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01_20151011_s_0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10
第十四屆校際郵集設計比賽 姊妹同心 方塊郵票樂天倫
(本報專題)當一枚一枚的郵票累積起來時,便會成為珍貴的知識寶庫。就讀柴灣角天主教小學5C班的陳芄竹同學,有一天到郵政局購買郵票時,看到第十四屆校際郵集設計比賽(下稱「設計比賽」)的海報。一向對集郵有濃厚興趣的她,感到無名興奮。回家後,芄竹更建議與兩位就讀3B班的孿生妹妹陳芄妃、陳芄好一起參加。她們在家人和老師們的指導和鼓勵下合力完成作品,並在設計比賽的A組(小學六年級或以下學生)中獲得優異獎的佳績。 一個偶然的機會,芄竹發現家裡一份珍貴的無價寶:「早前搬屋時,我們發現了一本郵集冊,原來這是爸爸的珍藏,當中更有爺爺送給他的郵票。」芄竹看到很多關於香港歷史的郵票, 覺得十分有興趣,因而想了解更多關於郵票背後的故事,從此愛上了集郵。一向喜歡閱讀歷史的芄竹,亦因此以「香江歲月」為主題,透過所收藏的郵票,藉文字介紹有關香港的發展史:香港由漁村演變為金融中心,當中所出現的特色人事、文化經濟、社會設施及重大基建。 回想準備作品的片段時,三姊妹都覺得十分難忘。芄竹是家中大姐姐,她主要負責作品資料搜集、文字編排及整理等,然後,讓兩位妹妹負責把郵票貼於貼片上。每天放學回家完成功課後,她們便處理郵票及資料, 芄竹說:「有些郵票面積很小,我需要用放大鏡才看清楚呢!記得有一次突然發現郵票在貼片上的方向反轉了,我們要小心奕奕地重新將郵票處理及貼好。」芄妃、芄好也想起:「我們的手指很細小,貼郵票時都有點困難啊!」透過發揮分工合作的精神,她們最後能完成共兩個框架的郵集作品, 既增加對香港歷史的認識,更獲得寶貴的生活體驗。 為三位同學報名參加設計比賽的郭嘉聰主任認為,同學們透過集郵能拓闊視野,整理郵票的經驗及發現有關常識科的資料,都有助她們汲取課本知識。芄竹分享:「整理郵票時,我發現其中一枚是英國郵票,後來又發現郵票上的圖像原來是劍橋大學。」她們都認為集郵可以讓她們認識更多不同的事物,例如關於建築物、花卉、動物等。    同學們對集郵的興趣與日俱增,芄竹說:「集郵其實是很開心的,我喜歡和朋友們交換郵票,他們當中是爸媽的朋友的子女 。」她們都有各自喜歡的主題,芄竹鍾情歷史, 芄妃喜歡鳥類, 芄好則喜歡貓兒。三姊妹期待著能夠收藏更多喜愛的主題郵票,芄竹指出:「爸爸媽媽鼓勵我們集郵,爸爸把自己的郵票冊送給我們」。幼妹芄好分享:「媽媽看到精美郵票也會送給我們。」郭主任十分欣賞同學們參加是次比賽的努力表現;透過集郵,啟發文字的興趣、培養鑑賞能力,實在是獲益良多。芄竹、芄妃、芄好一家,齊心合力地完成作品,郭主任亦有所體會:「這正是家庭——天主教教育五大核心價值其中一項的意義。」(張 / 睿) 
kjy02_20151004_s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10.03
仁德天主教小學 尋找耶穌的足跡
耶穌愛小孩子,歡迎小孩親近他,認識他。「讓小孩子們到我跟前來,不要阻止他們!因為天主的國正屬於這樣的人。」(路18:16)這份讓小孩子與耶穌相遇、領受主愛的經驗,一直在教會生活裡傳遞;小朋友在學校生活中,藉言傳身教,感受和領會與主相遇的喜樂。    (本報專題)每年暑假,仁德天主教小學都會舉辦宗教活動,鼓勵同學善用悠長的暑假,加深對耶穌基督的認識,在信和愛中成長。剛過去的暑假,該校安排一系列的宗教活動,以「尋找祂的故事」為主題,引領學生透過生活營、參觀、義工服務、清潔聖堂,親身尋找及發現耶穌的足跡。 由屯門到香港島南部參觀香港仔工業學校及香港懲教博物館,是「尋找祂的故事」系列其中一項活動。香港仔工業學校由慈幼會於1935年創立,至今有八十年歷史。該校副舍監黃樹德講解學校的歷史背景後,十二位到訪的五、六年級同學踴躍發問。參觀校舍後,兩校同學到籃球場上來個動態交流,在這所充滿慈幼會大家庭氛圍的校園裡,中、小兩校學生樂也融融。 愛德足印在動力 本學年升讀三年級的李嘉俊、升讀六年級的陳諾恒及陳明信,均表示對首次踏足這遙遠的旅程充滿期待。