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80304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3.03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 60周年校慶 發展創新科技教育
(本報訊)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由美國天主教傳教會(瑪利諾神父)於1957年在深水埗區成立,小學部於2009年搬到現時的新校舍,繼續堅持敬主愛人的全人教育使命。努力耕耘六十載, 學校於一月二十及二十一日舉行校慶開放日。 學校校訓「真理、忠貞」與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相關,重視學生品德及靈性教育。小學部吳偉文校長向開放日當值的服務生介紹當初修會怎樣關顧身邊人,例如服務痲瘋病院、末期癌症病人等,而學校當初選址的大坑東正是木屋區群。他希望學生一同實踐服務精神,例如學生有「一人一職」、高年級生照顧低年級同學。 四年級生姚卓僑表示當初因看見其他風紀不理會學生周圍跑,而萌生當風紀的念頭,希望維持學校紀律。他憶起上月見到同學奔跑時曾警告說: 「如果你再跑我就告知老師。」同學解釋是因為看見其他同學急步走,為追上他們才控制不到自己。卓僑當時叫同學嘗試深呼吸冷靜,現在他看到那位同學只會在跑步徑上跑,覺得很有成功感。  團結 校方透過是次校慶活動展現出校慶主題「團結.回饋.發展.貢獻」。各項活動凝聚了不同持份者,包括師生、家長、校友、中學部等。例如校友會更新多年來的校友資料,協助學校發出最新資訊,讓海外的校友也有機會回來慶祝參與晚宴,筵開百多席。 回饋與發展 吳校長認為,回饋即是感恩,校友可回母校舉辦講座等作回饋。而今次校慶中,學校鼓勵各持份者捐款支持發展STREAM(科學、科技、探究、工程、藝術和數學)教育,活動包括步行籌款等。他說:「即使學生只是參加步行籌款,也需要人贊助,所以每個人都能回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時間出時間。」 發展創新科技的同時, 學校亦提供為期六年的校本創意課程,「創意要培養 , 如果沒有創新精神何來發明?」吳校長說。課程中配合多元化活動,例如學生要砌出物件拯救扮演國王的校長。 另外,四至六年級學生須學習編程,發展運算思維。陸偉良主任認為這世代的小朋友需要訓練綜合能力,包括解難能力,亦要掌握科技怎樣解決問題。他指:「培養運算思維有三階段,一是電腦編程設計小遊戲、二是製作手機應用程式、三是以機械連繫生活,利用生活物件例如垃圾桶、洗衣機,發揮資訊科技的效能。」 陸偉良主任(左小圖)表示,開放日展示的機械車會跟著既定規劃行走、見障礙物便會停低, 希望小朋友感受編程體驗。他指由於學生只是剛開始接觸編程,這些機械人主要由接受過培訓的老師製作。他認為以遊戲形式吸引學生,會令他們感興趣而不會覺得編程很困難。 卓僑表示下學期會在編程課上學習設計遊戲,「我覺得很有趣,以前我以為電腦只是用來畫圖畫,但原來這世界有編程這發明」。他認為上課時能從玩樂中學習,例如常識科會做實驗,把石灰水加水變成乳白色。 貢獻 吳校長經常提醒校友及學生在學校學會知識技能後,將來貢獻社會、香港、國家,「如果沒有這理念,他們不會分享所學」。他相信藉著籌款能協助創新科技教育的硬件配套及訓練,當中包括出賽機會,讓學生擴闊視野,邁向國際。他表示:「現在資源不足, 或會令學生有想法卻沒機會去嘗試,但我們不能扼殺他們的創意。」他指中學部過往有三位學生是星之子,在發明上勇奪國際獎,他希望小學部能在中學部的根基下發展,學生同樣能代表香港參賽,為港爭光。(妤)  吳偉文校長的話:  吳校長任該校校長剛好十年, 見證小學部搬校址,最深刻是看到學校進步。在硬件上,新校舍比舊校舍大,學生活動能更多元化,球場甚至可同時間進行足球及籃球活動。硬件配套亦可凝聚教職員的團隊精神,因為教員室大得可以坐滿所有教職員,加強同事間溝通及睦鄰關係。另外,推行小班教學令老師與學生關係更緊密,老師能更仔細觀察學生的強弱項;亦可在課堂實行分組學習,提高學生參與度。 校友黃麗君的話:  麗君(右小圖)於2006年小學畢業,她說這是第一次參觀新校舍,覺得很通爽。她興奮地形容:「這裡比舊校舍大三倍, 以前沒有食堂、沒有這麼多層活動室。」 她憶起以往上課時,即使有任何不明白,老師都會耐心解答;今次回母校探望舊老師,很開心當中有些已升為主任。另外,她認為學校提供很多活動,讓學生在讀書以外,能在其他方面得到啟發。
