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1_20231210_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12.10
喜樂中學 - 動態
德蘭中學•中國古動物專家校園演講   (本報訊)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王原博士蒞臨德蘭中學,以「到野外去找中國龍」為題演講,介紹「中國恐龍五寶」及其特點、發掘恐龍化石的地點和方法。是次講座共有12所教區中、小學師生到場參與。   演講開始前,師生揮舞國旗迎接院士專家王原博士。全體奏唱國歌後,德蘭中學葉妙顏校長致歡迎辭。學校更準備了禮炮,主禮嘉賓、校監及校長等齊到台上鳴放,為是次演講拉開序幕。 各嘉賓接受感謝狀及拍照留念後,王博士開始演講。他先指出中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恐龍種類最多的國家,研究命名了341 種恐龍,並以每年新發現8至9種的速度增長。隨後,王博士介紹中國恐龍五寶,即疆疆(單脊龍)、遼遼(小盜龍)、青青(青島龍)、溪溪(馬門溪龍)及祿祿(祿豐龍)的原型、特點及生活年代。接著,王博士深入淺出地介紹他的科研工作,包括到哪裡尋找恐龍化石、發掘恐龍化石需要的工具和設備、尋找恐龍化石的方法、發現化石後的工作等。最後說明了中國哪些省區有恐龍的骨骼化石、蛋化石及足跡化石,並推薦了一些古生物科普圖書,在座的師生都獲益匪淺。   演講完結後,進入互動環節,各校學生踴躍發問,氣氛熾熱。最後,德蘭中學校監、校長致送感謝狀及自行以立體打印機製作的恐龍模型予王博士,以表謝忱。是次活動由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與粵港澳大灣區院士聯盟合辦2023年「科創大講堂」,安排國家頂尖科學家走進本地中小學主持科普講座。(教)   石籬天主教中學•明愛賣物會2023   (本報訊)石籬天主教中學於11月13日至15日,於學校內舉辦了2023年度小型明愛賣物會。為響應支持新界西明愛慈善賣物會,學校於11月19日在荃灣沙咀道球場設置五個攤檔作義賣。   是次賣物會有賴學生、老師身體力行支持和慷慨捐輸,本年度共有過百名義工參與是次義賣,一共為明愛籌得22,791.2港元。學校宗教組老師與一眾自發參與義賣的老師、公教學生、義工學生攜手合作,在校內及沙咀道球場進行義賣籌款,設置攤檔銷售毛公仔、文具、玩具、家品等,深受歡迎。當日人潮如鯽,市民熱情參與, 校監、校長亦到場。   一眾參與義工服務的學生表示,能跳出課堂與老師和同學一起義賣,參與社區服務, 機會難得;亦感謝天主賜予晴朗的天氣, 讓賣物會順利完成。在義賣服務中,學生揮灑汗水,助人為樂,提升了與陌生人交談的勇氣和銷售技巧。學校將於日後繼續舉辦不同的義工服務,例如賣旗、探訪老人院等,增加同學們不同類型的學習經驗,好讓學生在生活中效法耶穌的教導——關懷最小弟兄的。(教)  
kjy12_20231126f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3.11.26
喜樂中學 - 動態
  香港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第47屆周年大會圓滿舉行   (本報訊)香港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於10月12日舉行第47屆周年大會,出席嘉賓包括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龔廣培、教育事務主教代表各助理及教區學校聯會代表、各修會辦學團體的會長、校監及校長等。   周年大會隨著祈禱正式開始,首先由修會學校聯會主席郭明英修女致歡迎辭及會務報告,她就近期有修會學校停辦表示理解及尊重,並會為學校祈禱。她深感天主仍不斷召叫人,可是人卻停止回應聖召,間接令天主教辦學出現困難。郭修女希望修會學校持份者繼續為聖召祈禱。   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龔廣培於會上致送校慶紀念品予五間學校,分別是創校100周年的德貞女子中學和德貞幼稚園,創校70周年的鄧鏡波學校,同為創校60周年的荃灣聖芳濟中學及聖母無玷聖心學校。   隨後,修會學校聯會為本年度執行委員會舉行補選,聖母小學吳文健修女及嘉諾撒培德書院黃少玲校長分別獲選為新一屆委員。龔廣培代表致辭時探討有關天主教教育及學校福傳工作等事宜。   壓軸的專題講座由招彥燾博士擔任主講嘉賓,主題為「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招博士是生物技術領域的先鋒創新者,曾獲選為世界十大傑出青年,他於席間分享其生物科技研發及創新的奮鬥故事。他在短時間內開發了一系列新冠肺炎檢測產品,包括快速抗原檢測試劑盒,幫助香港及全球多國防疫控疫。