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2_20171203sb
icon89
校園隨筆
2017.12.02
學校裡的Jesus Trail
從香港坐上飛機,跨越高加索地區,取道土耳其,經過約十小時的航程,便到達以色列。在特拉維夫的本古里機場,旅客可先到特拉維夫或耶路撒冷,然後再往北走到納匝肋朝聖。 在納匝肋,旅客可選擇乘車,於一天內遊畢五餅二魚堂、加里肋亞湖、八福山等著名聖地。可是,這種朝聖方式未必符合每個人心目中的期望;因此, 既然來朝聖,有些人會希望能實在地、親身走耶穌走過的路。從納匝肋到迦百農的路途,當地有機構配合這種朝聖方式,把這段路命名為Jesus Trail。這段路修得工整,補給也方便,沿途標示也清晰。因此,不少人願意花上四至六天的時間,跨越時空,追隨耶穌的步履, 默想基督的教導。 在靜修的過程中,我經常思考一個問題,「究竟我如何從分享中,讓學生接受並追隨耶穌的足印?」我深深明白只透過每星期的宗教課堂,實在是不容易,因為宗教教育並不單單是知識的傳授,而是生命的觸動,學生能在當中感受生命中所欠缺,領悟生命中靈性滿足的需要,這才能成為追尋信仰的動力。 可是,如何做得到呢?  耶穌在納匝肋開始外出宣講及行善,是為了讓人認識天國,從而認識天主對人的愛。在學校裡,老師作為學生認識耶穌的橋樑,也應擔當這角色。年青人在成長過程中很需要同行者,作為分享的對象。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很容易忽略學生這方面的追求,甚至低估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重要性;我相信,只要我們願意投入於師生關係裡,與學生一起走這段信仰人生路,每一處都會是讓學生接觸信仰的機會。
kjy12_20171112s
blackcat
黑貓畫寫世界
2017.11.11
以色列(五) 人是最美的風景
這次旅程,我不只跟此地此景接觸, 還有人與人的交流。香港人,防衛意識較高,能跟你隨便在街上搭訕的人實在不多,但在異地便不同了,尤其在繪畫的時候,那本遊記常常為我打開許多話匣子。 美國小女孩 在納匝肋的大博爾山上(上圖),我攀到石梯最高處,一邊俯視山下平原全景,一邊畫著畫著,身旁不斷擦過同來觀賞美景的遊人,一羣扶老攜幼的美國隊伍看見我在寫生,便紛紛在我面前停下,與我一起談天。,原來他們剛從美國到達納匝肋,跟我們從耶路撒冷北上納匝肋的路線剛好相反, 於是我便拿著剛完成的聖母領報大殿速寫(右圖)推薦他們到訪。他們當中有位約五、六歲的小女孩也是愛好繪畫的,我便對小女孩說︰「很好!留下來跟我一起繪畫吧!」她便靦腆地別開臉,大家也笑著歡別這段短暫的偶遇。每次看到有小孩對創作有興趣,我便會鼓勵他們,因為也許陌生人的一句話,將會烙印在他們心裡,成為那棵日後推動他們善用天賦的種子。 以色列藝術家 在聖母領報大殿外,我正畫著大殿外觀的時候,一位身形龐大的奇怪大叔幾道跟我用以色列語問好後,又幾道離開再跟別人嘰哩咕嚕地談天。畫,繪畫到一半,另一位較瘦削的大叔走過來,問可否坐在我身旁聊聊天, 看來是奇怪大叔的朋友吧!原來他是一名藝術家,也會到處繪畫,亦曾在這裡開畫廊, 但當地政府卻不太支持藝術文化,因此現在售賣帳幕成為他的正職,繪畫卻變成有空才做的嗜好。我還以為只是在香港做創作才這麼艱辛呢!他在我身旁看著我速畫,便好奇地問:「你為何不起草圖?難道你不怕畫錯嗎?」於是,我便翻開一幅前幾天的速寫, 指著一條明顯的「錯線」對他說:「整體來看,這畫沒有甚麼大問題吧?」他猛然地點頭認同,我繼續說:「其實繪畫沒有對與錯吧!」我自小便不愛用橡皮擦和改錯液,繪畫亦從不愛起稿,也許這就跟旅行一樣,  路是會走錯的,  但留下點點不完美,  才感覺真實。 臨別前,他邀請我參觀他在附近的畫展,可惜這次不是自由行,否則便跟他去了……  同行者 除了參與世青之外,我從沒嘗試與這麼多人一同旅行的滋味,三十六人說多不多,但亦不少,雖然自由度是有限制,但好處也不少。例如不用為所有大小事情著緊,不需每天盤算著要走的路,若忘記了帶日用品也總有貼心的朋友提供,互相照應。然而,最重要的還是跟大伙兒的交流。有次,我負責當天彌撒讀經,到了晚上,一位團友竟感謝我敲響了她的心,原來當我讀到天主叫「亞巴郎! 亞巴郎!」時,聲音迴盪拱形大殿,她頓時意識到,當我們面對天主的呼喚時,一定要回應「我在這裡」,別無選擇,她的心便被觸動了。這是有同行者才會體會到的感動。 旅行時,人是最美的風景,十年後重遊故地,也許景物仍然依舊,但人已不復再,因此相比景點, 我更重視人與人的交流。 (待續) 
kjy07_20171029sb
walktogether
同行天主路
2017.10.28
