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b-20131201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2.01
有靈魂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 生本教育
「每個孩子的生命都不平凡」,培育孩子「自己的事, 自己承擔」更屬必要。出生就沒有手和腳的力克. 胡哲(Nick Vujicic),從死蔭幽谷走出的故事,觸動世界!他中學時已是個有強烈使命感的學生會會長,現在遊走各國,撫慰人靈,是一個孩子的父親。孩子品性和心靈的培養是何其重要啊 !在現實上,卻往往被忽視。 香港教育學院鄭燕祥教授在一個教育會議開幕禮上說:「現今教育往往只著重知識與技術培育,認為這便是卓越的表現,卻忘記了培養學生心性和生命的重要性,於是淪為一個失去靈魂的系統。」(2013.10.25) 「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可結合有靈性的培育嗎?生本教育模式,可以。 生本教育以生命為本,看到孩子是天生的學習者,具有與生俱來的語言、思維、創造的潛能,天賦無限,需要的是能自由自主的學習空間。教師是生命的牧者,而非「縴夫」。 教師須由教轉化為學,把教學內容知識轉化為知識的「靈魂和線索」, 給學生創造最大的空間,引導學生以個人、小組和班級多元方式自主學習。鼓勵先學,以學生根底定出教學重點,少教多學,直至不教而教。 生本視課堂為人的發展園地,強調情感和悟感的發展,因為生命意義的積累,是在感悟中形成。感悟到意義,孩子自然會把「要我學」轉為「我要學」。能自學,愛閱讀,好寫作,事就成了。 美好學習生活是德育基礎。當孩子在課堂成為主人,在個人、小組和班級自主學習過程中,所產生大量的互相尊重和肯定、彼此學習、互相豐富等結果,蘊含著無形的真善美, 即可大幅度潛入學生的心靈,產生最大的德育作用。一如知時節的好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生本教育為學生好學而設計,華南師範大學郭思樂教授以這種理念和方式,在國內、香港、澳門等地200多所中小學、職業中學、幼稚園進行實驗十三載,成效顯著。天主教南華中學也是一間可作生本交流的學校。它的成功,在全面依靠學生,讓學習有生命、有靈性。 雞蛋,我們見由外破殼取出的,是食物;能自內破殼而出的,是生命。我們期望教育出的下一代是甚麼呢?  
kjy13a-20131201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12.01
古詩〈庭中有奇樹〉賞析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馨香盈懷袖, 路遠莫致之。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庭中有奇樹〉) 〈古詩十九首〉歷來都是中學中國語文課程的選文,相信中學同學對〈庭中有奇樹〉一詩,不致陌生。〈古詩十九首〉最早見於蕭統的《昭明文選》,作者不確定,大概不止一人,寫作年份,一般認為在東漢末年。〈古詩十九首〉題材多樣化,而相思離別的歌詠,佔了很大的比重,〈庭中有奇樹〉屬於這一類。現嘗試略加分析。 這詩開頭兩句「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寫庭院裡有一棵「奇」樹, 奇是奇特,與別不同的意思,可以理解為一棵罕有的、特別美麗的樹。樹上開滿了花,樹奇可以想像,樹上的花,自然也是美豔不凡了。 第三、四句「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寫詩中的主角見到樹奇花美,於是攀爬上樹,他要摘那罕有的花,送給他日思夜想的人。把最好的東西,送給最深愛的人,是人之常情。記得樂府詩〈有所思〉開頭幾句:「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玳瑁簪,用玉紹繚之。」送給對方鑲以珠玉的玳瑁簪,也是用珍貴之物,來表示愛之深切。 這詩的頭四句,可以說,作者巧妙地用樹之「奇」,暗示花之「珍異」, 摘珍異之花來送人, 表示情之「深厚」。真可謂一字千金。如果首句改為「庭中有綠樹」,則趣味索然,完全起不到這樣的作用。 第五、六句「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寫那人珍之重之地把花藏在身上,芬香四溢,但同時亦察覺到,路途遙遠,根本沒有可能送到對方手上。其實,不可能送出,難道在摘花之時,那人會不知道嗎?相信是應該知道的,但知道仍去做,只能說那是非理性的行為,用現在的術語來說是「癡」,而這行為正好反映那人沉溺於深沉的思念之中,舉止行徑,不由自己控制。或許, 明知無效,但做了,說不定,心靈多少可以得到一些慰藉,這與古時的遊子「望遠可以當歸」相類似罷。 最後兩句「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那人省悟到送區區的一朵花,是不足以表達他的情意,有這樣的念頭, 只不過由於離別也太久了。 詩歌所以感人在於其中的情,這詩有深情,表達恰當、巧妙,不枉千古傳誦。  