諾恒是基督小先鋒,「我覺得校舍環境很寧靜,那校的大哥哥住在學校宿舍,星期一至五在學校讀書和住宿,週末才回家。」 明信分享他的印象:「參觀學生宿舍時,我發現學生房間的書桌上,都放有木造的耶穌像。我知道這是教會辦的學校。」嘉俊想起學生宿舍的書桌時,感受到另一個訊息:「宿舍房間裡有雙層床和書桌;如果我也有一張固定的書桌做功課和畫畫就好了。書桌上的十字架令我想起我們在學校也會祈禱;看到鮑思高神父的銅像時,我感覺到這個團體一定會幫助弱小和有需要的人。」 統籌「尋找祂的故事」活動的牧民助理莊素雯老師表示:「去年聖誕節前,我們曾舉辦電影分享會,播放《鮑思高傳》,反應熱烈,因而安排學生在暑假期間參觀這所慈幼會開辦的學校, 讓學生了解教會透過不同層面,為社會上所有人服務。同學對校舍環境感到很有興趣,與中學的大哥哥互動交流。」 參觀香港仔工業學校後,同學們到達位於赤柱的香港懲教博物館,了解超過一百七十年的懲教制度,當中離不開香港社會的演變。本學年履新的陳善科校長對同學們積極投入的態度,表示十分欣賞。「透過老師們的悉心安排,這一系列的活動為同學帶來不一樣的經驗。」 由屯門出發,首先到長洲慈幼靜修院參加兩日一夜的生活營、繼而到香港仔和赤柱參觀、再在屯門區護老院當小義工,最後訪尋西貢窩美村。「尋找祂的故事」系列最後一項活動安排學生由屯門出發,到西貢窩美村訪尋前人的足印, 以服務體驗與耶穌基督相遇的喜樂。 義德足印在服務 位於西貢窩美村的聖母無原罪小堂,1930年建成,現時由西貢聖心堂管理,屬西貢聖心堂區。八十五年來,聖母無原罪小堂在多位神父及教友全力付出及愛護下,保存至今。爬上長長的石級,來自不同級別的十二位學生好不容易才到達這座鄉村小聖堂。嘉俊、明信偕周芷瑩都經歷過這段旅程。 冒著汗水,踏入聖堂,迎面而來的是一位充滿熱誠的西貢聖心堂教友李文豪。李文豪專誠來義務導賞,講述蓋建小聖堂的一段歷史及小聖堂祭台後一幅巨大壁畫的深遠意境。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當時於西貢聖心堂服務的意大利籍胡永文神父(Fr. Nevio Viganò, P.I.M.E., 1972- 1997服務於香港教區)邀請他一位好友畫家,特別為小聖堂繪畫這幅畫。六年班的周芷瑩表示: 「壁畫是關於天主創造天地萬物,我還記得壁畫兩旁有很多粉紅色的飛鳥。」 導賞後,這幅宏偉的壁畫令同學們更是難忘。已領受聖洗聖事的明信說:「那小聖堂很古老,壁畫裡有關於耶穌的故事。」三年班的李嘉俊更坦言:「平常,我沒有機會接觸神父,經過講解後,我才知道有這麼多人信奉天主,還有很多人當神父呢。」 多位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聯想神父和教友多年來的努力。「觀賞壁畫後,我們一起祈禱,然後分工合作,清潔聖堂。」芷瑩分享。同學們按老師指示,帶備毛巾,用清水和毛巾揩抹塵埃,發揮團隊合作的精神。嘉俊分享: 「我負責掃地和拖地,為植物澆水。平常在家裡,我常坐著看爸爸媽媽做家務;這次能夠幫忙清潔聖堂,我覺得很開心。」 生命足印在回應 明信及芷瑩負責用濕毛巾清潔小聖堂的跪櫈和摺合小椅子,經過他們一番努力,小聖堂回復整潔。身為天主教信徒的明信表示他經常到聖堂參與彌撒及服務:「清潔聖堂時,提醒我日常愛護聖堂及聖堂內的物品是十分重要的。」兩個男孩子都坦言這是第一次做清潔的功夫,嘉俊說: 「我可以感受到媽媽平時做家務時是多辛勞!」明信亦有同感。「能夠服務一座歷史悠久的聖堂,是個難得的機會。」 同學們內心感受到滿足,連天氣也好像在為他們打氣——當天陰晴不定,開始時,他們還擔心活動會否因而受影響;完成清潔服務後,天朗氣清,更覺這一天過得非常有意義。帶著在服務中獲得的滿足感,清潔聖堂後,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準備食物,以燒烤樂慶祝他們渡過這樣富有意義又愉快的一天。 莊素雯老師在回顧整個活動系列時,表現興奮,「設計活動時,我想讓學生了解天主教徒是跟隨耶穌的教導去愛和服務他人,所以就在這『熱鬧』季節走遍香港的東、南、西面。第一項活動在下午出發,上午舉辦宗教日電影會,欣賞單慧珠導演帶來的伊朗影片《小孩子》 。同學們看完影片,體會到為不同國家的人,最重要的也是家庭,親情。