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80204s_1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2.03
福德學校 以愛傳愛承主恩 服務他人獻我心
福德學校由瑪利諾修會於1952年奠基,成立於1953年。六十五年間為災民派發救濟品、經歷二千名學生的風光、交由香港教區管理、學生人數減少面臨殺校危機等起起跌跌,但學校面對困難時力爭上游,仿如獅子山精神。當中情懷,源於一個「 愛 」字。 (本報專題)學校一直秉承「愛貧為先」的精神,以生命為題,並配合校慶「承傳.傳承」主題,透過服務傳承關愛,除了探訪獨居長者等活動外,亦於上年加入「『飼』得其樂校本課程」,讓學生飼養鍬形蟲及獨角仙。昆蟲專員石滿霖在家中亦有飼養昆蟲, 「平時只有我跟媽媽玩,所以我喜歡有生命陪伴我」。十多名昆蟲專員主要負責檢查昆蟲生活環境及探測特性、清潔飼養箱和換食物。 麥藹彤老師指,壽命大約一至兩年的甲蟲存活率慢慢下降, 編程機械人(mBot)小組學生及老師便設計編程裝置檢測甲蟲日夜間活動。mBot專員陳卓盈表示若其中一個數據編錯了,就要重新做那個步驟,所以有點困難。 卓盈學到要珍惜和愛護生命,更明白生離死別是很自然的道理。麥老師提到昆蟲死後會被製成標本,完成整個生命過程。滿霖認為雖然昆蟲能以標本形式作紀念,但換轉若是親人離世便會很傷心。 愛貧為先的「貧」包括學校的弱勢社群,許加路校長認為天主創造每個人都有獨特性,開放日(一月二十日)中的成果展示日就是很好的發揮機會。另外,中華青年宇航學社當天借出火箭模型和太空裝備,當中的工程人員制服能讓學生知道英雄背後有很多人在努力付出,就像表演中雖然不是全部學生都是主角,但明白怎樣發揮自己才是最重要。 五年級的莫逸桐和麥紫晴參演戲劇《國王的新衣》,第一次當導演的逸桐因不知道老師的要求而感到緊張,幸好跟同學互相溝通,令表演順暢。紫晴則在劇中飾演侍從,她因為害怕讀錯台詞而反覆練習,「我小時候上台會手心冒汗,我很開心現在能克服」。 五年光陰,紫晴最不捨空氣清新的校園環境。逸桐則感謝校長教授跳飛機的知識,玩樂時也學到數學,「校長很溫柔、很耐心地講解」。 獅子山下情常在  福德崗上愛永存 創校時入讀二年級的潘漢雄指,當年每月須交五元學費,對當時的人來說已經很昂貴,「以前老師也不好意思問誰仍未交學費,若真的沒錢,學校會幫忙想辦法」。他認為老師除了關顧學生外,也很有學問:「最懷念馮影仙老師利用我們小六放榜前的時間,教授簡單的古典詩詞,對同學文學啟蒙起了很大作用。」作為現任校董,他認為學校傳承歷史的同時,也要跟隨時代進步,「但老師的愛心不能變;教育是愛的事業,沒有愛根本稱不上教育」。 梁雁瑩主任認為,這份愛是一種氛圍,「只有被愛過才會懂得愛人」。學校為學生提供沒有必須贏的包袱,充滿包容和接納。 學校於2008年面臨殺校危機,當時全校只有一百二十人,作為舊生老師的梁主任回想:「經歷過其他人選學校時不選你那間的嫌棄,一方面很害怕,另一方面要自強,思考學校定位。」她續說:「同區學校已照顧拔尖學生,我們便做補底,思考怎樣令學生的塔冷通不被埋在地底。」 許校長笑言請老師時會告訴他們在這裡工作需要花額外心思,但卻會因為學生的成長而開心。他舉例有學生跟他第一次見面時只會哼音樂旋律,需要媽媽解釋她所表達的情緒;早前那學生跟他說默書拿到九十六分而感到開心。這番說話已令校長滿足一天。 他曾任教名校多年, 第一次任校長卻走入絕然不同的環境,「我最初不知道甚麼是家舍,社工說要調某學生離開家庭時,我還說為甚麼要『拆散人地頭家』?」梁主任回憶校長初入職時聽到一些學生個案,覺得很戲劇性,故曾擔心他不會了解弱勢社群及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我們當然要拉高對學生的要求,但他也要明白學生的程度,彼此磨合」。但她後來發現校長並不是想像中「離地」,亦知道前線老師及學生的需要。許校長笑言自己走在前線,平常與學生在操場聊天,更一起建設園圃。他直言在福德學校做校長是人生最深刻的事,「有捨才有得,以前教尖子會有成就感,但如果當初沒有放手就不會有現在更大的成就感」。 許校長提到小時是曾偉雄神父邀請他做輔祭,令他成為青年領袖,直至現在於福德學校擔當領袖角色,才發現神父是福德學校的舊生,「我以為是我服務福德學校,但原來學校早已服務我,教出這麼好的神父。我希望不斷延續這些故事,繼續傳承這份愛的精神」。(妤) 
