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_20220501b_f
400 400 心晴信箱
心晴信箱
2022.05.01
好好善別.愛在當下
問: 疫情中,家裡有長輩染病離世,該怎樣面對呢? 答: 持續的疫情中,不少家庭也喪失了親人,這是十分令人悲傷、難受的境況。在心理輔導的服務中,我們會為家人提供哀傷輔導,以紓解喪親之痛。 當面對生離死別,我們經歷不可逆轉的「失去」;當中常見的主要感受包括五種狀態:否認、憤怒、討價還價、傷心和慢慢接受。大家要記住不要急於「解決」那些負面的情緒及止住眼淚,因為沒有一種情緒是錯誤的,讓我們試著去覺察自己的感覺,給予自己時間去經歷和抒發。 親人在疫情中離世,很多家人或未能陪伴在側好好說再見,好像除了為親人籌劃喪禮,就沒有甚麼可以做, 倍覺遺憾。其實也不止這樣,我們也可以嘗試做一些有意思的悼念活動,例如和家人一起製作紀念冊、繪本、影片或獨有的食譜,到親友最愛的地方重遊故地、細說快樂相處的時光。同時,也可以用親友的名義行善,幫助社會上更多有需要的人。在哀悼的過程中,也可以頌讚他生命中種種來自天主的恩賜,默默感恩。 與其說是離別, 不如說成「再見」,是的,我們相信大家總會再見!死亡並不可怕,好好善別,愛在當下。
kjy01_20220327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22.03.25
聖博德學校 修身齊家陶鑄好品格
(本報訊)甚麼是快樂?聖博德學校四年級學生林樂恩認為當得到媽媽稱讚時,她便會感到快樂。林樂恩本學年參加了「修身齊家,陶鑄好品格」聯校計劃,其中一節課提到何為快樂時, 她學習到原來不只物質能帶來快樂;幫助其他人時,她也會感到開心,並學習到以自身影響他人,把快樂傳給身邊人。 「修身齊家,陶鑄好品格」是一個培養學生良好品格的聯校計劃,由「和富社會企業」及「東亞教育服務」合辦,目的是透過為期三年的品格教育項目,向學生傳達美德及良好的價值觀,幫助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成為負責任的世界公民。 三年計劃   培育學生 自去年10月的開學禮, 樂恩與其他活動的參加者, 會在首年參與14節課堂,包括十節導師與學生的小組課堂,以及四節親子同行工作坊。樂恩說, 工作坊中導師會與他們進行小遊戲,不同學校的學生也會根據座位分組,讓她在過程中嘗試與更多不同人合作。 這個為期三年的計劃,以正向心理學所提倡的「品格優勢」為框架,並配以聖經故事為藍本,向學生解釋當中良好的價值及品德,配以中國傳統文化及道德教育的觀點,讓學生更易理解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 參加者每年都有不同的實踐對象,首年是朋友及兄弟姊妹;第二年是各家庭成員;最後一年是社區。學生在每學年結束前,都要分組撰寫文章及製作短片,記述他在這學年如何實踐定下的目標。 樂恩家中有一妹妹,提到平日與妹妹的相處時說:「我會教妹妹做功課,並把全部玩具給她玩」,從中她提到分享的樂趣,呼應其中的課堂內容 —— 「施比受更有福」。 親子同行 生活中培養良好品格 除了學校,家長對子女的成長有莫大的影響,所以計劃也設計了四節家長與子女同行的活動,讓他們了解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及他們可以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子女良好品格。 每節課堂後,導師會與家長分享課堂內容,讓家長在家中跟進學生的表現,並於工作坊中分享成效。樂恩的媽媽分享參加這活動的原因時說:「小朋友的品德培育十分重要。」她認為學校一直致力於學生的品德培育,舉辦不同的活動,從樂恩與妹妹的相處中,她亦見到成效。 品格價值教育活動   在學生心中栽種品格種籽 德育、公民及國民教育主任徐婉明老師認為,學校一直著重學生的品德發展,除了以上活動外,每年都會舉辦不同品格價值教育活動,例如德育及公民教育分享、樹屋歷奇活動、黑暗中對話、農耕體驗活動等,從活動中讓學生學習彼此信任、關愛及支持等良好品格。 徐老師說,活動後經常會與學生進行反思,其中她提到學生參與乘風航活動 —— 跳海、乘坐救生艇、空中飛人等歷奇活動後,學生反映他們有更大勇氣, 同學們也學會互相支持;在黑暗中,學生經歷過在黑暗中活動後,也更加珍惜及感恩現在所擁有的,「透過實體活動,學習到不同品格」。 「除了學業,學生的品德培育同樣重要。」校長張作芳認為「修身齊家,陶鑄好品格」,讓學生學習品德的同時,亦有機會與其他學校的小朋友一起學習及合作。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張校長提到不少學生回校取功課時,都會向老師表示想念與感恩。她提到學校就是藉著不同的品格價值教育活動,「把品格的種籽栽種在學生心中。」(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b_20220327_fade
