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3_20130317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3.17
從圖象看 李歐.李奧尼的藝術世界
  1959年, 4 9 歲的李歐. 李奧尼( L e o Lionni)創作了他第一本兒童圖畫書《小藍和小黃》。這本圖畫書以嶄新的視覺表現形式演繹了一個兒童故事,顛覆了前數十年圖畫書一貫具象的表達手法,被喻為現代圖畫書的革新者。究竟李奧尼施展了甚麼魔法? 一直在美國從事平面美術設計的李奧尼,雖然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卻醉心於藝術事業,在業界擁有崇高的榮譽。多年的工作經驗讓他精於運用平面設計上的各種視覺元素來創作。李奧尼在創作圖畫書時,並沒有使用傳統的繪畫形式,也鮮用畫筆顏料直接繪製。他大膽嘗試如拼貼、拓印等技巧來表達故事,讓讀者耳目一新。 李奧尼的《小藍和小黃》是以「拼貼」(Collage)的表現方法製作。拼貼藝術所使用的材料沒有特定限制,而每種材料都有其特性,有不同顏色肌理(Texture),拼合起來會有出人意表的視覺效果。《小藍和小黃》裡只用上顏色紙一種媒材,所有角色都是由手撕出來的顏色紙屑,然後根據故事的情節,貼成不同構圖的畫面。沒有具像的造形,也沒有人的五官表情;畫面雖然比較抽象,但跟文字故事並置起來的時候,卻出奇地配合。故事裡的小藍和小黃不過是兩個小圓點,但李奧尼明白讀者會把物件擬人化,特別是小讀者在讀故事的時候,圖象會被賦予生命,甚至因為沒有具體形象的指涉,閱讀過程中會投入更多的想像力,因而更能打動讀者。 《小藍和小黃》講述兩位好朋友尋找身份的經歷。愛跟大顆兒玩的小藍,一天偷偷離家去找小黃,兩人相見後開心相擁一起,合二為一變成一個小綠。他們走過公園,穿過隧道,爬過大山,玩了很久才回家。然而,因為他們變成綠色,爸媽都認不出兒子來。小綠(其實是小藍和小黃)嚇得哭出藍色和黃色的眼淚,幸運地眼淚又各自組合變回原形。爸媽弄清因由後, 大家開心地擁抱起來,變出更多顏色來。李奧尼用手撕下來的顏色紙屑拼貼了整本圖畫書,抽象的形象正好表現了奇異的念頭。書的開端是一張純白背景,畫面正中放了一塊以手撕下來、邊緣粗糙的藍色紙屑,底部的文字寫著「我是小藍」。李奧尼以最簡單直接的畫面,讓讀者直視小藍。就這樣,小藍便擁有了生命。李奧尼以大小不同的色塊象徵父母親和小孩,以不同散聚排列的畫面代表蹦跳好動的小孩,又以顏色透叠的效果反映角色的心情。其實這些表達手法都是平面設計學的技巧,不同的視覺元素影響著讀者的心理反應,而李奧尼在擺脫傳統的束縛之下,很隨心地把他的專業知識應用在圖畫書內,效果令人驚喜。 另一本作品《小黑魚》則用上大量的拓印技巧製作畫面背景,調稀的顏料先沾在有摺痕的紙張,然後印在畫紙上。淡淡的色彩表現了海水的透明感,不規則的紙張摺痕呈現海水隨機流動,這就是李奧尼重構自然的方法。水底的海草由有花紋的餐桌紙拓印出來,不同的顏色濃淡與海草的形態質感十分相似。故事開首和結尾出現大量小紅魚,其實是一些重複的蓋印效果,每一條小紅魚都是同一個模樣,配合了故事結局所有小魚齊心一致的共通性。除此之外,書內還用了其他物料來營造大海裡不同生物的形態,像以不同顏色渲染出來的石頭、水母和大魚等。《小黑魚》的故事講述小黑魚一次尋找自我的經歷,在整本書裡只有牠是用上實色處理,在偌大的畫面上,小黑魚一直是焦點,只是牠不自知而已。最後,小黑魚想到在大海生存的方法,牠不單帶領一眾小紅魚嚇退大魚,還因此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李奧尼在構思故事之初,已考慮到應以何種藝術形式配合故事內容。從他的作品裡,讀者可以看到只要在生活上所遇到的物料,李奧尼都嘗試放進圖畫書裡。這不拘小節和開放的創作態度,大大影響到其後圖畫書藝術形式的發展。其實圖畫書的可塑性就好像小朋友一樣,拋開成規,每一天都應該有新的嘗試。    
