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20205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2.05
自學中探索音樂世界 美樂觸碰心靈 專訪周凡夫
  一個寒冬下午,溫煦陽光從窗縫射進周凡夫的辦公室,光線折射一排排整齊有序的鐳射唱碟盒上,整個房間別是明淨。專訪的開端,這位音樂愛好者、資深文化藝術評論人這樣分享他與音樂結不解緣的故事:「為我而言,對音樂的追求,完全是從自學的過程中得到! 」 (本報專訪)音樂天地廣闊無限,周凡夫形容音樂好像一枝神奇的畫筆,為每個人的人生,繪畫豐富的色彩:「我們透過想像、聯想,接觸音樂,每個人的經歷和背景不同,對音樂的體會也不一樣。這也是音樂的特別之處,它隨著個人成長。人生中不同的階段裡,每一個人對音樂都有不同而獨特的感受。」周凡夫翻一翻手上的鐳射唱碟盒,回想往事,輕柔地說:「年輕時,我曾在香港大會堂聽過德國杜賓勤大學室樂團(Tübingen Student Chamber Orchestra)的演奏會,非常感動,印象深刻。事後我更用心寫了樂評,在週刊上發表。數年後,那樂團再次來港表演,再聽他們的演奏,我卻沒有了當年的感動。為甚麼呢?我想了又想,才發現是我對音樂的感受不同了,體會更豐富,要求也提高了。」 打開音樂之門 正如周凡夫所說,他認識音樂的歷程是一個自學的故事:「我自小喜愛繪畫,對水彩畫更是情有獨鍾。投入繪畫的小天地,不自覺地變得不眠不休,這種在視覺上對美的追求,來得直接。直至升讀中學時,我發現了另一片新天地——音樂。我得感謝當年的音樂老師,他曾是國內中央樂團的男高音;音樂課堂上,他示範唱歌的技巧,讓同學們聆聽聖詩、意大利民歌等,當時的愉快情景,至今記憶猶新。我領會了:原來人聲唱歌可以這樣美妙動聽!」年少的周凡夫被音樂世界深深吸引,他參加校內合唱團,難忘在聖誕節演唱韓德爾作品《哈利路亞》(Hallelujah)的經驗;他全情投入,閱讀相關書籍和樂譜,爭取機會欣賞音樂。他說:「當年,唱機並不普遍,而且學樂器的費用昂貴,我只擁有一個口琴。若想接觸其他樂器,便得向別人借用,此外,我又常與別人討論音樂,從中學習。」 在自我追求和學習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樂趣,珍貴無比。這份樂趣不斷推動周凡夫探索音樂世界,可是在追尋的路上,他也曾嘗到失意迷惘:「我曾夢想成為樂手、演唱家和作曲家而下了不少努力,後來發現這只是一個美麗的誤會。儘管如此,這個階段的過程收穫豐富,讓我從樂曲的結構至音樂的種類,無不加深接觸和認識。」中學畢業前,周凡夫為文藝雜誌撰寫藝術評論。畢業後,他從事紡織行業,對音樂的熱誠絲毫無減。他堅持公餘繼續追尋音樂的理想,到香港大會堂和圖書館搜集資料,借用錄音帶,進修自學:「我認為人生除了找到一份職業外,也該尋找生命中想做的事。年輕人在成長路上,不妨思考一下人生的事業。」 享受音樂情趣 談到接觸音樂,周凡夫鼓勵青少年親身投入,成為「音樂中的人」:「不要只做聽眾,參與其中的好處是加深對音樂的感受,學習處理音符,把它演繹成音樂。現今的小朋友十分幸運,不乏學習音樂的資源及渠道。其實,參加合唱團也是不錯的選擇,與其他人一起相處和合作,那是多麼快樂的經驗!」音樂是一種溝通的媒介,猶如語言,周凡夫語重心長:「學習聆聽音樂是相當重要的!現今許多人很容易接觸音樂,便認為懂得欣賞音樂,這是一個誤解。他們對音樂的記憶力十分薄弱,因為沒有學習和接受訓練。若聽了一首樂曲,卻不能記起當中的細節,這相等於沒有聽過樂曲;就好像與別人談話時,沒有掌握內容的重點一樣。」 專訪中,周凡夫平易近人,樂意跟本報記者分享音樂在他生命中的點點滴滴。他的熱誠令人不期然受到感染,對音樂產生美的追求,善的嚮往。學生時期的音樂課,把周凡夫帶進音樂的旅程。不妨在你的腦海裡,尋找那熟悉的音樂,這些回憶曾在你生命裡所留下的印記。哪是一首怎樣的樂曲?你曾在何時聽過? 這次愉快的會面總要告別。臨別前,周凡夫勉勵青少年勇闖音樂的廣闊天地:「尋找你喜愛的音樂吧!在這天地裡探險,你會獲得不少樂趣,從而增加認識音樂的動力,這就是我所說的自學過程。」(仨 /睿) 著名樂評人周凡夫活躍於中國、香港、台灣和澳門四地。自一九八二年始,在香港電台第四台主持多種形式的古典音樂及文化節目;又經常應邀在各大專院校主持有關音樂文化的專題講座。二○○七年起,與康文署合作,主持「解剖世界名曲進入音樂世界」音樂講座,深受市民歡迎。      
kjy13-20120205
icon03
音樂真善美
2012.02.05
一台鋼琴的誕生
