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90113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9.01.11
聖羅撒學校 跨科學習 帶領高小學生 認識中國傳統
(本報專題)當學生身處於二千多年歷史的建築群中,猶如置身古代去體驗前人的生活。聖羅撒學校逾一百位小六學生於剛過去的十一月二十一至二十五日到西安考察,作跨科學習,認識當地文化與歷史,並參與領袖訓練活動,返港後在校園舉辦展覽,並當小領袖分享見聞。 在這次西安之旅中,學生前往兵馬俑複製工廠、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華清池、秦皇陵、西安博物館、小雁塔、大雁塔廣場、鐘鼓樓廣場等地方,他們返港後整理所學,分為中文組、英文組、數學組以及視覺藝術組別,以展覽帶出西安旅遊景點與文化色彩,並於十二月中開放給學生及家長參觀。 製作三百多件兵馬俑 學校內重現歷史場景 在這次展覽中最突出的,莫過於全級學生共同製作近三百二十個兵馬俑,並由視覺藝術組合製兵馬俑坑於校內展出,務求讓參觀者如同置身於兵馬俑博物館之中,讓同學欣賞文物的壯觀面貌。 視藝組學生黃靖茹表示,為求迫真,兵馬俑坑後排設置復修區, 展示於運送回港期間遭破損的兵俑,「有如仿製在兵馬俑博物館中所見的面貌」。 該組另一學生陳希琳於展覽期間向來賓介紹馬俑製作過程:先以鐵線造成馬形肢架,再用報紙球包裹塑造成肌肉,以膠紙穩固馬的軀幹,再用黏土及泥塑工具造成四肢與五官部位;兵俑則於西安的兵馬俑複製工場製作,以泥土及兵模製成。希琳說,每位同學均製作兩兵一馬,共三百多隻兵馬俑梅花間竹排列。 學習成為小領袖 親歷其境認識歷史 該校舉辦的西安之旅展覽中,中文組以展板記錄五天的行程, 並以平板電腦展示網誌,向來賓分享學生見聞。中文組的陳貝翹同學形容,西安的遊歷令她感嘆於文化遺產的偉大,「尤其是看到秦陵兵馬俑的世界八大奇觀,同學目睹也嘆為觀止」。她表示親身到西安認識二千年前秦國的歷史與文物,加深認識中國歷史,「親身體驗好比單單看書本,印象更深刻」。 英文組的吳芊慧與同學製作英文版的西安旅遊小冊子,把景點介紹翻譯成英語,於展覽期間教導同學讀音。芊慧表示在網上搜尋資料時須加以查核,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便向老師請教,「現場景緻壯觀,令我想再了解多一點」。她說,當走進華清池,認識唐代唐玄宗和楊貴妃使用過的溫泉遺跡時,場面令她難忘。 數學組的學生陳立鍶與另外二十多位同學介紹西安的氣候變化,立鍶說:「西安氣候很冷,日間只有三度,晚間跌至負七度。」另一組員陳卓嘉同學運用數學科的列表與複合棒形圖,對照香港氣候,顯示西安冬季的寒冷氣溫。 該校課外活動主任曾少萍老師指出,周年計劃以「培養學生領袖素質」為學習方向,故此整個旅程也著重領袖培訓,要求學生展示經驗。而西安的地理環境能幫助學生加深認識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她指高小學生以跨學科學習培養學生共通能力,配合跨學科學習,讓學生走出課室認識歷史文化,「學生需要多嘗試和表達, 才能應用所學」。 兵馬俑 西安的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發現於一九七四年,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陵內陪葬的三個兵馬俑坑成品字形排列,總面積兩萬多平方米,坑內放置與真人真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七千餘件,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資料取自: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小五級學習粵劇藝術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另一方面,聖羅撒學校小五級的跨科學習透過認識粵劇的中國傳統戲曲,融入中文科、音樂科、視覺藝術科等課程。