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10516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5.14
慈幼會伍少梅中學 想像促使學習無界限 以科技關懷長者
「何時食藥?要食哪一種藥?」天主教慈幼會伍少梅中二生彭炫康在一次學校探訪獨居長者的活動中,留意到長者食藥時遇到分藥的困難。學校一直鼓勵學生關心長者,彭炫康便與同學周嘉銘研發了「智能分藥器」幫助長者。 周嘉銘平日也會替外公外婆分藥到小盒子中,他留意到長者要服用很多藥物,「可能每次覆診都要拿三、四種藥回家,他們覺得分藥很麻煩。」於是兩位同學運用編程、3D打印技術製作了一部智能分藥器,它能根據藥的顏色和形狀,分類到不同盒子。這作品於「SMART Community Hackathon 2 0 2 0 」比賽中榮獲「我最喜愛S T E M作品」。 分藥機分成三個部份:輸入、處理及輸出;藥丸先由漏斗跌到傳送帶上面,再經過顏色感應器,按藥丸的顏色分類,最後經由分類器,把不同顏色的藥丸,分類到盒子中,避免長者錯誤服用藥物。 創新實驗室「iLAB」期望創作產品 幫助長者 學校最近獲贊助200萬港元成立創新實驗室「iLAB」及設計課程,讓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編程及創意媒體等。彭炫康希望將來在iLAB學習到人工智能、編程等科技知識後,能用來改善分藥器,進一步回應長者需要,例如「加入語音助手,應對長者的要求,或讓長者說話來操作機器。」 「(在探訪活動中)長者看到我們都很開心。」周嘉銘留意到都市人工作忙碌,難有時間陪伴長者,使長者寂寞孤獨,所以他有一個夢想:在iLAB創作具有人面識別系統的互動機器,「可以與長者對話、聊天,不會悶。」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安老院對探訪有很多限制,彭炫康仍參加Zoom探訪活動,與長者視像會面,談談生活日常,關心長者的生活。 創造「未來學校」學習關心社會群禮 近年,伍少梅中學發展了「生態實驗室」、「鮑思高咖啡室」等設施,校長李建文指iLab與這些設施一樣是學校五年教育願景中的一環。他期望打造學校成為「未來學校」,培育學生成為21世紀的社會棟樑。 未來教育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但李校長深信隨著長者數目不斷上升,若學生懂得與長者溝通,關心他們,甚至在學習歷程中施以緩手,將來也會「懂得關心社會群體、貢獻自己造就別人。」 iLAB將於6月向學生提供體驗課程,及在新學年9月時正式啟用。iLAB也會開放予區內小學生及長者使用,實踐對未來教育的承擔,也體現出連結及服務社區的宗旨。 「這個地方有多大,就在乎學生和老師的想像有多大,這個地方最終的色彩有多少,在乎老師及社會對年輕人的支持有多少。」李校長指iLAB是學生創造未來的地方。(吳)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0509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05.07
獻主會聖母院書院 學習人工智能 AI 改善生活
大家會認為學習數學太抽象嗎?原來要研發人工智能(AI)應付日常生活問題時,首先便是要懂得一些數學原理,繼而配合電腦、物理等學科研究出與生活息息相關的AI工具。獻主會聖母院書院的學生與老師便在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下製作了「社交距離檢測儀」,善用AI原理提醒學生在疫情下注意社交距離。 近年獻主會聖母院書院推動STEM跨學科學習,而由去年5月起,該校四名參與人工智能先導計劃的學生,與老師一起探討AI能否幫助控制疫情。有學生在網上找到有關社交距離的AI資料,得悉配合鏡頭便可計算出社交距離,於是構思嘗試以AI物件辨識技術,研發出「社交距離檢測儀」教材。 研發社交距離檢測儀 與學生共同研發「社交距離檢測儀」的STEM統籌主任彭嘉煒指出, 教材運用AI物件辨識技術,將鏡頭內出現的人定位,以計算在同一地方內的人際距離。他又使用可運行人工智能模型的網上平台Colab,讓學生用來計算出社交距離。學生使用Colab時要先拍下影片作樣本,再透過這系統去指令應用人工智能。 製作過程中,學生在校園不同角落拍攝影片樣本, 如操場、走廊、小食部、學校大門外的街道等。有份製 章希子指出,研發時她學會去運用物件辨識技術,去偵測和辨識物件,亦掌握到在拍攝影片樣本時,最理想是從水平的角度拍攝,好能準確地運算出學生之間的社交距離。 