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91027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10.25
漁護署生物多樣性節 認識香港多種生物 珍惜生態資源
(本報專題)隨著天氣逐漸轉涼,是登高的好時節,有沒有試過與家人到印洲塘海岸公園探索,了解這地方為何在獨有的地理環境中竟成為天然的避風港?走進企嶺下老圍觀景,趁著潮退後在吐露港海岸蘊藏著多種生物,你又發現了多少物種?或到城門郊野公園,近距離觀察在港生活多年的獼猴的生態習慣?  十月至十二月是「生物多樣性節」,是由漁農自然護理署過去五年發起的節慶,從認識香港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一起去欣賞及保育生態,愛護大自然。 本年的生物多樣性節以「細味大自然」為題,打響頭炮已在商場舉辦生態展覽,予遊人觀賞過百件生物及植物標本以外,節慶期間與多個民間團體合作,舉辦逾一百五十種生態遊和工作坊等,從走進復育中的村落、濕地、野生動物拯救中心了解如何把生態環境恢復原有面貌的復育工作。 生物多樣性是⋯⋯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包括在地球上的各種物種和生態系統,泛指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一般分為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面。(見附表)  現在,很多人也開始關注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因為在生態系統中可為人類提供一切生活所需,包括食物、藥物、成衣物料,水和空氣等,生物多樣性對地球環境與人類健康的生活很重要。 聖類斯中學學生自製標本 認識生物結構反思大自然 聖類斯中學多年來凡修讀生物科的中四學生也會製作田雞骨骼標本,該校生物科主任陳駿傑十月十六日指出,這是由慈幼會士鮑嘉天神父發起,鮑神父早年在該校任教生物科,同時也熱衷於搜集不同種類的動植物,鮑神父於課堂上教授學生標本製作,培養學生科研與探究精神,即使他已榮休多年,仍不時走進實驗室指導學生。  該校於兩年前設立「鮑嘉天神父生物學研究博物館」(Biology Museum),由該校舊生與鮑神父於不同年代合製生物標本,目前館藏近三百件標本展出予學生鑑賞。 陳駿傑老師說,標本讓學生近距離接觸不同生物,更了解生物的結構,例如從蛇的骨骼標本看到蛇有骨頭;鯊魚的藥浸標本了解鯊魚與鯨魚是魚類及哺乳類的區別等。 其中學生製作田雞骨骼標本,從生物學角度認識田雞骨頭及肌肉結構,了解這兩棲類動物由水生到陸生動物的進化,讓學生反思大自然的變化。 陳駿傑認為,生物種類多樣,部份隨年月已絕種,藉科研培養學生愛惜大地,並學習鮑神父的求真精神,「鮑神父是爬蟲學家,他更在香港發現的一種蜥蜴並以他名字命名為「鮑氏雙足蜥」,他對發掘生物的執著態度成為學生的榜樣」。(高) 
kjy01_20190331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3.29
鄉村學校留有開闊空間 陪伴學童在藍天下成長
(本報專題)這一代孩子大多在位處鬧市、至少五、六層高的學校中成長,有沒有想過,班房窗外可以是綠油油的樹林、操場全屬於數十位學生?近年逐漸被淘汰的「村校」曾經擁有這些美好而賞心悅目的環境,讓小孩在大自然環境中經歷親密的人際關係,以及較輕鬆的學習空間。 村校大多位於新界或離島的偏遠鄉村,昔日交通未如現在般方便,村校主要服務鄉民子弟。而隨著郊區發展和新學校落成,村校相繼停辦或轉型,目前寥寥可數;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便講述村校在這年頭延續的人情味故事,以及突顯它對孩子的重要,引起不少迴響。 「香村」團體最近為保育這段歷史,二月在西營盤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舉辦「有你有我有田有山有水有意」校歌展,這些校歌的歌詞紀錄村校所座落的位置、它所擁的山海樹田及其校訓等;該展覽亦分享村落地理版圖及早年鄉村教育對村民小朋友的期望。 這展覽更邀請村校舊生重遊村校,為參加者重唱校歌。展覽由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及自由空間協辦。 不只求分數的教育  學者分享村校生活 為與大眾分享鄉校的美好回憶,「香村」二月廿三日舉辦論壇,憶述「求學不是求分數」的那些年。 論壇上,講者之一、香港教育學院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助理教授羅慧燕說,村校的鄉土氣息和較慢的生活節奏,讓孩子在心曠神怡的環境下成長,也讓暫未追上進度的一群有喘息空間。