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3a-20131020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10.20
談幾個常見的詞語
 先談「如廁」。我們經常會在公廁見到「如廁後請沖廁」的標語。「如廁」究竟是甚麼意思呢?上月,某報報道廣東龍門縣某公廁倒塌壓傷人,原文描述如下: 「公廁突然倒塌,正巧有一名男子在場內如廁,瞬間被埋在磚塊下……」,「如廁」在這裡,按上文下理,無疑應該是作動詞用,指「排便」。筆者不清楚「如廁」是不是廣東方言,但可以肯定是一個文言詞。記得中學二年級時,讀韓愈的《祭田橫墓文》,開頭兩句是「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東京」,「愈如東京」是說韓愈往東京去。「如」解作「往」,可見「如廁」是往廁所去的意思。現在的解釋則由「往廁所」變為「排便」了。 「攻心計」三字,曾在某首時代曲出現,其實應作「工心計」才對。「工」作動詞用,有精通、擅長的意思。工心計是指人的心思細密,擅長計算的意思。「工」字, 中學課文魏禧的《大鐵椎傳》用過兩次,先寫宋將軍「工」技擊,最後稱大鐵椎,甚「工」楷書(擅長寫楷書)。 「一蚊雞」。走入美食節的場所,週圍都掛滿了「x蚊雞」的字樣。若有外省來的旅客,不知道他們明不明白是甚麼意思。一蚊其實應寫作是一文,一文並不是方言詞, 在古書裡就有「不名一文」,「一文不值」的成語。廣東話口語和書面讀法很多時不一樣,例如,錢字,口語讀「淺」,書面語讀「前」。同樣,「文」字作金錢單位時,口語讀陰平聲,書面語讀陽平聲。至於為甚麼加個雞字,則不太清楚。
kjy10a-20131006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10.06
介紹幾個 和手有關的部件
同學們大概都知道「扌」是手字的另一種寫法,但是否還認識有其他部件,也代表手的呢?二千多年前,漢字由小篆演變為隷書時,手字依附不同的文字,變成很多不同的部件。以下就是一些代表「手」的部件。 「又」字是手的意思,譬如隻字是手持一鳥,雙是手持兩鳥。取字,從耳從又,有捕取之意,古時作戰,捕獲戰俘,須用手割取其耳,以記功論賞。(簡體字把多筆劃的部份用「又」代替,例如,漢寫作汉,鄧作鄧,則與手無關。) 「ナ」字,下加口字,表示右手﹔加工,是左手。「ナ」與上面的「又」字結合,成為朋友的「友」字。兩手相握,不就是朋友嗎?看,我國文字多有趣﹗「有」字,上面是手,下面是肉,古人以素食為主,普通百姓不容易吃到肉,能手持肉,就是「有」了。 「爫」,像手爪形。「采」是採的本字,像手摘取樹上的果子。「舀」字,粵音讀作繞,上面是手,下面是臼,舀是舂米器具。舀字是從舂米器具中取物。這字現在仍用,用勺取水,我們叫舀水(粵音口音叫「筆水」)。 「受」字,其中的「爫」和「又」都是手,一手把物件交到另一手就是「受」了。 「廾」字,是雙手的意思。「弄」,上面是玉,下面是雙手。玉是珍寶,弄是用手摩挲玩賞寶物之意。「舁」,上面不是臼字,而是兩隻手,下面又是兩隻手。舁是指兩人共舉一物之意。 還有,舉(又寫作擧)字、奉字,下半部符號也是手字。「寸」字,肘字,奪字,其中寸字都是手的意思。    
kjy13-20130922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09.21
讀中文有 甚麼用