學生認識粵劇的歷史;創作劇本;學習唱、做、念、打的基本表演方式;製作粵劇髮飾;創作白欖等。 該校參與「傳承『動』起來:香港小學中華文化課程設計與推廣」,獲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教育研究所「優質學校改進計劃」協助該校教師策劃活動,四班共一百一十三位小五生於一月二十六日校慶日演出《穆桂英》、《竇娥冤》、《孫悟空借扇》及《花木蘭》。 負責老師吳美賢副校長表示,粵劇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生能藉此認識整個粵劇製作過程,喚起學習興趣,同時傳承這中國的文化藝術。她又說,學生學習以沙的、鑼、鼓等作為配樂,並學習白欖創作,能加強藝術與音樂培育。 有份飾演穆桂英的學生張曉暄介紹花旦必用的頭飾「片子石」以及製作技巧,「共有七塊放左前額的頭髮上,用上金線抽出棉線,再插入鐵線造出花奔圖案」。她喜歡簡約花卉,在學習製作片子石時她揀選荷花,代表純潔。白欖創作方面,她說須配合三字句、五字句及七字句,並要求押韻,她會在網上搜尋相關句子作參考靈感,創作時配合故事內容,難度高但學習過程甚為有趣。 負責《竇娥冤》劇本寫作及旁白的鄧凱蕎說,同學的演出令她很滿意,創作過程甚有滿足感。凱蕎說,校方安排學生到油麻地戲院看粵劇,令她對粵劇有新的看法,「過去認為粵劇只適合長者觀賞,不適合兒童,不過花旦化妝後很漂亮,吸引我去繼續認識」。(高)  非物質文化遺產 目前全港共有四百八十個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中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斲琴技藝)、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的二十個項目,已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十個本地項目。(資料取自:康文署) 
kjy10_20181111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8.11.09
青苗天地 2018.11.11
校慶日有感 今年十月九日,對我來說是一個特別的日子──我們學校五十五周年校慶。由於我只是來到這裡一年,能夠陪她度過生日,讓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去認識她。 還記得那天,天氣沒有我預期中的晴朗明媚,反而還有點烏雲密佈,彷彿隨時都會下起雨來,果真,來到學校不一會兒,雨就開始下了。雨愈下愈大,我不禁擔心下午要舉行的校慶典禮,雖說校慶是在教堂裡進行,但我們還是希望陽光能夠親吻我們,為我們的校慶送上祝福。 到了下午,我們到達了教堂,出人意料的是天氣變晴了,幾束陽光透過雲朵灑落聖堂前的階梯,地上未乾的雨水,閃閃發亮。這時一陣清風迎面而來,是喃喃細語?是輕輕淺笑?笑我剛才的緊張,天主正在祝福我們的學校呢,雨水只是洗淨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好好迎接典禮的開始。 走進了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整個教堂裡都充滿了神聖肅穆的感覺,每一個人都被感染了, 交談和笑聲都輕輕放下了。等到嘉賓入席後,我們的校慶彌撒就正式開始了。