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0522_fade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5.22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手語口語並用平等學習
(本報專題)「聾人懂得說話嗎?」「聾人如何聽到聲音?」「我不懂手語,怎樣和聾人溝通?」「聾生與健聽生相處愉快嗎?」就讀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學生,對於上述問題並不陌生,因為全校每級也有聾生與健聽生一起學習與成長。校長唐嘉明表示,學生透過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學習,帶出「互相關懷,平等共融文化的理念。」   你對聾人有甚麼疑問?獻主會聖母院書院每年也會向學生詢問這問題,學校在過去九年來,平均每級約有三至五名聾生就讀, 本學年全校共有23名聾生在各級的共融班學習,與健聽生一起上學,讓聾生融入主流學校的生活外,更向全校推廣聾人文化,讓學生從小認識聾人社群,彼此成為朋友。   在獻主會聖母院書院裡,健聽生和聾生一起上課、學習、玩樂,聾健學生會以手語或口語溝通。入讀該校的初中生,普遍對聾人的疑問:「聾人可以說話嗎?」的確,大部份的聾人不是啞巴,可以用語言溝通。   學習說話對外溝通 「手語是溝通的方法,可以讓我與聾人和健聽生交流。」患有嚴重聽力損失的聾人學生張嘉豪戴上人工耳蝸後,可以聽到八成的聲音,他自幼稚園已入讀於提供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教育的主流學校,平日與健聽的家人和朋友以口語對話,但是他認為打手語才是最自然和舒服的溝通方法。他在共融班學習時,會看著手語老師打手語, 也會聆聽老師講學作輔助,藉此訓練自己說話能力,助他融入生活, 「社會上很多人不懂得手語,唯有透過說話才能與人溝通。」   該校自2013學年開始,與中文大學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合作,為聾生提供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教學,至今已有17名聾生畢業,為推動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校內約有25至30名聾生及健聽生擔任「共融大使」,在學校集會、宗教禮儀或大型活動中擔任學生手語傳譯員,推廣手語和口語雙語等。   唐校長指出,照顧聾生學習上的需要,正好符合該校辦學團體獻主會與弱勢社群同行的信念,聾生在手語和口語雙語共融學習下,在愉快的環境下成長,唐校長說,聾健學生彼此平等學習,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天主給予每個人獨特才能,聾人在聽覺上面對障礙,在學習上遇上困難,校方為他們造就不同的學習機遇,也培育健聽生關顧聾人的需要。」   兩文四語 手語也是一種語言 該校為中一及中二生開設手語班,課程內容包括認識及介紹手語、打手語的語法、手語與動作的比較、手語名的取名方法、與聾人用手語溝通要注意事項等;也會推動聾人文化,例如聾人靠著助聽器是否能夠明白內容,靠看讀唇能看得明白對方的說話等, 亦會邀請舊生向初中生教授手語,即使大部份健聽學生並非入讀共融班與聾生上課,也能認識基本手語。   中二的健聽生梁嘉怡本學年轉讀共融班後,結識了聾生,因而開始對手語產生興趣,她試過相約聾生外出遊玩,因不懂得手語難與聾生溝通,於是她在上課留意手語老師手語教學,從中學習不同手語語句的打法,藉此以手語與聾生溝通。   志願成為手語翻譯員 共融大使中五生勞茵儀志願是成為一位手語翻譯員,她天生患有高度至深度嚴重程度的聽力障礙,小一首次接觸手語令她大開眼界,「打手語時不用發聲,已知悉其他人所說的話,感覺很神奇。」   