當天在長洲慈幼靜修院的生活營,同學在彌撒中看到別人領聖體,有同學問怎樣才可以領聖體⋯⋯感謝天主,我們的福傳使命有回應了。」 新學年開始了,同學們期待有機會重臨聖母無原罪小堂參觀和服務,樂意為愛護聖堂而多盡一分力量。回想當初選擇帶學生到小聖堂,莊老師帶著感恩的心情分享:「我跟校監薛神父商量時,得知這小聖堂目前是每年才有一次彌撒。過往,有一位婆婆協助清潔,現在她不良於行,無法協助。我聯絡堂區後,他們更派出一位資深的導賞員帶領我們。同學們帶同自備的毛巾,在雨天下出發了。小朋友在身體力行中,對聖堂深刻印象,令我喜出望外。」陳善科校長亦期待學校來年透過籌辦各種宗教培育活動,讓學生獲得全面的成長,增加對天主教的認識,「與主相遇的體驗及服務,都是十分寶貴。學校繼續秉持福傳的使命,發揮基督愛的精神,照顧每一位孩子, 作天主的善僕,帶領孩子們踏上光明的道路。」(張 / 睿) 
kjy02_201509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26
童心創作 讓小孩愛上閱讀 第四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 參賽作品豐美
(本報專題)經過初審和決審兩輪的專業遴選及投票,第四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下稱「書獎」)各獎項已順利誕生。本屆書獎評審團成員之一,同時是香港區唯一的初審及決審評審的霍玉英博士,表示本屆書獎的參賽作品分別來自中國、台灣、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其中包括來自香港的本土原創作品,這顯示書獎獲得相當的認同,更反映愈來愈多來自兩岸三地、東南亞地區的作者、繪者、出版社,對華文原創兒童圖畫書的關注 。 《喀噠喀噠喀噠》榮獲首獎,霍博士指出這本書帶出極富節奏感的語言遊戲,借助「喀噠喀噠」文字表達及出現的次數,讓讀者頃刻聯想這是來自縫紉機的運作及速度的聲音。其中,當縫紉機壞掉時出現「喀噠喀⋯⋯噠⋯⋯喀噠、喀⋯⋯噠⋯⋯」聲音,文字充滿音樂性而聲音具節奏感,活靈活現地帶出縫紉機的變化。 童心童趣寄圖文 霍博士表示翻閱這本書細讀時,讀者會發現圖文創作者林小杯在得獎作品中所流露的童心童趣,全書多處篇幅顯示創作者對小孩的生活細節觀察入微,例如模仿兒童作筆, 喜歡在牆上畫上塗鴉。書中細膩地描繪小女孩(主角人物)的一舉一動,例如當小女孩打算偷偷地玩這架「喀噠」時,本書的跨頁勾畫小女孩四個不同層次的表情、配合其所在位置、角度,與及陪伴她一起的小狗,在描繪次序上表現濃厚的兒童情味。此外,本書描繪對祖孫、家人彼此間的關愛,將已壞掉的「喀噠」改變用途,變成了一張桌子的惜物濃情。《喀噠喀噠喀噠》在聲音、節奏、童趣及情感的各方面都拿捏得淋漓盡緻,因此本書能夠從云云的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確實是實至名歸。 推動閱讀原創的華文兒童圖畫書是書獎的宗旨之一,霍博士以獲得佳作獎的作品為例,指出創作者是如何從生活中發掘主題, 為兒童們帶來題材特別的原創兒童圖畫書: 包括《棉婆婆睡不著》對家人含蓄卻永恆的愛;《小喜鵲和岩石山》對環境的關愛; 《拐杖狗》動物與人類的忠誠綿綿之情; 《牙齒、牙齒、扔屋頂》對家園之情。這樣,當孩子閱讀來自生活而富趣味的圖文時,便會更容易投入情景 。   「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旨在表彰作家、畫家創作優秀的華文圖畫書,鼓勵出版社積極出版原創的華文兒童圖畫書,促進社會大眾閱讀及重視原創的華文兒童圖畫書。霍博士期待更多優秀的華文原創圖畫書,她認為創作者應常懷著一顆童心,在構思故事時是著重由兒童觀點出發,透過語言、圖畫的結合,掌握兒童的心理,讓兒童融入圖畫書的世界裡,獲得不同的得著。(張 / 睿)    參選第四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的作品, 均為2013年一月至2014年十二月間初版的華文原創兒童圖畫書。初審評審委員先從196份參賽作品中,根據所擬定評審標準:主題、情節、概念、角色、場景、氛圍等各方面文圖搭配出色,內容與形式適合三至十二歲的兒童閱讀,挑選出34本入圍書。 