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6013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30
祝福的印記 童服的傳統與創新
(本報專題)農曆新年將至,很多家長也愛為子女添置富中國傳統特色的童服應節,織錦小棉襖、絲質刺繡唐裝等,由款式到顏色均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通常傳統童服都綴有吉祥紋樣, 如菊花象徵長壽、牡丹是富貴、石榴是多子等。用色同樣講究,紫與「子」同音,北方話的「藍」與「攔」諧音,有阻攔孩子被侵害之意; 而紅色是吉祥,綠色代表「祿」等,「百家衣」則寄託了長輩望子成龍的願望。想不到,一件衣服卻滿載父母對孩子的期盼和祝福。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正舉行「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裡的故事」展覽*,展品達二百多件,包括冠帽、衣裳、圍涎、肚兜、坎肩、鞋靴等。展品的年代跨越晚清至民國時期,部份為二十世紀中的香港兒童服飾,全都是該館、廣州的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及美國耐冬堂的藏品。香港文化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自然歷史/考古)岑佩玉指出,古人著重福氣,都會特別為孩子縫製衣服,富有人家會聘請裁縫刺繡,貧苦人家則由母親自己一針一線縫製。這個傳統一直流傳著。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文化受西方文化的衝擊, 西風東漸亦反映在衣履上。時至今日,所有人大都穿著由工廠大量生產的成衣,鮮有母親會親手為孩子做衣服。然而中國人迎祥納福、盼望子孫繁衍昌盛的心意依然不變,只是換了別的方式。 愛護孩子 慈心不變 同場亦展出十來件由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師生取材自傳統童服吉祥紋樣,以現代設計和工藝所造出來的新款中式童服,尺碼大都以小學二、三年級學生為主。其中,由韓籍的助理教授Kristina Shin博士設計的白色絲質長裙「前程綿繡」,便匯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這條長裙是一件基督教的洗禮袍,裙的左肩以下印有古代男童的模樣,裙擺則印有荷葉、蓮花和鯉魚圖案。「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這讓我想到用西方的洗禮袍配上中式的圖案。那個男童從上往下看,他在看自己的將來。荷葉、蓮花是長壽的象徵,而其純潔則出於污泥而不染;鯉魚有年年有餘的豐盛之意。這些也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她說此裙亦適合出席晚間飲宴時穿著,而她現居於美國的外甥女上教堂時,為隆重其事,也愛穿這類白色絲質長裙。「雖說韓國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我們也會為嬰幼兒特別做衣服,但式樣風格就與中國傳統的童服很不一樣。」 揉合傳統 創意活力 父母還希望孩子身體健康、百病不侵,分別由畢業生任銘暉及修課導師盧嘉蕙設計的棒球套裝「舞出姿采」及家居服「『五毒』護身」,同以創意的方式寄託了父母的心意。前者所運用的吉祥紋樣是在一朵朵如意雲上舞動的飛龍,「我本身對線條很敏感,設計時很留意當中的配搭, 以做到亂中有序。」