔任古箏教師既能發揮所長,同時發展愛好音樂的學生內在的潛能。」 「記得小學時,每位老師都盡心關懷學生。就如我的語文成績僅是一般,放學後,老師安排我參與功課輔導。」林櫻說,當自己成為古箏教師後,亦效法小學老師平等教學的原則,「即使學生只有兩成的音樂天份,我也會善用他 / 她的才能;孩子沒有天份並不重要,皆因一切是天主的恩賜。」這亦是她成立古箏團的理想:「音樂並非某階層的人才能夠擁有,願每個人都有享受和領會音樂的權利和機會。」在一些家庭環境和學習條件未如理想的學生身上,她看到有些學生比別人更努力學習,「他們彈得更好,音樂賦予他們有更多自我發展的機會。」 古箏團成立後,約十名考取四級至五級標準試的學生加入藝術團,學生參加不同的國際賽而獲獎,林老師近年亦屢獲多項優秀教師獎。為使學生集中培訓,除了藝術團,她於2011年設立少年團,對象為五級以上水平的學生;於2013 年成立兒童團,培訓古箏三級以上的兒童,讓他們及早認識合奏的技巧。喜見藉著發展樂團,學生能在相互鼓勵下燃起學習動力,提升古箏的水準,林老師說:「當少年團的團員看到藝術團團員的成就,自然會視為榜樣,努力學習,盼能有一天能成為藝術團的一員。」另外,一些不屬於古箏團的小孩,也受到樂團的團隊氣氛感染而渴望加入。「看著孩子們的成長,他們在樂曲中表達的感情愈是淋漓盡致,這更確定我與古箏為伴,以音樂教育作為終身事業的目標 。」 有教無類的精神早在林櫻走過的路上,展現出來。目前於多所學校擔任古箏、二胡及樂理導師以外,林櫻一直在明愛轄下的社區中心擔任古箏和二胡導師,學生對象多元化,包括在職人士、婦女和長者等。她曾教導數名獨居長者學習彈奏流行曲《滄海一聲笑》,完成課程後,有長者在晚宴上演奏,「他們好些年屆八十歲或以上,他們完全沒有接觸過樂器;看到他們演出成功,這經驗令我難忘。」 音樂生命 薪火相傳 眾多樂曲中,林櫻老師最喜歡《林沖夜奔》,「這首樂曲正是反映我外剛內柔的性格:外表剛強的林沖面對被陷害而被迫流放的痛苦,古箏善於表達他內心的感歎。」每次演奏這樂曲時,她多年來堅持推行普及音樂教育路上面對過的困難,浮現腦際。「透過旋律,壓力徐徐釋放,音樂就是有這種魅力。我喜歡音樂,我喜歡用音樂來表達自己所思所想, 更希望音樂的生命延續到更多的孩子身上,教懂他們運用古箏抒發感情,無論是快樂的、失落的情緒。」 訪問當天,林櫻邀請兩名小學教師一同分享:她的中文科教師陳意琼、英文科及歌詠團教師梁晶瑩。兩位榮休的師長與林櫻同屬聖安多尼堂。當林櫻舉行首場「箏情流露」音樂會時,便自發邀請她們到場欣賞。自此,她倆成為每年音樂會的座上客。 梁晶瑩憶述,林櫻小學時經常要等候家人接送而留校,「我和她交談,了解她的近況」,她說當時仍未發掘林櫻的音樂才華,只感到她是個愛音樂的孩子。本年九月舉行的「2015箏情流露」十周年音樂會上,梁晶瑩見證古箏團學生之間與師生的關係良好,團員互相幫忙和鼓勵。 陳意琼表示從林櫻的教學中,看到她活出信仰的表現:「她懷著愛心和耐性教導孩子,她的身教已成為福傳的其中要素。」她喜見林櫻在音樂上的成就,「從音樂會裡,我看到她用心教導學生,她的努力沒有白費。」 古箏團於2006年註冊成為非牟利藝術團體, 經歷十年寒暑,林櫻說感激義工家長的幫忙,好讓學生每次能順利在音樂會上展示學習成果,她亦從工作中學會交託,凡事信靠天主的安排。(高 / 睿) 
JY20150913p02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12
教者父母心 樹人三十二載 馮意方校長榮休
1997年回流香港,當時的馮意方老師重投教育界。光陰荏苒,十多載時光過去,馮意方校長於2014至2015學年結束後榮休。經歷結校、縮班、招生、擴班的高低起跌,她表示自己從事三十二年的小學教育正式結束,回首再看,她感激天主一直與自己同行。  (本報專訪)實施專科專教前,當時的馮意方老師在小學曾任教中、英、數、常、健教、視藝等科目。1987年移民加拿大,十年後回流香港重新在小學執教,她主要任教英文科和音樂科。回流後一年,她轉到普愛學校任教,展開她在天主教學校的教學生涯。 謝天恩 與主偕行 2005年起,馮意方擔任天主教普愛學校校長,亦是該校的最後一名校長。「接任時我已知道學校將不獲派小一學額,將在三個學年後結束。」隨著2007至2008年度學年畢業禮落幕,有四十八年歷史的普愛學校正式結束。 2008年馮校長調任位於赤柱的聖德蘭學校,「我很喜歡聖德蘭學校的環境,她是一所很精緻的學校,而且接近大自然。」