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文章

進階搜尋
關鍵字
專欄
年份
期數
kjy16_20240324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3.24
聖芳濟各書院
堂校合作 關懷社區
(本報專題)粉嶺聖若瑟堂的新翼聖堂擴建工程在今年初峻工,並舉行奉獻禮,聖芳濟各書院共40名師生負責接待來賓及協助禮儀進行。自言喜歡與人聊天、就讀中四的翁家怡向老師自薦在當天負責接待工作,帶嘉賓到留言板簽名和領神父到房間更換祭衣,更把握機會向神父詢問有關聖堂擴建的過程和背後的小故事,「平時在宗教課學到的知識沒有這麼深層, 今次親身去到教堂參與和經歷,令我學到一些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負責為來賓戴上襟花的中三學生陳樂詩說,自己很少去聖堂, 恰巧禮儀當天有空,便主動報名在禮儀中幫忙, 順道看看新聖堂。第一次到訪聖若瑟堂,祭台後方的大型十字架讓她感覺震憾,而洗禮池由象徵耶穌所流的血的紅色小瓷磚所貫穿,亦教她印象深刻。   與堂區緊密交流   作為區內的教區學校,聖芳濟各書院一直與聖若瑟堂緊密交流, 在聖堂施工期間,堂區主日彌撒、主保瞻禮、小組會議等,均借用學校的地方舉行。工程完成後,堂區連續三個主日舉行「樂在粉嶺」嘉年華,聖芳濟各書院的學生除參與中國舞等表演,天主教同學會亦擺設攤位,讓參加嘉年華的小朋友體驗擴香石製作。   堂區神父也經常應邀到學校主持禮儀,在去年學校的宗教週,助理主任司鐸龐匡泰神父更聯同來自不同國家的宗座外方傳教會神父,演出「福傳Band Show」,利用多元音樂及文化進行福傳。今年四月的宗教週則會上演「神父廚房」,由主任司鐸戴民禧神父傳授烹調意粉的心得,藉此與同學交流。     翁家怡和陳樂詩雖然不是教友,但兩人均表示透過參與宗教活動,增加了對天主教的認識,也會定期祈禱,獲得內心的平靜。自中一起已加入天主教同學會的翁家怡更稱,參加宗教活動已成為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亦考慮日後受洗成為天主教徒。   共同服務社區   除了宗教活動,聖若瑟堂也會邀請聖芳濟各書院的學生一起參與社區義務工作,包括探訪長者、協助籌備皇后山邨社區的聖誕攤位遊戲等。去年九月本港受惡劣天氣影響,粉嶺龍躍頭一帶嚴重水浸,過後瘡痍滿目,堂區關社組遂與學校社會服務組的同學,協助該處的年邁村民清理大型垃圾和被洪水損毀的傢具,例如床褥、沙發、衣櫃和桌子等。   有份參與服務的陳樂詩憶述,「剛到達龍躍頭時覺得垃圾很骯髒、很臭,又有很多蚊,有點想放棄,但覺得既然來了, 就不應放棄,我也不想辜負老人家。」期間還有一段有趣的小插曲,她在暴雨期間看過一位朋友傳來家中水浸的照片,「我一面清理時還在一面想,為甚麼這地方和我朋友的家這樣相似,後來看到他坐小巴回來,原來他真的住在龍躍頭!他看到我時也很震驚,不知道我為甚麼會在他的社區出現。」花了兩小時執拾,過程雖然辛苦,但能幫助別人,她也感到高興,又很有成就感和滿足感。   中四的沈嘉熙亦有參與這次活動,與長者聊起水浸時的情況,激發了她的同理心,稱假如事情在自己家中發生,會感到「崩潰」:「難得家中有整整齊齊的傢具,可能有些還是不便宜的,但水浸時無法把它們搬到高處,令它們被水淹蓋、浸壞了,不能再使用。」她本來跟一起服務的同學並不熟稔,經過這次互相幫忙的體驗,也增進了彼此之間的友誼。   聖芳濟各書院牧民助理李芷晴表示, 堂區和學校在有需要時都會互相邀請幫忙,「我們的同學很願意發揮愛德精神去服務,不會計較星期六、日還要回來⋯⋯ 他們都很享受做服務,可能因為喜歡一班人一起玩。」她認為,這些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犧牲精神,讓他們感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同時增加滿足感,慢慢使他們願意去做更多的服務。(黎)  