任銘暉指用紅色全為應節, 「如可在農曆年期間,大人小孩一起穿著它起舞,不是可促進健康和親子關係嗎?」現職時裝設計師的他,早在設計時已顧及實用性,特意選了拉鏈、輕薄透氣的布料,以配合活動需要。至於盧嘉蕙的設計更天馬行空,她將本來令人害怕的「五毒」之物:蜈蚣、蠍子、蛇、蟾蜍和壁虎等活躍於夏天的生物,變成可愛的卡通模樣,並採用現代印製技術保留了古人以毒攻毒的做法(在夏季童服上繡上「五毒」圖案作為替孩子消災驅邪的護身符)。其上衣採用了潛水衣物料, 下裳則是柔軟貼身的襪褲料,最逗趣是上衣貼滿大大小小不同的眼珠膠片,隨時向左右晃動。「如果要將它生產,眼珠膠片可能要換上其他物料,畢竟要耐穿一點及考慮安全。」盧嘉蕙說。然而任銘暉的設計則已投入生產,還加上大人的尺碼,將會是時尚又傳統的子母裝。(敏) 
kjy01_201601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23
天知學校55周年校慶 勤進忠誠 師生福傳搖籃
(本報專題)早前慶祝五十五週年校慶的天佑學校,當初其創校團體拯望會有見荃灣一帶工廠林立,勞工家庭的子弟有需要接受教育,遂以愛與熱誠開辦學校,傳揚主愛。該校已在1980年代交予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但創校修女以至繼任人幾十年來的辦學熱誠感動無數師生,不少人因而想進一步認識天主,受洗成為天主的兒女。 去年底,該校舉行五十五週年校慶感恩祭, 由校監伍國寶神父主禮,全體師生出席,嘉賓包括拯望會修女代表、校董、友校校長、家長、校友等。伍神父以樹的年輪比喻該校五十五年的歲月,每一個年輪代表師生努力的成果,年輪的中心是耶穌基督的心,這是一個「同心圓」。為了令這棵大樹茁壯成長,師長一直同心同德去撒種和澆灌。 撒種是師長的責任,但收成與否全看上主的旨意與人的回應。同為天佑校友,分別於1974年及2011年在該校畢業的葉鍵民、葉旭華父子,在其身上所播下的種子顯然是落在好地裡。現年就讀中五的旭華,當年在小六畢業前收到校方的福傳單張後已想慕道,然而他獲派的中學並非天主教學校,他不甘與主的關係「到此為止」,又不想等到十四、五歲才參加青少年慕道班,便毅然成為「超齡」的主日學學生(按:一般入讀主日學者為小學生)。旭華的赤誠感動了葉爸爸也跟著一起去慕道。「教會規定青少年領洗,父母其中一人須為慕道者或教友;既然他很想領洗,就由我陪他慕道吧。」葉鍵民說。 關顧弱小 為主見證 旭華對信仰如此渴慕,與他愉快的校園生活不無關係。天生骨質疏鬆的旭華,小一時在街上跌倒後一直行動不便,行動時須靠助行四腳架來支撐,並常請病假。小二開始, 校方特別恩恤他, 安排他每年升讀的班別也在地下唯一的課室上課,免卻他上落樓梯之苦, 小息及上洗手間期間亦有同學輪流陪同;這個安排直至旭華升上小五可自行走路為止。校方關顧弱小之情,他銘記於心。旭華在2012年領洗,邀請了周詠詩校長任代母。旭華認識周校長之時,她是校內高小年級的英文科老師。師生二人無所不談,關係良好,就像家人般親切,旭華樂意在信仰路上接受周老師的引領。 周校長表示,「很多校友都說這裡像他們的娘家,他們路過總會入來小坐,看看聖母像。」葉鍵民對此頗有同感,儘管畢業多年,他仍心繫該校,因此兩名子女也在這裡就讀。「自校長袁引修女離任後,我很少回來。直至孩子來唸書,我才回來做義工家長和故事爸爸。那次一踏進校門,感覺親切,不禁想起昔日修女的許多教導。」葉鍵民笑稱,因他當年頑皮,原本唸下午班的他,上午也要回校,名為上課,實為做功課和溫習,袁修女都親自指導。 周校長補充說曾聽過不少校友也像葉鍵民般唸「全日班」,他們大都來自貧苦家庭,修女的用意是補習兼託管, 以分擔學生家庭的照顧困難。早前,周校長還收到一位畢業多年的校友寄來的支票,給校方更新校園設施,以答謝當年袁修女的用心教導。