可惜因收生不足,該校按教育局(前教統局)通知,於2010至2011學年後結校。「聖德蘭學校於1945年創辦,歷史悠久,不但同事和校友捨不得學校結束,當時不少坊眾也有相同的感受。」她補充該校一直在區內作育英才,但面對結校,她和老師衷誠合作,積極尋找其他學校接收學生和安排教職員轉職。 直至2011年,馮校長調任仁德天主教小學。她感恩這個安排讓她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她坦言,「過去的一段時間都在處理結校, 對學校結束有一定經驗;來到仁德天小,招攬學生、提升學與教等都和以往的經歷不同。感謝學校的老師團隊與我一起努力,讓學校不斷發展。」馮校長形容自己是一個甘於平淡、追求簡單生活的人,「因此面對生命中的高高低低時,我感謝天主與我同行。」 懷信德 邁步向前 中、小學就讀基督教學校,馮校長直至1997年才開始深入認識天主教信仰。「我認識了當時紅磡聖母堂的主日學校長,我從這位青年身上看到服務和信仰的喜樂,因而開始慕道。」不過,她完成第一次的慕道班後並沒有領洗,直到她再度慕道後才正式入教, 「我認為領洗是一個承諾,是嚴肅的,我應該準備好才領洗。」 領洗後,馮校長參加了聖母堂的信和光團體;這團體為智能挑戰和自閉症人士及其家人、關心他們的朋友而設。調任聖德蘭學校後,她亦參加昌品恩典會,定期到羅湖懲教所探訪囚友。「我從這兩個團體體會到不應放棄任何人,亦明白到每個人也會犯罪,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機會,人可以改變壞習慣和行為。」 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教育路,馮校長深信學校是老師和學生的第二個家,教者父母心,而所有小朋友都希望自己能做得好,亦有他們的長處。她相信透過參與不同的課外活動, 學生能發展潛能,亦能讓他們擴闊眼界,甚至學習團隊精神,透過不同的學習經歷成長。她亦認為學校的宗教氛圍有助學生認識信仰,「我們將信仰的種子埋下在孩子心中,至於種子何時發芽生長,天主自有安排。」   馮校長感謝多位曾合作的校監和校董,「多謝他們給予我很多的支持和很大的自由度,他們各有風格,但我均從他們身上學習了不少。」退休之際,她亦為學生留下勉語,「人生只能活一次,希望同學珍惜生命,學習真理、知識和義德,在家庭和生活中實踐愛德。」她最後祝願所有學生,「願你們能乘風破浪,成為生命的掌舵人,並銘記耶穌曾對我們說:『不要怕,祇管信。』(馬爾谷福音5:36)」(澄) 
kjy02_2015062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6.20
提升學習動機 發展高階思維 教區學校聯會 第一屆數學比賽 (小學組)2
  解題+交流=知識增長 五月三十日,於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舉行的頒獎典禮中,首先由榮休蘇蘊珩校長帶領開始祈禱。蘇校長引用《瑪竇福音》13:21,祈求天主讓學校成為學生發展潛能、茁壯成長的一處好土好地,並求主引導學生受教惜福,不斷挑戰自我。 隨後由葉助理致歡迎辭,他表示香港學生的數學表現在國際間十分優秀,教區作為香港重要的辦學團體之一,有責任為香港培育更多數學人才。他指出是次比賽為教區小學搭建一個平台, 讓學生交流學習,而學生從比賽得到個人的榮耀外,亦肩負使命 —— 成為自己學校的「數學種子」,提升其他同學對數學的興趣。他感謝籌劃是次比賽的眾校長和老師,亦期望藉此提升老師的教學效能和增加交流。 香港教育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主任 江紹祥教授在致辭中,強調數學比賽結合快速運算和數學概念的應用,亦是引發參賽者對數學產生興趣的契機。透過分數、面積等例子, 江教授解釋數學並不止於運算,數學其實充滿生命力,即使是公式的背後亦有不少有趣的故事。他期望同學們將數學融入生活,樂於學習數學。 在教區學校聯會小學組主席何永聰校長致辭後,香港教育學院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張家麟博士主持試題選講及分析。