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a-20130602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06.02
曾子大孝
   同窗好友大多從事教育工作,敘舊時,很自然的就談到學生問題。 「學生割手腕的情況非常嚴重,一不如意,就用刀片狠狠地在手腕亂劃」,「他們簡直身在福中不知福,視父母為他們所做的一切為理所當然,全不知感激」。我打趣的說:「學生所以如此,因為他們沒有讀過〈曾子大孝〉。」 不錯,現在的學生沒有機會讀〈曾子大孝〉。〈曾子大孝〉節錄自《禮記》,以前曾選入中文中學的國文課程。由於死記硬背的關係,至今腦海中還殘留「道而不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大意是為了孝順父母,保護屬於父母的身體;走路的時候,會選擇大路而不走小路,渡河時會坐船而不游泳)幾句說話。如果學生有一個觀念,覺得自己的身體不屬於自己,乃是父母身體的一部份;他們對父母會不會多一份敬意,對自己的身體敢不敢任意戕賊?甚至父母嘮嘮叨叨的,要求加飯添衣,相信也會加以諒解,不會顯得滿面不耐煩吧。 曾經與同事辯論過自殺是否有罪的問題,那同事認為自殺不算是罪,任何人理所當然的有權決定屬於自己的生命,旁人無庸置喙。我即時問他:「倘若今天你的兒子鬧自殺,你是否認為他有權這樣做?」他無言以對,似乎還未忘記〈曾子大孝〉。   孝是中國文化的精髓,我們這一代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毁傷」的觀念,實在不得不感謝以前負責編選國文教材的學者的睿智——在眾多的文章中,為我們選了〈曾子大孝〉。
kjy10a-20130526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05.26
徐復觀的寫作經驗
徐復觀是新儒家學者,也是國學大師,寫過學術文章、政論文章凡數百萬言,受人稱譽為自梁啟超後的一枝健筆。本文嘗試介紹他學習作文的經驗,供有意提高寫作能力的同學參考。 徐復觀在〈我的讀書生活〉一文中,曾提及他學習作文的經過。他十五歲進武昌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當時改作文的是李希哲先生,兩星期作一次文,星期六下午出題,下星期一交卷,讓學生有充分的構思時間。發作文時,總是按好壞的次序發。當時他對旁的功課無所謂,獨對作文非常認真,並且對自己的能力也非常自負。但每一次都是發在倒二三名。他覺得這位李先生,大概沒有看懂他的文章;等到把其他同學的文章看過,又確實比他做得好,令他不明所以,好多次偷流著眼淚,總是想不通。 有一次,他在一位同學桌子上看見一部《荀子》,打開一看,原來過去所讀的教科書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一段話,就出自這裡。這件事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他便借去書本,還一口氣看完,覺得很有意思,由此知道所謂「先秦諸子」,於是新開闢了一個讀書的天地,日以繼夜的看諸子書。等到諸子看完後,對其他書籍的選擇,也自和以前不同。有過去覺得好的,此時覺得一錢不值;許多過去不感興趣的,此時卻特別感到興趣。到了第三學年,李先生有一次發作文,突然把他的文章發第一,此後他便常常是第一第二。他並且知道校長和幾位老先生,開始在背後誇獎自己。他才慢慢知道:文章的好壞,不僅僅是靠開闔跌宕的那一套技巧,而是要有內容。就一般的文章說,有思想才有內容,而思想要在有價值的古典中姙育啟發出來,並且要在時代的氣氛中開花結果。   同學們,如果覺得自己的作文言之無物,缺乏深度,不妨熟讀一些名著,或許可令你脫胎換骨。不妨試試。
kjy10a-20130519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05.19
談李商隱的〈登樂遊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李商隱〈登樂遊原〉)  (向晚,傍晚。意不適,心情不好。古原,  指長安的樂遊原,當時是遊覽勝地。)  李商隱是晚唐著名的詩人。〈登樂遊原〉這首詩,寫詩人有一次心情不佳,駛馬車登上當時風景幽美、可居高臨下的遊覽勝地樂遊原。到了樂遊原,發現落日餘暉,美麗極了,令他陶醉不已。 坊間某出版社的教科書選了這首詩作教材,課後的練習有這樣的提問:  提問一,作者為甚麼要去樂遊原?  標準答案是,樂遊原的風景很美,那時作者心情不好,登上樂遊原,欣賞美麗的風景,可以消解憂愁。 提問二,作者登上樂遊原之後,心情有沒有改變?  標準答案是,心情沒有改變,雖然日落的景色非常吸引,但作者忽然想到,這璀璨的景象是短暫的,轉眼黑夜就要來臨,所以心情沒有變得好。 看了這兩題提問,筆者覺得第一題的答案應沒問題。當人的注意力凝注於某種事物之上,當人全身投入之時,會像吃了麻醉藥一般, 忘記自身的存在。所以,陶醉於風景可以消愁,是人之常情,相信也是作者已有的經驗。第二題的提問,答案也可以接受,但似乎並不能說是唯一的答案。 詩無達詁,我們不妨從另一角度來解讀這首詩。筆者覺得詩人登上樂遊原之後,面對斑斕豔麗的黃昏景致,心中煩惱也會隨之消失, 心情無疑會變得好。至於「只是近黃昏」這一句,雖然帶有無可奈何的意味,但,不是也表示對美景的依依不捨嗎?何以會依依不捨,不用說,因為景色太美了。因此,這一句,可以說只是間接地說明夕陽是何等的美,未必有其它含意。
kjy10a-20130512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05.12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賞析
   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遶,兩山排闥送青來。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畦,田園中分劃的小區。綠,指綠色的植物。 排闥,推開門。書,作動詞用,寫的意思。)  王安石做過宋朝的宰相,這首詩寫於他罷相期間,那時他在金陵紫金山下隱居。湖陰先生楊德逢是他的隣居,他們經常來往。這首是作者一次探訪湖陰先生時,在壁上題的詩。 這一次探訪,給作者的印象是:湖陰先生的居所,環境非常幽美,有潔淨的茅簷,屋外有花木,有田,田有水圍繞, 入眼有翠綠的山……,風景不但幽美,還予人一種溫馨親切的感覺,而湖陰先生在這裡隱居,自得其樂。要把景物之美和田園之樂,用二十八個字表達出來,絕非易事,但王安石畢竟做到了。以下嘗試作簡單的分析。 首兩句「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茅簷借代茅屋,茅舍天天的打掃,沒有苔蘚,非常乾淨。園中一畦一畦的花木,都是自己親手種的。陶潛〈飲酒詩〉用「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來表示隱居之趣。王安石則用「長掃」,「手自栽」, 天天灑掃,親手栽種,表示主人家樂於勞動,熱愛家園,非常滿足於現狀。 後兩句,寫眼前所見的山景和田景,這本來也是很平常的農村景物。但作者為了要使讀者覺得這景有異於平常,不得不用點心思。或許,我們可以推測,作者在腹稿階段,腦海中可能出現過「清溪一道繞綠田,開門但見青山面」等等,類此的,平平無奇的句子。可是經過一番推敲琢磨,鍊字選詞之後,終於變成「一水護田將綠遶,兩山排闥送青來」一幅鮮活、翠綠,別開生面的圖畫。護字用得妙,有愛護、守護的意思。護字與送字,也表示了大自然對人的關懷眷顧。人天和諧,景既美又溫馨,不得不佩服王安石妙筆能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