葉鍵民說:「其實我試過找袁修女,得知她去了國內服務,後來返港到其他堂區。直至我去葛達二聖堂慕道,一碰面就見到袁修女了。」他從中感受到天主歡迎他,他對信仰的心火更熾熱,領洗後一直在進修和服務教會。 感恩念祖 互勵互勉 對於創校校長袁引修女及校監朱兆娟修女,儘管鮮有親身接觸,但天佑的師生對她倆絕不陌生。校方近年都在不同的場合傳述她們的事蹟,讓學生懂得感恩念祖。數年前,朱修女返回天家,該校舉行了連串悼念活動。近幾年,校長或主任每年皆率領學生代表往安老院探訪袁修女。就讀五年級的巫悅恩,去年便與另一位同學與周校長同行。「我拖著袁修女的手,她的手很冷, 皮膚很粗糙。她坐在輪椅上,動作很緩慢。我們帶了學校的近照給她看,也唱校歌給她聽。」悅恩說心裡很感激袁修女,「沒有她們,我現在都不知在哪裡唸書了。」這次探訪對悅恩來說感受深刻,她從來沒親身接觸過一個九十多歲的長者。 與悅恩一樣同為基督小先鋒的六年級生黎芷欣,從沒見過袁修女。悅恩於去學年結業禮上講述學校歷史的英語劇中,扮演袁修女,她從中學會了很多,包括她本來日常的語速頗快,但自那次扮演袁修女年老的部分,讓她學會說話要慢下來。芷欣、悅恩和另一位六年級生爾潁詩都很喜歡當基督小先鋒,如探訪獨居長者和殘障人士等服務, 及校內的「貧富宴」以至定期舉行的基督小先鋒生日會, 都為她們的心靈和生命帶來不同層次的滋潤。「那次我們舉行飢饉午餐,看到非洲的小孩子窮得沒食物和只穿著用膠瓶造的鞋,大家都哭了。我們實在擁有很多。」芷欣說。 她們仨只有悅恩是教友,但芷欣和潁詩卻對《聖經》的教導很感興趣,隨口也可說出《聖經》金句。芷欣因為目前忙於功課和課餘活動,打算升上中學後才去慕道; 而潁詩也因學業而被迫離開基督小先鋒,目前她已上主日學,並將於今年復活節領洗。她期望有天可以像師兄葉氏父子般,見證福音的種子在父母家人的身上發芽生長。 師長受益 主愛常存  透過日常宗教科、基督小先鋒和校內的其他宗教活動,即使是非公教學生也會認識到信仰的點滴。每個學生在校六年,至少有機會參與一次彌撒。而且校方與堂區關係密切,常借用堂區的地方,或每當有學生領洗、初領聖體或堅振,師長也會組隊出席支持, 讓學生知道哪裡可以讓他們找到天主。此外,該校一直秉承著創校修會團體的辦學宗旨,讓學生在修身、愛人和侍主三方面做到校訓的「勤進忠誠」。雖然現在學校的學生已不再像當年般出身貧寒,但校方只管做好教育和培養品德的工作,並為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照顧,如早前便帶他們到主題公園遊玩等。 長年身處在這個瀰漫著宗教氛圍的地方,連教職員也受感動領洗,例子包括剛在校慶感恩祭中領了長期服務獎的宗教科主任冼婉如老師,她在1983年入職,並在1989年領洗;周校長則在2004年入職(時為課程統籌主任)並在2008年領洗;以及教學助理曾詠恩老師在2013年入職並將在今年復活節領洗。她們當年或曾與袁修女共事受過她的善行所感動,或受了以下這個一直傳誦的小故事所啟發:從前這裡是海邊,常會發現很多偷渡者的浮屍,修女們在天台安放了一個耶穌像,鼓勵學生不要怕。雖然時代變遷,隨著社區發展不斷填海,該校現在離海邊已經很遠,但天主對該校師生的眷顧依然不變,仍矗立著的耶穌像可作見證。(敏) 
kjy02_2016011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16
華富邨寶血小學 守本份做個盡責好學生