羅博士研究村校,著有《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一書。 羅慧燕說,不少村校學生都有美好的校園回憶, 因為地方空曠,「步出學校就可以看到很廣闊的天空」;學生不用排隊,大家自動自覺回到班房;同時也讓學習進度較慢的孩子享受壓力較小的學習方式。 不過,她指社會不能完全美化村校,並強調教好孩子的關鍵,「是老師熱心教導學生」,而各村校學習環境與教學質素亦不一樣。 談到村校興起,她指戰後人口上升,社會團體如天主教會建校,部份社會人士創校也憑藉宗教信仰的支持。而村校不斷變遷,回歸後小學收生人數顯著下跌,加上當局的政策,令不少村校結校。   鄉師自然學校校長:  社會應接受不同教育模式 屯門的鄉村師範學校結校後,由自然協會在原址另立「鄉師自然學校」,作為另類的村校, 讓孩子以自然為師。 會上另一講者、鄉師自然學校校長葉頌昇老師(海星)九十年代曾擔任其他村校的教師,他指村校規模小而富有親切感,特別的是,「師生關係良好,這是『大校』所沒有」,他指大型學校擁有先進科技設施,村校的優點卻在於空間足夠,學生可隨意走動,「做到主流學校無法完成的事」:遷就個別學生的學習進度、少功課: 「學生正需要這空間,得到老師的陪伴和家長的接納。」他認為每間學校不需要一模一樣,近年香港人也希望有更多特色學校和另類教育方式。 保育人士喜歡村校人情味 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副總監黃競聰博士指村校有不少有歷史意義和人情味的故事。研究地區歷史的黃競聰,以蒲台島的蒲苔學校為例, 他指該校雖已停辦,卻保持師生之情,難得的是廿多屆畢業生不時聚會, 「令這孤島有人情味」。 蒲苔學校為島上及漁船上的兒童提供小學教育,學生有時跟父母出海「逃學」,而水漲影響學校,更要提早放暑假;學校亦配合島上習俗, 趁「天后誕」舉行畢業禮。而隨著漁民轉行及搬遷到岸上,該校也完成歷史任務。(明)  本地天主教村校 現存: 長洲聖心學校、坪洲聖家學校 已結校: 洪水橋的天主教英賢學校、元朗的天主教崇德學校(為現天主教崇德英文書院之基礎)、元朗南溪天主教崇德小學(現址為另一所學校)、西貢鹽田梓的澄波學校、西貢的天主教公民學校等。 (取自:立法會文件)  天主教村校面貌 天主教公民學校 當年學校中間是聖堂,兩邊建有兩個課室,每級約有三個學生,全校約三十人。村民會到聖堂念經,宗座外方傳教會神父定期到來主持禮儀,由該校老師協助。 (取自:羅慧燕:《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頁117)  天主教英賢學校 校監范慕琦神父(Joseph Famiglietti)有時候會讓村內的小孩子擔任聖堂的小輔祭,他又知道大部份學生家居簡陋,於是開放教堂讓他們到來做功課,並在教堂外庭園設乒乓球桌讓他們玩耍,在資源匱乏年代長陪伴青少年成長。 (取自:羅慧燕:《藍天樹下:新界鄉村學校》,頁119)  (書中相關資料取自夏其龍,載劉義章等編《香港客家》。)             
kjy01_201901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1.11
聖羅撒學校 跨科學習 帶領高小學生 認識中國傳統
(本報專題)當學生身處於二千多年歷史的建築群中,猶如置身古代去體驗前人的生活。聖羅撒學校逾一百位小六學生於剛過去的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五日到西安考察,作跨科學習,認識當地文化與歷史,並參與領袖訓練活動,返港後在校園舉辦展覽,並當小領袖分享見聞。 在這次西安之旅中,學生前往兵馬俑複製工廠、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華清池、秦皇陵、西安博物館、小雁塔、大雁塔廣場、鐘鼓樓廣場等地方,他們返港後整理所學,分為中文組、英文組、數學組以及視覺藝術組別,以展覽帶出西安旅遊景點與文化色彩,並於十二月中開放給學生及家長參觀。 製作三百多件兵馬俑 學校內重現歷史場景 在這次展覽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全級學生共同製作近三百二十個兵馬俑,並由視覺藝術組合製兵馬俑坑於校內展出,務求讓參觀者如同置身於兵馬俑博物館之中,讓同學欣賞文物的壯觀面貌。 視藝組學生黃靖茹表示,為求迫真,兵馬俑坑後排設置復修區, 展示於運送回港期間遭破損的兵俑,「有如仿製在兵馬俑博物館中所見的面貌」。 該組另一學生陳希琳於展覽期間向來賓介紹馬俑製作過程:先以鐵線造成馬形肢架,再用報紙球包裹塑造成肌肉,以膠紙穩固馬的軀幹,再用黏土及泥塑工具造成四肢與五官部位;兵俑則於西安的兵馬俑複製工場製作,以泥土及兵模製成。希琳說,每位同學均製作兩兵一馬,共三百多隻兵馬俑梅花間竹排列。 學習成為小領袖 親歷其境認識歷史 該校舉辦的西安之旅展覽中,中文組以展板記錄五天的行程, 並以平板電腦展示網誌,向來賓分享學生見聞。