初在中學教書時,有一次學校小息,正與同事在教員室閒談,有一位年輕的英文教師怒氣沖沖的從外面走入來,口中不停的邊走邊咒罵某個學生。原來他剛處理完紀律問題,訓斥學生太動氣,怒氣還未消。他走到我們跟前,停下腳步,忽然自言自語,若有所思的說:「剛才罵學生很兇,如果他貌恭而心不服,真是枉費心機!」我頗驚訝。 「貌恭而心不服」(表面恭順,內心卻不順從)這五個字,出自唐朝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這篇文章是當時中六預料中文課程的選文。教英文的教師竟然還有印象。當時我想:中文真的很有用,教曉他應該怎樣處理學生問題。 有一位經常到我聚會的教會講道的中年傳道人,每次講「有衣有食就當知足」的道理時,除了引用聖經外,總是用林覺民〈與妻訣別書〉: 「吾家日後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幾句話來說明。可見中學讀過的課文,對他影響深遠。 因此,不能不相信,中文科起的作用,不單止學會聽講讀寫,達意表情,更是學童德性的培育,灌輸正確價值觀。 去年,硬推「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鬧得沸沸揚揚。其實,這課程的內容在中文科裡大都具備。隨便舉些例子:培養愛國情操的,可讀范仲淹〈岳陽樓記〉、方苞〈左忠毅公軼事〉、宋史〈岳飛之少年時代〉等篇章。有關孝道的,可看〈論語.論孝〉,白居易〈慈烏夜啼〉、〈燕詩〉、朱自清〈背影〉、李廣田〈悲哀的玩具〉等⋯⋯。總之,符合德育要求的,隨手捻摘,幾乎應有盡有。   所以,從每一篇課文,固然可以學到謀篇佈局的技巧,如何措詞運句,但不要忽略,其中可能還有更寶貴的東西。 
10a-20130623
icon22
綠滿窗前
2013.06.23
談《射鵰英雄傳》的詩詞
   金庸的小說,幾十年來,家傳戶誦,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閱讀。近十年, 《射鵰英雄傳》被節錄為中學語文課的範文,在預科班更指定為課外讀物。相信同學們一看「四張機」四字,口裡就會唸唸有詞,忍不住把其餘的部分背出來。 初讀金庸的小說是小學畢業那年的暑假,對其中的詩詞大多一知半解,以為「四張機」是四張織布機。後來讀到宋詞才知道,「四張機」作者是宋代一位無名氏。金庸真聰明,借用為小說中某人物的作品。 無名氏的作品名叫〈九張機〉,這詞由九個片段組成。第一片段由「一張機」三個字起句;第二片段由「二張機」起句,如此類推。「四張機」是其中第四片段。這詞寫一位織女,一邊織布,一邊思念她的情郎。以下嘗試逐句分析。 「四張機」的張字,這裡作動詞用,指第四次張開織布機,第四次織布。 「鴛鴦織就欲雙飛」,這一次織了一對鴛鴦。鴛鴦織好了,自然想像牠們怎樣比翼雙飛,怎樣過甜蜜幸福的生活。固然,這也是織女日有所思的反映。 「可憐未老頭先白」,上一句是溫馨、甜美的,這一句氣氛截然不同,有悲從中來的感覺。織女忽然發現自己的頭髮已經開始花白了,雖然年紀還輕。為甚麼有這樣的感觸呢?記得《楚辭》中的〈山鬼〉,描述多情的山鬼,約了情郎在山頂相會,苦候多時,情郎卻不至,於是發出「歲既晏兮孰華予」的感歎。她以為情人不來,可能因為嫌她年紀大了,「色衰愛弛」,「不許人間見白頭」。或許,織女也有同樣的疑慮。 「春波碧草, 曉寒深處, 相對浴紅衣」,這幾句,織女把上一句的思慮拋開, 繼續沉醉於比翼雙飛的想像。她想像:在一個春天寒冷的早晨,飛到一處遠離人踪,草綠、水清的地方,在那個獨有的小天地,雙雙嬉水耍樂。這也是織女對愛情的憧憬。「相對浴紅衣」出自杜牧的詩:「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鴛鴦的羽毛, 色彩斑斕,紅衣指鴛鴦的羽毛。   詞中的主角是一位織女,與小說中人物的身份不符,這是金庸忽略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