他重申研發生物科技旨在幫助別人,雖然面對逆境時感到吃力,但每次皆為學習良機,當遇到不可改變的事情時,要懂得改變自己,發揮最大的可能性。 講座完結後,伴隨著掌聲,修會學校聯會周年大會在天主的祝福下圓滿結束。(教)   寶血女修會學校•大灣區教育考察團   (本報訊)寶血女修會(寶血會)教育事務處於11月9日至11月11日為轄下三所中學及七所小學的校董,舉辦了三日兩夜的「大灣區教育與創新科技及文化考察團」(圖)。 寶血會屬校的校董前往學校及企業參訪和文化考察等,認識國家不同領域的最新發展,並與內地學校領導交流,以拓寬視野,更有效地推動學校持續發展,加強學校人員培養學生國民身份認同的能力。   一行30多人乘坐高鐵前往廣州,展開考察之旅。行程既有歷史文化的考察,亦安排了參觀及體驗創新科技的發展。考察團先後遊覽了陳家祠、永慶坊及南頭古城,從中了解中國古代歷史,並體驗現代化的傳統歷史建築的魅力,更認識了粵文化的發展及變遷。   考察團於廣州及深圳參觀了科創企業、科技館、機器人城及大學城等,更嘗試乘坐「小馬智行無人出租車」,了解創科如何應用於日常生活中。除此之外,「南沙創匯谷青年文創社區」亦具備參考價值。   校董分組探訪學校,小學組到訪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南華小學,該小學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培育學生能文又能武;中學組到訪廣東仲元中學,學校重視學生閱讀、STEM及天文發展。校董除了參觀校舍外,亦進行了觀課。觀課後,兩地互相交流教育的最新發展經驗、在創新科技教育的理念及課程的規劃,及學與教的成效。(教)
kjy16_20231119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3.11.19
聖類斯中學
藉人工智能 實踐價值教育
(本報專題)創新科技發展乃大勢所趨,香港教育近年也引入更多創科學習元素,例如編程、工程、人工智能等,天主教學校若能結合科技與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豈不是更加有意義?聖類斯中學的三位中六學生,便運用人工智能及編程技術,設計名為「M.I.A.」(Medical Intelligent Aid)的機械手,旨在讓長者透過與機械手互動,鍛煉肢體動作及減少孤獨感。   香港近年被評為全球最長壽的地區,據資料顯示,65歲及以上的長者所佔的全港人口比例,將在未來10年升至接近全港人口的三分之一。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聖類斯中學的三位學生郭子謙、李卓賢和余昀達明白不少長者獨居及行動不便,使身心容易出現健康問題,所以M.I.A.主要有三個模式,讓長者鍛煉手部動作及與聊天機械人(chatbot)聊天。他們憑M.I.A.奪得由香港浸會大學聯同香港人工智能及機器人學會主辦的「AI x HK OpenCup 2022」創新人工智能比賽的冠軍。   學生余昀達介紹M.I.A.的三個模式時說,第一個模式由M.I.A.跟隨用家的手部動作,第二個模式則是由用家跟著做出M.I.A.的動作,令長者活動手部肌肉及關節。第三個模式則是讓用家輸入文字與聊天機器人交流,照顧長者的身心健康。   代表香港出賽 與亞洲選手交流   學生郭子謙提到最初設計M.I.A.,是受到一位醫生校友的啟發,「他在去年暑假參加活動時,詢問老師可否用機械手幫助病人。所以,我們最開始為機械手編程時,並沒有打算參加比賽。」後來,三位學生及教師知悉上述比賽後,便決定完善機械手,成為作品「M.I.A.」。   在比賽前,三位學生邀請了校長易浩權博士及校監陳鴻基神父,聆聽他們的演說,更邀請了陳神父試用M.I.A.,得到校方的支持與鼓勵。   三位學生首次組隊參賽, 便獲得如此卓越的成績,郭子謙表示,由於每位組員負責不同崗位,例如編寫程式、設計作品外觀、撰寫作品敘述,分工明細,合作無間。他們早前也憑M.I.A.獲得「香港資訊及通訊科技獎」的銅獎,將於12月代表香港,參加亞洲賽事「APICTA Awards」, 與其他亞洲國家的選手較量,互相交流。   除了參加比賽,學生李卓賢補充,他們之前亦到該醫生校友工作的診所,為他安裝M.I.A.,並教導使用方法,供病人使用。他表示見到機械手在醫療層面能真正幫助別人,使他感到滿足。   鞏固校訓精神   協助推動學校發展人工智能學習的電腦科主任郭尚賢老師,是次帶領三位學生創作M.I.A.,他約在兩年前留意到人工智能的發展,於是向學校申請成立「AI Lab」,提供相關書籍、機械人等,豐富學生的學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接觸人工智能,AI Lab主要讓學生有空間進行報告、準備比賽。」郭老師又提到,參與人工智能活動的學生每天午膳時候,都會聚集在A I Lab交流學習進度或進行活動,包括與學校新添置的機器人下棋。   