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0a_20111106
icon22
綠滿窗前
2011.11.04
秋胡的故事
kjy10a_20111030
icon22
綠滿窗前
2011.10.28
龍代表中國嗎?
  去年聖誕到上海旅遊,曾往著名的旅遊景點豫園參觀。導遊小姐介紹:豫園有四百多年歷史,本屬私家園林,由於園主人的父母喜歡龍,於是四處都雕龍作裝飾,但又怕皇帝問罪,所以龍只雕四趾,表示與五趾真龍有異。龍為皇帝所專有,普通百姓是不敢躐等的。 
宋朝蘇軾在王安石變法期間,寫過一首詠檜樹的詩:「凜然相對敢相欺,直幹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這首詩描寫檜樹凜然挺拔的雄姿,樹幹筆直,根也筆直,當然也是寫蘇軾自己的耿直不阿的性格,世間無人了解,只有潛伏地底的龍才知道。當時的副相王珪卻向皇帝進讒言說:「陛下飛龍在天,而軾求之地下之蟄龍,其不臣如此」。龍就是皇帝,蘇軾幾乎因這首詩招惹殺身之禍。 
唐朝安史作亂,京城淪陷,詩人杜甫身陷長安,在淪陷區他遇到一位落難的王孫,寫了一首《哀王孫》,他勉勵王孫振作保重,詩中說:「高帝子孫盡隆準,龍種自與常人殊,豺狼在邑龍在野,王孫善保千金軀」。也是以龍代表皇帝,龍種就是皇帝的子孫。 
千百年來,在百姓心目中,龍就是皇帝的象徵,代表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但由甚麼時候開始,演變為代表中國、代表中國人,筆者不得而知,而似乎能夠找到的唯一文獻,就是侯德建所作的時代流行曲《龍的傳人》:「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特區政府用龍做香港的標誌,歌詞的作者會不會受寵若驚,摀嘴偷笑呢?     作者 張漢青老師  
kjy10a_20111023
icon22
綠滿窗前
2011.10.21
學好語文的簡易方法
kjy10a_20110918
icon22
綠滿窗前
2011.09.16
我的學生
  品德教育的推行最好莫過於通過語文科,每一篇課文善加利用,都可以成為上好的德育教材。 
我以前曾在某天主教女子夜中學任教,有一位班長,短髮,終年穿白襯衣、藍長褲、白膠鞋,活像一個「男人頭」。她恭己待人,關懷同學,積極主動,做事秉公無私,不辭勞怨,認識她的人無不交口讚譽。初時,我以為她是虔誠的教徒,所以有一顆「愛鄰人如自己」的心。後來,才知道她並無宗教信仰,我不禁奇怪:究竟有甚麼力量使她如此呢? 
有一次,批改她的作文<我的自傳>,才恍然大悟。她說,她深受梁啟超<惜時>一篇文章的影響,梁啟超痛斥國人不知愛惜時間,見面時,只談近來有甚麼消遣,怎樣打發時間,而與此同時,外國人卻埋怨一天二十四小時也不夠用。梁啟超大聲疾呼,這是亡國滅種的根源。這篇文章給她當頭一棒,使她深受感動,自此之後,她立定志向,要愛惜光陰,要好好利用時間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 
我那時才知道區區一篇文章,竟然會有搖山倒海的力量。固然,<惜時>是舊課程的選文,讀過的學生一定不會少,但能起如此強烈反應的畢竟不多。孟子稱讚舜「聞一善言,見一善行,若決江河,沛然莫之能禦。」我的學生,大概具有與聖人的相同素質,非普通人能及,但相信其他接觸過此文的同學,也會或多或少受到一些好影響的。 
課程所選的文章都是經過時間考驗的好文章,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價值,甚麼時候在學生身上起作用無人能知。所以,引導學生認同其中的價值,並鼓勵加以實踐,也是語文教師神聖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