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60306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3.05
天主教伍華小學 50週年金禧校慶 慎思明辨 師恩主愛
踏進與堂區、兩校校舍相連的伍華中、小學,操場上空的彩色風車隨風轉動,圍欄上貼滿學習生活的海報,校舍最高點懸掛著校慶的巨型直幡,這些布置在宣告兩校慶祝創校五十週年的喜訊。  (本報專題)一家學校由籌建到創校逾五十載,集結了何其多的力量和恩德!在早前舉行的天主教伍華中小學的五十週年金禧慶典上,兩校校監羅國輝神父道出一個感人的片段:一名校友當年在學期間家逢不幸,其時的校監覺法治神父(Rev. Fernando Galbiati, P.I.M.E.)亦師亦友的陪伴,讓這名學生得以走過艱難歲月,長大成人,事業有成,更在退休後的今天回來,只想找當事人說聲感謝。 恩情在伍華無處不在,單是校名本身已是一則謝恩的故事。該校前稱新蒲崗天主教英文小學(上、下午部),1968年易名為伍華書院中、小學部,為要答謝曾任市政局議員的建築師伍秉堅的善行;他當年應覺神父之邀,以其專業協助建造該校,校方為表謝意,邀請伍秉堅冠以校名,後者選擇以其先父之名作校名,以茲紀念。直至2003年,小學部改為全日制,上、下午校合併,易名天主教伍華小學。  師生情誼永在 在該校任教28年的馬國良校長坦言,很多「伍華仔」、「伍華女」對學校有很強烈的歸屬感:每年開學,總會有穿著不同中學校服的校友回來探望老師;當年曾有一位令老師大感頭痛的學生,畢業後在老師生日當天特意買蛋糕到校慶賀;最近校慶開放日,有些創校初年入學、目前已屆退休年齡的校友紛紛重臨母校;不少已達適婚年齡的校友,亦特意回校取景拍婚紗照⋯⋯ 在該校任教33年的林俊英老師及任職25年的校工陳建國也表示,常在街上碰到校友主動與他們打招呼。林老師說:「曾試過與校友這樣在街上談了半小時,我們像老朋友般無所不談。」陳建國稱,「有些主動與我打招呼的校友已長大成人,容貌有變,我未必認得出,但他們親切的眼神讓我知道是校友。」每次在校外相遇也讓他感到開心。學生稱呼他「國叔叔」、「國哥哥」、「陳叔叔」或「陳校工」,可見彼此間關係不俗。  良言終身受用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學校在歷任先賢的帶領下走過半世紀,校訓「慎思明辨」是師生的指導方向。馬校長指當年他尚未升任校長,仍擔任數學科老師時,有次課堂上,他在引伸校訓時向學生出了一副對聯,上聯是「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不敢回應,他自己揭曉,打趣說下聯是「盡信馬Sir不如無馬Sir」。馬校長表示慎思明辨是一種學習態度,他鼓勵學生透過學習,追尋真理,而非只盲從或拜服權威。他相信集思廣益,也相信學海無涯,不只囿於學業知識,生命教育也很重要。近幾年,全體五年級生都參與「乘風航」海上訓練活動,他希望他們透過面對困境和解難而成長。之前,馬校長除親身試驗,還與老師作多番討論和思考才落實推行。 金禧慶典上,馬國良校長、林俊英老師、陳建國與另外八名在校服務廿五年或以上的教職員,獲頒長期服務獎。正如羅神父當天談到校訓「慎思明辨」時所言:每個年輕人都應以高尚的情操、由耶穌基督無私的愛而來的勇氣,逆流而上,不要隨波逐流,找尋自己的人生方向,服務他人。這份心思和意向,不管是否公教師生也合用。林老師可作見證,她雖非教友,在該校任教多年,校訓令她終身受用。(敏)  
kjy01_20160228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2.27
仁愛 服從 勤勞 聖家學校50週年校慶