kjy16_20240317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3.17
香港仔工業學校
愛德服務中團結成長
(本報專題)「配合『希望』這個大會主題,我們就利用大發泡膠剪裁,製成一間間小屋,在屋的中央放置感應器,外面有個類似投石機的裝置用來投擲小星星。當你把星星成功投進小屋裡,便會觸動感應器,令貼在屋外的燈條亮起光來,象徵將希望投進每個人的家。」就讀香港仔工業學校中四的洪庭聰詳細地解說。他的同學賴天賜則充當美術指導,設計好小屋的雛型,再由一眾同學們合力填上不同顏色。為了這項製成品,他們連續數天趕工至晚上八、九時。   如此賣力認真,他們可不是在趕STEAM習作, 而是作為學校義工隊「Caring Youth and Ambitious Servant」(CYNAS)的成員,幫忙籌備2023年明愛慈善賣物會的攤位遊戲。CYNAS自2010年成立以來,連續11次參加明愛賣物會(2019-2021年期間沒有舉行),有10次奪得攤位遊戲設計或佈置的三甲獎項,成績驕人。   第一年參與製作攤位遊戲便獲獎的洪庭聰表示,雖然知道義工隊有得獎的「傳統」,卻沒想過自己能獲獎,感到有點驚訝。他說之前沒接觸過義工服務,「看到同學好像玩得幾開心,便試試看。」同是第一年參加的中二學生劉嘉鏗直言:「當初老師邀請我加入時,我還以為是很無聊的活動,進來後卻發現是很有意義的,既能幫助很多人,又能維繫友誼。」   積極參與社區服務   CYNAS現時有十多位成員,大部分都是中一、二的時候被老師邀請加入。除了明愛賣物會,他們還會參加區內各種社會服務及活動,例如教導小朋友打籃球,協助派發單張介紹區內傳統地方,體驗失明人士生活等。   去年一個傷健共融跑活動,CYNAS的成員要分成五至六人的小隊,每隊合力把載有傷殘人士的越野人力車推上山坡再折返,全程3.5 公里,藉此加強團隊合作、溝通技巧和同理心。中四的陳耀星憶述,他的隊員們推車推得很快,令車上的傷殘人士很緊張,他便沿路安慰他,跟他談話,分散其注意力。   活動當日天氣炎熱,大家都汗流浹背、渾身濕透;被活動主持人問及是否辛苦時, 中四的劉逸博說:「我願意用我們的汗水去換他們的微笑,這是值得的。」已加入義工隊數年,他說會繼續參與, 因為CYNAS是大家一起創造、一點一點累積出來的集體回憶,又可以一起在不同活動中把這些成果分享給別人,讓他很有滿足感。   以團體為家   回望過去數年的義工生活,中四的陳祥裕說CYNAS給他「家」的感覺,幫助他成長:「我本身是一個不喜歡說話的人,入來服務之後,他們推介我做隊長,便要經常找他們談話、教他們做事。」曾是義工隊員、畢業後回到母校任教的老師朱汶進亦認同「家」的說法:「大家很團結地做一件事、一齊捱,直到當天製成品面世,得了獎項,很有成就感。見到別人來玩,玩得很開心,亦很有滿足感。」   創立CYNAS的老師李偉平說,當時剛加入學校不久,校長請他幫忙在明愛賣物會負責攤位遊戲,因他認識不少學生,便凝聚了一班同學組成團隊,並帶領他們走出社區,做其他愛德服務。幾年後,成員均認為這事情值得繼續,於是幫忙找師弟加入,開始建立這條傳承之路。   CYNAS的隊名和隊徽也是李偉平老師的創作:「當年明愛的主題是『關愛青年』,便譯成『caring youth』,那我們想同學做甚麼呢?就是有目標地去當服務者, 便想出『ambitious servant』(有抱負的僕人)。」至於隊徽,則是參考日系戰隊的造型,再加入天主教和學校的元素設計而成, 例如頭盔上的「M」字和火舌分別代表聖母瑪利亞和聖神的帶領,腰帶上的記號象徵耶穌基督,兩臂的盾牌及齒輪則是學校的標記。   李偉平老師說,經過數年的洗禮,義工隊成員的自信增加了不少:「他們中二時,真的要像褓姆般照顧他們,替他們想點子、提點他們,因為他們沒有經歷過……到現在中四,已放心把責任交給他們,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不用我們理會。」他期望繼續充當陪伴者的角色,支持一眾成員,令他們繼續勇於嘗試。(黎)  
