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60110s-mix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09
敬悼創立基督小先鋒的推手--譚坤神父
(本報專題)2015年3月14日,來自十四所天主教小學,約一百三十位同學及廿四位導師參與去年度「基督小先鋒」九龍II區的聯校活動,主題為「YPC的故事寶盒」。除了參加活動的導師及嘉賓主持,分別來自三所中學及一所大學的三十多位學生,在場協助帶領活動。活動結束前,一直在活動中全情投入的譚坤神父,降福在場的參加者。在這次跨小學、中學和大學的聯校活動中,任誰也不會知道、更不會猜想這竟是譚神父最後一次參與的「基督小先鋒」分區活動。 2015年12月8日凌晨,譚坤神父安息主懷。 緬懷這位總是帶著愛心和微笑,畢生致力培育年輕人、與青年同行,更為達成「基督小先鋒」誕生而默默耕耘的牧者、導師中的導師, 多位由「基督小先鋒」創立至今及在不同階段曾與譚坤神父共事的教育界前輩,都異口同聲地表示譚神父仿如慈愛的天父般默默地守護著這個團體,讓他們從中感受到天主對「基督小先鋒」的愛惜,並啟發他們更樂意像譚神父般以這個屬於全港天主教學校的小學生團體作為福傳的搖籃,引領更多未信主的小朋友歸於基督的羊棧。 基督僕人 牧幼胸襟 1998年,時為天主教善導小學下午校校長、現為祖堯天主教小學校監的黃敏冰,在當時教區主教代表助理(教育)殷巧兒的帶引下,聯同當時的聖若瑟小學校長容英焯及天主教佑華小學上午校校長周豫康(後為香港教區終身執事)等,由零開始,共同為「基督小先鋒」這個可聯繫全港天主教小學的嶄新福傳團體作籌組準備。首次正式聚會假天主教靜修院舉行,近二十所教區及修會小學的校長和老師報名參與,由譚坤神父擔任神師。自此,譚神父一直擔任「基督小先鋒」的神師,至2015年九月病重。 首次籌備營中,一些具備帶領信仰小團體、公益少年團和童軍等制服團隊經驗的老師獲邀作分享。譚神父則建議這個即將誕生的小學生團體主要招攬的對象為非公教學生,以此作福傳,因此帶活動的形式必須要活潑和生活化。他勉勵老師設計多些與信仰掛鉤的遊戲,讓學生玩得開心的同時,更有助福傳。譚神父由創立的宗旨和目標等遠大方向,以至團徽、團服、團歌等實務細節都事事關心,但從不以權威作干預,給予共事者極大的發揮空間。即使譚神父本身具豐富的青年牧民工作經驗,卻從不以權威者自居,全然尊重兒童的獨特發展。「譬如談到團徽設計時,譚神父說這是小朋友的組織,(設計)要活潑一些、不要那麼古板。他只是輕輕地提點一句,然後任由我們去發揮,及後便出了將組織英文縮寫YPC(Young Pioneers of Christ)拼合成胚胎小花的設計。又例如團服方面,有感當時的學生大多來自基層,不欲他們花費太多,於是便簡簡單單地以一件背心作團服。」黃敏冰校監憶述。在天主的眷顧及各人的共同努力下,「基督小先鋒」很快獲得廣泛的認同與支持,2000年2 月26日假喇沙中學舉行的「基督小先鋒」成立暨宣誓典禮上,共六十八所教區學校及二十所修會學校參與,二千二百多名學生參加。 在黃敏冰校監心中,譚坤神父是個謙虛、樸素、實幹,卻又擁抱新思維的牧者。她最記得在籌備營中,無意中在路上碰到梳洗前後的譚神父, 但見他身穿的汗衣衣領已耗損至破爛,他甘於貧窮的儉樸精神使她印象難忘。「除了學生,每次聚會,譚神父都很關心老師。他明白最初構思活動內容時,老師會遇到很多困難,故此常鼓勵他們不要怕為天主工作,並感謝天主讓大家可以用這個方式去接觸學生。」黃校監說將「基督小先鋒」的資料經網上發布的構思,也是來自譚神父,「他想以科技為老師帶來方便,讓他們盡快獲得支援資訊。」