置身大自然,藍天碧海,令人不禁讚歎上主的奇妙化工。位於坪洲的聖家學校,座落在自然環境,該校老師五十年來春風化雨,培育了不少遵循校訓「仁愛、服從、勤勞」的學子。 (本報專題)1965年,利仁慈神父(Rev. Francesco Ricciardi, P.I.M.E., 1912-90)與周妙生校長及一群熱衷於教育的老師創辦聖家學校,利神父任校監。當時,利神父擔任花地瑪聖母堂(長洲)主任司鐸,負責長洲、坪洲、梅窩、大澳等離島多區的牧民及教育工作。位處偏遠,聖心學校開校初期頗艱難,據悉利神父為聖家學校設法張羅舊物資,重用舊椅桌和窗簾等。 該校去年底舉行的金禧感恩祈禱禮中,現任校監李惠芳致歡迎辭時憶述創校初期,校舍只有三間課室和操場,直至十年前原址重建,才增至兩層共六間課室,並加設圖書館、電腦室和環保園等。然而,不管校舍的外觀如何,校內仍滿載著愛心,除有創辦者對教育的熱忱作基礎,也有繼承者的不斷付出。   活出聖家的質樸與濃情 校園的大自然美景留住赤子情,溫暖師生的心窩,滋養成長和生命。1986年於該校畢業的朱敏紅喜見獨子馮承智在母校唸小三,本學年,她出任家長教師會主席與家長校董,她說:「當年分上、下午校,我唸下午班,兩級學生共用一課室。」校舍重建後,學生已無需輪流用課室。馮太曾遷往市區,及後再遷回出生地,她坦言喜歡坪洲的空氣好、人事簡單、生活節奏較慢,有利兒子成長。從前她的同學都是街坊;現時,兒子的同學也是街坊鄰里,有些是新來港和南亞裔的小朋友。可幸同學們都相處融洽,承智很喜歡上學及與同學玩耍。 多年來,該校淳樸的民風吸引不少島外老師加入學校的大家庭。金禧感恩祈禱禮上,代表一眾資深教職員由主禮嘉賓湯漢樞機手中,接受長期服務獎的訓輔主任蕭穎瑤老師(33年),與其他領獎老師:英文科主任王偲穎(17年)、資訊科技主任區潔心(16年)和圖書館主任關玉英(11年),均指出師生的關係密切,全校學生的名字在老師的口中,脫口而出。 王主任當初受學生的純真吸引而入職,她說:「老師送一枝鉛筆,學生已很開心,珍而重之。」關主任說:「今天午飯後看見一個學生不開心,原來他早前撞倒受傷。學生品性單純,他們信任老師,樂於與老師分享心事。」蕭主任說:「早前我偕同舊同事與她當年任班主任的學生飯聚,那同事已七十多歲,舊生仍與她保持聯絡,我很感動。翌晨,我回校問學生會否三十年後再聚?豈料他們打趣說我屆時是否已很老了⋯⋯」 任職訓輔主任多年,蕭主任與學生仍打成一片,皆因她一直抱持動之以情、說之以理、服之以法的宗旨,對學生的管教張馳有致。其實,早已有另一班學生與她訂下十年之約重聚。區主任也因著另一位老師的抉擇而受感動,「幾年前,有一位資深的老師選擇當修女而離職。我雖然不是教友,但她的決定令我反思生命的意義。」校園是一個孕育生命成長的地方,該校主保聖人聖若瑟、聖母瑪利亞和小耶穌的愛一直陪伴著師生,讓他們的心靈茁壯成長。(敏)  
kjy01_20160124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6.01.23
天知學校55周年校慶 勤進忠誠 師生福傳搖籃
(本報專題)早前慶祝五十五週年校慶的天佑學校,當初其創校團體拯望會有見荃灣一帶工廠林立,勞工家庭的子弟有需要接受教育,遂以愛與熱誠開辦學校,傳揚主愛。該校已在1980年代交予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但創校修女以至繼任人幾十年來的辦學熱誠感動無數師生,不少人因而想進一步認識天主,受洗成為天主的兒女。 去年底,該校舉行五十五週年校慶感恩祭, 由校監伍國寶神父主禮,全體師生出席,嘉賓包括拯望會修女代表、校董、友校校長、家長、校友等。伍神父以樹的年輪比喻該校五十五年的歲月,每一個年輪代表師生努力的成果,年輪的中心是耶穌基督的心,這是一個「同心圓」。為了令這棵大樹茁壯成長,師長一直同心同德去撒種和澆灌。 撒種是師長的責任,但收成與否全看上主的旨意與人的回應。同為天佑校友,分別於1974年及2011年在該校畢業的葉鍵民、葉旭華父子,在其身上所播下的種子顯然是落在好地裡。現年就讀中五的旭華,當年在小六畢業前收到校方的福傳單張後已想慕道,然而他獲派的中學並非天主教學校,他不甘與主的關係「到此為止」,又不想等到十四、五歲才參加青少年慕道班,便毅然成為「超齡」的主日學學生(按:一般入讀主日學者為小學生)。