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由陳一心家族基金會於2008年創辦,並獲豐子愷先生女兒豐一吟女士的支持與允許,以豐子愷先生之名命名。首三屆書獎於2009年、2011年及2013年舉辦,透過論壇、講座、展覽、親子閱讀等相關活動, 表彰、鼓勵及推動優質華文兒童圖畫書的創作與出版,為孩子們提供豐富的華文圖畫書閱讀資源,以優質圖畫書陪伴孩子度過美好童年。 http://fengzikaibookaward.org/   
kjy01_20150927
400 400 專題報導
小學專題
2015.09.26
團結友愛 共譜美妙樂章 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手鈴隊創佳績
鈴舌敲打在鋁製的音條上,手鐘發出清脆悅耳的聲響。手鐘有不同的音高,要奏出完整的樂曲,需要多個手鐘同時合奏,因此手鐘一般以團隊形式演奏。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的手鈴隊由十二位四至六年級學生組成,手鐘提升他們對音樂的熱誠外, 更讓他們體驗團隊精神的可貴。 (本報專題)手鐘是一種敲擊樂器,是手鈴家族的其中一員,從手鈴發展演變而來。天主教聖母聖心小學的手鈴隊,在指導老師和成員的努力耕耘下屢獲殊榮,今年於香港國際手鈴奧林匹克比賽奪得榮譽金獎,並於第十屆校際手鈴比賽奪得手鈴板金獎。 因著手鐘動聽的樂聲和演奏的姿態優美,就讀六年級的陳綺婷、楊佩霖和五年級的鄭鈺婷、梁綽琳深受吸引,她們分別於兩年和一年前加入學校的手鈴隊。老師根據學生的程度,安排他們負責演奏一至三個手鐘。對於手鐘的演奏技巧,同學們認為很獨特。綺婷解釋,「我們會將手鐘向後擺動(swing),又會運用顫音(shake)等技巧,營造不同的效果。」 演奏手鐘的技巧與一般學生熟悉的樂器如鋼琴、小提琴等大有不同,新奇之餘,同學們亦需多下功夫掌握這些技巧。鈺婷表示她剛學習手鐘時,未能掌握顫音的技巧,「於是我跟從老師的建議,回家用盛了一半水的水樽代替手鐘練習;水不會從水樽濺出,才是姿態正確。」 由於本身沒有音樂底子,綽琳遭遇的挑戰更大。「起初我不懂得讀譜,很難應付演奏。幸好得到同學和老師的幫助,加上努力練習,我現在能掌握基本的讀譜和拍子,我感覺自己的努力沒有白費。」綺婷亦回憶自己四年級初加入手鐘隊時,學姐對她的指導和提醒。「學姐們除了向我們示範,更會捉著我們的手,教我們正確的姿態和演奏方式。」這兩年多來累積了不少經驗,佩霖亦樂意與新成員分享她的經驗,指導他們。 今年的香港國際手鈴奧林匹克比賽和第十屆校際手鈴比賽中,他們以《All Things Bright and Beautiful》和《What Child Is This? 》參賽。縱使練習充足,他們在比賽中亦須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佩霖分享,「比賽快將開始,我們正在準備時,有一位同學因為不小心的碰撞,痛得哭了起來。」她表示當時大家都很擔心這位同學會因為疼痛未能演奏,幸好她安然無恙,能夠參與比賽。 比賽中難免感到緊張,但佩霖表示,「成員們一同表演,只要有同伴在一起,我便不害怕。」該校在香港國際手鈴奧林匹克比賽中得到榮譽金獎,佩霖表達得獎感受,「這是我校首次得到這獎項,我們很高興得獎,也很開心能為校增光。」 鈺婷指她從手鐘體會到專注和投入的重要性,亦深深體會到合作精神,「少了成員,便難以奏出完整而富有層次的的樂曲,因此缺一不可。」她表示成員們一同努力練習,一同演出,亦一同分享得獎的喜悅,「雖然要花很多時間練習,但我們的付出得到好的成果。」   看到自己的進步,綽琳期望自己能在手鈴隊更多的有參與, 亦因著手鐘,她發掘了自己對音樂的興趣。「我開始嘗試其他樂器,例如鋼琴。」四位同學均表示對手鐘的興趣並無減退,希望繼續學習這種樂器。負責手鈴隊的羅雅麗老師表示該校手鈴隊以演奏手鐘為主,亦有演奏同屬手鈴家庭的手鈴板;她展望日後能加入手鈴,令學生的學習和演出更為豐富。(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