她還指由成立至今,每次核心成員(基督小先鋒發展小組, 以下簡稱「發展小組」)的會議,譚神父不曾缺席,並早已在他任主任司鐸的聖方濟各堂預留地方以供聚會,期間還代為外賣鄰近茶餐廳的茶水,可見譚神父的用心和周到。 愛心播種 待主發芽 譚神父關心學生、關顧老師之情,多年不變。在團體已發展成熟的2005、2006年才加入發展小組的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張偉菁也指出, 每次與譚神父碰面,印象最深刻的是譚神父最關心的仍然是學生在活動中玩得開心否;當聽到有人對老師略有微言,他通常都會語帶體諒地回應說:老師一定做得很辛苦了,並著發展小組的成員多想辦法幫助老師減輕負擔。 張校長十分認同「基督小先鋒」的理念,故她近年常聯同發展小組的另一成員梁長才(榮休校長),致力為該校所屬的九龍I區團隊構思新遊戲,其他分區團隊的學校代表有見這些構思有趣及可行,亦紛紛借用。例如他們曾以電影《莎樂的神奇網網》的部分情節,與學生一起討論如何建立或鞏固友誼的核心價值,從中再滲透福音的訊息。他們又曾以三個聖經故事供學生進行討論後,由學生親手製作福音故事人物木偶作角色扮演,鞏固所學。「另外有次的活動是砌積木玩具,從中帶出的訊息是不要少看個人的能力渺小,就像砌積木玩具時,如果缺了一塊,最終也會砌不成,以此帶出天主創造的神妙。我們還送給每個學生一個以一塊積木玩具造成的鎖匙扣,讓他們帶回家作提醒。」張校長說,她也很在意學生能否玩得開心,亦不欲帶團的老師過勞,因此她的團隊成員會盡量整理好整套活動的細節,才交予其他學校進行。 張校長最記得譚神父曾說,「我們現在所做的是撒種,雖然我們不知道福音會在甚麼時候在學生的身上發芽,但如果我們不播種, 小種子就沒有機會發芽生長了!因此,不管如何,都要先播種。」對她來說,也不論是否從事「基督小先鋒」的工作,她都想在工作崗位上多作福傳;如有畢業生回來告知因當年師長的話促使其日後去慕道和領洗,就是她最大的回報;而類似的成果相信也是譚神父希望在「基督小先鋒」身上樂見的。(敏)     
kjy02_2015122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2.19
印尼人虔敬熱鬧的聖誕節 專訪夏經義神父
(本報專題)聖誕節可以說是小朋友最喜愛的節日。對來港八年、能說一口流利廣東話的聖言會印尼籍神父夏經義(R e v. H e r i b e r t u s Hadiarto, S.V.D.)來說,這也是他最喜愛的節日。雖然同樣是期待收聖誕禮物和與家人歡慶,但由於其出生地弗洛勒斯(Flores)全島有99%的人口是天主教徒,故此他童年時所過的聖誕節,宗教氣氛濃厚,與現在香港小朋友所過的很不一樣。根據《維基》網上百科全書,弗洛勒斯是印尼小巽他群島的一個島嶼。全島的土地面積比香港的多出約十二倍以上,但人口卻只有香港的四分之一。Flores其實是葡萄牙文花朵的意思,顧名思義,島上長滿花朵,夏神父亦䁥稱故鄉為「花城」。 小學生的快樂聖誕 花城每年聖誕節的節慶活動早在十月已經展開,當中包括各式各樣的比賽,如全島足球比賽、讀經比賽和音樂比賽等。島上的主要運輸工具只有一種類似貨車的巴士——Truk Kayu,由一個區去到另一個區約需一至兩天車程,而比賽又只在週日舉行,故比賽需提早開始,以便如期完成所有初賽,趕得及在聖誕日前兩天才舉行決賽。當地人大都以務農為生,民風淳樸,日常沒太多的娛樂,各式的聖誕比賽是當地的大事,「每個週日大家都在堂區聚集,隨時要為好幾百人準備食物。」夏神父說。 當地還有些有趣的傳統習俗迎接聖誕。在平安夜的日間下午,小孩子會走到街上將油放在長竹筒的小孔內生火(右小圖),以發出隆隆巨響,向人宣告基督君王即將降生的大喜訊。