懷念博物館
子女升中後,我最懷念的,是香港各間博物館。 當子女還小時,做父母的帶他們去甚麼地方玩,都有許多考慮。從子女的角度來說,希望開心地玩過痛快。做父母的,就希望玩得有意義、又安全,最好是自己不覺沉悶;而博物館,就最能滿足這四個意願。 舉例來說,帶子女去遊樂場,他們是超級開心,若打風落雨就不能去,而且老是在遊樂場玩跳碰,父母會覺得這活動既沒有學習價值,卻又沉悶。 博物館可不同。它是室內展覽,沒有受天氣因素的左右;而現今的展覽, 往往都有互動裝置,甚至有親子活動, 帶子女到訪,總有他們的快樂。有些時候,發現有自己想觀賞的展覽,便順帶子女一遊,與他們談論一二,彼此得益,一舉多得。間或子女對某些展覽題材非常熱情,如恐龍呀!玩具呀!他們反過來會請求我們帶他們去,陪行之餘,其實自己也有得益。 不過,待女兒都升中後,合家歡博物館遊突然間消失了。子女不再聽你指揮,即使展覽是他們有興趣的,同行者也不再是父母。 這轉變,固然讓我有點失落, 也反思到:究竟在親子關係裡,誰需要誰。也許子女年幼時, 他們必須依靠父母,因此顯得父母的重要性;待他們能獨立行動後,事實證明,回憶過往一家快樂日子的,相信是父母,而不是子女。 那麼,會否叫人心灰呢?我倒不會這樣想。正如今天的我們,在天主的眼中,如同在成長階段的子女,滿心覺得自己有一片天地。不過,正如 聖奧思定所言,只有尋找到天主,人的心才得到真正的安息。 我想,總有一天,子女會願意與老爹,一同回憶昔日的快樂時光。
kjy10_20171022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7.10.21
青苗天地 2017.10.22
探訪獨居長者   文鈞政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一D 你喜愛在空閒時間,幫助社區內有需要的人士嗎?你喜愛在普世歡騰的節日裡,跟隨家人探訪獨居長者嗎?在過去的端午節,我跟隨爸爸公司的義工團隊,到達紅磡家維邨探訪四名獨居長者,領悟到親情的重要。 還記得那天下午,我懷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的心情,到達第一戶獨居長者的家。我按下門鈴,兩鬢斑白的老婆婆伸出一雙仿似枯竭樹枝的雙手,打開大門讓我們進入。她憂鬱的眼神, 仿似告訴我們她辛酸的往事!  她家徒四壁,簡陋侷促。她用顫抖的聲線告訴我們,她的丈夫去世,兒女也早逝。這時我熱淚盈眶,心裡像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真不是滋味!所謂「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爸爸上前輕輕地提著老婆婆乾澀的雙手,遞上愛心甜粽,並鼓勵她勇敢地渡過難關。此時,老婆婆破涕而笑,我也放下了心頭大石。 今年是我第六年跟隨爸爸探訪獨居長者。在香港,貧富懸殊的問題極端嚴重。政府統計處公布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 去年錄得零點五三九,是香港回歸以來最嚴重,也創下四十五年來新高。所以每次探訪後,我總是百般滋味在心頭! 慕道旅途的感悟 盧植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三C 對我來說,天主教是能夠洗滌心靈、信奉的教會。自小我便有幸接觸天主教,因為我就讀的幼稚園、小學和中學都是屬於天主教教會。升讀中學後,我決意參加慕道班,跟可敬的江志釗神父學習真理、信仰和如何跟天主建立關係。 自此,每個星期參加慕道班,跟江神父學道理,便成為我的生活習慣。此外,我更在當時牧民助理劉展智老師的邀請下參加慈青,更成為慈青日的籌委。 在參與慈青籌委的過程中,我不單認識了不少新朋友,更重要的是學懂甚麼是愛──「愛是含忍的,愛是慈祥的,愛不嫉妒,不誇張,不自大」(格前十三4)。 感謝天主、聖母媽媽和江神父把我領入天主教這個大家庭,讓我擁有滿滿的愛。我非常感激江志釗神父的循循善誘,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除了江神父外,我還感謝一班跟我一起領受入門聖事的同行者, 當中有吳梓諾、呂澤庭等。我們一起跟江神父學習道理、一起吃逾越節晚餐, 更一起被江神父「打」。 雖說江神父經常以「打頭」當作我們答錯問題的懲罰,但正正因為以「打頭」的形式來懲罰我們,他所教導的道理才能刻骨銘心。我希望能夠秉持慈幼會的精神,以青年帶動青年,鼓勵他人參加慕道班。我沒有後悔參加了慕道班, 更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