kjy01_20180204s_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2.03
福德學校 以愛傳愛承主恩 服務他人獻我心
福德學校由瑪利諾修會於1952年奠基,成立於1953年。六十五年間為災民派發救濟品、經歷二千名學生的風光、交由香港教區管理、學生人數減少面臨殺校危機等起起跌跌,但學校面對困難時力爭上游,仿如獅子山精神。當中情懷,源於一個「 愛 」字。 (本報專題)學校一直秉承「愛貧為先」的精神,以生命為題,並配合校慶「承傳.傳承」主題,透過服務傳承關愛,除了探訪獨居長者等活動外,亦於上年加入「『飼』得其樂校本課程」,讓學生飼養鍬形蟲及獨角仙。昆蟲專員石滿霖在家中亦有飼養昆蟲, 「平時只有我跟媽媽玩,所以我喜歡有生命陪伴我」。十多名昆蟲專員主要負責檢查昆蟲生活環境及探測特性、清潔飼養箱和換食物。 麥藹彤老師指,壽命大約一至兩年的甲蟲存活率慢慢下降, 編程機械人(mBot)小組學生及老師便設計編程裝置檢測甲蟲日夜間活動。mBot專員陳卓盈表示若其中一個數據編錯了,就要重新做那個步驟,所以有點困難。 卓盈學到要珍惜和愛護生命,更明白生離死別是很自然的道理。麥老師提到昆蟲死後會被製成標本,完成整個生命過程。滿霖認為雖然昆蟲能以標本形式作紀念,但換轉若是親人離世便會很傷心。 愛貧為先的「貧」包括學校的弱勢社群,許加路校長認為天主創造每個人都有獨特性,開放日(一月二十日)中的成果展示日就是很好的發揮機會。另外,中華青年宇航學社當天借出火箭模型和太空裝備,當中的工程人員制服能讓學生知道英雄背後有很多人在努力付出,就像表演中雖然不是全部學生都是主角,但明白怎樣發揮自己才是最重要。 五年級的莫逸桐和麥紫晴參演戲劇《國王的新衣》,第一次當導演的逸桐因不知道老師的要求而感到緊張,幸好跟同學互相溝通,令表演順暢。紫晴則在劇中飾演侍從,她因為害怕讀錯台詞而反覆練習,「我小時候上台會手心冒汗,我很開心現在能克服」。 五年光陰,紫晴最不捨空氣清新的校園環境。逸桐則感謝校長教授跳飛機的知識,玩樂時也學到數學,「校長很溫柔、很耐心地講解」。 獅子山下情常在  福德崗上愛永存 創校時入讀二年級的潘漢雄指,當年每月須交五元學費,對當時的人來說已經很昂貴,「以前老師也不好意思問誰仍未交學費,若真的沒錢,學校會幫忙想辦法」。他認為老師除了關顧學生外,也很有學問:「最懷念馮影仙老師利用我們小六放榜前的時間,教授簡單的古典詩詞,對同學文學啟蒙起了很大作用。」作為現任校董,他認為學校傳承歷史的同時,也要跟隨時代進步,「但老師的愛心不能變;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根本稱不上教育」。 梁雁瑩主任認為,這份愛是一種氛圍,「只有被愛過才會懂得愛人」。學校為學生提供沒有必須贏的包袱,充滿包容和接納。 學校於2008年面臨殺校危機,當時全校只有一百二十人,作為舊生老師的梁主任回想:「經歷過其他人選學校時不選你那間的嫌棄,一方面很害怕,另一方面要自強,思考學校定位。」她續說:「同區學校已照顧拔尖學生,我們便做補底,思考怎樣令學生的塔冷通不被埋在地底。」 許校長笑言請老師時會告訴他們在這裡工作需要花額外心思,但卻會因為學生的成長而開心。他舉例有學生跟他第一次見面時只會哼音樂旋律,需要媽媽解釋她所表達的情緒;早前那學生跟他說默書拿到九十六分而感到開心。這番說話已令校長滿足一天。 