kjy16_20240310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3.10
九龍華仁書院 
冰球場上傳承兄弟情
(本報專題)九龍華仁書院(九華)於2009年成立冰上曲棍球(下稱「冰球」)隊,當年已贏得香港校際冰球聯賽中學組冠軍。自2016年起,連續六年奪冠(2020-2022年期間因疫情停辦賽事), 是學界冰球的傳統勁旅。今年有份參賽、就讀中二的徐朗翹認為, 隊中師兄弟上下一心打出「chemistry」(化學作用),跟著教練的戰術部署,加上學校支持,才可年年稱霸。他的隊友、同是中二的前鋒屈天樂說,還要多謝已畢業的師兄回來跟他們練習,給予提點和意見。   徐朗翹五歲時被家人著他嘗試學習冰球:「一開始我不太想玩,覺得要在冰場上跑來跑去,又要經常背著重重的裝備出入,很辛苦。但慢慢覺得冰球速度幾快、幾『型』,所以就喜歡了這運動。」他七、八歲時首次到外國比賽,當時的守門員病倒,本是前鋒的他臨危受命為球隊把關:「第一次守龍門,完全不知道要做甚麼,只得有波射過來就接,幸好幾場賽事我合共接到109球,還獲得了最佳守門員獎。」經此一役,他覺得能抵擋球速極快的入球,比射破對方龍門的滿足感和成功感還要大,便轉做守門員。   屈天樂則因為父親熱愛滑輪曲棍球,故自幼已對曲棍球感興趣, 在五歲時開始接觸冰球,一試便愛上。去年第一次代表九華參賽,已協助球隊摘下桂冠和獲選為隊中最有價值球員。   玩了冰球接近10年,兩人不約而同說,學懂了凡事不要輕言放棄,不論有多累、多辛苦,也要堅持下去。他們每星期有超過一半時間花在冰場上,其餘時間都要用來溫習,家人偶爾也會擔心他們應付不來,但仍支持他們繼續打球,每次練習和比賽均陪伴在旁。   已在球隊任教十年的教練葉志遠,最初就是為了陪伴就讀小學的兒子葉啟鼎,索性跟他一起學習冰球。在兒子入讀九華、加入冰球隊後幾年,葉志遠亦當上了球隊教練。作為「過來人」,他深明家長的關注, 會向新隊員的家長分享可以如何支持兒子。對於隊員,他強調團隊精神,並採取亦師亦友的態度,會先聽他們的意見,再協助他們作決定。   葉志遠覺得,冰球是一項很能磨練意志的運動:「『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站起來』,絕對是冰球運動的座右銘,因為這件事會不斷重複發生。球員要學習在冰球場上走路、摔倒,再一次又一次站起來。」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曾患癌症、但康復後再次馳騁球場的易朗熙。   現已畢業數年的易朗熙說, 當年得悉自己患病,知道將有一段日子不能打冰球,有點沮喪。幸而在化療期間, 隊友、師兄和教練等都很關心和支持他,讓他積極面對。「當我卧在床上不能動,發現自己最想打冰球, 與一班朋友嘻嘻哈哈,原來這是我最喜歡的事。」接受手術後數個月,他已重返冰球場, 慢慢重拾比賽狀態。   「見到身邊的隊友一起追波,或入球時大家扭作一團慶祝,那種內心的『滾動』(感動)很令人難忘,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令外人明白這件事有多開心。」他憶述, 當年每次校際比賽後,不論贏輸,隊員都會一起吃飯聯誼,關係要好;決賽時已畢業的師兄會回來為他們打氣,說鼓勵的說話。   秉持球隊這份兄弟情,易朗熙和葉啟鼎現在也會抽時間與師弟一同練習。易朗熙認為這是教學相長:「我是師兄,當然有些人生經歷可以分享,但看著他們, 也覺得自己不能藉詞年紀大了、跑得沒那麼快,就可以表現差。」葉啟鼎補充,這份關係還延續到球場以外:「有些中六的師弟在應考中學文憑試、報讀大學時,會問我們意見,大家空閒時亦有一起打機、聊天。」有些隊員到了外地升學,大家也保持聯絡,待他們回港時會相約溜冰和吃飯。   「以此徽號,汝可得勝」(By this sign, you shall conquer)是九華的校訓, 也有印在冰球隊的球衣背面。校訓中的「徽號」是指十字架,代表耶穌的愛能征服一切困難。冰球隊深厚的兄弟情誼、球場內外的互相支持,正正體現了校訓格言。(黎)  
