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8_20150607
icon47
創作天地
2015.06.06
2015.06.07 : 文章
   遷校五周年 昨天是我校遷校五周年感恩禮的大日子,節目很豐富,有感恩禮儀、才藝表演及學科展覽,有很多嘉賓和家長蒞臨參與這慶典。 我參與了體操表演。昨天的天氣很差,好像快下雨似的。十二時正,第一場表演開始了,我們趁著觀眾還在禮堂裡觀賞音樂表演,便加緊練習。禮堂表演結束後,觀眾陸續到了三樓有蓋操場,寧靜的操場突然變得十分熱鬧。 首先由老師簡單地介紹各項表演活動,然後,「體藝馬拉松」正式開始。我們努力地做出連串動作,當我們做出一些高難度的動作,如「疊羅漢」、側手翻等,觀眾都熱烈地鼓掌。他們的掌聲鼓勵我們更落力地演出。表演完畢後,我們的心情十分興奮。一會兒後,有第二輪演出。 表演過後,我感到十分滿足。雖然我和隊友綵排了很多次,我們流了很多汗水,也感到十分疲累;但能得到別人的讚賞和認同,我感受到團結的力量,以及與隊友互相的信任和支持。 感謝天父讓我到這個溫暖的學校學習,讓我的校園生活過得多姿多采。我會繼續努力練習,期待下一次的表演機會。 蕭伽倩 九龍塘天主教華德學校 四B     第一次作決定 從小到大,父母都會為我悉心地安排所有的事情,例如活動、時間、衣服……讓我無憂無慮地生活。可是,這一天,他們給我第一次作決定的機會。 那天,爸爸和媽媽帶我到戲院看電影。他們吱吱喳喳地吵過不停, 因為他們想看不同的電影。突然,他們不再吵架,反而異口同聲地對我說:「你作決定吧!」 聽到這句話,我按捺不住心裡的興奮,便大笑起來。我馬上走到顯示屏前,這才發現有很多齣電影都是我喜歡的。我拿不定主意,便愣在那裡。這時,爸爸不耐煩地說:「選好了沒有?」這句話令我更拿不定主意。就在這時,我看到鄰居小敏正在購買電影《哈利波特》的戲票, 便打算選她購票的電影,卻又看到好朋友冰冰帶她的小妹妹購票看《怪獸大學》,便毫不猶豫地選了冰冰看的電影。 購票進場後,我看到大部分的觀眾都是小朋友。我感到愕然,我知道自己選錯了電影。當電影放映完畢後,我認為父母會責罵我,豈料他們鼓勵我下一次作選擇時,要多方面思考才下決定。 我一定會將父母的話銘記於心,謹慎地作決定。 簡銘恩 嘉諾撒聖瑪利學校 五B     聖母與我 聖母是我熟悉的人,也是我的主保聖人。聖母住在我的心中,她永遠是善良和溫柔的。 還記得我最初認識聖母時,我聽了聖母領報的事蹟後,認為她是一個非常信任天主、聽從天主和依賴天主的人。我非常欣賞這個人,覺得她很特別。當時,我的腦海裡產生一個念頭,我要成為跟聖母一樣的人。 我很慶幸自己是教友,因為我已經邁向接近聖母的一大步了。我跟聖母的距離短了一些;現在,剩下來要做的就是謹遵天主的誡命。 我明白要實踐這個目標,必須擁有很大的信德。所以,我不能懷疑天主,我一定要相信天主是全能的、最完美的。可是,我也認為信仰的根基是我能實踐這目標的原因,我要清楚明白天主是誰、天主作了甚麼。所以,我認為只要我慢慢地理解這些事,就能擁有跟聖母一般的信德。 黃芷晴 聖母小學 六B     聖母月 我生長於一個天主教的家庭,不足一歲,我便領洗了。自幼,我就在天主教學校讀書。父母每隔兩星期,帶我到附近的聖德肋撒堂參與彌撒。  聖母瑪利亞是我感到最親切的人。聖母不僅是耶穌的母親,也是聖教會的母親,更是我們眾人的母親。五月是聖母月,十月是玫瑰月。這兩個月是獻給聖母的,也是我最熟悉的。小時候,我問堂區司鐸駱神父; 他告訴我,因為五月的天氣晴和,花卉芬芳,草木茂盛,五月是一年最好的季節,所以教會把五月定為聖母月。 我的家裡有一尊購自意大利和已祝聖的聖母像。我們把聖像放在櫃頂,並點了小燈。在五月,媽媽會在聖母像旁插上數枝玫瑰花,獻給聖母。我和弟弟每天晚上睡前,都會誠心地在聖母像前祈禱,請她為世界和平轉求。 梅瑋晴 聖母小學 四A     母親節 母親節前一晚,我和哥哥計劃怎樣為媽媽慶祝。我提議我們一起弄早餐給媽媽吃。哥哥回答:「好啊!」我們還約定了各自送一份禮物給媽媽。 