而夏神父最記得的反而是在平安夜子夜彌撒之後的家庭聚會。「在子夜彌撒中會為成人施行洗禮,彌撒完畢,親戚會來訪吃飯。那時已是零晨兩、三時,爸媽都會叫我們小孩子先去睡覺,我們卻會留下。因為這時叔叔姨姨會派禮物給我們,然後邀請我們一起吃飯。由於是大節慶, 媽媽一早已準備了很多豐富、美味的食物招待客人。」夏神父說,箇中的熱鬧情況就像中國人農曆新年的大除夕夜。他收過最難忘的聖誕禮物是球鞋和T恤,剛巧那是他當時渴望得到的禮物,回校後不少同學都對他投以羨慕的目光。 他坦言,當地小學生的聖誕節過得很開心。一方面長輩習慣上只會送聖誕禮物給唸小學的孩子,另一方面在隨後的主顯節,還有一個只有小學生才會參加的特備節目。天主教的禮儀年曆中,聖誕期包括緊隨聖誕日的聖家主日、主顯節和主受洗節。「主顯節當天,小孩子會裝扮成來朝拜小耶穌的賢士,口中唱著聖誕歌,手中拿著一個籃或袋子,挨家挨戶拍門為堂區來年的需要募捐。他們由早上十時出發,直至黃昏六時才回家,很疲累但很興奮。」  關心家人家傭需要 說花城的宗教氣氛濃厚還體現在當地的聖誕佈置上。香港小朋友常見的聖誕樹和五彩繽紛的掛飾,在當地卻只在聖堂才可見到,而聖誕老人、聖誕襪等都是隨著近年當地發展旅遊業才在島上出現。當地人反而家家戶戶都會擺放馬槽,由最簡單的只有聖家三口到最完整的還包括有三位賢士、牧羊人及其動物等都有。夏神父在八兄弟姊妹中排第二,童年時每年佈置馬槽大多由媽媽和大姐姐負責,他則間中協助。 在港服務期間,他在荃灣葛達二堂晉升執事和神父,那裡已仿如他的第二個家。聖誕節期間,他除了會與那堂區的「家人」聚會外, 還會如常與在港的印尼籍天主教傭工聚會。目前印傭數目佔全港整體外傭人數約四成半,當中只有少數天主教徒。大家不會對她們感到陌生,但卻所知不詳。作為在港印尼籍人士專職司鐸的夏神父,打算趁著假期上門探訪印傭,了解她們的日常生活。若小朋友的家中也有外傭,會否也由這段時間開始多關心她們?聖誕節瀰漫著家庭氣氛,當中的代表人物聖家更提醒我們要時刻關心家中各人(包括外傭)的需要。(敏) 
kjy01_20151220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2.19
寶血兒童村 讓孤雛感受同樣溫暖的聖誕
(本報專題)聖誕將至,相信小朋友們都在躊躇父母會帶他們往哪裡吃聖誕大餐呢?長假期間會上哪裡玩?自己會收到甚麼聖誕禮物?這些看似理所當然的假期節目,在一些小朋友身上卻並非必然。譬如在寶血兒童村(下稱兒童村),即使是長假期有些入住的女童仍留在村內,未能與爸媽共渡。她們都說如果能夠在假期回家,或與家人吃頓聖誕大餐,就是最好的聖誕禮物。這些看似尋常的願望再次提醒我們:享受天倫樂不是必然,當擁有時,請多加珍惜。 渴望與家人共聚 兒童村只收容年齡介乎三至十八歲的女童,目前提供八十多個住宿名額。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該村家舍主任黃思珮指出她們入住的原因眾多,大致上可分為兩類:(一)家庭問題,例如父母患病、入獄、不在港居住或遇到家庭暴力等,父母無能力提供照顧;(二)女童本身須接受監管或保護,例如正接受警司警誡,或遭受家暴、性侵犯。申請入住的個案須經由社會福利署轉介,當中有些女童的留宿期長達十年。 因家庭問題,分別唸小學三年級和二年級的Amy和妹妹Zita,自去年開始入住兒童村。她們一直也與父母保持聯絡,包括通電話及見面。每逢週六,媽媽就來探望她們,有時還會帶她們外出,爸爸也會間中到訪。「上次去明愛賣物會後,媽媽買了章魚丸給我們吃,十分美味。」自認饞嘴的Zita笑著說,有關吃的事,她最有印象。例如去年聖誕節前夕,院方安排女童及家長日間往山頂遊玩,晚上到樞機爺爺(陳日君樞機)那裡開聖誕派對,Zita記得當時吃過咖喱魚蛋和雞翼。