kjy16_20240303_f
400400中學專題
中學專題
2024.03.03
在主愛裡創傳奇
教區中學聯校運動會2024年(下)
(本報專題)「開心、喜樂可以很簡單,跑一跑、跳一跳、嗌一嗌,人就會舒暢些。」天主教香港教區夏志誠輔理主教在第26屆教區中學聯校運動會閉幕典禮致辭時說。夏主教續說,同學要將喜樂帶回家及回校,並將之變成學習及成長的動力。教區中學運動會於1月30及31日一連兩天在將軍澳運動場圓滿舉行。   聯校運動會的場刊上引述了一句聖言:「使我到基督的日子,有可自誇的,那我就沒有白跑,也沒有徒勞。」(斐二16)夏主教表示,運動會上固然有領獎的人,而沒有領獎的為數更多,但事實上一踏入會場聽到一眾年輕人的聲音,當中有喝采又滿是衝勁,這份獲得的經驗已是上主賜予的一份獎賞。他續說,舉辦運動會是一個學習的好機會,可以了解如何與他人合作、如何互相遷就以達成共同目標,而且各個崗位皆有得著。   閉幕禮由夏志誠輔理主教,香港教區教育事務主教代表龔廣培,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梁柏偉,西貢崇真天主教學校(中學部)甘陳富文校長及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何家欣校長等主禮。   甘陳富文校長報告大會成績時指出,報告數字簡單,背後的意義卻重大,因為包含了健兒們的投入、積極、努力及挑戰自我的精神。何家欣校長致感謝辭時表示,聯校運動會中每位同學都投入了努力和汗水,展現出勇氣和毅力,大家並沒有「白跑」,工作人員展現愛與服務的特質。   閉幕禮舉行之前,大會安排「4x100接力邀請賽」作為壓軸項目。由於參賽者為一眾校長及神父,故此比賽時,現場大約1,700 名學生同心為健兒打氣,無分彼此,最終由神長隊勝出。   運動員在比賽之後本著友誼第一的精神,與其他參賽者互相擊掌、擁抱、道謝及鼓勵,更有運動員扶起受傷的對手,這正是顯揚主愛的時刻。在兩天的比賽中,除了跑道上見到同學情誼深厚的場面,也有家人互動的溫馨時刻。在瑪利諾中學就讀中五的林琪欣,與其同校的弟弟、就讀中三的林栢欣,皆是香港壘球代表隊成員,二人也一同參與這次田徑比賽。對於首次參加教區聯校運動會,兩人均表示開心,並期待與友校同學有更多交流。在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的參賽健兒中, 有一對就讀中四的雙胞胎兄弟,哥哥伍晟樂主攻跨欄,弟弟伍智天則鍾情跳遠, 兩人各擅勝場。   俗語有云:「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對於荔景天主教中學田徑隊的七位中三、四的男生來說,各人皆表示,開賽前屬比賽第一,比賽後就是友誼第一。他們一致表示,享受是次比賽過程,期待參與下屆聯校運動會,與強者再次一較高下。   另一方面,對於決戰女子乙組接力賽的四名女生來說,可以說是「友誼比賽合一」。現時就讀荔景天主教中學的陳夢祺、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的黃子芊、石籬天主教中學的張梓彤及李汶熹,昔日同屬慈幼葉漢千禧小學的學生,並曾經一起代表學校贏得校際獎項。今次四人在跑道上一決高下,別有一番滋味。   在運動會中,有同學落場比賽,有同學在台上打氣,也有同學擔任工作人員,默默付出,感受「助人為本」的快樂。彩虹邨天主教英文中學中六學生賴恆樂為是次運動會創作了主題曲〈在主愛裡創傳奇〉,將自己的音樂才華獻給大會及所有同學。   來屆教區中學聯校運動會,將由余振強紀念第二中學及聖伯多祿中學聯合主辦。(曾)