中文組的陳貝翹同學形容,西安的遊歷令她感嘆於文化遺產的偉大,「尤其是看到秦陵兵馬俑的世界八大奇觀,同學目睹也嘆為觀止」。她表示親身到西安認識二千年前秦國的歷史與文物,加深認識中國歷史,「親身體驗好比單單看書本,印象更深刻」。 英文組的吳芊慧與同學製作英文版的西安旅遊小冊子,把景點介紹翻譯成英語,於展覽期間教導同學讀音。芊慧表示在網上搜尋資料時須加以查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向老師請教,「現場景緻壯觀,令我想再了解多一點」。她說,當走進華清池,認識唐代唐玄宗和楊貴妃使用過的溫泉遺跡時,場面令她難忘。 數學組的學生陳立鍶與另外二十多位同學介紹西安的氣候變化,立鍶說:「西安氣候很冷,日間只有三度,晚間跌至負七度。」另一組員陳卓嘉同學運用數學科的列表與複合棒形圖,對照香港氣候,顯示西安冬季的寒冷氣溫。 該校課外活動主任曾少萍老師指出,周年計劃以「培養學生領袖素質」為學習方向,故此整個旅程也著重領袖培訓,要求學生展示經驗。而西安的地理環境能幫助學生加深認識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她指高小學生以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共通能力,配合跨學科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室認識歷史文化,「學生需要多嘗試和表達, 才能應用所學」。 兵馬俑 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發現於一九七四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陵內陪葬的三個兵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總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坑內放置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七千餘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資料取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小五級學習粵劇藝術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另一方面,聖羅撒學校小五級的跨科學習透過認識粵劇的中國傳統戲曲,融入中文科、音樂科、視覺藝術科等課程。學生認識粵劇的歷史;創作劇本;學習唱、做、念、打的基本表演方式;製作粵劇髮飾;創作白欖等。 該校參與「傳承『動』起來:香港小學中華文化課程設計與推廣」,獲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協助該校教師策劃活動,四班共一百一十三位小五生於一月二十六日校慶日演出《穆桂英》、《竇娥冤》、《孫悟空借扇》及《花木蘭》。 負責老師吳美賢副校長表示,粵劇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能藉此認識整個粵劇製作過程,喚起學習興趣,同時傳承這中國的文化藝術。她又說,學生學習以沙的、鑼、鼓等作為配樂,並學習白欖創作,能加強藝術與音樂培育。 有份飾演穆桂英的學生張曉暄介紹花旦必用的頭飾「片子石」以及製作技巧,「共有七塊放左前額的頭髮上,用上金線抽出棉線,再插入鐵線造出花奔圖案」。她喜歡簡約花卉,在學習製作片子石時她揀選荷花,代表純潔。白欖創作方面,她說須配合三字句、五字句及七字句,並要求押韻,她會在網上搜尋相關句子作參考靈感,創作時配合故事內容,難度高但學習過程甚為有趣。 負責《竇娥冤》劇本寫作及旁白的鄧凱蕎說,同學的演出令她很滿意,創作過程甚有滿足感。凱蕎說,校方安排學生到油麻地戲院看粵劇,令她對粵劇有新的看法,「過去認為粵劇只適合長者觀賞,不適合兒童,不過花旦化妝後很漂亮,吸引我去繼續認識」。(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全港共有四百八十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的二十個項目,已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十個本地項目。(資料取自:康文署) 
kjy08_20181216s
icon47
創作天地
2018.12.14
創作天地 2018.12.16