kjy01_20170312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7.03.11
聖嘉勒小學暨幼稚園90周年校慶 真理必勝傳主愛 嘉勒光耀創未來
聖嘉勒學校創校九十載,校舍先後坐落九龍彌敦道、何文田太平街、旺角亞皆老街、堅尼地城山市街及般含道光景台。不單是校舍的轉變,對於社會發生的事情,如香港淪陷、教育改革,學校也遵循校訓「真理必勝」,無論面對任何轉變,都繼續堅持下去。本報於校慶期間,採訪聖嘉勒小學。 (本報專題)聖嘉勒學校能屹立多年,廣受家長好評,最主要原因是保持良好校風。小學暨幼稚園校長許李敏茵表示,聖嘉勒學校的特色是品德先行,「如果小朋友聽教聽話,學習便會事半功倍。」因此聖嘉勒的學生予人感覺斯文、大方有禮,她們在彌撒前亦會安靜等待。這是因為學校在幼稚園階段,已經訓練她們的行為習慣,所以她認為傳承不是特別做甚麼,而是怎樣維持前人所努力的成果。 老師團隊是維持校風的重要元素,任教中文科的陳何麗貞老師回憶求職時,正是感覺這裡的學生很有教養,令她十分難忘。她表示,學校著重德育發展,強調訓練學生自理能力,平時活動亦要幫忙預備椅桌,使她們能發展健全人格。 鄭劉頴副校長表示,學校的文化就是培育實幹型學生,因此學生的本質在這些年來,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都是謙遜、踏實、不浮誇、認真做事。老師與學生互相尊重,「若學生協助老師,老師也會說謝謝。」以身作則,讓學生培養良好品德。 充滿愛的校園 除此以外,學生關係融洽,亦很包容及具同理心;同時,老師疼愛學生,當有學生生病時,會打電話詢問她的康復情況,「有些學生即使生病了,仍想回校見老師和同學。」陳何麗貞說。 她坦言,曾協助一位出現偏差行為的學生,她跟學生在談話中也曾一起哭過,看到學生由封閉自己至交代一切,令她十分感動。而某些學生更跟她說,是因為她,才決定畢業後做一位中文老師, 可謂生命影響生命。 鄭劉頴副校長在以往擔任訓輔主任時,已看到學生對她態度上的轉變,「她們現在看到我便打醒十二分精神,知道要嚴肅的時候便會十分正經,以前不會這樣;但是她們適當時會很開心地走過來叫你。」她感覺跟學生的關係亦師亦友外,也像她們的媽媽般,互相熟悉對方性格,關係親密。 剛退休的梁靜鑾老師回憶起任教體育科時,曾有學生希望在校際比賽中獲得獎項,便隱瞞自己有傷患,致比賽成績不太理想,那種努力和付出使她深受感動。「這事提醒我要多留意她們,因為我不希望再有小朋友為獎項而使身體受損。」她回想在第一任校長謝琰莊修女身上,學到小朋友也需要得到別人的愛, 她們會在愛內作出轉變,「只要你愛她們,小朋友一定會感受到,我希望跟謝修女一樣,教書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愛的傳遞。」 另外,學校亦深信「天生我才必有用」,鄭劉頴副校長說:「明白有些學生的強項不是讀書,所以老師會稱讚她讀書以外做得好的地方。因此當老師挑選學生大使、司儀時,亦會讓不同學生發揮及嘗試。」 五年級生沈珮穎分享,最難忘的經歷是於畢業禮擔任司儀, 「學校不是每次都挑選表現最好的人負責,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嘗試面對大眾。」她的媽媽亦認為:「珮穎入讀該校後,認識了不少朋友,學會與人相處;擔任風紀亦提升其領導能力。該校的老師很好,不會過分壓迫學生,很適合珮穎。」 真理必勝 「真理必勝」是該校校訓,梁靜鑾老師認為可在校訓中學會堅持,「如果你覺得值得去做,就盡自己能力達到目標。」退休老師陳佩瑜補充,在教學上面對困難時,亦會以校訓勉勵自己,「耶穌與我一起時,我可以克服困難,每個困難都可以解決得到。」 兩位退休老師期望未來學校繼續以校訓為目標,並要繼續努力堅持,「社會上有很多要求,現在做教育很艱難,希望學校繼續努力讓每一屆學生, 身心健康地成長。」梁老師說。 曾於一九九八至二〇一三年任校監的倪加大利納修女,談到校訓能鼓勵學生不說謊,認真做事,亦讓學生效法主保聖嘉勒依賴天主的精神,生活簡樸,不貪慕虛榮。倪修女笑說: 「不少公司的老闆喜歡聘請聖嘉勒的學生,她們亦能在工作中實踐校訓。」(妤)  
kjy13_20160626b_s
icon89
校園隨筆
2016.06.25
「存恩‧傳愛‧全心」—— 不一樣的五十周年
