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8_20160626_s_0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06.25
青苗天地〔2016.06.26〕:文章
草的自白 我是草,我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知道我的存在。我的身影遍佈每個角落,每條細縫。我可以有成千上百的同伴,你知道那是為甚麼嗎?在荒山野嶺中,清泉小溪旁,和石頭的裂縫中看看吧,希望你可以從中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 有一個人曾經這樣描述過我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有生」。我也非常讚同他的說法。大樹既高大,又堅硬。它的樹幹不僅可以用來製作人類的日常生活用品,還可以作為火的燃料。然而,它是脆弱的。你可能覺得草那麼矮小,怎麼好意思對我們幾千萬棵的大樹說脆弱呢?我的脆弱不是指身體的脆弱,而是內在的脆弱。或許你還是不明白我的意思。請放心,我會好好為你解釋的。 不管火焰多麼的猛烈,把我們的身體燒得焦黑,但我會繼續生長。在雨露的滋潤下,我重獲新生,延續生命的精采。我特別喜歡太陽,還有他那照耀在我們身上的陽光。他是我的信念,讓我更加熱愛生活。 大樹的生長需要很長的時間,俗語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棵大樹至少需要用十年的時間才能長大。人類為了自己砍伐了樹木,但他卻不能再次復活。大樹為我們小草遮陰;我很感激他,同時也尊敬他,不過他也是脆弱的。 世界有了我們,才可以是綠油油的一片。那裡有一些,這裡卻又一堆。我們為羊、鹿、馬和很多動物提供了食物。但我們還是繼續生長,不屈不撓。我很榮幸自己是一根草,因為不管土地多貧瘠,都有我的存在。   林鎂慈 德貞女子學校 四仁 奶奶與「雞蛋仔」 我接過新鮮出爐的「雞蛋仔」,付了錢後,便連忙跑到附近車站,直奔醫院去,希望奶奶能吃到最後一份「雞蛋仔」。 自小學一年級起,每天放學,奶奶都總會第一時間來學校門口接我,並帶我去買又香又脆、熱騰騰的「雞蛋仔」。「小心燙!小心燙!」我肚子太餓了,沒有理會奶奶的說話,狼吞虎嚥地吃起來。從她慈祥的臉容,我能看出關愛的神色。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就是我在校際朗誦比賽三甲不入,奶奶卻買了「雞蛋仔」給我作為獎勵。當時我心情很差,便跟奶奶說:「我輸了,不用獎勵」。奶奶聽到我這番話,便借「雞蛋仔」給我說了一個人生道理,她說:「乖孫,人總會遇到各種挫折。『雞蛋仔』師傅最初也不能做出完美的『雞蛋仔』,但只要找出自己的不足之處,並加以改善,終有一天能成功的。」我謹記奶奶的說話,每當我遇到困難時,便會在心裡提醒自己。因此,我在學業、運動、服務方面都有明顯的進步。 時光飛逝,轉眼間我已升讀中學了。奶奶再也沒有來接我放學了,但她間中也會買「雞蛋仔」放在我家,讓我放學後回來吃。