難忘的聖誕聯歡會  今天是十二月二十一日,也是學校舉行聖誕聯歡會的大日子。早上六時十五分,我立刻起床梳洗,準備回校報佳音。早會完結後,我們便各自回到自己的課室。  回到課室時,我看到黑板上有許多聖誕裝飾,例如:聖誕樹、雪人、士的糖、聖誕襪等。原來那些都是我們班主任筆下的大作!然後, 我們便到禮堂參加祈禱會。祈禱會結束後,我們回到課室,一起享用同學準備的食物。  我吃了許多食物,有棉花糖、薯片、魚蛋……我們也邀請了其他老師到我們的課室,一起品嘗美食。接著,我們玩了一些遊戲,例如:大風吹、音樂椅、猜領袖等。  鐘聲已響起了,快樂的時光很快便過去,我們要準備放學了。今天真令人難忘,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今天的美好時光!  黎天兒  寶血會嘉靈學校 四禮 給聖誕老人的信  親愛的聖誕老人:  你好嗎?聖誕節快到了,你是否忙著準備各式各樣的聖誕禮物送給小孩子呢?今年聖誕, 除了送禮物給我和妹妹之外,你可不可以送一份禮物給我的爸爸呢?  我的爸爸今年四十歲,他的個子高高,中等身材,擁有大大的眼睛,濃濃的眉毛,爸爸一笑,就露出雪白的牙齒,帥氣極了!  我的爸爸學識廣博,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甚麼難題到了他手中都能迎刃而解。當我們在功課上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都會請教爸爸。爸爸會利用生動的例子悉心地教導我們,所以我和妹妹都當爸爸是我們的小老師。後來,爸爸告訴我們他背後的秘密是上網搜尋答案,真是意料不到。爸爸不但教懂我怎樣利用互聯網學習,而且他還把心愛的平板電腦送給我。自此之後,每當我遇到問題的時候,我便自己上網尋找答案,簡單按了數個鍵,就能輕輕鬆鬆地知道答案了。 我的爸爸很嚴厲,每次我貪玩不想學習的時候,爸爸就會橫眉豎目,一本正經地給我訓話,這時我只好乖乖地坐下溫習。 最後,我希望你可以送給爸爸最新的平板電腦,我期盼著你的到來。 祝  身體健康 你的粉絲 丘家齊敬上  十一月十一日 丘家齊  大角咀天主教小學(海帆道) 三B    我和琵琶的故事   有一晚,正當我在房間專注於練習琵琶時,媽媽忽然探身進來我的房間,叮囑我該去睡了。我有點不情願地把琵琶收好,不禁回想起自己當初學習琵琶時是多麼的愚笨。 一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報名參加了琵琶訓練班。當時的我,實在對琵琶缺乏認識,只好茫然地跟著媽媽去上課。上課時,老師給我們介紹琵琶的知識,又展示了她的琵琶給我們看。這我才知道,琵琶是中國的傳統彈撥樂器,是木製的,有四條弦線,形狀像一滴水似的。我不期然對這樂器產生好奇,更有些期待下一堂課的來臨。 不過,從第二節課起,課程變得愈來愈艱難。彈奏的技巧並不容易掌握;由於不習慣,按下弦線後,我的手指總是會又痛又累的。老師的要求很高,曲子的旋律很是枯燥乏味……種種的原因,令我對琵琶漸漸產生厭倦。每逢上課的日子,我總是悶悶不樂的,就連練琵琶也成了一種苦差。 直到一天,我成功用琵琶彈奏了一首歌謠,令我很有成功感。由於受到鼓舞,我對琵琶的興趣愈增愈多,琴技也隨著提升。我還參加過一些比賽呢!現在,琵琶已經成為了我生活的一部份,再也不能分開了。 琵琶就像我的朋友,我高興時,它奏出歡快的旋律;我難過時,它播出悽切的曲調。我和琵琶已經是形影不離。 陳芊澄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 六A    我的偶像   我的偶像李慧詩,一九八七年五月十二日出生於香港,是香港著名的女子單車運動員,有「牛下女車神」之稱。她身材健碩,個子不算高,臉上總是帶著自信的笑容,眼裡充滿堅定的目光。 李慧詩自少便喜愛運動,她有出眾的爆炸力,因此在中學時被體育老師發掘,被推薦參加「明日之星」計劃,從而獲得香港單車運動員訓練。她在二○○四年決定展開女子單車運動員的職業生涯,開展了艱辛又漫長的訓練,她咬緊牙關渡過每一個難關。 我十分欣賞李慧詩的努力不懈。於二○一○年亞洲運動會中,她打破了亞洲紀錄,奪得女子計時賽五百米冠軍。憑著不屈不撓的精神,在二○一二年,她更在奧林匹克運動會單車女子競輪賽中,勇奪香港歷史上首面銅牌,為香港人爭光。在二○一三年世界單車錦標賽中,她再次成為港人的驕傲,奪得象徵世界冠軍的「彩虹戰衣」,她的努力獲得世界的肯定。在二○一二年至二○一七年,她連續六屆當選為香港傑出運動員,她的傑出成就令我心中不得不佩服,她堅毅不屈的學習態度是我一生學習的榜樣。 李慧詩是一位出色的運動員,她曾面對多次的失敗和受傷,但她都懷著堅定不移的信念,勇敢面對, 她曾說︰「夢想是最能讓人燃燒起來的一個追求。」她的一席話震撼了我的心靈,讓我明白到夢想並不是遙不可及,只要我們堅守信念,勇於付出,不怕艱辛,我們終能達成自己的目標。 李慧詩是我的偶像,也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會像她一樣以陽光燦爛的笑容去迎接生命中每一項挑戰。  黃若芊  華德學校 五A 圖畫: 聖像畫 彭靖中  柴灣角天主教小學 六B     和平鴿 黃穎桐  慈雲山天主教小學 二C     太空堡壘 馮悅晴  寶血會思源學校 四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