彭嘉煒主任指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普及,坊間已有不少操作AI的系統幫助學生應用人工智能。 彭嘉煒期望以AI作為STEM的專題研習,可從科學科去解釋疫症下社交距離的重要;數學科去學習影像中與實際距離的比例計算,以及學習統計學;資訊科技科學習編程,以及運用工程學的數據樣本處理,藉此向學生闡明AI的功用。 善用 AI 助聾生學習 另一選修電腦科和物理科的中四生林詩瑩,在本學年成為人工智能先導計劃的一員。她在教師指導下學懂運用坊間已開發的AI應用程式,並配合AI鏡頭去辨認昆蟲和動物的種類,而不用翻查生物圖鑑,從中亦發展出對AI的興趣。 AI的出現,為的是幫助人改善生活,其中最明顯的受惠者,莫過於可提升殘障人士的生活質素。聖母院書院是一所共融學校,中一至中六也招收了聾生,有學生於上學年嘗試運用Google的Teachable Machine辨識圖像物體的功能,學習在鏡頭前輸入約10個英文字母的手語手勢,讓AI去分辨及分析出來,有份參與研發的章希子說,聾生平日須靠老師打手語教學,但校內只有少數師生懂得手語, 對於能夠參與研發手語的AI科技,喚起大眾關注聾生的學習需要,也期望將來有日因著AI改善聾人的生活。 下學年新設 STEM 課程 彭嘉煒表示,目前校內提供的人工智能學習只屬初步階段,他欣賞學生懂得從生活中覺察如何用AI去改善社會與生活的需要,希望藉學習AI的過程啟發更多學生,燃起對STEM學習的興趣。 為使STEM課程讓學生更投入學習,校方於本學年邀請科學發明學會內的20位學生參與人工智能先導計劃,協助草擬下學年中一及中二生新設STEM課程的內容:中一生學習人工智能基礎原理,中二生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人工智能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通過電腦程式來呈現人類智能的技術,讓機器具備和人類般的思考邏輯與行為模式。(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4_20210502new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1.04.30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05.02
天主教培聖中學  學生藝術作品網上展覽 (本報訊)天主教培聖中學為提升學生對藝術的興趣及加強美感學習經驗,每年均舉行「學生藝術作品展」,本年度的作品展已於早前在學校禮堂展出,當中包括選修視藝的畢業同學作品,初中同學的立體創作和音樂及綜合藝術科的作品等。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次展覽只能安排少部份學生到場參觀,為了令更多人士得以觀賞作品,作品展於3月28日利用虛擬實境作網上發布及展示,展覽選址為校園內的蝴蝶園及多用途活動室作展區。校長郭富華希望在疫情的新常態下,學習活動能多利用新科技,以能確保學生的學習果效。(教) 學生藝術作品展  bit.ly/3xH3vRd 荔景天主教中學•主保瞻禮及校慶日 (本報訊)荔景天主教中學早前舉行主保聖若瑟瞻禮及校慶日,由九龍灣聖若瑟堂麥英健神父主禮。 因應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全體師生透過網上頻道在課室或家中參與慶典。慶典中校長劉廣業表示,該校在創校初期,入讀的學生家庭主要來自勞動階層,故此學校以大聖若瑟這位木匠勞工作為主保聖人,校長又勉勵學生多學習聖人的勤懇與謙遜。 講道中,麥神父以教宗方濟各的《以父親的心》宗座牧函作分享,請學生以聖若瑟為榜樣,學習他的溫良慈愛、常懷接納他人的心去對待身邊每一個人。 當天校慶活動上,由中五學生以班際音樂短片分享「感恩」之情。音樂短片中,學生以校園軼事、生活點滴作背景,並加入不同風格的音樂、舞蹈來答謝老師及學校。副校長黃國宗感謝各班透過短片去表達對教師的愛戴。 另外,學校當日亦推廣「生命馬拉松」獎勵計劃,讓學生在教師見證下為其學習生涯再次訂下明確目標,同時也讓學生檢視上學期在靈、德、智、體、群、美上的各項表現。活動尾聲,由校方宣布上學期校外獎項。(教) 聖言中學•中六畢業生祈禱會 (本報訊)聖言中學早前舉行中六畢業祈禱會,由校監張明德神父主禮,並邀請了校長、副校長及全體中六同學參與。 張神父在分享中藉著福音,訓勉學生要成為「地上的鹽,世界的光」,關懷身邊的人,活出校訓「克明峻德」的精神。他提醒學生要活出人的價值,即使將來很多職能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但人性是不能被取代的。 