風雲變色,難民湧至,引致人口激增,滿街都是失學的兒童。方濟會的張尊賢神父眼見如此光景,發起建學的宏願, 憑少數人之力,與熱心教友一磚一瓦的在九龍塘模範村鴨仔湖一帶,建築簡陋的教室開辦識字班,造福附近橫頭磡等木屋區的難民子弟。學校傳授課本知識之餘,更廣傳福音,洗滌心靈,免處於極度窮困生活環境下的青少年誤入歧途。學校其後再遷址慈雲山徙置區—— 當時的一個「九反之地」,繼續絕不容易的教化工作。 「心田先祖種,福地後人耕」,聖文德的始創者在艱難的環境下建立學校,令草根階層的孩子有機會接受教育,改良品德,憑知識改善生活。五十年來,學校的管理層與教師時有更替, 但服務社會,造福人群的辦學理念從無改變。感謝天主帶領我們平安度過那已過去的歲月,今年,是學校的金禧校慶,我們更願意將感恩之心化為力量,幫助一所開設於中緬邊境的「南板文德學校」,實行以愛還愛。 「文德50、服務50之伸手行動」是本校一個集合所有聖文德學生、家長的力量,一起以服務時數為邊城小學籌募資金的活動。學生的服務範圍包括學校與家居,校方亦會在適當時候帶領學生參與社區活動,讓他們接觸社會,藉服務感染旁人,將關愛傳揚。家長服務則指在校的義務工作。所有服務時數會以電腦存檔, 最終希望達到438,000小時的目標。數字從何而來?聖文德建校50年來,每年365 日,每天24小時盡忠職守服務教育工作,所以我們將三組數字相乘(50X365X24=438,000), 希望學生銘記本校時時刻刻服務社會和教育工作的精神。學生和家長服務若干時數,校方將會向社會人士、校友和聖文德學校的支持者募集對應捐款(1小時=HK$1),送予南板文德學校,希望真正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幫助他們改善學校設施,有機會得到更好的教育。 「你們是世界的光,建在山上的城是不能隱藏的。人點燈,並不是放在斗底下,而是放在燈台上,照耀屋中所有的人。照樣,你們的光也當在人前照耀,好使他們看見你們的善行,光榮你們在天之父。」(《瑪竇福音》5:14-16)上主的話,我們銘記於心;先輩的努力,我們將薪火承傳,並身體力行,務求光照近人。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存恩.傳愛.全心」永遠是我們繼往開來的文德精神。 作者為聖文德天主教小學校長
kjy12_20160626b_s
藝文知趣
2016.06.25
【生活雜錦】暖 毛 毛
《暖毛毛》是一齣話劇的名字。 數年前,我從編劇陳先生那裡得知劇名。那時,我心裡想:從潮流角度,這名字有點過時,也不甚動聽呢。後來,我找來《暖毛毛裡的暖毛毛》劇本,看過究竟。 《暖毛毛裡的暖毛毛》是《暖毛毛》的濃縮版,特別為學校演出而編寫。故事講述老師和同學排演一齣名叫《暖毛毛》的戲劇,準備於周年校慶演出,只是,男主角依高認定劇作是「悶戲」,建議採用服裝漂亮的舞蹈形式;由於不能得到老師與同學認同, 依高故意挑撥,期望冷卻同學的演出熱誠,從而令老師改變主意。 戲劇結局,當然是詭計不能得逞,而依高也明白《暖毛毛》的內涵。劇中的「暖毛毛」,是人手製作的彩色毛冷球,同學既會互相送贈,也會送到醫院、老人中心和福利機構,期望接收者會感到快樂和溫暖。至於「暖毛毛」的製作看似簡單,卻在劇中別具象徵意義:當它們被收藏起來的時候,同學會感到徬徨混亂,當它們再次出現,同學便學懂包容與寬恕。 戲劇的表現形式,一般來說,是透過演員的演出,營造一個戲劇情境,讓觀眾投入其中,或分享創作意念,或進行思考。當我閱讀《暖毛毛裡的暖毛毛》劇本以後,我在檢討:我是否有送出「暖毛毛」?  幸好,有的!最近,我的舊同學為完成課程而草擬論文,她在電郵帶點沉重的說:我在接受一項嚴謹的訓練!我知道她是能應付壓力的,只是,也想為她加點動力,於是就以剛學來的日式鼓勵語句作回覆,希望她在苦惱的日子裡,能莞爾一笑。 當我送出「暖毛毛」的同時,也收到「暖毛毛」!雖然我在專欄寫作方面仍是「新手」,經常擔心文章內容乏味或行文欠周詳,悶壞讀者;幸好編輯大人每每予以包容。最近,她還向我發出一個甚具鼓勵性的電郵,讓我再次提起精神,朝著更好的方向努力。 我想,陳先生多次提及《暖毛毛》,少談故事內容,或許由於他更珍視「暖毛毛」的精神。 若大家擁有「暖毛毛」,請不要吝嗇地送出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