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8_20131013
icon47
創作天地
2013.10.13
2013.10.13 文章
第一次下廚 暑假某一天,外婆因要到診所看病,她把我獨留在家裡。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外婆還未回家。我心想:難道她發生了意外?外婆為甚麼還沒有回來? 於是,我打電話給外婆。原來她遇上了堵車。外婆吩咐我:如果我感到餓,便吃些餅乾。沒多久,我開始覺得肚子餓了,可是家裡沒有餅乾,只有幾包方便麪。我只好嘗試下廚煮方便麪。 我一邊看包裝袋的說明,一邊依著步驟來做。幸好,這時舅舅剛下班回來。他在旁指導我。最後,我也能煮出一碗麪來,這可說是我吃過最好吃的一碗麪呢! 經過這次,我感受到下廚的苦與樂。苦,是下廚時流下來的汗水;樂,是吃到自己用汗水煮出來的食物,那是倍感美味的。 何卓謙 彩雲聖若瑟小學 六B 夢 —— 五十年後的世界 如果沒有魚就好了, 我就不用想盡法子把牠 遠離我的嘴巴。 如果沒有雞就好了, 我就不用東想西想把牠 遠離我的嘴巴。 如果沒有樹就好了, 我就不用把它的副產品——紙張 填得一字不漏。 啊!這是哪兒呀? 天空黑沉沉的, 連一個人也沒有看見。 這是五十年後的世界嗎? 魚兒說: 「我的同伴不是給你們毒死, 就是給你們吃掉。 我已經是最後一尾了!」 雞說: 「我的家人要麼給你們毒死, 要麼給你們吃掉。 我和弟弟都是最後一對了!」 老松樹說: 「我的兒孫要麼給酸雨害死, 要麼給你們砍掉。 連我也不放過。」 它們才剛說完, 就有人圍著牠們。 牠們的血、葉子 遍布四周。 啊!原來是夢。 我以後一定要珍惜食物, 不要浪費掉! 張泳茵 荔枝角天主教小學 六E 快樂的暑假 每個星期天,爸爸和媽媽帶我去游泳池習泳,令我的泳術有進步。 每週,爸媽要我在圖書館,借一些適合我程度的課外書回家閱讀。 此外,我們會到姑姐的家裡跟表姐、表弟和表妹一起玩耍,玩得很開心。姑姐帶我去看電影、吃甜品和到兒童遊樂場玩耍。 這個暑假我玩得開心極了。我希望明年,爸媽能帶我去法國的迪士尼樂園玩。 黃顯通 聖愛德華天主教小學 二A 我的好朋友 我的好朋友是蔡爾程。她今年七歲,她有大大的眼睛,扁扁的鼻子,小小的嘴巴,樣子十分可愛。 爾程是一個勤學的孩子。有一次,老師問我們昨天學過甚麼,所有同學都忘記了。這時,爾程勇敢地舉手,說:「老師,我們昨天學了量詞,如:一枚郵票、一顆星星⋯⋯」大家聽了,都報以熱烈的掌聲。 我要以爾程作榜樣,學習她專心地上課,努力溫習,做個成績優異的學生。 陳采萊 聖士提反女子中學附屬小學 三甲 難忘的中秋節 「鈴鈴!」一道清脆的聲音吵醒了我,今天清爽的秋風吹來,真舒服啊!我心想:今天一定很高興! 回到班裡,很多同學都在計劃今天去那兒慶祝中秋節,因為今天是中秋節。我的班主任送給每個同學一個紙燈籠,不過因為要有蠟燭才可點亮,所以我打算放在家中做裝飾。 「叮噹叮噹!」放學鐘聲響了!我可以回家了。回家後,第一件事是把所有功課拿出來,做呀做,做到六時多,我吃過晚餐後,就去石硤尾公園玩耍。 我們又唱又玩又笑,直到十一時多就回家了。今天,我過了一個難忘的中秋節。 鍾慧婷 白田天主教小學 六B 難忘的中秋節 今年的中秋節,我和親人到了一間中式酒樓吃晚飯。晚飯後,我和朋友到家附近的公園玩耍。 在公園,我們玩捉迷藏、燈籠和熒光棒。最特別的,是小姨送給我的「發光蜻蜓」玩具。我用力拉著蜻蜓上的橡皮圈向天空發射,蜻蜓便飛上高空,發出美麗的閃光。公園裡的人好奇地看著我的「發光蜻蜓」,我便和他們分享。 這是我最難忘的中秋節。因為我第一次玩「發光蜻蜓」,還有, 我和很多新朋友一起慶祝中秋節,我覺得很開心呢!希望明年的中秋節,也像今年一樣開心! 鄭浚良 番禺會所華仁小學 三B1  
kjy10_20131013
icon19
青苗天地
2013.10.13
2013.10.13 文章