kjy13a-20130317
Great Books for Children Teenagers 網絡時代,通識閱讀
2013.03.17
閱讀障礙,不是缺憾,而 是挑戰
  你可能不知道:  有「偵探天后」之稱的英國著名偵探小說家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和有「童話巨人」之譽的瑞典作家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on),小時候都有讀寫障礙的問題。 你可能不知道:  在英語國家,讀寫障礙不但不罕見,而且還十分嚴重。以美國為例,有17% 學童有閱讀困難。 男生的閱讀問題尤大,在閱讀測試中,往往落後於女生;這種男生,通稱之曰莊尼(Johnny)。 一所學校,平均有三分一學童,其閱讀成績落後一年或以上。在青年罪犯之中,查其歷史,有一半是有讀寫問題的學童。 去年香港國際文學節(H o n g K o n g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L i t e r a r y Festival),應邀來港的一位著名英國童書女作家莎拉迦納(Sally Gardner)就是一名有嚴重閱讀障礙的人。 在英國5%人口有嚴重讀寫障礙(dyslexic),莎拉是其中一位。 莎拉十二歲時仍不懂串字,連標點符號也不大了了,被診斷為字盲(wordblind)。十三歲時她更被判定閱讀年齡(reading age)只有五歲,寫作年齡(writing age)只有四歲,學校生活變得慘無天日,老師認為她無可救藥。 不過,這位被視為愚笨的字盲,自幼以來,卻沒有離開過圖畫書,因為閱讀繪本就是她人生的最大樂趣; 她亦大量聆聽有聲書(audio books)。十四歲那年有一天,當全世界都放棄她,她卻開始了閱讀《咆哮山莊》(Wuthering Heights), 自此以後,再沒有人可以阻止她閱讀了。 同時,她刻苦學習,經過兩年努力,考獲英國中學畢業試五科合格,並憑其藝術天份及豐富想像力,於十六歲時得以進入著名的倫敦中央聖馬田藝術學院,三年後以一等榮譽畢業,獲藝術獎學金繼續深造。廿三歲時以劇場設計,投身英國倫敦西區劇場工作,一做十五年。此後莎拉專注兒童繪本插圖工作,再進而創作童書,最後成名成家。 《星期日時報》稱譽莎拉是一位「奇異天才」(an idiosyncratic genuis)。 莎拉的經驗很有啟發性:  其一、十四歲前她大量閱讀圖畫故事——繪本,多姿多采的故事滋潤了她的心田,造就了她的藝術傾向,這也說明了繪本的價值;  其二、十四歲前她大量聆聽故事,聽故事讓她的腦海出現了大千世界,啟發了想像和創意,反映出有聲書的重要。 其三、其實每個孩子都有「多元智慧」,我們應從他的「強項智慧」入手,不要只盯著兒童的「缺陷」,不要只圍著學生的「弱項智慧」打轉。 莎拉的兒童故事痛快淋漓地敍述兒童的「多元智慧」,少年主角每多奇能異士,令少年讀者嘆為觀止,樂不可支。黃嘉雯同學和盧俊彥同學分別翻譯推介了兩位奇人奇事,一位是最強壯的女生,另一位是擁有魔法,能算出彩票中獎號碼數字的男生,情節生動有趣,均值得一讀。  
kjy02_2013031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3.03.10
安東尼神父推動兒童朝拜聖體 帶領孩子遇見主