所有的人都起來唱聖詠,那偌大的教堂裡充滿了我們對學校的祝福,對天主的尊重。 校慶彌撒的過程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我們都是天主的子女」。是啊,坐在教堂裡的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天主的子女。我們因為天主的安排才相遇,我們因為天主的祝福而可以跨越困難,成為「明德至善」的「新民人」。 我再一次祝福學校五十五歲生日快樂,雖然我現在還不足以讓學校為我感到驕傲,但是學校會一直是我的驕傲,引領我前進。  唐琳琳   天主教新民書院   二C  放學途中 校園的鈴聲響起了,我便收拾好書包準備回家。 我用輕鬆的步伐踏出校門,感到格外的愉悅。抬頭望著天空,感到無比的深藍,深藍得像大海,一望無際。天上的雲都微微地散開了,一陣清爽的風吹向我臉頰。還聽到幾隻小鳥在嘰嘰喳喳地唱歌;路上看到許多來來往往的人,都是學生與家長。走著走著,忽然一道光從我眼中閃過,啊!原來是火紅的紅球要下山啦,照在我的臉上很溫暖。一道道的太陽光照亮了每條巷子, 彷彿走向舞台那無比閃爍的燈光照耀著你,也看到了許多老人家與自己的伴侶相互依偎的沐浴著陽光,真是讓人羨慕。 再向前走,便有一間便利店,有許多人在購物。走進一道大門,我看到來來往往的人群,有些匆匆忙忙,有些不知要忙甚麼,整個通道擁擠得水洩不通。 走出大門,往左一看,是一間小食店,有些小孩吵著自己的父母要買熱騰騰的魚蛋吃。看著他們臉上洋溢的笑容,以及吃得津津有味而滿嘴是油的嘴巴,令我感到很有趣。在小食部前面便是小孩和家長的天地。有些在滑滑梯,有些在相互追逐嬉戲, 還有些長者們在弈棋或做運動。看她們這麼開心,我也感到開心。再向前走,穿過一排一排的長椅,坐著的人們,要麼在玩手機,要麼在聊天,要麼居然還在長椅上睡覺了,十分愜意。 再往前走便快要到我家樓下了,真的很快呀!遇到幾位熟悉的鄰居,我便與她們嬉笑著,一起乘升降機回家。就這樣愉快地結束了回家的路途!  放學途中,人來人往,大家的嬉笑聲和在小食店小孩吃得滿臉是油的情景都讓我感到歡快,讓我感到身邊有很可愛的畫面!  楊盈盈  明愛粉嶺陳震夏中學  三B 
kjy01_20181104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11.02
華富邨寶血小學建校金禧 鼓勵學生 自主學習 樂學敢創
(本報專題)提到「華寶」,區內居民都知所說的是華富邨寶血小學,該校校長鄒桂芳說:「在我眼中,學生是天主給予的寶貝,各人也有不同的塔冷通。」踏入五十周年的「華寶」,一向著重學生快樂學習,敢於創新,學校期盼每一位學生,能珍惜天主賦予獨特的才能,並加以發揮。 鄒校長說,學校會致力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創作空間, 多元化活動,「鼓勵學生多思考、創新,不墨守成規,使學習充滿姿采」。 華富邨寶血小學近年致力推動的「科學及科技教育」(STEM),課堂設計方面,包括在常識科與電腦科加入STEM元素,學校設有「STEM 大使」,培訓個別學生,又協助推行課餘活動; 近兩年設有STEM Day(過去名為「科技學習日」),把不同學科的科學與科技元素展示出來。 鄒校長說,科技教育可從玩樂中學習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展現「樂學」;學校的STEM小冊子設自學內容,圖書館加設與STEM相關的書籍,讓學生自主學習,並勇於嘗試創新與探究,達致「敢創」。 全校參與STEM Day  推動科學探究精神 過去兩年學校設立的STEM Day,結合了資訊科技、常識與數學等學科。