當我看到奶奶的「雞蛋仔」時,無論家課再多,我也會充滿動力,所有煩惱都會一掃而空。 有一天,家裡的電話突然響起,爸爸接了電話,談了幾句,臉容頓時變得十分憂愁。我在旁邊隱約聽到一兩句,心知不妙。通完電話後,爸爸只是說了一句話: 「快點更衣,到醫院去探望一下奶奶。」 我們連忙趕到巴士站,還來不及呼吸一口新鮮空氣。我忽發奇想,跟爸爸說:「奶奶非常喜歡吃『雞蛋仔』,我現在去買給她,你先走吧!」我飛奔似箭,跑到那充滿回憶的小食店。老闆娘二話不說,馬上給我弄了一份久違的新鮮「雞蛋仔」。過了漫長的幾分鐘後, 那份「雞蛋仔」終於出爐了,我接過後連忙跑到巴士站,趕到醫院去。 當我趕到醫院,走進病房,看到儀器上的心跳指數, 我手中的「雞蛋仔」立刻從我的手裡掉到地上。我感到鼻子像被針刺的一樣,淚水從雙眼湧出來,眼前的畫面變得模糊。淚水不斷流出來,一滴一滴;即使眼淚再流,也已經太遲了!  我拾起地上的「雞蛋仔」, 吃了一塊兒,彷彿奶奶的「雞蛋仔」道理又給我帶來正能量。雖然我再也沒有機會吃奶奶的「雞蛋仔」,但是「雞蛋仔」的道理永遠是我生活的座右銘。   談展灃 九龍華仁書院 三W     
kjy10_20160612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6.06.11
青苗天地〔2016.06.12〕:文章
探訪孤兒院 張君睿 香港鄧鏡波書院 一B  幾個月前,我從家中出門,只知道心裡有一絲的恐懼——老師強迫我到孤兒院探訪,卻說不出有任何原因,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也不知道當中有甚麼意義。況且,始終是第一次,又要與陌生人接觸,令我不由得感到戰慄。 到了孤兒院,拖著沉重的身子和腳步,忐忑不安。我走進去,只看見一些成人在一些孩子身旁, 有說有笑,他們沒注意我這不合群的「羊」。一個導師走過來,說:「你要與其中一個孩子聊天嗎?」我走過去,那孩子立刻伸出手來,笑容可掬地說出自己的名字,表示歡迎我。我感到慚愧,因為那導師曾略說那小孩的背景,他自小被父母遺棄,自此便流浪街頭,幸好被孤兒院的人員發現, 並讓他進入孤兒院。我卻因一些小事就會沮喪,真是慚愧。那小孩在惡劣的環境下,培養出樂觀的性格,我不由得佩服他。 然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活動,大家都十分投入。只見他們微笑,想到他們自小的背景,我不由得格外悲傷。他們能這樣樂觀地面對,我十分敬佩。我生長在幸福的家庭,卻不懂珍惜,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樣的一天改變了我,我的態度變得樂觀,也是由這天開始。珍惜人生,才是生命中一定的道理。   慈悲的力量   陳穎希 聖安當女書院 五B  教宗方濟各於去年底宣佈「慈悲禧年」,呼籲人們應當像天父那樣慈悲。「禧年」又稱為聖年, 通常大多相隔二十五年,近年社會上發生太多暴動和不愉快的事件,教宗方濟各特別開啟特殊禧年, 呼籲人們重拾慈悲之心,實踐天主的寬恕與慈悲的美德。 《路加福音》記載耶穌說:「你們應當慈悲, 就像你們的父那樣慈悲。」