茵儀說,手語是一種語言,當中包含不同元素,包括手形、表情、方向、位置等,例如要打「快樂」手語時,需要展現喜悅的表情,以代表語氣,即使不懂手語的人,見到表情或會猜想表達快樂的意思;同一個手勢放在不同的方向也可以代表不同意思;翻譯時透過轉換不同的位置,同時演繹多個角色。她在學校擔任聾人傳譯員,例如在學校早會作即時手語傳譯時,便與健聽傳譯員合作,先看健聽傳譯員的傳譯,再以自然語法的手語表達。   小學時代已對手語很感興趣的中二生鍾萓怡,小學時與聾生一起讀書,也曾參與手語興趣班和手語歌比賽,她喜歡學習手語,以便能與聾生溝通,近日她與聾生一起拍攝學校宣傳片,與聾生一起手語口語雙語並用介紹學校設備。   聾人老師陪伴聾生成長 兩位聾人老師張珮賢及美籍華人林沛淇在校內既是老師,也是聾生的同行者,她倆希望透過自身經歷陪伴聾生成長。   任教高中聾生英文科的林沛淇在美國長大,校內師生稱呼她為PaiPai,學生知道她來自美國,經常問及美國文化的問題,她表示聾健師生不分語言也能共融,「健聽學生不是以同情的眼光對待聾人,而是易地而處與聾人建立友誼。」校方不時向學生推動聾人文化,認識聾人的生活模式。例如聾人喜歡在圓桌用膳,因為可以看得見對方打手語;當聾人之間以手語溝通時,不宜在他們中間行過,因為這樣會打斷手語的對話;當聾人老師在班上「按動燈掣」時,全班學生便知道老師有說話要向學生說明。   聾人老師張珮賢認為,學生早已在聾健生一起學習的環境下建立共融文化,但是要使聾生融入社會,需要多鼓勵他們勇於說出自己的需要,「尤其生活在一個主要以說話和聆聽的社會裡,外界習慣聆聽,少有眼神接觸,好些人對於聾人的表達方式感到不耐煩,我便和學生交流處理手法作參考。」她希望藉著與聾生同行, 陪伴他們成長。(高)   你對聾人有甚麼疑問? Q:我不懂手語,怎樣和聾人溝通? A:讀唇、身體動作、口語、書寫、社交軟件如WhatsApp。   Q:如果聾人聽不到我叫喚他╱她,可以怎麼做? A:揮手、請附近的人幫忙、輕拍桌子(聾人會感受到桌子的震動)、輕拍聾人膊頭。   Q:手語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嗎? A:手語並不是國際共通的語言,每個國家或地區都有各自的手語。例如香港手語、美國手語、日本手語。 •資料取自共融大使  
kjy10a_20220424_s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2.04.22
喜樂幼小 動態 2022.04.24
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網上聚會 (本報訊)香港天主教修會學校聯會早前與聯會屬校舉行網上聚會,約110人包括嘉賓、校監、校長以及教師在網上參與。 修會學校聯會主席郭明英修女致辭時,鼓勵眾人心存信、望、愛三德,成為富有陽光氣息的青年同行者,協助學生走向天主,以愛生活。 席上邀請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婦產科顧問醫生、香港大學醫學院婦產科名譽臨床副教授、天主教教區生命倫理小組主席黃祈恩醫生(圖左),擔任「生命的抉擇與奇蹟」的主講嘉賓。黃醫生以前線醫護人員的角度,為大家分享每天見證不同新生命來臨的喜樂與奇蹟。 黃醫生行醫15載,同時積極參與教區生命倫理方面的推廣及培育工作。黃醫生於會上以豐富的例子、輕鬆的手法從天主教教理,帶領眾人反思生命的意義和獨特性。面對現時社會崇尚自由及速食文化,黃醫生特別指出教會訓導為醫護人員提供最強的道德底線,就是要尊重生命。 他鼓勵所有教育工作者以多元的手法,向年輕人推廣生命教育。他更以香港教區婚姻及家庭牧民委員會的「愛.生命」微電影系列作示例,建議同工可於校內活動向學生展示相關影片,讓他們透過反思對家庭、婚姻以及生命的尊貴。 本年適逢為前修會聯會主席鍾妙嫦修女發願金禧紀念,聯會特意送上善牧耶穌聖像予鍾修女,寓意她於教育工作上弘揚基督的大愛,身體力行牧養眾人。(教) 華富邨寶血小學•環保校園在華寶 (本報訊)華富邨寶血小學參與了「校園齊惜福」計劃,透過舉辦有機種植班(圖),讓綠色飲食文化在校園扎根成長,並推廣至家庭及社區。該校早前邀請有經驗的農夫到學校指導學生種植技巧。 第一次種植班中,農夫教授學生開田翻土,學生分工合作,一邊翻鬆泥土,一邊澆水,再以三顆快菜種子為一組,平均播種在泥土表面,埋下希望的種子。