為甚麼中學生會沉迷智能手機﹖ 呂祈欣 明愛元朗陳震夏中學 二B  近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經常使用上網看書或玩遊戲,又或者外出時,利用手機與其他人聯繫。不過,現今香港不少與青少年沉迷手機或電腦遊戲的新聞,甚至因此出現家庭衝突。這種情況連很多父母也沒有辦法。究竟有甚麼吸引著他們﹖ 首先,現今學生使用智能手機打電話、發短信,基本上已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他們不想打電話或發短信,彷彿就與其他同學缺少一個對話的機會,而且他們又可以透過智能手機建立及參與不同的群組,與自己同學或朋友一起聊天,不像以往只可透過學校或家中電腦對話,因此吸引不少中學生使用。 此外,學生沉迷手機上網,由於在網絡的世界裡,學生可以沒有任何的束縛,他們可以在網絡上尋找自己的愛情或朋友,他們會在另一個世界(網絡世界)尋找現實生活無法找到的快樂。 另一方面,智能手機功能的發展也是令學生沉迷的原因。隨著科技發達,網絡遊戲已經不是只可以在電腦玩,現今的智能手機可以下載很多網絡遊戲。以前的學生都是在網吧或家中電腦來玩遊戲。可是,現在的情況與以往不同,學生可以透過智能手機,隨時隨地玩網絡遊戲,他們亦容易在網絡遊戲中,尋找現實中失落的自信,逃避在家庭、學業或人際關係中的困難,這導致他們難以將現實與網絡分開。 另外,對女同學來說,不少女同學也會沉迷網絡小說,或許對於很多對現實生活感到厭倦,期望在幻想世界追求自己生活的人來說,網絡小說是他們的精神寄托或食糧。 最後,我認為學生沉迷智能手機的主要原因在於現實生活的壓力,他們的壓力因為無處發泄,利用手機上的網絡世界進行發泄,成為了他們的精神寄托。而且他們亦想從網絡認識一些陌生人,因為他們認為可以向外人訴苦、聊天,找一些自己不認識的人發泄,又不用怕其他人知道。所以,我認為精神上的不滿是學生沉迷的主要原因。 山頂下的香港 謝朗懷 香港鄧鏡波書院 二乙  乘坐纜車前往山頂,既能欣賞沿途美景,又能親身一試這古老的交通工具,我當然不會再作他選。 在山頂,置身在凌霄閣之上,我感覺到陣陣涼風吹到臉上,真是沁人心脾。山下一座座的高樓大廈拔地而起,最高興的是小孩。他們在觀景台上歡快地跑著,嚷著要用觀光望遠鏡。而我,就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山下那蜿蜒的流線般緞帶上,一個個「小不點」魚貫而行。遠處碧藍的大海上,一個個大個子喘著粗氣,「鳴鳴」叫著穿梭不停。可別小看它們,它們是遠渡重洋而來。放眼遠眺一座鐘樓屹立在對面,像一個士兵站在崗位上。 很快,艷陽變成了夕陽。山下的「小不點」變成了一隻隻螢火蟲,在一條條金線上蠕蠕前行。天上還不時有「流星」飛過……真漂亮啊。這就是世界三大夜景之一 —— 香港夜景。    
kjy01_20131006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10.06
傳承方濟精神 尊重萬物 聖文德天小 有機耕種
蘿蔔、番薯、西瓜、生菜、粟米、皇帝菜、辣椒……各式各樣的蔬果並非來自超級市場,而是出產自方濟會屬校聖文德天主教小學的有機園圃。該校的一群小農夫為農作物澆水施肥,付出汗水和勞力。收成以外,他們也與大自然建立了手足情誼,收穫滿滿。   (本報專題)到校與五位已擔任小農夫一年的小六同學訪談,他們熱烈分享耕種過程中的感受和體會。「看著蔬菜一天一天生長,我十分高興」,王諾霖形容,「我覺得自己像個小老師, 看著植物像學生般成長。」 珍惜天主創造 「我們用魚肥、花生灰、牛骨粉等有機肥料為農作物施肥,起初覺得它們很不討好,但其實它們比化學肥料健康,也不會破壞地球生態」,諾霖續道。「聖方濟認為大自然是我們的兄弟姐妹,而地球也是天主的創造,我們應該好好珍惜她。」 吳卓琪與諾霖十分要好,她認為擔任小農夫得到很大成功感,「吃自己種的菜感覺特別甜, 加上可以把收成帶回家,與家人分享,非常開心!」卓琪補充,「其中一次,媽媽用了我種的蘿蔔煲湯,我認為特別好喝。」 耕種的過程亦給同學們留下不少難忘回憶,羅梓琪表示在園圃見到蚯蚓時,本想消滅它, 「但導師阻止了我們,並告訴我們蚯蚓能翻鬆泥土,有利植物生長。」她笑道以後也沒有消滅蚯蚓的想法。朱銘權亦難忘一次下雨天的經驗,「雖然那天下雨,但我還是跑到園圃去澆水,幸好植物沒有因此枯萎。」他認為所有收成都是小農夫的心血,「我們流了不少汗水,從中也有不少得著。」 行動感染他人 結合耕種的經驗和對聖方濟生平的認識,林朗傑別有一番體會。「因為天主的緣故,方濟願意放棄財產,度清貧的生活。我相信我也可以作出改變,過環保的生活,並以行動感染身邊的人,就像方濟感染了佳蘭。」 該校張偉菁校長表示,學校乃方濟會屬校,希望學校能實踐方濟精神,故於十三年前已開始在校內推動環保,讓學生從體驗中學習,並積極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與環保相關的活動。