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20403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2.04.01
高主教書院推動運動應用程式 疫情下學生居家運動鍛練體魄
(本報專題)第五波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全港學生在這三月至四月份也度過一個疫情下的特別假期,學生大部份時間留在家中防疫,高主教書院透過運動應用程式鼓勵學生在疫情中居家運動,學生在應用程式體驗不同的體能運動,並按學生運動後所得分數的排行榜功能與全校學生切磋交流,校長楊世德指出,現在運動已進入AI年代,透過科技幫助學生持續運動,具趣味性的活動能提升學生對運動的興趣。 開合跳、掌上壓、深蹲、仰臥起坐和平板支撐等體能運動,要持之以恆每天完成一系列的運動並不容易,但是當運動引入了人工智能的輔助,運動已在手機下載的應用程式並登入後,使用自拍模式把鏡頭對準自己才開始做體能運動,應用程式便會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學生在鏡頭前動作,包括動作的準確度,是否達標,並計算出動作的次數、時間和頻率等數據,全面了解自己的體能狀況。 高主教書院初中學生由去年11月開始,參與由該校舊生、香港大學運動人工智能實驗室總監霍偉棟教授開發的RoboCoach應用程式,分析學生在配合應用程式下進行六項運動:深蹲、平板支撐、仰臥起坐、掌上壓、開合跳和高抬腿,學生可統計每日或每星期的運動量,校方亦會每月統計學生運動量並作出班際和級際的排名,鼓勵學生在良性競爭下多做運動。 影響家人並肩運動  「每次做RoboCoach時,家人也會在旁支持,當我力有不繼時,他們便會接力。」中三學生何卓騫表示藉著這個應用程式,成為家人在疫情下近乎唯一的家庭活動,他會每日定下要完成運動的指標,例如校方要求在一週內要完成六項運動各50下,他會訂定每天各做10下,或每天完成一項運動, 當有家人陪伴時做運動變得更輕鬆自在,同時也影響家人培養運動的習慣。  該校是上述RoboCoach應用程式參與試行的中學,校方除了參與該計劃外,過去七年來一直向中一級開展的「繩晨計劃」,即鼓勵學生每朝在上學前在校內跳繩25分鐘,現在受疫情影響,改為以電子繩進行,更推廣至全校學生參與。體育科科主任邱和友指出,「繩晨計劃」是一項推動每朝跳繩的計劃,最初有見學生的超重比率高,便為正處於發育階段的中一生推動「繩晨計劃」,培養運動習慣,提升學生體能及專注力。 楊世德校長表示,推動電子繩緣於兩年前疫情開始時,有從事家居運動器材的舊生為校方提供專屬該校的電子繩應用程式,學校購入八百多條電子繩並向全校師生派發,師生下載相關應用程式便可以在使用電子繩時自動計算跳繩次數及運動時間,程式設置的排行榜可作為跳繩運動的挑戰。 藉著運動應用程式認識競爭對手  中一生郭哲宏只享受了四個月的校園生活後,現在又因疫情需要在家學習,剛在三月初,學校開始特別假期,校方舉辦電子繩比賽,要求學生在一個月內完成8,000下跳繩才能達標,郭哲宏在半個月時間便以823分鐘已跳出12萬下,排名第二。 郭哲宏說,不論是參與RoboCoach或電子繩,也可以透過應用程式看到其他同學的排名,「當見到別人的分數比我高,便驅使我更有動力努力追趕。」他為了爭取更高排名,每天也會恆常跳繩及進行體能運動,「良性競爭下也可以追求健康的身體,也因此認識不同的競爭對手。」 何卓騫本身是羽毛球隊成員,疫情下所有訓練及比賽也暫停,平日運動量大的他霎時在這兩年甚少運動,令他增加了體重,現在藉著電子運動程式做運動,有助燃燒脂肪。 楊校長指出,運動應用程式可推動學生運動,配合人工智能更可以幫助學生在家中也能以正確姿勢完成體能訓練,減低因姿勢不良而受傷,即使疫情下長時間在家,也可以進行全身肌肉的訓練。「現在運動不再局限於場地與空間,學生可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提升自主學習,也訓練不放棄與堅持的態度。」(高)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5_20211205_s