  小時候,總覺得三角鋼琴像一座大怪物:黑漆外表能照臉,黑白相間的牙齒,以及粗幼不一的鐵線。這樣外表的物件卻能發出悅耳的聲音。雖然我感到好奇,一直沒有去考究鋼琴的製造過程是怎樣的。直至上了大學,選修了鋼琴調律課,僅能認識鋼琴的部份結構。香港大部份鋼琴學生,家裡也一定有一台鋼琴。在家裡,你絕對沒法把鋼琴打開來研究(除非有調律師的幫助)。學弦樂的同學們,常說跟這個、那個造琴者見面,我感到十分羡慕。若我們要知道一台鋼琴的製作過程,就只好到工廠走一趟。 機會終於來臨了!數月前,我有機會到中國宜昌巿表演,順道參觀了當地的鋼琴廠,了解一下鋼琴的製造過程。由於鋼琴分為直立式和平台式(三角琴),所以它們各自有製造的工場。那三角琴的工地將來亦會發展成一個鋼琴博物館,現階段只有生產大樓部份落成在運作,其餘的部份則仍在建設中。根據負責人的介紹,琴廠運作是依照日本豐田汽車(TOYOTA)的生產模式,以顧客需求為本,不會過量生產。生產過程中,每個工序均由不同的專門技師負責,確保生產能維持應有的水平。除了生產過程,原材料也十分重要。我知道這家琴廠特地於加拿大選取木材,再在中國合適的地方待木材風乾;這是琴身及鍵盤的主要材料。至於響板及弦線,由於要十分準確的定位,已由從前的人手製造發展至電腦系統化。弦線會經特別處理,讓壽命延長,不會因為天氣變化而容易氧化。當然,有些較精細的部份,如製造琴鍵及槌子,便需要手工藝般的技巧。 參觀期間,我看見有很多被放在一旁、稱為不合格的槌子,感覺它們有點可憐。試想想,一台鋼琴的售價,所有部份也只能用上最上等的材料。在得到廠商同意後,我把一些槌子帶回家,送給習琴的好朋友,他們都十分驚喜,因為那是平常藏在弦線下看不見的部份。如今能真實感受一下這小小槌子,那就是鍵盤敲擊弦線時發出聲響的關鍵部份。 看見造好的鋼琴放進箱子裡,我在想,不知道它們能否得到主人好好的看待呢?如果說音樂是充滿生命,那我們的樂器便是製造生命的源頭。雖然鋼琴原來是木頭,但畢竟那是會呼吸也是聽命於我們的好伙伴。你們會好好對待這朋友嗎?   ■ 註:鋼琴調律師又稱為鋼琴調音師 (Piano Tuner) 。    
kjy12a-20120115
icon03
音樂真善美
2012.01.15
煙火音樂
   
kjy16_20120108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1.15
寶島之聲 台灣節壓軸音樂會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除了歡樂,還可以與友人共同享受音樂。十一月底,來自台灣的「拉縴人」合唱團於香港大會堂舉行了一場專場音樂會,演唱古今中外經典合唱曲,當然不乏一些當代台灣作曲家的作品。多元化的節目,溫暖的男聲與合唱和聲,造就了一次豐富的合唱音樂體驗,同時被美妙聲音包圍著、擁抱著。多難忘的一夜。 富層次的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演繹 一個標準的音樂會,除非主辦單位或演出者有特別要求,否則都盡量根據不同作曲家的出生年份按序編排。儘管西方音樂可分為不同樂期,標誌各自風格,但它們中間卻能展現音樂上的連繫。如調性方面,十五、六世紀文藝復興音樂與十七世紀巴洛克樂曲,都有很多相似。前者會以較基本調性,發展每個旋律獨特的線條,沒有太多樂曲原有調性以外的半音。而巴洛克時期音樂,強調主旋律概念,除部份特別樂種,如巴哈的賦格曲,大部份都講究和聲及聲部與主旋律於音程及調性上的關係。此時期調性並不複雜,只是於旋律上有很多「加花」,即裝飾音,而且都是一連串半度音程。相似的調性,不一樣風格的旋律,我們能透過欣賞音樂作品去認識西方的音樂發展。 「拉縴人」於演繹文藝復興時期音樂,成功地表現出每個聲部旋律線條上的獨立性。樂句自然地於上行時,以較大聲量演唱,下行時則逐漸微弱。此時期的樂曲,每個聲部線條都此起彼落。「拉縴人」的處理充份反映其深入明白時代風格,給予觀眾一次純正的音樂經驗。 為自己的合唱團創作獨一無二的音樂 音樂會上,「拉縴人」演唱了一些台灣本土歌曲、經典中文合唱及現代合唱音樂作品。我最欣賞卻是幾首他們委約世界著名作曲家篇寫的樂曲,慶祝該團明年成立十五周年。其中兩首都是命名為「海」的樂曲,分別由木下牧子(日本)及布斯托(西班牙)創作。據指揮聶焱庠稱,邀請當代知名作曲家創作時,希望以海為主題進行創作,原因是台灣四面環海,這些委約創作作品更會有意思。台灣合唱團積極與世界接軌,不僅是音樂演奏風格及技巧,於音樂創作上亦力求進步。寄望港、台兩地有更多交流,共同於國際舞台上發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