「是誰創造這張桌子、創造這台電腦?」安東尼神父帶著微笑問道。「是人類嗎?那是誰設計美麗的花兒、雄偉的山峰和滔滔的海洋?是誰創造這個宇宙?又是誰創造我們人類?」他邀請我們思考。「萬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原因,人類的出現亦絕不是偶然」,他以溫柔但肯定的聲線說,「我們知道必然有天主的存在,是祂創造天地間的一切。」  ( 本報專訪) 穿著灰色會衣、態度親切的安東尼.多默神父(Fr. Antoine Thomas, CSJ)是土生土長的法國人,1985年加入聖若望修會,92年晉鐸,現任新西蘭基督城聖若望修會會長。他更長時間推行名為「望德兒童」(Children of Hope)的兒童朝拜聖體運動,以美國為起點,十多年來到過加拿大、海地、羅馬尼亞、新加坡等地,走遍世界推廣兒童朝拜聖體。這一站他從南半球來到香港,主持多個兒童及青年朝拜聖體的講座和聚會。   尋找真道 接近耶穌 「我小時候,朝拜聖體不像現在普及」,安東尼神父表示,「但我的父母是虔誠的教友,每次參與彌撒前後,他們也會在聖堂祈禱;彌撒後更會以祈禱感謝天主讓他們領受聖體。」他首次參與朝拜明供聖體時十七歲,那個週末,他參加了一個由神父帶領的青年攀石活動,「到了晚上,神父便請出聖體,那是我第一次嘗試明供聖體。」 假如你不是教友,看到這裡,你可能因「明供聖體」、「朝拜聖體」等詞彙而滿腦子問號,平日參與學校的宗教禮儀時,也有點摸不著頭腦。安東尼神父了解到香港天主教學校內亦有不少非教友同學,他鼓勵他們參加禮儀時,共同參與這些神聖時刻。 「我們都有一種天生的渴望,渴望知道世界的來源、知道人死後能找到甚麼」,他鼓勵非教友學生可利用這些時間祈禱、思考真理。「你可以想想,『耶穌是誰呢?』不論宗教,世界各地通用的曆法,都是以耶穌的出生年份來計算的。那麼耶穌真正的身份是誰?」他並強調,「即使你真的不相信,也至少保持安靜,尊重禮儀的神聖。」   真心交流 愛慕聖體 安東尼神父亦酷愛運動,登山滑雪、攀石、滑翔、風帆都是他喜歡的運動。「我愛在戶外運動中享受大自然的寧靜」,他說,「但我愛天主多於運動,祂以愛填滿我的心靈。」對於不少人對朝拜聖體有「沉悶」的印象,安東尼神父並不認同。他認為朝拜聖體,是我們和最好的朋友──耶穌基督親近的時刻,「他是真人真天主,與我們在一起。我們可透過祈禱與他溝通,而他亦在至聖聖體中交出了自己;每次我與他在一起,我的心都充滿他神聖的愛。」他強調,「耶穌真實臨在於聖體中,這是我們藉信德所知道的;耶穌聖體愛我們,也需要我們的愛。」 他表示朝拜明供聖體並不代表完全靜默,他亦會以吉他彈奏朝拜聖體的歌曲,「以愛和喜樂,詠唱感恩和呼求聖神的歌曲,是美好的事。」他表示朝拜中亦可誦讀一些聖經故事、聆聽天主聖言,然後在靜默中反省自己,並為別人祈禱,特別是那些尚未認識耶穌和天主的人。他解釋,「音樂的意義在於帶領參加者的身體和心靈,集中在耶穌祭台上的臨在,進入靜默,與耶穌相遇。」他補充,「我們就像瞎子,向耶穌呼喊:『主,我瞎了眼睛,請你讓我看見你!』」 花地瑪聖母於1917年,連續六個月的第十三日,在葡萄牙花地瑪顯現給三名小牧童,當時九歲的路濟亞、她八歲的表弟方濟各及六歲的表妹雅仙達。聖母顯現前,有天使顯示給他們,教他們祈禱,並給他們分送聖體聖血。聖母的顯現為世界帶來整個人類皈依上主、為罪過作賠補及勤唸玫瑰經以求和平的信息。「為甚麼聖母會顯現給三個孩子?天使也給他們分送聖體?」安東尼神父認為,孩子們可透過認識花地瑪聖母的顯現,明白自己也有能力投入朝拜明供聖體。 「我會繼續到世界各地去,讓更多人認識朝拜聖體」,安東尼神父見基督。(澄)       
kjy03_20130310
icon33
童書的旋律
2013.03.10
奇妙的組合:小孩與老人的秘密花園