他曾任教名校多年, 第一次任校長卻走入絕然不同的環境,「我最初不知道甚麼是家舍,社工說要調某學生離開家庭時,我還說為甚麼要『拆散人地頭家』?」梁主任回憶校長初入職時聽到一些學生個案,覺得很戲劇性,故曾擔心他不會了解弱勢社群及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我們當然要拉高對學生的要求,但他也要明白學生的程度,彼此磨合」。但她後來發現校長並不是想像中「離地」,亦知道前線老師及學生的需要。許校長笑言自己走在前線,平常與學生在操場聊天,更一起建設園圃。他直言在福德學校做校長是人生最深刻的事,「有捨才有得,以前教尖子會有成就感,但如果當初沒有放手就不會有現在更大的成就感」。 許校長提到小時是曾偉雄神父邀請他做輔祭,令他成為青年領袖,直至現在於福德學校擔當領袖角色,才發現神父是福德學校的舊生,「我以為是我服務福德學校,但原來學校早已服務我,教出這麼好的神父。我希望不斷延續這些故事,繼續傳承這份愛的精神」。(妤) 
kjy01_201703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3.11
聖嘉勒小學暨幼稚園90周年校慶 真理必勝傳主愛 嘉勒光耀創未來
聖嘉勒學校創校九十載,校舍先後坐落九龍彌敦道、何文田太平街、旺角亞皆老街、堅尼地城山市街及般含道光景台。不單是校舍的轉變,對於社會發生的事情,如香港淪陷、教育改革,學校也遵循校訓「真理必勝」,無論面對任何轉變,都繼續堅持下去。本報於校慶期間,採訪聖嘉勒小學。 (本報專題)聖嘉勒學校能屹立多年,廣受家長好評,最主要原因是保持良好校風。小學暨幼稚園校長許李敏茵表示,聖嘉勒學校的特色是品德先行,「如果小朋友聽教聽話,學習便會事半功倍。」因此聖嘉勒的學生予人感覺斯文、大方有禮,她們在彌撒前亦會安靜等待。這是因為學校在幼稚園階段,已經訓練她們的行為習慣,所以她認為傳承不是特別做甚麼,而是怎樣維持前人所努力的成果。 老師團隊是維持校風的重要元素,任教中文科的陳何麗貞老師回憶求職時,正是感覺這裡的學生很有教養,令她十分難忘。她表示,學校著重德育發展,強調訓練學生自理能力,平時活動亦要幫忙預備椅桌,使她們能發展健全人格。 鄭劉頴副校長表示,學校的文化就是培育實幹型學生,因此學生的本質在這些年來,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都是謙遜、踏實、不浮誇、認真做事。老師與學生互相尊重,「若學生協助老師,老師也會說謝謝。」以身作則,讓學生培養良好品德。 充滿愛的校園 除此以外,學生關係融洽,亦很包容及具同理心;同時,老師疼愛學生,當有學生生病時,會打電話詢問她的康復情況,「有些學生即使生病了,仍想回校見老師和同學。」陳何麗貞說。 她坦言,曾協助一位出現偏差行為的學生,她跟學生在談話中也曾一起哭過,看到學生由封閉自己至交代一切,令她十分感動。而某些學生更跟她說,是因為她,才決定畢業後做一位中文老師, 可謂生命影響生命。 鄭劉頴副校長在以往擔任訓輔主任時,已看到學生對她態度上的轉變,「她們現在看到我便打醒十二分精神,知道要嚴肅的時候便會十分正經,以前不會這樣;但是她們適當時會很開心地走過來叫你。」她感覺跟學生的關係亦師亦友外,也像她們的媽媽般,互相熟悉對方性格,關係親密。 剛退休的梁靜鑾老師回憶起任教體育科時,曾有學生希望在校際比賽中獲得獎項,便隱瞞自己有傷患,致比賽成績不太理想,那種努力和付出使她深受感動。「這事提醒我要多留意她們,因為我不希望再有小朋友為獎項而使身體受損。」她回想在第一任校長謝琰莊修女身上,學到小朋友也需要得到別人的愛, 她們會在愛內作出轉變,「只要你愛她們,小朋友一定會感受到,我希望跟謝修女一樣,教書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愛的傳遞。」 另外,學校亦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鄭劉頴副校長說:「明白有些學生的強項不是讀書,所以老師會稱讚她讀書以外做得好的地方。因此當老師挑選學生大使、司儀時,亦會讓不同學生發揮及嘗試。」 