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2_20120219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2.02.19
香港藝術節四十年 慢步細味 藝術之旅
  藝術世界樂無窮 幼兒時首次接觸表演藝術的經驗,使何嘉坤記憶猶新,回憶個人的成長歲月,她流露愉快、滿足的笑容:「我認為個人對藝術表演的嚮往,始於幼稚園階段。在小學和中學階段,我投入參加校內各類型的藝術活動,樂在其中。升讀大學後,我主修文科,仍醉心於戲劇和音樂。因緣際會,投身社會的數年後,我有機會出國進修,並在英國修讀藝術管理(Arts Management)的課程,從沒想到將來會從事與表演藝術有關的工作呢。」 談到難忘的工作經驗,何嘉坤立即想起了二○○八年的一天,她仔細描述當時的情景:「嚴寒的清晨,大概是凌晨四時,氣溫只有幾度,我與同事保持緊密通訊,等待從法國遠道而來的馬術劇團Zingaro。我們細心安排,讓馬匹順利抵達會場。馬匹踏著輕快的步伐離開運輸車輛,在這寧靜的環境,我驚嘆那些駿馬的形態,特別是那匹白馬。真是終生難忘的經驗!」二○○八年,香港首次以協辦城市身份,參與籌辦奧運馬術比賽和殘疾人奧運馬術比賽項目。同年,香港藝術節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合辦「星躍馬術奇藝坊」馬術表演。何嘉坤補充說:「二○一二年為香港設計年,今屆香港藝術節特別安排以設計主導的大型表演WOW(World of WearableArt《藝裳奇幻世界》)為重點節目,WOW在新西蘭舉行了二十多年,今年是首次移師海外。」 二○○九年起,香港藝術節著力委託本港藝團,製作多個新作,部份作品更於香港藝術節首演後,獲邀到海外演出。在外展及教育方面,「青少年之友」( Young Friends)在過去二十年,為本港學生提供參與藝術活動和觀賞表演節目的機會;而「藝術節加料節目」為本港社區舉行講座、座談會、後台參觀等多元化活動。 何嘉坤自小熱愛表演藝術,她認為現今青少年接觸藝術的渠道有很多,他們可從不同的層面參與表演藝術:「我十分鼓勵青少年主動接觸表演藝術,特別是有分量和優秀的表演節目。不要錯過任何欣賞和參與藝術活動的機會,每次親身參與的經驗都是學習的過程。在欣賞藝術方面,不用著急,慢慢來。人生經驗愈豐富,對藝術的體會也會愈深刻,我仍在學習中呢!記著,學習藝術是一趟漫長的旅程。」(仨) 青少年之友          青少年之友是香港藝術節特別為培育年輕人對藝術的興趣,及拓展觀眾層面而設的外展計劃。在尤德爵士紀念基金贊助下,計劃於1992年成立,一直廣受歡迎,過去參與青少年之友活動的累積人數已超過六十萬。   青少年之友舉辦的活動包括青少年之友舊友會、友導計劃、學校夥伴計劃、學校巡迴演出等。 http://www.yfs.artsfestival.org/ 青少年之友於去年九月至十一月期間,舉辦「2012 YFS記事簿」封面設計比賽,以「青少年之友20周年」為主題。活動鼓勵青少年發揮創意,和各青少年之友分享二十年來的回顧、發展、展望及喜悅。設計比賽反應熱烈,超過六百份參賽作品,該會選出兩份優勝作品及八份入圍作品。兩份優勝作品更已成為「2012 YFS 記事簿」封面。 探索老店舖 歷史痕跡 (記者手記)每天走過大街小巷,你有沒有留意社區裡的傳統老店舖?只要你細心觀察,每一間老店舖的風格和陳列貨品的方式都各有特色,跟現今新型的連鎖式店舖相比,迥然不同。 