kjy01_20131124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1.24
主愛內 樂滿盈 天主教幼稚園基督小幼苗
 「青青小幼苗,天父愛護照料……」 十一月九日,聖母無玷聖心幼稚園隊員們愉快地頌唱團歌的歌聲中,該校的基督小幼苗承諾禮圓滿結束。十月中開始,各團員學校陸續分組舉行以「信主常喜樂」為主題的基督小幼苗承諾禮,一系列的承諾禮活動都在這天正式完成。 (本報專題)當日承諾禮假聖歐爾發堂舉行,由該堂主任司鐸簡立和神父主持,近五百人出席參與。二百一十名就讀高班的小幼苗在耶穌大哥哥面前,承諾作天主的見證人,與人分享喜樂。承諾禮後,該校於校舍進行親子活動。盧先生和李太太這天分別特意來參加承諾禮,支持女兒盧軼賢和李泳鏇。 常喜樂 愛服務 軼賢及泳鏇於承諾禮中,與其他隊員代表一同圍繞祭台,宣讀承諾及詠唱團歌。盧先生是聖本篤堂教友,女兒軼賢亦已領洗,「雖然平日女兒會參加主日學,但希望透過基督小幼苗活動,讓她更認識天主, 用行動傳揚天主的愛。」軼賢表示之前一直期待承諾禮,而當天最深刻的是配以動作,詠唱團歌,「因為和很多小朋友在一起,所以今天很開心。」她認為自己也有做個好隊員的能力,「我會熱心服務, 在家裡也會幫忙照顧弟弟。」 至於李太,她雖不是教友,亦期待女兒在基督小幼苗活動中學會愛,「我相信參加基督小幼苗能讓泳鏇得到心靈培育,認識教會和天主教信仰,學會去愛身邊的人。」她表示女兒參加第一次活動後非常開心,「她拿著自己的念珠,告訴我怎樣念《玫瑰經》。」泳鏇補充道, 「我的綠色念珠放在粉紅色的小袋子內」,她接著道, 「今天很開心,特別記得的是表演團歌的舞步。」 以信德 育幼苗 該校今年加入基督小幼苗,該校團長關兆求校長( 見小圖)表示,「昔日學校也有參與一些制服團體,但期望學生透過參加基督小幼苗,在團體生活中培育他們的信仰和感恩的心,並在服務中將信仰帶給別人。」該校基督小幼苗分為二十隊,小隊以不同聖人命名,「希望幼兒認識和學習聖人的行實,並在生活中實踐」,關校長補充。 基督小幼苗2013至2015年執行委員會主席黃書碧團長(見小圖)展望,幼兒在基督小幼苗的活動中親近耶穌,實踐愛與服務的精神。「願我們在小幼苗心中,播下良善、喜樂、感恩、寬恕和仁愛的種子」,現任天主教彩霞邨潔心幼稚園校長的黃團長補充,「期望基督小幼苗銜接天主教小學的基督小先鋒,讓兩者在跟隨基督的路上同行」,她亦希望將來邀請更多修會幼稚園參加基督小幼苗。(澄)               
kjy12b-20131124
icon68
濃情走過30年.學校教育系列
2013.11.24
心靈教育
   近十多年來,本港中小學教育都在進行著教學、課程和制度的改革,加上縮班殺校政策的推行,各校或為求存,或為可擇優而教,都著重升中,或公開試的成績,教師校長難免疲於奔命、心靈枯竭。家長則因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不少都在「揠苗助長」,為求子女可入讀名校。去年香港有 55 宗十九歲以下青少年自殺個案,今年至八月已有 47 宗,其中 5 宗是十歲以下兒童。心靈培育是多麼迫切啊!  專上教育又怎樣?「大學重視排名,而忽略培育年輕人靈魂的使命。如果趨勢持續,學生只會變成謀利的個人,而不是有悲天憫人心腸的負責任公民。」這是香港中文大學沈祖堯校長的就職感言(2011年)。 心靈教育,無疑是刻不容緩。我曾服務的天主教南華中學,五年前參加了中文大學「寓靈修於教學」計劃。計劃首要在教師提升自身的靈性素養,促進教學的自如,透過現有的課程和活動,落實學生身心靈發展。靈性發展,往往艱巨而美妙,看:  ⋯⋯責任心?我根本就不知道是甚麼;⋯⋯ 我也從不反省⋯⋯!在升中五的暑假,⋯⋯我參加了「心靈教育營」。在營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彼此的分享。當中我們有哭有笑。哭,不是因為受到甚麼刺激,而是通過真切反省,令我們明白自己的不足與對人的虧欠;笑,是因為我們終於在人生中找到一些突破與目標。⋯⋯暑假後,⋯⋯我比以前懂甚麼是責任心,老師亦更放心交託不同的職務給我。我逐漸變得成熟,對每一件事都會認真負責⋯⋯心靈教育⋯⋯帶給我改變。(中六,何俊頴,2012-13學年)  ⋯⋯回想小學時的自己,與今天的自己真的有很大分別。小學五年級時的那一幕,到如今還歷歷在目。當時我在課堂與老師發生爭執,想也沒想就一拳直飛過去,換來⋯⋯到了中學,我所犯的錯⋯⋯到犯罪的階段。本來只是夜歸家,變到不歸家,再去到與社會公認的壞人(即黑社會)為伍,吸煙酗酒⋯⋯  中三那年,宗教組老師們叫我參與慕道班。在耳濡目染下,我可以與那些人脫離關係,我就更覺得天主在幫助我,我更加珍惜這個機會⋯⋯,我重新開始讀書,雖然遲了點,但我向我的新目標出發,相信天主也會幫助我。(中四, 梁頌汶,2013-2014學年)  (編按:上述心聲,經兩位具名的學生同意,由天主教南華中學老師提供,筆者節錄。)  心靈深處自有上主的印記,真切反省,會帶來希望,並可與主相遇。「心裡潔淨的人是有福的,因為他們要看見天主。」(瑪竇福音5:8)家長們又會怎樣看待心靈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