400400中學動態
中學動態
2021.12.03
喜樂中學 動態 2021.12.05
嘉諾撒培德書院•宗教活動 (本報訊)嘉諾撒培德書院於11月12日邀請慶禮院製作室團隊,到校與中四學生進行信仰分享及DIY工作坊。 慶禮院製作室創辦人李守政以個人的信仰歷程為核心,分享天主在其生命不同階段的召叫,藉此讓學生明白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天賦才能,以及從上主而來的不同召叫,學習欣賞自身的優點和接納個人的限制。縱然學生此刻可能還未找到人生方向,但講者鼓勵學生應繼續前行,勇敢嘗試,無需與人比較,始終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精采人生。隨後慶禮院負責人陳蝶兒教授學生製作娃娃吊飾「阿才」,學生都十分投入。 李守政表示,他樂於與青年人分享信仰,在這信望愛三德充滿考驗的年代,冀望能將希望及喜樂的種子,帶到每一個黑暗的地方,為天主的大愛作見證。(教)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薈藝博文升中資訊日 (本報訊)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早前舉行「薈藝博文升中資訊日2021」,區內多間小學的學生、家長及社會人士參加。開幕禮由校監李劍華及校長歐陽麗琼致歡迎辭。他們陪同主禮嘉賓主持啟動禮後,便是由六位中三級STEAM TEAM學生編程設計的無人機匯演。 當天節目豐富,包括才藝表演、校園透視、導賞團元朗區小學籃球技巧競技賽、STEAM工作坊、升中模擬面試,以及校園特色活動體驗等。參加者在STEAM工作坊製作加農炮發射台及學習操作Tello Talent無人機;又在面試技巧講座後,參與模擬面試。 此外,星級家長講座邀請了資深廣播人麥潤壽主講,他指出父母要與子女溝通,保持良好關係;減輕子女壓力;並要「放手」,信任子女,給予他們犯錯的機會和空間,以陪伴取代權威式教訓,與子女並肩同行。歐陽校長在活動中提供選校錦囊時說,要重視子女特質,亦要了解不同學校的特色。(教) 天主教鳴遠中學•STEM WEEK (本報訊)天主教鳴遠中學早前舉辦「STEM WEEK」,讓初中學生在一週內體驗不同的STEM項目,當中包括「3D設計與機械臂」、「人工智能App的設計」、「無人機組裝與編程」、「電動車體驗」、「浸入式仿真環境體驗」、「LED遊戲設計」和「鐳射雕刻設計」。 在活動中,學校秉持著「全犧牲、真愛人、常喜樂」的辦學精神,邀請區內小學教師或家長在特定時段,攜同子女到校參與工作坊。校長袁玉蘭希望透過STEM WEEK不同攤位活動,啟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其日後可作深入研究。學校亦期待舉辦更多多元化學習活動,以促進全人教育為目標,協助校內莘莘學子開拓視野、擁抱未來。(教) 陳瑞祺(喇沙)書院•生命教育課程 (本報訊)陳瑞祺(喇沙)書院26位中四學生與喇沙會修士、宗教科教師和牧民助理,於11月9日到訪位於香港跑馬地的天主教聖彌額爾墳場。是次活動是該校中四生命教育課程的一部份,藉著這次到訪,讓學生反思生命的意義。 當天,三位墳場義工接待員與學生分享墳場的歷史、一些名人故事和他們的個人經歷。之後,學生在喇沙會的墓園獻上花束,感謝為喇沙會奉獻一生的眾位修士。活動完結前,柯仲庚修士(Michael Cua)帶領參加者以祈禱作結。(教)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0_20211205_s