之後,學生每天也會輪流澆水,觀察何時會長出幼苗。第二次種植班,農夫教授學生日常管理,為確保快菜有足夠的生長空間,學生清除較脆弱的菜苗,以及製作辣椒水防蟲。到了第三次種植班,農夫教授學生收割及留種。播種後約一個多月,當學生摘下茁壯成長的快菜,面上都滿佈笑容,大家也很期待回家嘗嘗親手種植的成果。藉著這次活動,學生可以親身體驗農夫耕作的苦與樂,亦更珍惜食物的得來不易。(喜)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3b_20220320_s
400 400特殊
特殊教育
2022.03.18
領袖計劃 學生的全人訓練
讀書時期,基本上品學兼優的學生, 才能被老師揀選成為學生領袖, 是學校裡少數的一群。但在明愛培立學校,大半數學生都是領袖生,鄧雅欣主任解釋:「不一定乖的同學才可以做領袖,只要學生有意願,便可以成為領袖。」 該校強調團隊精神,故此推動領袖計劃,希望學生能藉著擔任領袖,培育責任感,提升自信心及能力,塑造出不同特質的學生領袖。 領袖計劃分設紀律、健康校園、朋輩及午膳領袖生共四個職務,亦設立職級包括隊長、副隊長、隊員,讓不同性格特質的學生,皆能發揮領導才能,達至全民皆兵。這些領袖皆有不同職務,紀律領袖會於集會中領禱、看管排隊,整理校園秩序;健康校園領袖推行健康校園活動,推廣健康訊息及物資管理等;朋輩領袖分為學校同行者配對計劃、天使計劃及關顧組,帶領新同學及關顧有需要的同學;午膳領袖檢視每圍 餸菜的份量,及檢視同學做飯前後的清潔工作等。 鄧老師說,學生每週輪流當值,讓更多同學能參與服務,而不同職級的學生皆有不同工作。她舉例指出隊長在值日當天要編排隊員崗位,向隊員簡介當天職務,最後也要與隊員總結工作表演,訓練領導才能的同時,也使同學學習公平、有邏輯地為其他隊員安排職務;透過清晰的分工,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及擁有感,訓練學生的全人成長。 明愛培立學校系列之六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4b_20220227_s
400 400 愛火燃燒校牧心
愛火燃燒校牧心
2022.02.25
分享中傳遞愛的信息
在2020-21學年,全球經歷了一個不一樣的教育旅程,對於聖嘉祿學校的師生而言,是充滿挑戰、喜樂和感恩的一年。剛巧上學年的主題為「愛護家庭,尊重生命,擇善棄惡,持守真理」,師生均在這一年中,將核心價值和正向、關愛、創新的教育理念融入校園生活。正因如此,我們也從中體會到學校各人在種種經歷下的美善。 在這個充滿挑戰的年度,不論老師、學生還是家長,都需要健康、正向的心靈作為學習生涯中的基石。疫情期間, 學生可回校上課的日子寥寥可數,學習的地方由學校轉移到家中,「家」成為了新的學習場所,而「家庭」則成為師生們重要的同行者。 照顧子女的過程中,家長總會面對不同的壓力和挑戰,往往需要一個滋養自我的空間,潤澤心靈,為自己和孩子重新注入能量迎接挑戰。因此,我們透過家長靜活小組,藉著不同的感官放鬆活動,如「和諧畫中看聖母」、「插花的藝術」、「襌繞分享」和「盆栽樂」等,讓家長在活動中平靜下來,稍作歇息,嘗試放下內心的緊張和憂慮,好好照顧自己的情感需要。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各人最大的感悟,除了更認識天主教的信仰外,莫過於擁有難得的空間和寶貴的片刻,調整個人的情緒狀態,思考在親職之旅中,如何使自己可以更有心有力地,去承托孩子成長旅途上的需要,更珍惜上主賜給她們的珍貴禮物 —— 子女。 「牧民助理」,這個職位在日常工作中透過溝通,聆聽有需要的人士心聲,包括學生、家長及同事,關心他們的困難, 亦在彼此分享中,傳遞基督愛的信息。福音記載耶穌說:「你們對我這些最小兄弟中的一個做的,就是對我做的。」(瑪廿五40)這句話令我們服務中更有動力,將天主的話語成為行動。 聖嘉祿學校   戴安娜 本欄由教區學校供稿,總結學校牧民助理於2020-2021年度的體會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