旭華的赤誠感動了葉爸爸也跟著一起去慕道。「教會規定青少年領洗,父母其中一人須為慕道者或教友;既然他很想領洗,就由我陪他慕道吧。」葉鍵民說。 關顧弱小 為主見證 旭華對信仰如此渴慕,與他愉快的校園生活不無關係。天生骨質疏鬆的旭華,小一時在街上跌倒後一直行動不便,行動時須靠助行四腳架來支撐,並常請病假。小二開始, 校方特別恩恤他, 安排他每年升讀的班別也在地下唯一的課室上課,免卻他上落樓梯之苦, 小息及上洗手間期間亦有同學輪流陪同;這個安排直至旭華升上小五可自行走路為止。校方關顧弱小之情,他銘記於心。旭華在2012年領洗,邀請了周詠詩校長任代母。旭華認識周校長之時,她是校內高小年級的英文科老師。師生二人無所不談,關係良好,就像家人般親切,旭華樂意在信仰路上接受周老師的引領。 周校長表示,「很多校友都說這裡像他們的娘家,他們路過總會入來小坐,看看聖母像。」葉鍵民對此頗有同感,儘管畢業多年,他仍心繫該校,因此兩名子女也在這裡就讀。「自校長袁引修女離任後,我很少回來。直至孩子來唸書,我才回來做義工家長和故事爸爸。那次一踏進校門,感覺親切,不禁想起昔日修女的許多教導。」葉鍵民笑稱,因他當年頑皮,原本唸下午班的他,上午也要回校,名為上課,實為做功課和溫習,袁修女都親自指導。 周校長補充說曾聽過不少校友也像葉鍵民般唸「全日班」,他們大都來自貧苦家庭,修女的用意是補習兼託管, 以分擔學生家庭的照顧困難。早前,周校長還收到一位畢業多年的校友寄來的支票,給校方更新校園設施,以答謝當年袁修女的用心教導。葉鍵民說:「其實我試過找袁修女,得知她去了國內服務,後來返港到其他堂區。直至我去葛達二聖堂慕道,一碰面就見到袁修女了。」他從中感受到天主歡迎他,他對信仰的心火更熾熱,領洗後一直在進修和服務教會。 感恩念祖 互勵互勉 對於創校校長袁引修女及校監朱兆娟修女,儘管鮮有親身接觸,但天佑的師生對她倆絕不陌生。校方近年都在不同的場合傳述她們的事蹟,讓學生懂得感恩念祖。數年前,朱修女返回天家,該校舉行了連串悼念活動。近幾年,校長或主任每年皆率領學生代表往安老院探訪袁修女。就讀五年級的巫悅恩,去年便與另一位同學與周校長同行。「我拖著袁修女的手,她的手很冷, 皮膚很粗糙。她坐在輪椅上,動作很緩慢。我們帶了學校的近照給她看,也唱校歌給她聽。」悅恩說心裡很感激袁修女,「沒有她們,我現在都不知在哪裡唸書了。」這次探訪對悅恩來說感受深刻,她從來沒親身接觸過一個九十多歲的長者。 與悅恩一樣同為基督小先鋒的六年級生黎芷欣,從沒見過袁修女。悅恩於去學年結業禮上講述學校歷史的英語劇中,扮演袁修女,她從中學會了很多,包括她本來日常的語速頗快,但自那次扮演袁修女年老的部分,讓她學會說話要慢下來。芷欣、悅恩和另一位六年級生爾潁詩都很喜歡當基督小先鋒,如探訪獨居長者和殘障人士等服務, 及校內的「貧富宴」以至定期舉行的基督小先鋒生日會, 都為她們的心靈和生命帶來不同層次的滋潤。「那次我們舉行飢饉午餐,看到非洲的小孩子窮得沒食物和只穿著用膠瓶造的鞋,大家都哭了。我們實在擁有很多。」芷欣說。 她們仨只有悅恩是教友,但芷欣和潁詩卻對《聖經》的教導很感興趣,隨口也可說出《聖經》金句。芷欣因為目前忙於功課和課餘活動,打算升上中學後才去慕道; 而潁詩也因學業而被迫離開基督小先鋒,目前她已上主日學,並將於今年復活節領洗。她期望有天可以像師兄葉氏父子般,見證福音的種子在父母家人的身上發芽生長。 師長受益 主愛常存  透過日常宗教科、基督小先鋒和校內的其他宗教活動,即使是非公教學生也會認識到信仰的點滴。每個學生在校六年,至少有機會參與一次彌撒。而且校方與堂區關係密切,常借用堂區的地方,或每當有學生領洗、初領聖體或堅振,師長也會組隊出席支持, 讓學生知道哪裡可以讓他們找到天主。此外,該校一直秉承著創校修會團體的辦學宗旨,讓學生在修身、愛人和侍主三方面做到校訓的「勤進忠誠」。雖然現在學校的學生已不再像當年般出身貧寒,但校方只管做好教育和培養品德的工作,並為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額外的照顧,如早前便帶他們到主題公園遊玩等。 