五年級生沈珮穎分享,最難忘的經歷是於畢業禮擔任司儀, 「學校不是每次都挑選表現最好的人負責,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嘗試面對大眾。」她的媽媽亦認為:「珮穎入讀該校後,認識了不少朋友,學會與人相處;擔任風紀亦提升其領導能力。該校的老師很好,不會過分壓迫學生,很適合珮穎。」 真理必勝 「真理必勝」是該校校訓,梁靜鑾老師認為可在校訓中學會堅持,「如果你覺得值得去做,就盡自己能力達到目標。」退休老師陳佩瑜補充,在教學上面對困難時,亦會以校訓勉勵自己,「耶穌與我一起時,我可以克服困難,每個困難都可以解決得到。」 兩位退休老師期望未來學校繼續以校訓為目標,並要繼續努力堅持,「社會上有很多要求,現在做教育很艱難,希望學校繼續努力讓每一屆學生, 身心健康地成長。」梁老師說。 曾於一九九八至二〇一三年任校監的倪加大利納修女,談到校訓能鼓勵學生不說謊,認真做事,亦讓學生效法主保聖嘉勒依賴天主的精神,生活簡樸,不貪慕虛榮。倪修女笑說: 「不少公司的老闆喜歡聘請聖嘉勒的學生,她們亦能在工作中實踐校訓。」(妤)  
kjy13_20160626b_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06.25
「存恩‧傳愛‧全心」—— 不一樣的五十周年
風雲變色,難民湧至,引致人口激增,滿街都是失學的兒童。方濟會的張尊賢神父眼見如此光景,發起建學的宏願, 憑少數人之力,與熱心教友一磚一瓦的在九龍塘模範村鴨仔湖一帶,建築簡陋的教室開辦識字班,造福附近橫頭磡等木屋區的難民子弟。學校傳授課本知識之餘,更廣傳福音,洗滌心靈,免處於極度窮困生活環境下的青少年誤入歧途。學校其後再遷址慈雲山徙置區—— 當時的一個「九反之地」,繼續絕不容易的教化工作。 「心田先祖種,福地後人耕」,聖文德的始創者在艱難的環境下建立學校,令草根階層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教育,改良品德,憑知識改善生活。五十年來,學校的管理層與教師時有更替, 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辦學理念從無改變。感謝天主帶領我們平安度過那已過去的歲月,今年,是學校的金禧校慶,我們更願意將感恩之心化為力量,幫助一所開設於中緬邊境的「南板文德學校」,實行以愛還愛。 「文德50、服務50之伸手行動」是本校一個集合所有聖文德學生、家長的力量,一起以服務時數為邊城小學籌募資金的活動。學生的服務範圍包括學校與家居,校方亦會在適當時候帶領學生參與社區活動,讓他們接觸社會,藉服務感染旁人,將關愛傳揚。家長服務則指在校的義務工作。所有服務時數會以電腦存檔, 最終希望達到438,000小時的目標。數字從何而來?聖文德建校50年來,每年365 日,每天24小時盡忠職守服務教育工作,所以我們將三組數字相乘(50X365X24=438,000), 希望學生銘記本校時時刻刻服務社會和教育工作的精神。學生和家長服務若干時數,校方將會向社會人士、校友和聖文德學校的支持者募集對應捐款(1小時=HK$1),送予南板文德學校,希望真正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他們改善學校設施,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教育。 「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瑪竇福音》5:14-16)上主的話,我們銘記於心;先輩的努力,我們將薪火承傳,並身體力行,務求光照近人。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存恩.傳愛.全心」永遠是我們繼往開來的文德精神。 作者為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