(6:36)對於這句說話,大家認為又有多少人做得到?隨著時代變遷, 社會愈趨自私自利,人們變得冷漠無情,很多人認為社會已經溫情不再。可幸的是,仍有人能貫徹地實踐慈悲─「她」只是一個瘦小的修女,但「她」卻用自己的一雙手關愛他人,化解社會的冷漠,溫暖萬千個冰冷的心靈, 堪稱慈愛的化身─「她」就是即將列入聖品的真福德蘭修女。 德蘭修女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她是慈悲待人的典範, 衣著樸素,常手握《聖經》, 藉此提醒自己時刻實踐天主聖言。她一生簡單卻不平凡,用自己的雙手感化和溫暖他人,服務被社會遺棄的人,包括:老年人、失業者、窮苦者、無家可歸者、臨終病人等。德蘭修女在印度創立了「垂死之家」,拯救命途坎坷的垂死者,令他們能在生前感到受尊重,安詳地離開人世,彰顯生命的價值。德蘭修女以充滿憐愛的一雙手,去觸摸「窮人遍體鱗傷的身體」,如同在觸摸「基督的肢體」。這份慈悲的力量,不但能安撫人們身上的傷痛,同時亦能帶來心靈上的慰藉。 數年前在廣東省發生的「小悅悅事件」不禁令人嘆息,現今社會竟會變得如此冷漠,冷漠得令人懼怕—十八個路人經過撞車倒地的小悅悅身邊, 竟沒有人伸出援手,任由躺在血泊中的孩子痛苦地呻吟。之後,一位年紀老邁的清潔工婆婆經過,見狀立即放下手上的垃圾剷,伸出雙手來溫暖這具冰冷的小身軀,抱著小悅悅送往醫院急救。這件事敲響了人性的警號:在社會發展、進步的同時,我們竟漠視了世間人情,被利益和金錢蒙蔽雙眼, 漸漸磨滅了寬容關愛的心。 縱使世間溫暖不再,深信社會上仍有人願意伸出雙手溫暖他人。一人的力量雖少,只要積少成多,便可化為一份傳遞的力量,重燃社會的溫暖。所以,不要吝嗇自己,放下手上的工作去助人,那怕只有一雙手。 但願我們能像天主一樣待人慈悲,溫暖他人,令慈悲之心芳香洋溢,傳播到世界上每一個角落,讓社會回到喜樂滿盈的日子。   離島   潘雪盈 嘉諾撒書院 四A  午後踏上坪洲,一輛輛的單車毫無秩序地泊在路邊,附近的樓房都不超過五層樓高,人煙稀少。這個島給人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簡樸丶毫無城市化的痕跡。 往前走,看見一些老人坐在榕樹下拿著葵扇乘涼,閒話家常。在這裡,歲月彷彿靜止了,即使現在的香港人如何繁忙,腳步變得如何快,這裡的居民還是悠然自得,像從前般做每一件事。 島上許多戶人家毫不忌憚地敞開大門, 好像在迎接隨時光臨的賓客,對鄰里毫無防範之心。如今的市區裡,這種鄰里之間的信任恐怕已經蕩然無存了。 我們經過一家糕點鋪,買了兩個蛋糕。雖沒有用甚麼名貴的食材,那些蛋糕鬆軟香糯,吃一口便能感受到製造者的用心。蛋糕裡裝的是單純快樂的人心丶而它的味道是濃濃的人情味,又豈是市區中某家名牌商店裡的法式甜點可比擬?  夕陽西下,我們漫步於東灣。闖入眼簾的是一位父親騎自行車載著一個女孩,陽光灑在他們身上。小女孩抱住父親,他們的臉上都蕩漾著最溫馨的笑。他們的剪影消失於路的盡頭,正如在都市人的臉上幸福淳樸的笑容也隨之消失。 在城市看得到的繁華,在這裡毫無蹤影;在這裡看到的人情味,城市裡卻已銷聲匿跡。真正的快樂是如同坪洲居民般單純簡單的,不需要物資,卻需要真心!     