趁著地鐵西港島線還未正式啟用,兩組來自不同背景的年輕人—— 香港中文大學建築系的碩士生及長春社文化古跡資源中心的職員,這兩個月攜手合作,一起走訪西營盤區的傳統老店舖,並以西營盤唐樓店舖為主題,籌備專題展覽。 這十多位年輕人已到過二十間老店舖考察,包括米舖、海味店、蒸籠店、豆腐店 ...... 他們接觸老店舖的店主和員工,了解各行業與社區的歷史,重拾舊時老街坊的人情味。該中心職員將整理訪問資料,透過新興科技玩意QR碼(QR Code),記錄各行業的歷史和發展,期望在展覽中讓更多年輕人關注逐漸消失的舊社區。 西營盤位於香港島西部,是香港最早期發展的地區。若你想加深認識這個歷史悠久的社區,這次展覽將於五月,在該中心舉行,不要錯失這個良機啊!(蕾) 長春社文化古跡資源中心於二○○五年成立,積極提倡文化古跡保育,致力鼓勵公眾參與該中心的工作,一起延續文化古跡傳承。  
kjy13b-20120219
icon03
音樂真善美
2012.02.19
香港學校音樂節
  第六十四屆香港學校音樂節即將開鑼!相信大家對學校音樂節這名字並不陌生,但感覺是期待還是懼怕呢?學生時代的我,每年二、三月可謂特別忙碌。除了比賽的日子不能上課,練習時間一定大大增加,整個月也嚴陣以待。 校際比賽的意義除了讓學習樂器的同學,顯示努力的成果,亦是給他們觀摩和交流的機會。比賽組別除了有獨奏、重奏、小組合奏,還有合唱及管弦樂等隊際項目。一想之下,籌備每一年學校音樂節的協會(HKSMSA)工作有多繁複和瑣碎。 還記得第一次參加鋼琴獨奏組是五歲半那年。當時由於個子太小,陪我往比賽的媽媽被誤會為參賽者。習琴初期,我完全不喜歡在陌生觀眾前表演,父母也費了很多心思使我消除這個心理障礙。幸好那次比賽我沒有從台上逃跑,待媽媽領我到台上後,我便專心完成比賽的樂曲。那次比賽,雖然沒有為我帶來獎項,但已給我一個克服面對觀眾的恐懼。一直以來,我的兩位老師也沒有鼓吹學生比賽的意思,讓我參加音樂節只是給我一些目標,令我認真去學習。說到底,有那個小孩不愛得到獎項和誇讚?但一直以來,他們的教導也是「盡了力就算,沒有名次,也有得著;若僥倖獲獎卻沒有做到最好,也是輸了」。 多年來參加了很多不同組別,也經歷了很多趣事和變遷。從前的比賽節目表,從單薄的到像電話簿一般厚的,現在已經電子化,所有資料也放到網上。有參賽者因學錯曲目而被取消資格,也有因錯誤到達指定的比賽場地而錯過賽事。有一年,我參加的組別是分初賽及決賽的,在宣布決賽名單前,評委竟要求我把樂曲再彈一次!當時就在毫無心理準備下再彈奏,相當刺激。除了獨奏,我也參加不同器樂的重奏組別。練習重奏的過程很有趣,雖然拍檔們也是好朋友,但也要在音樂中跟對方重新認識,這樣才能好好發揮每人的特點和默契。 我看現今很多同學在比賽時也會悉心打扮,但從前很多學生也喜歡穿著校服上台,大家會為代表學校出賽而感到興奮。我也是校內合唱團的成員,回想起大家互相勉勵及在準備比賽時的喜怒哀樂,那是最難忘的日子。現今香港已多了很多不同類別的音樂比賽,甚至學生們亦放眼國際賽事,但也不要忘記「學校音樂節」給你的經驗和基礎,成敗與否不只看結果,體育精神和當中過程,才是最終的學習目的。 後記 我和「香港學校音樂節」可謂結下不解之緣,除了連續參加了十四年各項不同項目的比賽外,在離開這個圈子後,主辦當局在它們出版的五十周年特刊,邀請我撰文淺談比賽的感受,及後又在它們製作六十周年歲月的宣傳特輯,讓我談比賽的點滴和心得。    
kjy12b-20120219
互動閱讀
2012.02.19
The Tale of Despereaux 雙鼠記
