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jy01_20160131s

(本報專題)農曆新年將至,很多家長也愛為子女添置富中國傳統特色的童服應節,織錦小棉襖、絲質刺繡唐裝等,由款式到顏色均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通常傳統童服都綴有吉祥紋樣, 如菊花象徵長壽、牡丹是富貴、石榴是多子等。用色同樣講究,紫與「子」同音,北方話的「藍」與「攔」諧音,有阻攔孩子被侵害之意; 而紅色是吉祥,綠色代表「祿」等,「百家衣」則寄託了長輩望子成龍的願望。想不到,一件衣服卻滿載父母對孩子的期盼和祝福。

香港文化博物館現正舉行「祝福的印記.傳統童服裡的故事」展覽,展品達二百多件,包括冠帽、衣裳、圍涎、肚兜、坎肩、鞋靴等。展品的年代跨越晚清至民國時期,部份為二十世紀中的香港兒童服飾,全都是該館、廣州的孫中山大元帥府紀念館及美國耐冬堂的藏品。香港文化博物館一級助理館長(自然歷史/考古)岑佩玉指出,古人著重福氣,都會特別為孩子縫製衣服,富有人家會聘請裁縫刺繡,貧苦人家則由母親自己一針一線縫製。這個傳統一直流傳著。到了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文化受西方文化的衝擊, 西風東漸亦反映在衣履上。時至今日,所有人大都穿著由工廠大量生產的成衣,鮮有母親會親手為孩子做衣服。然而中國人迎祥納福、盼望子孫繁衍昌盛的心意依然不變,只是換了別的方式。

愛護孩子 慈心不變

同場亦展出十來件由香港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師生取材自傳統童服吉祥紋樣,以現代設計和工藝所造出來的新款中式童服,尺碼大都以小學二、三年級學生為主。其中,由韓籍的助理教授Kristina Shin博士設計的白色絲質長裙「前程綿繡」,便匯合了中西文化的元素。這條長裙是一件基督教的洗禮袍,裙的左肩以下印有古代男童的模樣,裙擺則印有荷葉、蓮花和鯉魚圖案。「香港曾是英國的殖民地,這讓我想到用西方的洗禮袍配上中式的圖案。那個男童從上往下看,他在看自己的將來。荷葉、蓮花是長壽的象徵,而其純潔則出於污泥而不染;鯉魚有年年有餘的豐盛之意。這些也是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她說此裙亦適合出席晚間飲宴時穿著,而她現居於美國的外甥女上教堂時,為隆重其事,也愛穿這類白色絲質長裙。「雖說韓國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我們也會為嬰幼兒特別做衣服,但式樣風格就與中國傳統的童服很不一樣。」

揉合傳統 創意活力

父母還希望孩子身體健康、百病不侵,分別由畢業生任銘暉及修課導師盧嘉蕙設計的棒球套裝「舞出姿采」及家居服「『五毒』護身」,同以創意的方式寄託了父母的心意。前者所運用的吉祥紋樣是在一朵朵如意雲上舞動的飛龍,「我本身對線條很敏感,設計時很留意當中的配搭, 以做到亂中有序。」任銘暉指用紅色全為應節, 「如可在農曆年期間,大人小孩一起穿著它起舞,不是可促進健康和親子關係嗎?」現職時裝設計師的他,早在設計時已顧及實用性,特意選了拉鏈、輕薄透氣的布料,以配合活動需要。至於盧嘉蕙的設計更天馬行空,她將本來令人害怕的「五毒」之物:蜈蚣、蠍子、蛇、蟾蜍和壁虎等活躍於夏天的生物,變成可愛的卡通模樣,並採用現代印製技術保留了古人以毒攻毒的做法(在夏季童服上繡上「五毒」圖案作為替孩子消災驅邪的護身符)。其上衣採用了潛水衣物料, 下裳則是柔軟貼身的襪褲料,最逗趣是上衣貼滿大大小小不同的眼珠膠片,隨時向左右晃動。「如果要將它生產,眼珠膠片可能要換上其他物料,畢竟要耐穿一點及考慮安全。」盧嘉蕙說。然而任銘暉的設計則已投入生產,還加上大人的尺碼,將會是時尚又傳統的子母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