禮儀結束前,校長黃志強送給每位學生一枝原子筆,提醒學生做人要有墨水,有內涵。他又鼓勵同學遇困難時向天父祈禱。 另外,聖言中學天主教同學會參加了愛德循環運動「義導空間」,青少年核心小組主辦的製作環保愛心卡義工服務。 今次服務主題是「獻上祝福,寄語共抗疫症」,活動中參加學生用紙製愛心卡,寫上關懷字句,又或繪畫表達心意,去慰問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中的長者,作品完成後經學校轉交愛德循環運動再安排義工分發。主辦者也希望學生多留意社會上需要關心的弱勢社群。(教) 德貞女子中學  教師專業發展日 (本報訊)德貞女子中學參加了「學校起動」計劃,是76所中學的其中一員,計劃主辦單位早前聯同教育大學等專家,為各成員學校舉辦網上「聯校教師專業發展日」。 活動內容聚焦於教育現場和課堂教學,以及讓老師擴闊視野和識見,讓學校教育能配合社會的急劇改變。 除了主辦單位提供的培訓活動外,該校同日亦於校內安排同工參與不同的工作坊,包括招聘面試、山徑保育與教育、照顧特殊學習需要分享、花藝體驗及和諧粉彩體驗,以充實同工於學與教,以至身心靈健康上的發展。(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01213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0.12.11
東涌天主教學校 中學部 20周年 善用地利讓學生愛大地愛人
20年前,東涌天主教學校在東涌新建成的逸東邨創校,自始「東天人」在社區內植根。「東天人」,都是學會自愛與承擔,常懷欣賞及樂於犧牲,這些特質正是該校校訓「立己愛人」的精神。多年來學校致力培育學生全人發展,也善用校園內外自然環境,安排學生普查校園內生物,從中學會愛惜大自然生態。校方現正把資料編成圖鑑,記下東涌美麗的生態環境。 「在校園內能夠見到在本港屬罕見的燕鳳蝶,實屬難得。因為在校園外一公里的東涌纜車站, 下方有一個燕鳳蝶的生態環境。」生物科主任黃應昌老師十多年前開始紀錄校舍內出現的生物:包括吹綿介殼蟲的雌雄品種;不常見的黑脈蛺蝶等。 製作校園生物圖鑑 本學年開始,學校參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舉辦的校園生物普查計劃,中學部近200學生參與,黃應昌與學生不時帶著相機或手機,在校園搜尋昆蟲,多年來他們記錄了近200種生物物種,包括近60種蝴蝶,100多種昆蟲。校園內仍藏著不少生物有待學生發現, 日後會把生物資料輯錄成圖鑑,和學生分享。 事實上,該校上學年起已在STEM科開始在校園內開展植物普查,學生以手機應用程式和圖鑑,去辨認校內植物,好了解植物的外型特徵,如何適應環境;過程中,學生也開始學習手機程式中的人工智能(AI)原理。 「楊桃樹又稱洋桃、五斂子,是酢漿草科洋桃屬的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它的種子扁平或橢圓形,外殼褐色⋯⋯」中二學生鄭艷冰上學年以校內的楊桃樹為題材,記下樹的特徵,上網了解樹的品種與特質,再去拍片作紀錄。 中二的宏灝錇在去年的STEM科以AI去認識校內的大紅花,認識花形、葉形、外表等,早前他與同學參與「Master Code編程大賽」,以人工智能解決世界糧食危機,在初中組獲得冠軍。他期望日後能真的以科技解決糧荒。 同組中三生帥婕說,以溫室農場研究糧食供應問題,其中以AI辨認蘿蔔形狀,再區別使用者屬於那一種族的人,「我們運用AI 原則,解決儲水灌溉,自動化糧食倉庫的安排。從種植、收割、儲存及銷售,制訂出完整的體系。」 負責STEM科的教師徐翠萍說,期望教導學生善用科學與科技,並引領他們去認識校內植物,繼而學會珍惜大地資源。 設多個信仰小團體  讓愛心服務傳遞開去 學校培育學生愛大地,也培育學生的信仰,學會愛近人。由學校開辦至今,中學部有不同的信仰小團體讓學生參與。 學校本學年再新設愛心服務團,活動包括安排學生到深水埗照顧長者,陪他們覆診等。中四生陳穎曈說,陪診時她會聆聽長者心事,讓長者開放心懷,義工服務讓她「明白到在服務中需要常懷大愛做小事」。 愛心服務團另一成員、中三信徒學生尹浩誠加入服務團,是要服務他人、活出信仰。他3歲起入讀東涌天主教幼稚園,之後升讀東涌天主教學校小學部。他中二時加入了學校的信仰小團體,並肯定團體活動令他更投入校園生活。 中學部校長林志江指這所教區「一條龍」學校,讓學生由幼稚園開始接受天主教教育,即使多數學生不是信徒,信仰小團體有近100人參與(聖詠團、禮儀組、心靈茶座、慕道團、愛心服務團),讓學生透過服務與學習去認識公教價值。(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