回想入村之初, 她們沒零用錢買零食,Amy就常想辦法為妹妹張羅一點回來,姊妹情深。她們這樣形容家裡的狀況:「妹妹和爸爸都喜歡搖腳,又同時是『可樂精』,我和媽媽就是『忌廉精』。」Amy說。 畢竟尚年幼,想家、想爸媽是必然的。早前她們首次回家渡假,雀躍不已。因某些原因,媽媽只可在日間出現,晚上她們回到姨媽家中留宿,但能有更多時間與家人共聚,哪怕只是看看電視、吃頓飯,她們已感滿足。她們當然希望可以在長假中重嚐家庭溫暖的滋味, 只是當中還有不少變數。 讓更多愛在流動 該村院長張銀珊修女表示,村內約有五成多的女童可以在今個聖誕節假期回家渡假,就讀小學四年級的鋇沂是其一。因家庭問題,她自幼稚園起已入村,屈指一算,她在這裡已接近六年了。近來她常有機會回家渡假,但家裡空無一人的冷清,卻讓她對在長假期回家的生活不存厚望。可有聖誕願望?「我最希望能與媽媽和不同住的妹妹一起去吃頓聖誕大餐或自助餐。」她說。 或許是受成長背景影響,這三個孩子都顯得比同儕懂事和善感。雖未能與父母同住,但她們對家裡的情況一直都很關心。她們都說其實院舍的生活挺開心,又常可與其他孩子玩。院方亦深知女童的需要,長假期間不是與她們外出看電影或燈飾、去沙灘等,就是有義工或團體到訪。去年鋇沂的家舍還辦了一個模仿外國家庭的聖誕派對,可是她全無印象。這也是可以理解的。家庭對成長中的孩子十分重要, 若在這方面有所缺失,其打擊可想而知。只是若大門被關上了,天主自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讓光明再照進來。兒童村正是那扇窗,以另一種方式讓入住的女童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敏) 
kjy02_201512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2.12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靈修初探 繪畫聖像為媒
(本報專題)靈修是我們在生活中與主親近的時刻。有些人對此有一定的假設,例如守靜禁語時間漫長,成人尚且難耐,更何況是只有十歲八歲的小孩子;又例如應該要有很多恩寵或信仰資歷較深的人才可做到,小孩子恐怕不在此列⋯⋯可是聖方濟各英文小學的經驗卻推翻了一些既有想法。該校在十至十一月期間邀請了聖像畫員吳景萍在校內舉行了一個手繪聖像畫靈修工作坊,為師生締造了四堂寶貴的靜修時光。他們的經驗再次印證主耶穌的話:「讓小孩子到我的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馬爾谷福音》10:14)  師生都十分回味這次難得的機會,尤其對當中十個二至六年級的參加學生來說,這次更是他們的首次靈修。「我們拿著學校的主保聖方濟亞西西的聖相來照著畫,要畫得一模一樣,所以繪畫期間要好安靜、好專注、好細心,否則稍一不留神或發出聲音,便會令自己和其他人分心,隨時多畫一筆也說不定。」就讀五年級的趙善翹說。 每一步也是靈修 善翹與其他本身都愛繪畫的學生均表示,聖像畫不是一般的繪畫,當中有很多規格須遵循,譬如在兩個小時的工作坊裡,每堂開始之初會先唸繪畫聖像畫的專屬禱文,導師還會介紹聖像畫背後的意義或他們正繪畫的聖人生平等,其後師生要一邊作畫一邊在心內默唸「聖方濟亞西西為我等祈」,祈求聖人幫助他們完成畫作。「有時顏料用完要補充或上色後,需等待顏料乾透才做下一個步驟時,都要保持安靜, 我會在心裡祈禱或與聖方濟傾心事, 希望他為我轉禱。」善翹雖非教友,但她卻對轉禱的力量深信不疑。 