(本報專題)讀書求學問,也求做人處世之道。每個人生來就有多重的身份與責任,即使只是一個小學生,在校內和在家中都各有不同的角色。透過師長和父母的教導,以身作則,小朋友可學懂負責,善用天主賜予的塔冷通(才能)。 在華富邨寶血小學的早會上,職工連太(陳玉嬌)拿著日常慣用的掃帚和簸箕上台與學生分享「如何做好我的責任」。連太已在該校服務二十年,最近某天她如常在操場打掃,有個小一生突然走前跟她說:「嬸嬸,辛苦你了!」翌日,又說:「嬸嬸,多謝你!」簡單而窩心的讚賞是連太多年來每天緊守崗位的回報。作為工友,除了清潔校園,連太還幫忙在校務處打點和處理所有交費事宜等,每件事她都盡力去做。 師長以身作則 這天,連太再分享道, 某年路過洗手間,赫然發現廁所板上有便跡,原來是一個來港不久的小一生弄污了。連太本來有點生氣,但也按捺著性子,以不鹹不淡的普通話提醒那新生要保持衛生,又教他如何清潔,這個學生亦很聽話,他照著辦了。事後老師問起,連太當著師生面前嘉許這個學生負責任的行為。後來連太又見廁所板被弄污了,但這次那學生主動提出會自行洗乾淨;終於他真的學懂了,再沒有發生第三次同樣事件。連太從中明白到每個人都可以負責,只要給予機會嘗試便可;而學生一旦做到了,則要給予肯定, 使好行為繼續。很多學生也將連太的教導和幫忙銘記於心,她經常都在街上碰到學生跟她打招呼。 連太平實和生活化的分享,讓學生們反思自己的身份和責任。其中就讀五年級的吳立謙原來也曾受過連太的特別照顧。當年唸小一的立謙, 放完聖誕節假回校因掛念在鄉間的婆婆而哭泣, 連太安慰了他,並送上唸珠,祝福他。現在立謙長大了,並學懂照顧其他人。他現在是風紀、數學科科長、廚餘長(幫忙管理午膳廚餘), 在家則常幫忙掃地和摺疊衣服等。立謙自言喜歡數學,自小一開始,每年學期初他都舉手做數學科科長,協助老師追收功課,試過有同學不肯交功課簿,要請老師出馬,他並沒有因此而被嚇倒。聽了學校一系列有關責任(包括連太在內)的分享,立謙以他的母親為例,寫了一篇文章讚揚母親。立謙在聖誕前夕的跨班匯報時指出:「我也要學習媽媽。我要做個好學生,做好本份,將來報答媽媽」。他媽媽時常幫助新同事,也讓他學習到要幫助週遭有需要的人。 孩子信任自重 盡責、助人也是就讀六年級的何慧芯那篇跨班匯報文章的主題,她在文中讚揚一位熱心助人的同學, 從中她學到「要盡力地完成,不要放棄」的態度。慧芯是風紀、班長、中文科科長,她樂意在校內盡力協助老師維持秩序和服務其他同學;在家她則是個女兒和姐姐,由小學三年級開始,她經常主動洗碗、煮食等,以及最近幫媽媽帶初生的妹妹,好讓媽媽有更多的時間休息。「最初站出來服務其他同學時有點害怕,但老師對我說要有信心,才會做得好。」慧芯說, 她還為能幫輕媽媽而感到開心。 別以為只有高年級的學生才可以盡責,么兒在該校就讀小二的羅太(黃玉華)仍很記得兒子上完學校的「自我管理活動」工作坊回來,很雀躍地說他已學懂綁鞋帶的興奮之情,「他還主動說要幫手做飯,我們一起去買菜,他主動說要幫忙拿菜。從前叫他摺疊衣服,他急忙地胡亂摺疊,現在從學校學懂了怎樣做,反而做得慢了、仔細了。」羅太笑著說,目睹兒子的自理能力有進步,她甚感欣慰,「父母不要太過保護小朋友,多給他們機會去嘗試,使他們可從滿足感中建立自信,有助成長。」 該校校長黃德才表示,以提高自理能力和個人責任感作為今年主題學習月的主題,是基於在過往評估中,學生在自發自理方面的情況稍遜, 因此去年十一至十二月期間,校內各科配合主題編訂和統整課程,讓全校學生學習「守本份、盡責任」。課程統籌主任鍾苑茵老師指出校方還邀請了師生、工友、身為母親或警察的家長等在早會上談責任。另外,小一、小二生參加了該校與香港青年協會合辦的自理活動工作坊,教導學生執拾書包、掛外套和用掃帚等;小三至小六生則參加更新先鋒講座,了解犯罪的後果;最後活動以各級學生撰寫相關文章作跨班匯報作結。德育及公民教育主任盧寶臨老師補充,少子化及社會富庶使孩子趨向自我中心,但現今的世代愈來愈重視公民教育,孩子也要學懂負個人責任。(敏) 
kjy01_2016011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16
馬鞍山聖若瑟小學 機械人賽奪獎 拓展科學興趣