400 400 喜愛小學動態
小學動態
2021.12.03
喜樂幼小 動態 2021.12.05
聖安當小學•智能學習室開幕暨祝福禮 (本報訊)聖安當小學於11月5日邀請聖雅各伯堂主任司鐸范錦棠神父,主持STR3EAM智能學習室開幕暨祝福禮。 在祝福禮中,范神父勉勵學生要感謝天主賜與人類智慧發展資訊科技,同時提醒要好好善用科學與科技,管理大地。神父分享後,參禮的學生分別為學校的發展、教職員及學生祈禱。 祝福禮結束後,范神父及校監李笑容修女主持開幕禮,再由學生代表向嘉賓介紹學習室的四大區域︰光聲電研究所、未來能源探索區、智能生活開發院及生活機械應用館。 該校近年積極發展ST EM教育,更強化成校本的STR3EAM課程,讓學生綜合和應用知識,解決生活難題。「R3」即Religious、Reading、Research。學校並設立「STR3EAM智能學習室」,讓學生學習人工智能產品的操作,培育在未來世界所需要的資訊科技能力、解難能力和創意思維能力。(喜)  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教師靈修聚會 (本報訊)香港仔聖伯多祿天主教小學於11月17日舉行教師靈修聚會,邀請教師自由參與,20位參加者中亦有非公教老師。學校期望教師能在一個共融的氛圍中認識天主,共沐主恩。 靈修活動由聖伯多祿堂主任司鐸梅杰神父主持,主題定為「愛的命令」。梅神父與教師分享了《若望一書》第3章第11至24節的聖經內容。 靈修聚會由小組討論「為何要在生活中實踐『愛』?」開始,然後由梅神父為教師解說為何及如何去「愛」人,和如何突顯「自己是一個基督徒」的身份。聚會中,教師分享個人生活體會,並積極回應神父的提問。(少)  仁德天主教小學•親子石膏聖家像工作坊 (本報訊)仁德天主教小學本年度聚焦培育學生「家庭」的核心價值,所以於11月13日舉辦「親子石膏聖家像工作坊」,邀請教區勞工牧民中心的「喜歡祢 ·展新業」團隊到校主持。該團隊由一群輕度智力障礙的青年和義工組成,他們以製作石膏聖像來福傳。 工作坊共有20位學生與家長參與,義工向參加者介紹聖家,帶領他們製作石膏聖家像,為聖家像上色。活動中更進行親子遊戲,希望讓學生與父母有更多互動,同時在聖家身上學習到以天主的愛為家庭的中心。 最後,參加者手握親手製作的聖家像祈禱,祈求天主的愛充滿每一個家庭。(樂)  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II 區•中小交流活動 (本報訊)香港天主教教區學校聯會(小學III 區)於11月1日假天主教伍華中學禮堂舉辦交流活動,共有九所教區中學、四所修會中學及十一所教區小學參與。 小學III區主席盧淑儀校長在歡迎辭中感謝天主教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龔廣培、主教代表助理陳順清助理,及各參與者對活動的支持。隨後,中學校長和教師講解學校特色及最新發展,讓參加者對課程、成長支援及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的收生準則有進一步的認識。  龔廣培在總結中感恩活動為中小學提供交流平台,共同為「一條龍」的信仰培育而努力。面對黃大仙區學生人數的跌幅相對較大,他勉勵學校化危為機,在規劃學校未來發展時,可因應學校資源及學生發展需要作出部署。 出席的小學同工認同活動有助促進中小學的協作及聯繫,並有助掌握在福傳工作的共同使命,對幫助六年級學生及家長升中選校有裨益。(年)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  
kjy16_20211107_s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1.11.05