kjy02_20160529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28
無玷聖母獻主會來華服務50載 作育英才 關愛弱小
聖母院書院的英文名稱是Notre Dame College,簡神父說:Notre Dame是法文「聖母院」的意思,在香港只有這所中學及同名的聖母院小堂是以此命名的。當考察團到訪法國時,師生卻發現原來當地有很多聖堂都是用上這個名稱,他們通過辦學修會團體,讓自己與全世界連繫起來,使個人成為團體的一份子。 矢志服務 關愛優先 今年是獻主會小學以至辦學修會團體喜慶的一年:獻主會慶祝二百週年會慶,同時慶祝來華服務五十年,獻主會小學則慶祝四十週年校慶,為此修會以至學校都分別舉行了感恩祭,叩謝主恩。1966年,獻主會會士馬禮箂神父(Fr. Michael Molloy, OMI)由菲律賓省區來港,翌年於馬頭圍興建聖母院小堂及開辦聖母院書院。1975年該修會在土瓜灣開辦獻主會小學。簡神父說:「馬神父來港後,向當時的主教查詢哪一區的民生情況最艱困。他得到答覆後,便開始在當時有很多窮人居住的馬頭圍和土瓜灣一帶福傳、辦教育。」馬神父所作的正是以會祖作為榜樣:當年聖馬善樂眼見人民的生活受法國大革命(1789-1799年)影響,許多教堂被破壞,無數教士喪命,成千上萬的教友變成無牧之羊兼生活窮困,令他立志修道,希望終身為教會和貧苦的人服務。簡神父說:「當時會祖見到很多窮人沒有人照顧,便到農村以鄉間的語言向他們宣講福音。」 幾十年來,獻主會仍心繫本港的弱勢社群,透過教育去照顧有需要的家庭。八年前開始,獻主會全費贊助聖母院書院各兩名男、女中四、中五學生,暑期到該修會在澳洲省轄下的學校進行三週的交流。簡神父說:「他們都出身自較貧窮的家庭,多年來很努力讀書,我們用這個方式獎勵他們,助他們開拓視野。貧窮不是孩子的錯,他們需要的是機會。」對於社區中其他有需要者,他們也義不容辭。2008年天主教普愛學校結校,九成以上的小四及小五學生獲安排到兩間獻主會小學繼續升學。2011年,獻主會從聖母聖心傳教修女會手中接辦天主教溥仁學校,隨後易名為「獻主會溥仁小學」。近年,有見手語學生升學有困難,聖母院書院取錄他們升中,獻主會小學亦將在新學年開始收取小一手語生。簡神父說:「會祖訓勉我們不可以拒絕有需要的人,置他們於不顧。」 師生跟隨 力行仁愛 獻主會還關心在囚人士,當中有一位會士全職從事監獄專職服務;他們也關心在港的菲籍外傭,聖母院小堂是首先向菲籍人士開放讓他們舉行感恩祭的堂區。此堂亦率先舉辦「基層飯局」,通過晚飯聚會,讓堂區教友認識區內特別是基層的弟兄姊妹,及了解土瓜灣區的發展狀況。簡神父說:「時至今日,土瓜灣區十三街一帶仍住著不少低收入人士和長者,少數族裔都在這一帶的天台屋聚居。我們得到一位善心人幫助,在一幢工業大廈中設立了『聖母院堂區聖馬善樂服務中心 明愛土瓜灣服務處』,由明愛為這一區市民提供服務,例如逢某個下午為印度裔小孩補習,某個上午則為鄰近長者填表。」每逢週五,簡神父都會帶領獻主會青年會的成員及該會轄下學校的學生往土瓜灣或簡神父擔任主任司鐸的聖歐爾發堂所在地的沙田區,派飯給無家者或窮人,獻主會小學的學生及曾任該校牧民助理、現已加入該修會的一位修生也曾參與。簡神父期望師生們能像會祖般身體力行,關顧身邊有需要者。 獻主會小學的主保是無原罪聖母,辦學修會團體本身的名字也有「無玷聖母」,簡神父說他們與聖母關係密切。「會祖當年遇到困難時,也會特別向聖母祈禱。」他指最初修會的名稱原與現在的不同,「『無玷聖母』之名是當年會祖從羅馬等候教宗批准這個新修會團體成立後,返回法國後送給修會的禮物。」他說修會對聖母的重視從他們將總會院由法國遷往羅馬時,同時運送聖母像中可見一斑。(敏)  
kjy02_2016052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5.21
天主教社會倫理專題師資培訓課程 聖若翰天主教小學 教學相長