母親節早上,我和哥哥大清早便起床,準備母親節早餐「愛心腸仔煎蛋多士」。哥哥負責腸仔和蛋,我負責弄多士。起初,我們弄得錯漏百出。哥哥打蛋時,弄破了其中一隻雞蛋,而我把一片多士弄焦了。最後,還是要爸爸出手幫忙。當媽媽起床時,她看見桌子上的早餐,便不斷地稱讚我們,我和哥哥都有些不好意思呢。 下午,我們一家人到西貢市中心逛街,感受一下那兒閒適的氣氛。雖然那兒人頭湧湧,大家都享受著難得的假期。路上,我看見很多女士拿著同樣的鮮花,我問媽媽:「為甚麼她們拿著相同的花朵?」哥哥搶著回答:「那是康乃馨,它代表著對母愛的尊崇。」晚飯時,爸爸請我們吃了一頓豐富的海鮮餐。 回家後,我立即把我在童軍集會中親手做的、色彩繽紛的手鍊送給媽媽。哥哥則送上他親自設計的母親節心意卡,爸爸也親吻了媽媽一下。媽媽感動得差點兒掉下眼淚來。我決定明年母親節送康乃馨給媽媽!  陸仲藍 聖文德天主教小學 四EL     一碟別具意義的菜餚 唸一年級的時候,我曾患重感冒,高燒一百度!要不是那時是暑假, 真不知誰會來照顧我呢……  那時,父母親都忙著工作,哥哥在放暑假。於是,父母叮囑哥哥好好地照顧生病的我。吃過母親煮的早餐後,我又昏頭昏腦地睡了。身體忽冷忽熱,好不容易起了床,已是下午一時了。 哥哥關切地問我:「好些嗎?要不要我煮東西給你吃?」我餓得快暈倒,便不假思索地回答:「好啊!」哥哥在廚房裡乒乒乓乓地弄了半個多小時,才好不容易地端出一碟菜餚。啊,原來是荷包蛋。 香噴噴的蛋味飄進我的鼻子,我的腳不由自主地走到飯桌旁了。我用筷子夾了一小塊蛋送到口裡,那香脆的味道真令人忘不了。吃著吃著, 我的心莫名其妙地被這看起來平平無奇的荷包蛋感動了,淚水不斷在眼眶裡打轉,滿面感激和幸福。哥哥把頭靠過來,嗅嗅荷包蛋的氣味,並疑惑地看著我。我感動地說:「太好吃了!太好吃了!」哥哥尷尬地笑了笑,說:「是嗎?」我並沒有回答,只是在心裡閃出了一個疑團:他為甚麼會懂得煎荷包蛋?  我跑到廚房去,發現碟子裡有很多煎壞了的荷包蛋。我明白了。他在廚房弄了半天,原來是在不斷地嘗試。我掛著兩行熱淚,從廚房出來, 說:「哥哥,感謝你!」他害羞地說:「呵呵……不用謝!」 從這件事,我體會到哥哥對我的愛,那碟荷包蛋的意義多麼深遠。原來食物的味道並不重要,心意才是最重要的。   陳穎恩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 六E 
kjy06_20140216
icon70
種子的力量
2014.02.16
植草根 撒播聖言種子的腳印
   地圖是旅行必備的地理資料,更是確立地方名稱及地理位置的歷史紀錄。首幅香港地圖是由米蘭外方傳教會和神父(Fr. Simeone Volonteri,即後來在中國河南擔任宗座代牧的安西滿主教)繪畫,1866年在德國印製。隨後五十年,這幅地圖更成為香港唯一獲認可的官方地圖(「新安縣全圖」)。 米蘭外方傳教會(1926年改稱為宗座外方傳教會)是首個踏足香港的意大利男修會。1858年4月10 日,首位會士雷納神父(Fr. Paolo Reina, 1825-61) 抵達香港。米蘭外方傳教會的會士一直渴望向香港及中國大陸的鄉村居民,傳佈福音。尚未來港以前,高神父(Fr. Timoleone Raimondi, 1827-94)已開始學習中文。他是首批抵港的會士之一。到港初期,他曾到訪大埔區的碗窰,在一戶姓馬的家庭借宿,因而認識了渴望認識耶穌基督的馬金水。1861年,穆神父(Fr. Giuseppe Burghignoli, 1833-92)由荃灣越過高山,到達碗窰,年僅十四歲的馬金水充滿活潑的信德,啟發不少窰工信仰天主。他們捐出小磚屋,供傳教士短暫留宿兼作小聖堂(傳教站),奠定了天主教紥根大埔的歷史。 1864年,和神父(Fr. Simeone Volonteri, 1831- 1904) 與中國籍梁子馨神父(1837-1920,不屬於該修會)合作,到碗窰分擔穆神父的工作。出身於天主教家庭的梁神父,自小跟隨父母由廣州來港,他是首位在香港成長及接受修道培育的青年(1862年晉鐸)。他幾乎每天都陪伴和神父到鄉村,關懷村民, 向他們介紹福音喜訊。 