「一人一甲蟲」 飼養計劃 正向教育: 體現生命的轉化
「順順的體重增加了,體形也較上星期大了一點,生長速度看來正常; 至於小聰也精靈活潑⋯⋯」同學們小心翼翼地記下自己的「小寶寶」成長紀錄,觀察生命變化——這兒並不是醫院產房,同學的小寶寶,其實是獨角仙(甲蟲):明愛聖若瑟中學今年於中一年級推行「一人一甲蟲」飼養計劃,學生在老師協助下養育甲蟲,定期更換甲蟲箱內的泥土,觀察牠從產卵到孵化成為幼蟲後再慢慢成長,記錄當中的轉變,從中領悟出生命的轉化,明白生命的意義,及天主的一切美好創造。 記錄甲蟲成長過程  培養責任感和同理心 最先提出甲蟲飼養的洪仲焜老師表示,飼養甲蟲的概念參考自外國學校設立昆蟲角落, 讓學生認識昆蟲的真實面貌及起居生活之餘, 透過飼養甲蟲,體驗小生命由出生到成長的過程。洪老師解釋,飼養昆蟲較栽種植物更勝一籌,因為牠可以與飼養人互動,發揮更大影響力。甲蟲由蟲卵到成為甲蟲的壽命只有半年至一年,與學期時間相約。每位中一同學需要負責照顧一隻甲蟲。洪老師要求同學詳細記錄甲蟲在成長過程的變化,包括體重、長度和外觀形態,同學們學習昆蟲和自然科學知識之餘, 更肩負起照顧和孕育幼蟲的責任,從而養成責任感和同理心,並訓練耐性和專注力。 科學與宗教跨學科合作 學生在照料甲蟲的過程中,猶如牠的父母,從中領悟小生命背後的愛。事實上,這種體驗式學習,將科學領域推展至倫理宗教層面,倫理與宗教科科主任林天賀老師直言,科學與宗教跨學科合作是一項新嘗試,初中的倫理和宗教課程,一般教授天主創造天地萬物, 賦予受造物生命及一切美好東西,有關死亡的課題留待高年級才教授。林老師過往在煉靈月,曾經帶學生參觀墳場,藉此體會人的一生 和終結,學生的反應非常正面,許多同學從此對「死亡」有所改觀,不再忌諱, 亦明白要好好活出一生。這次跨學科合作,科學與生物科及倫理與宗教科特別設計了《甲蟲飼養計劃》小冊子,當中寫有聖經金句,讓學生填寫甲蟲成長的資料時,可以閱讀和思考。林老師亦將學校的早禱內容配合生命教育課題,強調人類與大自然保持和諧,互相尊重。 學生對飼養計劃反應正面 就讀中四的張子昕和江芷曦因為對昆蟲感興趣,因此參加了自願飼養計劃:張同學坦言初次看見毛毛蟲蠕動感到害怕,慢慢習慣後, 看見毛蟲由蛹化成甲蟲,驚訝生命的偉大。江同學將自己的甲蟲名為「順順」,因為在汕尾自己家鄉,順順解作「幸福的人」,希望牠能夠順利成長。她表示,這是首次飼養動物: 「好像變成為了媽媽,責任很大。假如牠有一天死去,當然會感到傷心。」江同學補充,雖然甲蟲的生命很短暫,但牠們努力掙扎求存, 完成交配和繁殖的任務,延續生命,她覺得這種學習經驗很寶貴,將會銘記於心。另一位參與飼養計劃的中一學生劉俊轅表示,擁有飼養蜥蜴、蛇和雀鳥經驗,所以不害怕甲蟲,父母亦知道學校推行有關計劃並表示支持。 結合AI人工智能 勇奪獎項 科學科及生物科科主任李偉賢老師表示, 今年學校嘗試將AI人工智能放入「一人一甲蟲」飼養計劃:透過人工智能的程式和系統,協助分析甲蟲的品種和成長過程,從而能夠更準確地預測甲蟲的繁殖和成長,收集相關數據後, 得出甲蟲的成長圖表,藉此知道牠在生命不同階段的外貌特徵,並預測其存活機會率。這項試驗更燃起學生對研究昆蟲的興趣,他們參加了香港大學主辦的「昆蟲酒店」設計比賽,利用可循環再用的環保材料,包括樹枝、松果、蕉葉、紙製雞蛋格堆砌成「昆蟲酒店」,吸引獨居蜂(例如黃蜂、竹蜂)前來產出蜂蜜,傳播花粉,榮獲「最佳友善生態大獎」。 明愛聖若瑟中學提倡的 「一人一甲蟲」飼養計劃,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悟出生命的愛、意義和獨特性,欣賞天主創造萬物的真善美,持守學校「忠誠勤樸、敬主愛人」的訓勉,幫助學生建立正向的人生觀。 (慈)     捐款支持公教報  http://kkp.org.hk/do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