(本報專訊)日常生活中,無論香港、國際社會都有很多事情發生。世界各地發生的事情,與個人有甚麼關係?關注生態環境、公義的社會、人類大家庭團結合一、尊重勞動者的貢獻、貧富均等⋯⋯這些期望反映人類普遍認同的道德價值,良心的聲音引領人有能力判斷、認同和尊重道德的價值。面對社會的境況,教會的基本選擇是優先關愛窮人。去年十月到本月期間,香港中文大學天主教研究中心首次開辦「天主教社會倫理」專題師資培訓課程(下稱「培訓課程」),旨在培訓天主教小學老師認識天主教社會倫理,並將它應用在教學,特別是公民教育的國情主題。有份參與該課程及先導計劃的聖若翰天主教小學葉春燕校長表示:「作為天主教學校,多認識教會的社會倫理和社會訓導,從而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在資訊泛濫、國情教育備受關注的現今社會中,更形重要。」 拓闊學與教視野 該校宗教科科主席李美寶主任和德育及公民教育科主席何綺慧主任也有參與培訓課程。本身是教友的李主任坦言,上課前對天主教社會倫理和社會訓導不太認識,「上課後,發現其實很多事情都與這些價值觀有關,我的視野也隨著學習開闊了。」何主任則指她雖非教友,但亦能從培訓課程中加深對天主教價值觀的了解。 李主任指課堂內講解的教材包羅萬有,有中國在建設、制度、運作方式等的不同面向,如在日本3.11地震中,談及中國如何幫助地震的災民,李主任說:「當中的訊息是有能力者去幫助其他有需要者,是人的基本責任。」謀取生活不僅是有可餬口的工作;依據聯合國國際勞工總署,「合理工作」指依照正義原則的工作,天主教會的觀點是基本工作的權利與公道的酬勞。李主任指令她印象深刻的教材例子,是有關國內的牛仔褲血汗工廠,「這是社會公義,當學生看到工人被剝削後,學生會否為他們發聲爭取應有的權益,這是學生的選擇。」 學懂選擇與判斷 除講授理論及討論個案外,培訓課程還要求學員試教實習。李主任和何主任與該校課程主任陳依雯老師協商後,對課程安排稍微作出調整,早前分別於李主任任教的其中一班三年級宗教課堂和其中一班的六年級中文課堂上進行試教實習。三年級的教材是「伸出援手」,亦即日本3.11地震,她讓學生先看了一些關於地震的片段,然後分組討論作為中國人,特別是有能力者,可否去提供援助?至於六年級的教材則為「廣開言路」,是有關齊宣王與鍾離春的故事,從中讓學生思考到底要否說真話作出勸諫。「兩班學生都很投入、積極討論,尤其六年級學生思考能力較高,談論的又是切身的人際相處之道,當他們代入角色,各自都藉此說出了心底話。三年級學生上這一課前,我們剛巧談到『加納婚宴』中聖母有一顆願意體察別人需要的心,讓他們更易明白可怎樣助人。」李主任指儘管培訓課程是與宗教有關,但選取的教材卻並不一定與宗教相關,然而必須貫徹「是就說是、非就說非」的福音價值。 由於課程內容的題材廣泛,教學又以互動為主,以期引導學生從天主教倫理的角度多作思考和判斷。在校內試教前,幾位老師便一起作出周詳備課。「老師需要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如在『廣開言路』的教學中,假設所有學生都不願意說真話,我也不能直接向他們灌輸說真話是最好的訊息,我只可從旁不斷引導他們去思考:如果所有人都不說真話會有甚麼後果,從而讓他們自己去選擇和判斷。」李主任說帶領的老師需要放下固有的批判思維和展現極大的包容性,難度甚高。 該校有意在2016-2017學年將有關內容正式納入正規課程中,因此李主任試教期間,其他老師也有觀課,並再作集體討論。天主教研究中心主任夏其龍神父接受本報電話訪問時表示:天主教研究中心目前剛編寫完教材內容,稍後會提供予曾參與培訓課程的學校。「社會倫理是一種選擇,當中談及的是關於權利和尊嚴的較好選擇。名稱看似艱深,簡單來說就是作更好的選擇。」夏神父以學生犯錯誤為例,假若能選擇,學生也會希望老師不要在其他同學面前責備他,以免令他感到羞愧難當;「小孩子也懂得選擇老師私下跟他傾談,顧全他的自尊心。」(敏/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