就讀三年級的王煒晴也很享受這次特殊的屬靈時刻,「這是很特別的經驗,我覺得與天主好接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堂的磨板,磨完後我渾身發臭。」煒晴笑稱。繪畫前要先下一番工夫處理繪畫的木板,包括鋪上象徵耶穌殮布的紗布、煮漿和封漿,及磨板。「鋪紗布後,開始煮漿和封漿,大約需要九層,最後才磨板,以特定的工具和不同的砂紙磨平和拋光大約五次,實際次數視乎木板的情況及濕度而定。」吳景萍說前期處理約需兩至三周,但別小覷這些步驟,其實當中已對靈性有所鍛練。(敏)      工作坊中,吳景萍因應學生情況只保留最後一次的磨板讓師生親自完成。若畫作在工作坊完結後尚未完成,她則為他們作補筆等後期處理。她指,「木板凹凸不平,學生最初都懷疑自己可否一一磨平,但當他們邊磨著邊默禱,看到所有小孔都被磨掉,都訝異於自己一雙小手可以做得到。」那份空虛自己全心交託的宗教情操, 學生未必能完全意會,但已吸收並深印心中,成為滋養他們靈性生命的養分。 他們還可從繪畫細節感到這次靈修的珍貴經驗。畫筆和顏料粉等均由外國進口,蛋彩則以生雞蛋、清水和醋與顏料粉調配出來,「導師說雞蛋受精後已是生命,我們要尊重。」就讀六年級的劉銘信說。他有份協助吳景萍調製蛋彩,過程中的恭敬之情令他難忘。本身是教友的他,曾於意大利和梵蒂岡等地的聖堂看過宏偉的聖像畫,很感受到當中的力量,「這可是一生中必要作出的嘗試。 」 可堪回味的經歷 四位參與的老師亦各有深刻體會,牧民老師胡嘉寶試過以另一種方式製作聖像(把聖相貼在木頭後再塗上丙烯酸纖維液定型),「今次連聖像畫也由我親手繪畫很考工夫,特別我是一個缺耐性的人,一切都要耐心地慢慢進行。」陳月麗老師則指, 她是直至現在才了解聖像畫背後的多重深層意義。她和身兼工作坊統籌的宗教科主任黃永鴻老師很享受今次靜修。工作坊前,黃老師為校務忙碌,但當他開始準備繪畫,內心突然變得平靜和喜樂,「學生的宗教活動不一定只有唱歌跳舞,亦可嘗試其他類型。事先我們擔心他們可否長時間守靜禁語,事實證明是可以的,他們還很享受。我相信他們將來會很回味這次經歷。」黃老師說。他這個想法即時得到阮椿堂主任的正面回應,「我不是教徒,但充分感受到那份神聖。」他和一眾師生很期待下一次的機會。「所有聖像畫鋪上金粉後,會掛在校內作永久保留,因為用K金的金粉,價值不菲,幸得校長同意校方會提供資助,工作坊才可舉行。」黃老師補充說。 加強推廣的信心 對於吳景萍來說,這是她首次教授兒童繪畫聖像畫,師生的投入和合作給她很大鼓舞,更加強她推廣繪畫聖像畫的信心。本身是小學宗教科和視藝科老師的她,2007年受傷停職,翌年修讀藝術碩士課程期間,專注研究聖像畫,碰巧這時她收到一間中學邀請她推廣聖像畫及宗教藝術裝置,他們一拍即合,自此她便全心投入創作和推廣。後來她在這方面繼續自修,並於2013年參加由著名聖像畫家、英國本篤修會Turvey Abbey靜修院的Esther修女來港親自教授的工作坊,隨後她更成為這位修女在港的工作坊的課程統籌及助教。   一般聖像畫導師要經過十年浸淫才開班授徒,儘管自習畫以後,吳景萍已陸續收到邀請為病人或修會等繪畫聖母和不同聖人的聖像畫,以作祈禱之用,但當她收到黃老師邀請之初還是不敢接受;Esther修女越洋鼓勵她嘗試,著她將修女自己與另一位從事靈修指導者合著的一本關於小朋友繪畫聖像畫的靈修理論,付諸實踐。現為學校牧民助理的吳景萍,即使工作多忙碌,每晚也抽出兩小時以練習聖像畫作個人靈修。「當初修女知道我因傷不能再教書後,很鼓勵我以繪畫聖像畫治療心靈創傷,這些年來我從中很感受到天主的臨在和平安,使我可以開放自己聆聽天主的話語。」因自己的得著令她更樂於去推廣聖像畫。(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