小朋友喜歡幻想,有些小朋友會想像自己是卡通片裡的機械人,擁有精良的裝備,奮力迎戰壞蛋。早前數位學生參加了一項機械人擂台賽,他們雖然不可以變身,卻能夠透過組裝機械人和編寫操控程式,指揮手上的機械人與敵人決戰之餘,從而增加學習科學知識的興趣。   (本報專題)馬鞍山聖若瑟小學數位五年級學生組成團隊,早前參加將軍澳香島中學主辦的「小學智能機械人邀請賽」,分別獲得「機械人擂台賽輕量級」冠軍和亞軍。 這天,參加冠軍組的李冠霖和郭雋、郭睿兩兄弟,以及亞軍組代表馮經博憶述比賽情形, 齊說對結果喜出望外。郭雋說:「比賽期間很緊張,贏了很開心,因為從來沒想過會贏。」郭氏兩兄弟及經博還是校內科學小先鋒的成員,郭雋對於組內曾玩過的浮沉子和動力船等印象深刻。而經博的家中則有顯微鏡, 他試過將植物和昆蟲屍體放在顯微鏡下研究, 「我以為葉片上長滿毛茸茸的細毛會使它密不透光,放在鏡下一看,原來葉上滿佈很多透光的小孔,很有趣。那些昆蟲手腳有點恐怖,但在顯微鏡下看卻很新奇。這些發現使我對科學產生更濃厚的興趣。」 科技潛能善啟迪 四個男孩子都愛看韓國科學漫畫《科學實驗王》,也愛砌積木或機械人、玩電腦和打電子遊戲機,但編寫電腦程式卻是第一次。他們都是由班主任推介加入該校於去年開設的「Lego 機械人拔尖班」,同期加入的還有另外六名學生,全都是對科學感興趣及成績較好的。負責授課的鄭啟彥老師曾在社區中心教授組裝機械人。他起初安排學生透過觀看影片認識組裝的零件,然後讓他們學習怎樣以零件砌出不同的形狀及透過編寫程式控制不同的摩打,如哪個程式可以使機械人向前行、向後行、轉彎或走到某一個距離後便停下來,待學生逐步熟習後,再作深入教導及出題目讓他們自行編寫驅動程式。鄭啟彥老師說:「我不會給他們標準答案,反而鼓勵他們多些討論、思考和發掘。我們有兩套機械人組件,如對編寫程式的可行性有懷疑,我建議他們在兩個機械人身上試行。」提供空間給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個人創意和以實驗作驗證,正正就是科學精神。 這四位學生坦言從賽前的十堂課中獲益良多,他們知道只要願意嘗試及透過通力合作,便有機會成功。鄭老師稱,開班初期只想提高學生對科學的興趣,讓他們有機會學習這些在坊間學習費用不菲的組裝機械人和編寫程式班,後來他發現這個學界的比賽,便為學生報名,藉競賽為他們的學習帶來更大的推動力。 團隊精神齊發揮 這次比賽為師生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經鄭老師選拔,郭氏兄弟與冠霖組成一隊由學生取名為「疾風傳」,而經博與其他兩位同學的隊名為“YoLo”。「疾風傳」的分工清晰, 郭雋負責編寫程式、改線和拆線,郭睿負責組裝和有關武器的種種,冠霖則做紀錄和在各方面提供支援。“Yo Lo”的三名隊友就不分彼此,有工作時有商有量,誰有空誰便去做。「我們的機械人是一部車,車上設有一台微型電腦以載入驅動程式。它是透過上擂台擊倒其他機械人,才可以獲勝。比賽過程中,只有我們才可以調整機械人的性能,所以我們事先要想好怎樣擊倒對手及避免自己被擊倒,例如預計對手會在甚麼時候攻擊我們,我們就要在多走幾步後停下來,以防被擊倒。另外武器也很重要,要懂得運用有限的材料,例如將一些本來放在車尾的零件改放在車身,以打倒對手。」經博說。到了比賽當天,本來他們都只志在參與, 碰巧「疾風傳」一隊的一條電線截斷了,雖然同場份屬對手,但“YoLo”也大方地借出他們的電線給「疾風傳」。豈料同校的這兩隊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終極對壘,「疾風傳」便將電線歸還給“YoLo”,改向其他學校襄借。這事令鄭老師甚感欣慰,他看到學生之間的守望相助和體育精神。「疾風傳」的三位同學則汲取了教訓,日後懂得作更充足的準備,以迎戰下一次將機械人改裝成足球戰士的比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