  打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悲傷」就是一隻與別不同的小老鼠。他的眼睛睜得大大的,瞪著那道光,而那光就像只照射向他。他的一雙大耳朵搖動伸展時,看起來更大得離奇。 新生的小鼠好奇地四周張望,他注意到房間的一切,他看到牆上極不尋常的東西——文字。他禁不住一行一行,一頁一頁地追看。這時,父親、母親、哥哥與醫生都聚集於搖籃旁邊,看著這位新生嬰兒。 「媽媽,他真的很弱小!」他的哥哥費洛說:「看看那雙耳朵!」 沒錯,他真的與別不同。雖然弱小,但他聽到、看到和將來會經歷的卻會比其他老鼠多。 當「悲傷」年紀稍長,雖然身形卻沒有增大,他愈來愈愛閱讀。有一天,當他正在閱讀一本有關一位公主的書時,他突然聽到遠處傳來憂傷的音樂。原來那是國王彈奏吉他所發出的哀怨之音。「悲傷」跟著聲音,來到附近一間房間,遇上一位公主,她名叫豌豆公主,她很可愛,而且比故事書中的公主更漂亮。可是她卻不停地流著眼淚。 「你為甚麼哭呢?」「悲傷」問道。 「噢!」公主一瞬間受到驚嚇,她反問道:「你是老鼠嗎?」 「不!」他答道。 她問:「那你是甚麼?」 「悲傷」脫帽致敬說:「我是一位紳士。」 豌豆公主笑了,湊近向他打招呼說:「你好!」 「悲傷」看出豌豆公主心有所盼,而且這正是她悲哀的原因。他告訴碗豆公主,在故事書中,也有一位公主,住在城堡中,也很悲哀。 「故事怎樣結束?」公主追問。 「悲傷」還沒看完那本書,所以他還不知道那童話故事的結局。 「你答應我把故事看完,然後把結局告訴我嗎?」 他答應了。  
kjy13b-20120212
icon16
潮流無極限
2012.02.12
何謂多媒體藝術?
  去年筆者出席「新視野藝術節」,由許敖山創作的現代多媒體歌劇《利瑪竇的記憶宮殿》後,寫了一篇關於多媒體藝術的文章,淺談當代媒體藝術結合的可能性。因近年本地出現了很多不同形式的多媒體藝術組合,對於不太熟悉這種藝術的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及學生,或會摸不著頭腦。 藝術與媒體 藝術可概括分為聽覺(音樂)、視覺(影像、舞台裝置與效果、肢體動作、戲劇、燈光等)、嗅覺(氣味)與觸覺(接觸)等。多媒體藝術(Multimedia Art)泛指兩種或以上藝術媒體給合,如音樂與肢體動作,便產生了舞蹈。這種於遠古時代已出現的藝術形態,被視為最能直接表達個人情感。當我們觀察他人的走路姿勢,或聆聽其步伐,會很容易察覺人的性格與心情。垂頭喪氣、氣宇軒昂等文字已有效地「繪畫」出整個形象。但於二十世紀的藝術領域中,多媒體藝術不再局限於以上的組合。本地或海外的發展,多媒體已與科技掛鉤。光影效果,影像,甚至新聲響都象徵了當代多媒體藝術。 香港的多媒體劇場 海外很少標籤藝術劇場或音樂會為「多媒體藝術」。大部份外國藝術家會把此名字聯想到裝置藝術(視覺及空間結合)及其他與視覺藝術,較有關連的藝術媒體。本地的藝術消費圈子,多年前從海外引入當代多媒體藝術,並於本土發展。為要豎立鮮明旗幟,突出當代多媒體藝術與傳統藝術的不同,吸引追求刺激、新鮮的觀眾群,「多媒體藝術」便成為香港藝術圈中較高層次的藝術形式。此乃香港特殊的藝術市場推廣,及藝術消費者口味所形成。 新穎的多媒體藝術 近年,本地多媒體藝術有出色的發展。如在舞台設計及光影效果上,都塑造出本地風格,並非盲目模仿海外藝術家。一群年輕本地藝術家揉合傳統中國故事、題材,加上原創音樂、視覺形象、舞蹈等跨界組合,漸漸帶動多媒體藝術的原創性。本地年輕作曲家楊嘉輝,積極實踐不同媒體的結合,如智能電話與音樂。於製造更多原創作品時,亦為現代都市人帶來反思的機會:從生活點滴中感受藝術,從藝術中反思我們的生活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