上學年起,小一至小三級學生分小組進行「積木浮台比賽」,學習力學、結構、平衡等,賽前數學科老師會教授製作積木浮台的技巧,比賽時,學生把玩具車放在浮台上五秒,其中最輕巧的浮台便勝出;小四至小六則運用編程技巧設計遊戲,並得到香港大學有關方面協助學生運用micro:bit在電腦編寫程式,讓學生發揮創意思維。 課程統籌主任鍾苑茵指出,學生先在課堂中學習編程,比賽時可調整遊戲設計, 最終由學生設計獨一無二的作品,「作賽時學生也分外緊張,然而學生也樂在其中」。 小六同學黎一菲本年在校外參與「模型氣墊船」創作大賽中獲得冠軍,她喜歡參與不同的科技活動,這提升了她對數學的興趣。她希望長大後能成為科學家,生產更多發明,「每次參賽都很刺激,也能提升我的創意」,她說過程中會有失敗,但她會努力改良作品;團體合作的精神教她學習不放棄,即使失敗也可再作嘗試。 小六同學周竣濤也有參與不同類型的科技比賽,他於本年一項聰明車比賽中獲得冠軍,他說:「我最喜歡編程,這可鍛鍊腦筋,我會不斷嘗試修改程式,過程很好玩。」他說,創作過程中也要找合適的環保物料裝嵌車身,從中學習循環再生的環保概念。 生活中認識公教價值 過去三年,華富邨寶血小學以天主教教育的核心價值,培育學生常懷感恩,珍惜天主的給予、愛護生命與家庭等價值。 小學本學年以公義與真理為題,貫穿各科組學習,例如在宗教科認識辦學團體耶穌寶血女修會會祖,了解會祖如何敢於嘗試,致力傳教,為服務女青年默默奉獻的精神;並從十誡學習應持守的責任;生命教育課以生活事件的例子切入相關課題等,鄒校長說:「讓學生認識承擔責任、履行公義的使命,以及對天主和近人盡責的義務」。 宗教科主任楊麗莎認為,學生需要多元學習, 例如老師在早會中分享主題,再在課堂與學生深入討論十誡在生活的實踐;這一切都有助學生在潛移默化中認識信仰。 尤以上學年以家庭為主題時舉辦濯足禮,學生為其父母洗腳,代表耶穌為門徒洗腳的故事,帶出愛家庭與服務。小五的鄭思澄同學說,當看見其他同學為各自的父母洗腳時很感動,「回家後我有向父母分享這事,並承諾會幫忙做家務」,以行動孝順父母。 學校見證華富邨五十年成長 華富邨寶血小學於一九六八年創校,首年以華富邨華樂樓地舖單位作課室,名為「寶血第二小學」。至六九年校舍落成後,學校遷入位於瀑布灣道的現址,改名為「華富邨寶血小學」,服務區內學童。至二○○○年該校配合香港的教育發展,把上、下午校分拆為兩所全日制小學,下午校留在原址,上午校遷移至鴨脷洲的海怡半島,名為海怡寶血小學。 鄒校長指出,該校與華富邨同樣已有五十年歷史,校方將於明年三月與華富邨合辦社區活動,與居民分享校園逸事。另外,學校亦派出學生及教師代表,參與華富邨重建計劃,「例如區內用作重建的五幅用地的用途,那一座先搬遷?將來新增的地鐵站的位置在哪裡?師生也可以參與討論」。 校慶設生日便服日 踏入新學年,該校特設「生日便服日」,學生生日當天,可穿便服上課,並會獲贈生日襟章。學生周竣濤說,當見到同學穿上便服,便得知當天是其生日,同學也自然向壽星送上祝福,他也十分期待自己生日的來臨。 另外,每班設置「祈禱天地」,鼓勵學生養成祈禱和為別人代禱的習慣。鄒校長期望學生養成關顧他人的習慣,關愛近人,從生活中帶出天主教教育的價值觀。(高) 華富邨寶血小學 http://www.pbps.edu.hk      
kjy01_20180325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8.03.24
聖若瑟英文小學 60周年鑽禧 栽培夢想 發展潛能
(本報專題)聖若瑟英文小學於三月十九日與直屬中學舉行感恩祭,慶祝學校六十周年及主保聖若瑟瞻禮。主祭的夏志誠輔理主教亦是該校舊生,他在講道中提到天主對人的愛通過人去實現出來,例如創辦該校的孫保祿修士建立學校夢,很多人因他這個夢而得到恩寵,而當人把生命活得最燦爛最喜悅的時候,當中自有天主的夢。因此,夏主教鼓勵學生及老師,在學校要栽培自己的理想, 做一個為夢想而奮鬥的人。 從鏡頭 看世界 學校提供眾多活動讓學生尋找自己的夢,發展所長,例如鄭德明老師(鄭Sir)和陳倩芝老師負責的攝影小組「數碼特工」。