社會各界對人工智能的爭議不斷,易校長提到學校在人工智能的教育上,潛移默化地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地使用相關技術。   「價值教育是需要行動及實踐出來的。但在疫情時,探訪安老院、賣旗、義賣活動都暫停,在培養學生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時,面對很大的限制。」易校長談到,學校近年的關注事項是透過課程或課程外的教學, 鞏固校訓精神「學問與虔敬」。他期望藉著學生在人工智能上的發展,或在比賽中獲獎,能給予其他同學一個正面的作用,思考如何透過科技,幫助及關愛他人。   近年,不時出現學童輕生的新聞,三位同學本學年再度參加了「A I x H K OpenCup」比賽,以關注年輕人的身心健康作為主題,期望透過設計幫助他們勤做運動,抒發生活上的各種壓力。易校長總結: 「這也呼應辦學團體(鮑思高慈幼會)的精神,關顧青少年 。」(吳)  
kjy01_20231112_f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3.11.12
寶血會培靈學校
濃厚宗教氛圍 讓兒童走近天主
(本報專題)寶血會培靈學校的聖母花園對著學校的正門入口,花園內除了有色彩鮮豔的花朵外,還有一尊露德聖母像。學生每天上學時, 都會向聖母問好及祈求她的代禱。校長吳于寧說:「這尊聖母像是我們學校獨特的標記,校友每次回校相聚,都一定會在這裡拍照留念!」   學校剛於10月31日舉行校慶禮儀,並特別為聖母像舉行加冠儀式。當天,在戴民禧神父、校監黃麗貞、六年級全體學生及公教學生的現場見證下,吳校長為聖母像加冠,「聖母是學校的主保,也是我們最模範的榜樣,希望藉此能加深小朋友對聖母的認識。」   「加冠後的聖母很漂亮!」三年級學生楊逸楠說。逸楠雖然不是教友,但他十分喜愛祈禱, 「我有次默書得到高分,便到聖母像前祈禱,與她分享我的喜悅,也感謝她在我溫習時的陪伴。」該校最近推行「聖母到我家」活動,讓學生申請帶小型聖母像及玩偶回家,逸楠與哥哥也有報名參加,期望有機會帶聖母回家,與她訴說內心秘密。   在小息時,走廊、課室及聖母花園等不時傳出學生祈禱及詠唱的聲音。學生團體福傳先鋒致力於校內的福傳工作,特別在剛過去的玫瑰月, 每天的第一個小息,聚集在聖母花園,帶領同學誦唸玫瑰經。其中一位福傳先鋒、五年級公教學生胡汶姿喜愛與同學一起祈禱的感覺,「這活動鼓勵我們多為身邊的人祈禱,關心身邊的人。」   「我每天都會祈禱,起身時感謝天主賜給我新的一天,也會特別為貧苦的人祈禱。」福傳先鋒、五年級公教學生N e p o m u c e n o R e a n n e Christy Aranda如是說。她是粉嶺聖若瑟堂區的教友,並在寶血會培靈學校參與堂區的主日學,十分期待聖若瑟堂完成維修的一天,度更豐富的堂區生活。作為教友,Christy與汶姿也擔起福傳使命,經常帶領同學祈禱,幫助他們認識天主,在校內播下信仰種籽。   宗教科主任張倩盈補充,福傳先鋒在學校進行福傳工作,為鼓勵學生多參與祈禱活動,同學每次參與活動後便可蓋印章,對換與聖人相關的小禮物,這也幫助培養學生祈禱的習慣。   認識寶血女修會精神 關愛社區鄰人   學校在過去64年,一直秉持寶血女修會的精神,即犧牲、修和及與弱小者同行。學校就近位於粉嶺龍躍頭的寶血會總部會院, 除了會帶領學生到會院進行宗教活動外,還招收寶血兒童村的小朋友入讀,和修女一起與弱小的兒童同行。   此外,修女也不時到學校主持活動, 接觸學生,分享修會精神及天主的福音。三年級學生羅鎧晴仍記得去年,盧桂芳修女經常到學校與她和同學進行活動。鎧晴喜歡與盧修女聊天,她表示,這令自己更加認識修會精神及會祖的故事。   學校推行生命教育經已超過20年,並於近年結合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及教育局提出的十大價值觀, 如堅毅、勤勞、同理心及尊重他人等,重視學生的心靈健康,期望幫助學生找到人生的真正價值。   學校為培養學生的愛德精神,安排了不同的服務機會,其中,每位六年級學生需要到長者中心服務,由預備禮物開始,到現場為長者表演,一一由學生親自準備,是他們畢業前的重要一課,回應校訓「奮志力學・服務人群」的精神。   四年級的葉嘉盈和二年級的葉嘉怡便曾經參與探訪長者中心、賣旗等愛德服務。對於能夠陪伴及幫助有需要人士,她們覺得十分有意義。兩人同時是聖詠領唱團團員,在早會上經常帶領同學祈禱及詠唱,以歌聲讚美天主。   學校的宗教氛圍十分濃厚,希望透過學生的行動與服務,讓街坊認識天主的福音。該校價值教育及國民教育主任黃美娟表示, 最深刻的是曾經有兩位非公教學生在學校認識寶血女修院後,自覺走到會院門口,想走進去希望對修院了解更多。學校後來安排活動,特別邀請他倆到修院參觀及祈禱,讓兩人進一步認識信仰。   作為北區唯一的天主教小學,寶血會培靈學校將繼續堅守福傳使命,在社區中傳遞基督的福音。(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