「有機耕種外,學校亦設堆肥機、微風發電機、太陽能板等設備。」校方更期望透過學生與家人分享收成,傳揚環保意識。「希望由學生開始,影響家庭、影響社會」, 張校長表示。(澄)       校監夏志誠神父  談方濟與環保 天主是造物主,出於愛,祂創造萬物。方濟也是這樣相信,但他亦強調我們和其他受造物有同一的父親,不論是人、動物、植物抑或是石頭,彼此也是兄弟姊妹。我們能以「微末心, 手足情」來表達方濟的環保精神。「微末心」代表謙卑,這份謙卑來自深刻的信仰體會,因而明瞭天主是大父,祂創造一切;這份信仰連結我們和萬物間的「手足情」。 環保意識應來自這個心、這份情,背後有信仰深度,而非只流於節儉和實用主義。水、大地、環境等都是天主的禮物,我們應與萬物有情,這樣才能真正的尊重萬物,尊重它們原來被創造時所有的尊嚴;它們本來的價值不只是「被利用」。正如方濟在《造物讚》中稱水為「水姊妹」,水也是我們的家人。我們當然要喝水,我們並非不能運用這些資源,但喝水時我們能不能懷有感恩的心?我們又有沒有珍惜她?  在校內推行有機耕種也是根據方濟的生態觀,希望培育同學對天主謙卑,對萬物的手足情。有機農作物當然健康,但有機耕種也是對大地的尊重,因為化學品會破壞泥土,使大地不能持續發展,破壞天主創造的面貌。我們期望同學看見土地的持續發展,明白這是天主所願意的。        
kjy01_2013092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9.29
南華中學 薛梓晴 中文故事創作比賽奪冠
(本報專訪)翻開舊日記本,梓晴找到一篇未完成的日記,內容是她在內地生活的片段。梓晴在廣州長大,小時候在廣州鄉郊的故鄉隨奶奶生活,小學時她搬到市區居住,去年和父母來港定居。她於中文故事創作比賽的參賽作品,紀錄自己適應過程中的感受,延續了這篇未完成的日記。 成長路上 情繫繁星 星星是梓晴的童年回憶。「小時候和奶奶住在平房裡, 那裡沒有高樓,可以躺在屋前的大草地看星」,她回想兒時的無憂無慮,「總覺得家鄉的星星特別親切,那片星空跟梵高畫的《星夜》一樣美麗。」她形容小鄉鎮有種純樸的味道,「我們在秋天放風箏,那裡還有很多蝴蝶和小昆蟲。」 父母在城市工作,因此梓晴小四時搬到市區;去年更舉家遷至香港生活。來到香港這個大城市,高樓大廈多,燈更多,於是星星的光芒被比下去。「香港好像不需要星星,人們也沒有停下來看星星的時間, 他們似乎不會停下腳步去看沿途風光。」 「剛來到香港時,學校已經開課了,好不容易才找到學位。」初來到香港,梓晴感到孤單, 還要不停摸索和適應這個新環境。一天,她在學校的圖書館看見中文故事創作比賽的海報。於是,她將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來參賽,在初中組摘下桂冠。她表示結果令她十分驚喜,「這次得獎是對我文字的一個認同,令我更有信心,更加堅定。」  電影閱讀 提升創作 梓晴從小養成寫作的習慣,小時候每天都寫日記。長大後雖然她再沒有每天寫作,但也會寫一些隨筆,紀錄生活感受,「聽了新歌、看了新電影,有感受的話我便會記下來。」 她很愛看書,看的書風格不一,不揀擇作者,「我會看郭敬明感性的作品,也會看韓寒鋒利的文字。」她也愛看電影,每週必定要看上一齣,而且每次看電影後,她都急不及待記下後感。「電影豐富了我,對我影響很大;因為電影,我經常以第一人稱寫作。」 近來給梓晴衝擊較大的,是第五十八屆柏林電影節獲水晶熊獎的《吾愛無悔》(The Black Balloon)。片中男主角與其患自閉症的智障哥哥之間的關係,為梓晴留下深刻印象,「哥哥為男主角帶來很多麻煩,但他並沒有放棄哥哥;他讓我想起奶奶,我小時候未能自理時,也定給她帶來很多麻煩。」她補充,「但因為有親情,所以有很大的包容。」 升讀中四,梓晴相信學業會更加忙碌,「但我仍希望能抽空寫作。」她展望將來,期望畢業後能從事寫作或創作工作。「夜空中唯獨漂亮的星星能散發光芒,我相信它們會指引我的方向。」(澄)  星星訴心聲     神秘的星空自古以來激發無限的想像力:它是神話故事的主角,也是科學家探索的目標。天主教南華中學四年級生薛梓晴憑作品《這裡的天空沒有星》,於2013年學生中文故事創作比賽中奪得初中組冠軍。訪談中,她與我們分享星星情,創作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