荒落的鄉村沒有明確的路標,和神父根據考察,每到一處便繪畫地圖,準確紀錄路線資料及村落的位置, 準備重訪。這幅珍貴的手繪地圖,中英對照,地圖上旁註中文出自梁神父的手筆。傳教工作充滿困難、艱辛又危險,傳教士克服旅程上的疲累,翻山越嶺、涉水渡河,跨過崇山峭壁,冒著海浪衝艇、盗賊襲擊的生命危險,更甚的是那些對天主教信仰懷有誤解而攻擊傳教士的暴力。這一切無阻和神父的傳教心火, 他懷著堅定的信德,照顧處於社會邊緣的貧窮山區村民,切實地感受到天主賞賜他傳揚天主聖言的恩典,他沒有虛度每一天。 碗窰的居民邀請神父們為村民開設學校後, 汀角的民眾亦提出同樣的要求。和神父挨家逐戶勸捐,為設小聖堂及辦學校而籌募經費。1865年,和神父首次探訪西貢墟,受到鄉紳父老的歡迎,他們更即時贈地興建小堂、學校和宿舍,還有些人表示願意領洗。1870年代,這所學校提供小學至初中程度教育,幾經艱辛,至1924年由鄉村私塾發展成為崇真學校。      教育是我最關心的事業    1874年,香港由宗座監牧區升格為宗座代牧區。高神父獲委任為首任香港宗座代牧,在羅馬祝聖為主教。 高主教是個毅力驚人又高瞻遠矚的人,生活簡樸。他非常重視學校教育,深信教育對年輕人有深遠的意義;教育與實踐愛德的服務,同樣體現福音的精神,兩者均與傳福音的工作緊密相連:「不論在過去或將來,年輕人的教育一直是我最關心的事業。我為教育辛勞了二十五年,我的年華因此老去。我亦把我的餘年獻給教育。對於我的羊群擁有一間學校,不但忠於慈母聖教會的訓導,而且是香港最優秀的學校,我感到自豪。」(1884年1月22日講話內容)  香港開埠初期,殖民地政府沒有制訂完善的公共學校制度。1862年,政府辦中央書院,以學費較便宜的手段與天主教學校競爭。1871年,政府採取推行世俗教育的教育政策,有意把宗教教育從本地學校科目中剔除。高神父以書面反對,他的立場受到公開抨擊。1873年政府更以立法,要求接受資助的學校每日必須有四小時純世俗教育。高主教堅持天主教學校所有課程都包含天主教信仰,他不會接受在天主教學校裡有四小時完全不談信仰的限制。他帶領所有天主教學校,拒絕政府這項資助計劃,並旋即到歐洲,力邀愛護青年弟子的辦學修會來港。     當時全港十四間學校中,有九間是天主教學校。這一場政府強推世俗教育的爭持,直到1877 年4月22日首位信奉天主教的港督軒尼詩(John Pope Hennessy)上任才得以解決。他取得英國政府批准,容許考試評核的成績是學校獲取資助的唯一條件。1879年開始,聖若瑟書院獲政府資助辦學。
kjy02_2014011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4.01.19
探索特色建築 認識歷史文化 嘉諾撒培德學校 同根同心廣州之旅
廣州,因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建有不少歷史悠久的中西特色建築物。同根同心廣州交流之旅兩日一夜的行程中,嘉諾撒培德學校的四十位小五生到訪多個景點,認識當地的歷史文化。與其中四位同學訪談,她們除了分享旅程的難忘回憶,亦反思保育工作的重要性。  (本報專題)廣州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重要的通商港口,與國外接觸頻繁,亦是鴉片戰爭、辛亥革命等歷史大事的重要舞台。營商、戰爭等各種不同因素影響廣州建築物的風格,是見證歷史的重要文化寶藏。 建築訴說歷史 「我希望在交流之旅中,認識廣州的歷史文化和建築物的不同藝術風格」,吳綺琪表示旅程滿足她的期望。參觀中山紀念堂讓學生們認識孫中山的事跡,給綺琪留下深刻印象,「孫中山先生十分偉大,他有理念,為人民設想,希望人們能過好日子。」她亦十分欣賞中山紀念堂的建築,「八角式建築的它看起來就像一把傘,還有用青磚藍瓦建成屋頂呢!」綺琪補充道,「路上還認識了其他建築風格,包括:新古典主義、羅馬式、希臘式等,獲益良多。」 另一受訪同學何貴姿亦非常贊同,這次並非她首次遊覽廣州,但她認為得著甚多。