  在圖畫書世界裡,小孩子是理所當然的主角,而另一經常出現的角色是老人。中文裡有「老頑童」一詞,意指老人有時候會表現得像個小孩,充滿童真,這也許因為經過了漫長人生的歷練,人的眼界和胸襟都闊了,能夠真心放下「大人」的身份接納小孩。與其說老人像個小孩,不如說他們更懂得站在小孩的一方觀看世界、欣賞生命,也更願意成為小孩的良朋知己。 在《和甘伯伯去遊河》裡,一群小孩和動物嚷著要甘伯伯帶他們去遊船河。甘伯伯事先聲明,在船上得守規矩,否則船翻了,掉進河裡就不好了,大伙兒哇啦哇啦答應,然後一起出發。其實,小孩子的頑皮好動,跟動物愛追追逐逐的本性是一樣,根本不是大人可以控制。不同的動物陸續登船,船駛至河中心,總還是翻了。他們一起游上岸,讓暖暖的陽光把身體烘乾。然而,甘伯伯沒有責備大家,還請小朋友和動物到他家裡喝茶,答應改天再跟大家一起遊船河。作者約翰.伯明罕(John Burningham)以兒童為本位創作故事,他關心體諒小孩子,就像甘伯伯一樣,在可應付的範圍下,留了一個很大的空間給小孩犯錯。甘伯伯比其他大人更知道小孩,於是能跟小孩子融洽相處, 而小孩亦樂得在沒有大人的束縛下表現自我。如果大人還是放不下,事事要主導的權杖,就根本走不進他們的世界。 在成人的世界裡,老人也許最樂於跟小孩分享故事,無論是自身的經歷,還是編造的戲言,老人都很有耐性給小孩細訴。《阿公的紅臉頰》裡的小孫子, 他很喜歡聽阿公說那些天馬行空的故事,雖然故事的內容連小孩也覺得有點兒胡扯,但阿公生動的描述, 卻像施了魔法般,讓孫子聽得入迷:阿公在孫子那麼小的時候,曾經把一個衣櫃抽屜裝滿了水;按著肚臍,耳朵會噴出紅色火花;把足球踢上半空,踫到烏雲讓大雨直下,然後令球賽暫停;在森林發現了一對翅膀,戴上它往天上飛了一圈;還有一年冬天,阿公在山上遇到雪人,大家一起到小吃店享用了一頓美味的晚餐……老人牽著小孩的手遊走在奇幻的世界,從不怕他長大後會變得不守規矩,盼只盼小孩不會過早失掉那寶貴的想像力。阿公花了二十七天在夢中環遊世界之後,就變得愈來愈透明,他離開了,但孫子呢?他記住阿公所說的一切,一直到他長大成人。 在Angelica Sporket's pockets 一書裡,Angelica婆婆的大衣上有很多口袋,口袋裡裝著很多新奇有趣的玩意:小老鼠、給小老鼠吃的芝士、小手帕、雨傘、泳衣、毛巾、鴨子、草帽、玩具、鱷魚、一整間廚房、還有一頭很大很大的斑點大笨象……無論是小孩子猜到的、猜不到的都有。在這本圖畫書裡,小朋友快樂地一起玩耍,無分你我,其他大人會明白老人和小孩之間快樂的秘密究竟是甚麼嗎?  有時候,小孩和老人更是互相扶持的對象 —— 有一個爺爺,從一開始便著小嬰兒孫子喚他為「巴栢」,因他知道小嬰兒到三歲前都不會懂得叫「爺爺」,「巴栢」比較容易發音;而小嬰兒的名字就叫「巴比」吧!果然,巴栢巴比,他們成為最要好的朋友。爺爺巴栢教孫子巴比走路,就像這本書的名字 —— 《先左腳,再右腳》,慢慢一步一步的向前踏,巴栢永遠在背後支持巴比。巴栢巴比還一起疊積木、說故事, 直到一天巴栢中風了。當所有家人都認定巴栢不能再走路,不會再認得家人時,巴比沒有放棄,使出了跟巴栢之間的魔法密碼:那就是當巴比疊積木疊至最後一塊大象積木時,巴栢便會發出像打噴嚏的聲音──積木便隨著噴嚏聲倒下來。「巴栢, 這隻大象每次都讓你打噴嚏,真好玩!」巴栢笑了,就是這個微小的密碼在施著魔法,巴比知道巴栢會好起來。「巴比,講講你怎樣教巴栢走路。」「巴栢,你扶著我的肩膀,先左腳, 再右腳,一下子你就會。」就這樣,兩爺孫讓家人上了寶貴的一課。 在一個屬於老人與小孩的秘密花園裡,老人的睿智、豁達的生活態度,正是小孩快樂學習的榜樣,他們的關係是互動的。其他大人在花園外覺得小孩野性難馴, 大概因為他們對野性這種本性抱有太過負面的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