長年身處在這個瀰漫著宗教氛圍的地方,連教職員也受感動領洗,例子包括剛在校慶感恩祭中領了長期服務獎的宗教科主任冼婉如老師,她在1983年入職,並在1989年領洗;周校長則在2004年入職(時為課程統籌主任)並在2008年領洗;以及教學助理曾詠恩老師在2013年入職並將在今年復活節領洗。她們當年或曾與袁修女共事受過她的善行所感動,或受了以下這個一直傳誦的小故事所啟發:從前這裡是海邊,常會發現很多偷渡者的浮屍,修女們在天台安放了一個耶穌像,鼓勵學生不要怕。雖然時代變遷,隨著社區發展不斷填海,該校現在離海邊已經很遠,但天主對該校師生的眷顧依然不變,仍矗立著的耶穌像可作見證。(敏) 
kjy10_20151129s
icon19
青苗天地
2015.11.28
青苗天地〔2015.11.29〕
  我最敬佩的人 麥安博 聖若瑟書院 三E  我最敬佩的人是住在我家對面的王一心。 王一心是一位十四、五歲的女孩子。她有著一頭濃密的長髮、高鼻和櫻桃小嘴。她和平常人最大的分別是她失明。失明,多麼可怕。試想想當你甚麼都不能看見,你會有甚麼反應和感受? 許多人都會怨天尤人,從此一蹶不振。可是,王一心卻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失明,令我對她由衷敬佩。 王一心出生時便雙目失明。要一位年紀小的孩童接受失明的現實,是天大的難事。可是,王一心不但沒有終日以淚洗臉,她反而對人和藹可親,經常笑臉迎人。她更是樂於助人,很多鄰居都很喜歡她。 我除了敬佩她面對失明的積極樂觀態度,她好學的精神和永不放棄的性格,也同樣值得我學習。雖然王一心雙目失明,可是她沒有因此而放棄學習新事物,反而比平常人更勤奮學習。面對困難時,她不僅沒有退縮,反而以堅持不懈的態度及永不放棄的精神挑戰自我,克服難關,最近更以優異成續考獲鋼琴八級資格,真可謂皇天不負有心人。   王一心從沒有放棄自己,反而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的苦與樂,她是我最敬佩的人。 尋找希望 藍天陽 香港鄧鏡波書院 六D   坐在寧靜的駱克道自修室發呆。看著桌上的中六課本,再看著身邊埋首苦讀,準備公開試的學生,才發覺自己的中學生涯即將完結。回想中一初進入這個陌生校門的我,日漸成長為一個高中生的時光,仿如眨眼間的事。心中充滿對校園的不捨,也滿是對時光飛逝的慨歎。 記得早前參與校慶五十周年金禧特刊訪問時,遇到不少已離校的師兄,亦有幸與校長訪談。不約而同地,他們都講述從前的學生時期熱血非常。當說到自己精采的中學生活時,他們均掛起了真摯純真的笑容。即使沒法親歷其境,光聽描述,已經十分引人入勝。原來,這段青蔥歲月是最教人難忘的。 回到現實,距離公開試尚餘短短半年時間。曾經抱怨讀書辛苦的我,不得不努力裝備自己。這一切看似迫不得已,可是有甚麼比起成長更使人抗拒?假若可以選擇, 我希望回到小時候無憂無慮、百無禁忌的時光。愈是接近畢業,愈是令人幻想未來踏足的職場,會遇到甚麼難題,會碰到甚麼同事等。既然沒有辦法返回過去,不如正面積極的迎接未來。 上主是公平的,祂給予了我們每個人同樣的一天二十四小時。作為二十四小時的主人,如何有效地安排有意義的一天,是所有人都需要付上責任。中三時,我看過一篇名為《人生必須做的事》的網絡文章,文章中寫道:定立目標、規劃方向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它使我反思到也許生命看似短暫,但可以十分有意義;財富帶不走,不過回憶卻能夠畢生難忘。活在當下,最重要是自己不枉過,完成目標去肯定自己的能力及價值。青少年階段的體力充沛,鬥志旺盛,好應該多嘗試、多挑戰,而不應該虛耗光陰,坐言起行。   這些想法一下子衝入我的腦袋,我回過神來,看著打開的書本,跟自己說:「相信自己吧,你可以的!」考好公開試,為自己的中學生涯畫上完美的句號,或許這就是我現時最大的心願及目標。把握時間,把它給完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