陳老師憶起十多年前成立小組是因為她跟鄭Sir對攝影都很有興趣,希望學生從中獲得滿足感及增強自信。選拔中,學生要提供攝影作品,亦要從數幅相片中尋找瑕疵,難關重重,但同學依然願意接受挑戰。五年級的朱富業覺得影相很有型,希望用照片留下美好的東西。而六年級的陳卓謙則因為五歲起跟著愛攝影的爸爸周圍拍攝,及喜歡看有關攝影的書籍,所以參加這個小組。 兩位老師會教授學生攝影技巧,亦會展示不同相片,增強他們的審美眼光,累積經驗後便能出外實踐。學校每兩年會在文化中心舉辦相展展示學生的成果,今年已是第五屆,主題是「Home. Sweet.Home@Hong Kong」,讓學生認識香港美的一面,並愛這個地方。老師帶著學生遊走香港各地,如太平山、中環等,特別是到屋邨攝影。鄭Sir說:「選學校附近的屋邨是因為小朋友較少接觸居民,拍攝屋邨亦能帶出人情味。」他鼓勵學生照相前先跟街坊打招呼,效果會較自然;富業亦認為這樣才會影到街坊發自真心的笑容。 出發前,老師會先讓學生欣賞其他攝影師拍攝該處的作品。「例如學生之前不知道白泥是甚麼地方,看照片有助構思構圖。」鄭Sir說。卓謙到下白泥影相時,為了照到最美的日落更弄髒了褲子,「但該相片被老師揀選在相展展出,我覺得一切付出也值得」。 小組現有二十三人,最小是三年級生,他們的攝影技術逐年累積,亦靠分享技巧而進步。鄭Sir說:「我鼓勵學生分享,是良性競爭;亦希望學生有紀律,如果為了影相而互相推撞,拍出來的相片也不會好。」而學生亦學到細心留意每個細節,卓謙說:「我的中文錯別字減少了」。同時, 他們學會忍耐,富業提到一次影花時等了很久仍有很多人經過,最後要選用另一角度拍攝。 除了照相外,學生亦要導賞,向來賓介紹自己的作品及拍攝原因,鄭Sir認為文化中心有中外人士參觀,學生能藉此接觸外界,練習英文,亦讓遊客認識香港美的一面。陳老師想起有次出外景跟學生吃飯,同桌的內地遊客說他們像個攝影師,學生亦敢於用普通話跟對方聊天。 富業希望將來成為婚紗攝影師,為新人留下美好回憶。卓謙則希望當一位業餘攝影師,除了增進與家人的感情外,為其他人拍照亦能令他人開心。鄭Sir提到相展的主禮嘉賓是第一屆攝影小組的舊生,現時從事多媒體發展,這令老師很感動,「不是所有學生都要變成攝影師, 但如果當中有幾個能發展所長,是我們的成就。儘管籌備相展及週末帶隊挺辛苦,但換來的滿足感是開心的回憶」。 止於至善 力行仁愛  除了攝影外,學校亦積極發展學術以外的活動,達致教育主題3L—— Love、Live、Learn。例如星期三有校本課程,如小五小六學習外語,規定學生必定參與,實踐天主教五大核心價值中的「義德」,讓人人都能公平學習。而週五的常規活動則是學習不同運動,訓練團隊精神、求生本能等知識及技能。吳錦庭副校長以二年級為例,所學的武術能在開放日中展示;而武術更是學校較為突出的項目,學生在不同比賽中獲獎無數。吳副校表示學生發展各類活動有助調劑和平衡日常生活,及豐盛學習生活。 仁愛方面,郭芸校長強調學校的兄弟手足情,例如高年級的學生在上下校巴時會照顧低班學生,「他們自動自覺去做,因為當他們還就讀低年級時,大哥哥也這樣做」;就算活動、比賽、表演都是師兄帶著師弟行動。她明言學生願意分享及互相關顧,與其他學校不同,「從小朋友身上便能看出成果」。而學校環境令學生感到被愛及舒服,亦吸引舊生經常回母校踢足球。 郭校長在該校從老師升任校長,她感謝歷屆校長對學生的愛戴——由當年孫修士站在校門看守學生,至她亦繼續秉承這傳統,「看著學生上校巴、爸媽接送了才讓我安心」。儲富有校監形容郭校長是善牧,本身就散發出愛的氛圍,特別是舊生回來探訪,她都記得各人的名字。 郭校長表示,未來會依隨社會需要為學生作最好的準備,達致校訓的「止於至善」,「我提醒學生無論做甚麼,如參加運動會都要做到最好。這次校慶,也是老師帶動學生同心一致做到最好,為六十周年留下美好回憶」。六十年來的努力,也正好共同建設了這個學校夢。(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