「以往到廣州以玩樂為主,這次旅程則以參觀為主,我學到很多歷史知識。」她表示參觀廣州近代史博物館讓她更了解孫中山的事跡和抗日戰爭的歷史。石室聖心大教堂則是貴姿最難忘的景點,「從外面看, 聖堂的玻璃窗好像沒甚麼特別,進內後發現光線透過玫瑰花窗非常漂亮,彩繪玻璃上更記載了耶穌的事跡!」 已有近一百三十年歷史的石室聖心大教堂同樣令陳子倩非常讚嘆,「沒想過這麼宏偉、全以花崗岩建造的教堂,在當時只花了二十五年便能完成。」她續道,「而且聖堂內有很多天使的雕像捧著聖水,很特別。」 保育承傳文化 女孩們也觀察到廣州和香港保育歷史建築物的情況有所不同, 「廣州的歷史建築比較多和集中,香港的則比較分散」,李焯芯指出。她認為應保護具歷史價值的建築,「我們應盡力保持它們的原貌,也應盡量保留它們,不要輕易拆毀,需要土地的話政府可以考慮使用那些廢置空地。」 子倩亦認同應保存歷史建築,「香港和廣州一樣,有不少中西合璧的建築」,她們參觀沙面區時留意到該處有部份歷史建築改作商業用途,「政府可以參考,把建築改作其他用途,保留它們。」貴姿補充,「我認為保育歷史建築非常重要, 經濟發展方面可以吸引遊客,但更重要的是讓後世的人從中認識歷史。」 本年度是該校第二年參與同根同心內地交流計劃,團長林靜華副校長表示,旅程中同學們不但用心聆聽導遊講解,亦主動抄錄筆記。「我認為在真實的場景中認識歷史能提升同學們的學習興趣,令他們印象更深刻。」她十分高興同學在過程中認識歷史,並明白保育的價值。 另一負責活動的劉穎初老師亦表示校方選擇「廣州的西式建築及其文化歷史」為活動主題是希望同學能學以致用,「這個旅程能配合小四、五年級的部份課程內容,同學們能親身到課本上提及的地方,也能深入淺出地理解保育信息。」(澄)    
kjy16b-20140105
icon42
書包.背包
2014.01.05
回憶裡的星空
   晃眼間,一年又過去。歲月不留人,這道理我懂,卻沒料到會是如此之快。適逢2014年快來,我忙裡偷閒,趁機整理了一下房間,以便騰出空間放置IGCSE的歷屆試卷。凝視著堆積如山的試題,再回頭看看房間那淩亂得猶如戰場上屍橫遍野的場面,萬般無奈的歎了一口氣。驀地, 一本淡紫色的小冊子映入眼簾。遲疑一刻,還是把它從書堆中揪了出來。 我打開了那本名為《清華大學 —— 中國文化與普通話課程》的冊子,看到那已逐漸褪色的漢語拼音。書裡的簡體字,帶給我的除了是知識外,更多的是難以忘懷的人和事。此刻,回憶在腦海中上映著一幕又一幕的往事,勾起了沉寂已久的回憶。 那年冬天,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北京遊學團。還記得剛抵步的那天凌晨,下了一場大雪, 令天氣顯得更為寒冷。甫步出機場,一陣凜冽的寒風撲面而來,同學們都冷得直發抖。然而,那段恍如隔世的日子,卻多麼叫人懷緬。 我們遊覽了不少為人熟悉的當地名勝,如紫禁城、故宮、天安門廣場等。當然還有到萬里長城一嚐做「好漢」的滋味。我們在旅程中又怎會錯過嘗試新鮮事物的機會呢?當地小食固然不放過,看到街頭表演藝術也會駐足欣賞,感受當地的文化情懷。 然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宏偉壯觀的古代建築,亦非在課堂上學到的語音知識,反倒是一些在香港上學時無法經歷的事情。在旅遊車上倒頭大睡的窘態;跟組員在餐桌前狼吞虎嚥的趣事;晚上回到宿舍後,為回港翌日的地理測驗埋頭苦讀的情景;在星輝燦爛的夜空下,與知己同遊踱步的時刻…… 這一切還歷歷在目,仿如昨天。真難以置信,原來兩年的青蔥歲月已悄悄溜走。   儘管一切已成過去,但在北京的那些人與事,已在我心裡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回憶不再羈絆,卻成了我的推動力。踏入2014年,縱使前路再崎嶇陡峭,縱使走到絕望危難之際,我也不會有絲毫退縮之意。因為心底的某處,那片浩瀚無垠的星空還是會在黑夜中為我照明,為我指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