400 400 心晴信箱
心晴信箱
2022.03.25
施比受更有福
問:為甚麼老師常教導我們要幫助別人?是為了「好人有好報」嗎?   答:當看見善良的人也會受傷害、惡人卻不一定有惡報,總會令我們萬分不解, 為甚麼我們還要行善呢? 當然,信仰告訴我們, 天主知道所有人的心,當我們為了愛天主而行善,賞報自會在天上。從社會學來說, 做好事是一種「利他行為」(Altruism)。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大家也希望一起努力做好、為社會作正面貢獻等。   從心理學的角度,原來當我們幫助別人,心靈也會得到超乎利益的價值,當中獲取快樂的價值,是眼睛看不見的! 而快樂的關鍵還在於我們行事的「動機」; 當我們付出時,動機和意向愈是純然,我們得到的快樂,自然會愈大。心理健康、安穩的心靈,也隨之而來。   如果我們行善時,只為了條件交換、充滿計算;那麼,我們的快樂只依賴於別人的回報或讚賞,那更會成為壓力。那就不能讓我們得到內心的自由和免費的快樂。   筆者最近有機會幫忙送物資到胡頌恆神父(人稱「廟街神父」)那裡,他在嚴峻的疫情中,仍然為窮人張羅生活所需、收容無家者。看到78歲的他仍天天勞碌,令人有點擔心,但他總充滿喜樂和感恩,常常笑說:「不辛苦!充滿樂趣!好玩啊!」相信這也是「施比受更為有福」的見證了!
kjy13a_20220123_s
400 400 醫社同心 2
醫社同心
2022.01.21
孩子的靜觀
近年來,隨著靜觀(Mindfulness)的熱潮愈來愈流行,大家都有更多機會認識靜觀這種練習。在臨床醫學治療上和心理學的介入上,不少精神科專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都會考慮以靜觀來幫助出現精神心理問題的人。對活在煩囂都市的人來說,要做到心境平靜,進入靜觀的狀態,實在有一定的困難和挑戰,這些困難一方面是來自環境的影響,另一方面是個人內心的固有習慣。有不少科學研究顯示,靜觀可以有助減少壓力,也可以對處理抑鬱和焦慮情緒有幫助。 很多人認為,靜觀只適合成年人學習和進行,其實靜觀也適合兒童及青少年進行。靜觀的習慣,最好從小開始,讓孩子小時候建立這種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份。當他日遇上壓力時,甚至是情緒困擾時,可以能夠以個人學到的靜觀技巧,來幫助自己處理壓力和情緒問題。一般來說,孩子的學習能力很好,對學習一種新的方法是較容易的,關鍵在於學習靜觀後能否持續地練習和運用, 這實在取決於家長對孩子的指導和鼓勵,家長可跟隨孩子一起學習和練習,樹立一個建立良好習慣的榜樣。 靜觀練習有很多種,例如身體掃描、靜觀呼吸、靜心步行、靜觀進食等。教導孩子學習靜觀的第一步,就是引導孩子觀察個人身體的狀況和情緒的狀態,可以透過身體掃描的練習,讓孩子進一步以有系統的方式了解自己的身體,增加對自己的覺察。當孩子熟習了身體掃描後,導師可以教孩子其他的靜觀練習,鼓勵孩子每天都用一點時間培養靜觀的狀態,讓孩子漸漸建立一個每天靜觀的良好習慣。培養靜觀的習慣是一個過程,過程中難免遇上挫折和困難,其中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 可能是其中轉移孩子專注力的東西,家長應該妥善處理。 重點:  1. 有不少科學研究顯示,靜觀可以有助減少壓力,也可以對處理抑鬱和焦慮情緒有幫助。 2. 靜觀的習慣,最好從小開始,讓孩子小時候建立這種習慣,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3. 家長可跟隨孩子一起學習和練習,樹立一個建立良好習慣的榜樣。 4. 培養靜觀的習慣是一個過程,過程中難免遇上挫折和困難,其中電子產品如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可能是其中轉移孩子專注力的東西,家長應該妥善處理。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