張博士有趣生動地講解參賽者表現較差的題目,過程中,他強調數學感的重要性,提醒同學們解題時需要觀察規律、 分層處理問題,亦教導他們靈活運用增足法、 試誤、圖像解題等策略和技巧。 對於張博士的講解,同學們反應非常熱烈。除了積極舉手回答張博士的問題,各校同學間亦熱烈地討論題目。張博士勉勵參賽者,「沒有答對題目的同學不用失望,數學會持續出現,只要你們現在明白了,下次再遇到同類的題目時,你們便會懂得如何處理。」他亦期望在場的每一位「數學種子」能開花結果,在學校裡推廣數學。 學生+老師=共同得益 葉助理和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潘盛楷校長隨後頒發個人組獎項,隊際組獎項則由教區學校聯會執行委員會主席陳順清校長、張家麟博士和江紹祥教授頒發。大會向獲得一、二、三等獎的同學派發獎狀後,數學發展組籌委代表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馮立榮校長致辭。馮校長感謝張博士深入淺出的講解,表示同學們即使今次未有得獎, 也贏到了知識,因此所有參賽者也是優勝者。 他展望同學們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解難的策略,  並祝他們繼續開心學數學。頒獎禮在所有嘉賓、眾校長、老師、參賽同學及家長拍大合照後圓滿結束。 頒獎禮後,負責是次比賽賽卷出題的潘盛楷校長補充,這些題目看似艱深,但同學只要知道當中的竅門,便會發現很多樂趣。他讚賞在是次比賽中得獎的同學十分聰穎,「他們都很有天份,我熱切期望在來年舉行的國際奧林匹克數學比賽中,有教區學校代表香港出賽。」 數學發展組由一群有意提升數學教育的教區小學校長及科主任組成,關顧學生的學習外,  亦積極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該組籌委包括馮立榮校長及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葉春燕校長。馮校長希望學生從數學中學到策略性解難,並表示是次比賽只是一個開始,期望長期能推動學生學習數學,發揮潛能。葉校長補充各校老師透過題目分享、評卷甚至參與試題選講分析等方式參與是次 比賽,亦有助專業交流及數學教育發展。(澄)     得獎名單  個人獎 冠軍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石銳康 亞軍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張景琳 季軍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  黃淵浩 殿軍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陳朗延 優異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 吳丞汧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湯上賢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 何正泓 荃灣天主教小學 馮晰哲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 藍仲宏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何國熙      隊際獎 冠軍 天水圍天主教小學 亞軍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 季軍 高主教書院小學部 殿軍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優異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 梨木樹天主教小學 佐敦谷聖若瑟天主教小學 荃灣天主教小學 大角嘴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油蔴地天主教小學(海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